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風眠

(中國近現代畫家、藝術教育家)

鎖定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 [2]  [4]  ,本名紹瓊、劍生,後易名鳳鳴,又名風眠,廣東梅縣人 [1]  。中國近現代畫家、藝術教育 [10]  。其主要繪畫作品有《鷺》《柏林之醉》《暴風雨後》《摸索》等 [4]  ;主要著作有《中國繪畫新論》《林風眠畫集》等。 [3] 
林風眠於1920年入讀於法國第戎美術學院 [30]  ,後轉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並在巴黎各大博物館研習美術;1925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教務長、西畫系主任;1927年,任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另創作油畫作品《人道》;1938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任委員;1951年,創作作品《單刀赴會》《霸王別姬》《宇宙鋒》《馬牟與張飛》《紅娘與鶯鶯》《孫悟空大鬧天宮》《武松殺嫂》等;1953年,出席第二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60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1961年7月,參加“上海花鳥畫展”;1963年2月,油畫作品《歸舟》參加在上海舉辦的油畫雕塑專題性作品展覽,11月,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上海名家油畫展覽會;1977年,移居香 [19]  ,10月,在香港舉辦畫展;1979年6月,編著出版《林風眠畫集》,7月,在上海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9月,在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林風眠畫展”,10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 [26]  ;1988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林風眠畫展”;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歲。 [3]  [24]  [27-28] 
中文名
林風眠
別    名
林鳳鳴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梅縣閣公嶺村
出生日期
1900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1年8月12日
畢業院校
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職    業
畫家、藝術教育家
代表作品
《柏林之醉》
《摸索》
《暴風雨後》

林風眠人物生平

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於廣東梅縣閣公嶺村。 [4] 
1908年,在舊制初級小學讀書。
1917年,從梅州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美術學院。
1918年,參加勤工儉學,並赴法國、德國學習繪畫。
1920年,入讀於法國第戎美術學院 [30]  ,後轉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並在巴黎各大博物館研習美術。
1922年,油畫作品《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
1923年,創作作品《柏林咖啡室》《漁村暴風雨之後》《摸索》《平靜》《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羅朗》《金字塔》《戰慄於惡魔之前》《唐又漢之決鬥》等。
1924年5月,油畫作品《摸索》參加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的中國美術展覽會。 [4] 
1925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教務長、西畫系主任;另創作國畫作品《生之慾》。
1926年,在北京藝專舉辦個人畫展;另創作油畫作品《民間》。
1927年,任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另創作油畫作品《人道》。
1928年1月,作品《人道》參加南京“第一屆美術展”;3月,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另創作油畫作品《金色的顫動》和國畫作品《白鶴》《馬》《翠鳥紫藤》《漁歌》《貓頭鷹》等。
1929年4月,油畫作品《貢獻》《海》《南方》參加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美術展覽”;8月,參加國立藝術院在上海舉辦的“藝術運動社”首屆美展;另創作油畫作品《痛苦》。
1931年,率藝術教育考察團赴日本考察。 [1] 
1932年,為《時事新報-新浙江建設運動特刊》撰文《美術的杭州》。
1933年,發表文章《我們所希望的國畫前途》。
1934年3月,參加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上海中法友誼會舉辦的第四屆展覽會;另編著出版《藝術與新生活運動》。
1935年,編譯《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
1936年,編著出版文集《藝術叢論》;另在上海法國公學舉辦個展。
1937年,作品《靜物》在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
1938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任委員。
1939年,在上海法國總會展出作品100餘幅;後輾轉經香港、越南、雲南、貴州至重慶,在長江南岸移倉可潛心作畫。
1940年,作品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展出。
1944年,創作作品《野渡無人舟自橫》《貓頭鷹》《西湖》《靜物》等。
1945年1月,在重慶參加“現代繪畫聯展”;9月,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教授,並主持“林風眠畫室”;另創作作品《青衣女》《黑衣女》《少女人體》《蘭蘭》《夜鳥》《秋豔》《四川大川》《獨釣寒江雪》《白鶴》《仕女琵琶》《宋瓶白桃》《湖邊積雪》《紅衣女》等。
1946年,作品參加巴黎東方博物館主辦的“中國現代畫展”;另在上海法文協會舉辦林風眠個展。
1947年,辭去國立藝術專科學教職,在家創作。
1948年,復聘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主持“林風眠畫室”。
1951年,創作作品《單刀赴會》《霸王別姬》《宇宙鋒》《馬牟與張飛》《紅娘與鶯鶯》《孫悟空大鬧天宮》《武松殺嫂》等。
1952年,辭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職。
1953年,出席第二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54年,任上海市政府委員。
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57年4月,創作油畫作品《湖濱》;5月,在《美術》撰文“要認真地做研究工作”;另編著出版《林風眠畫緝》。
1958年,編著出版《印象派的繪畫》。
1959年,在舟山漁場寫生。
1960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1961年7月,參加“上海花鳥畫展”。
1962年1月,發表《抒情、傳神及其他》一文;3月,發表國畫作品《漁》《笛》;5月,發表國畫作品《葵花》;10月,發表國畫作品《布穀鳥又叫了》;12月,在上海美術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另發表國畫作品《秋天》。
1963年2月,油畫作品《歸舟》參加在上海舉辦的油畫雕塑專題性作品展覽;11月,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上海名家油畫展覽會。
1964年,在香港舉辦“林風眠繪畫展覽”。
1966年,“文革”爆發後,林風眠被抄家,驚恐之餘,親手將作品浸成紙漿毀掉。
1968年—1972年,被拘留於上海“第一看守所”,後在周恩來干預下被釋放。
1977年,移居香 [19]  ;10月,在香港舉辦畫展。
1979年6月,編著出版《林風眠畫集》;7月,在上海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9月,在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林風眠畫展”;10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 [26] 
1980年,在《美術》發表《林風眠和他的一文。 [28] 
1986年,分別在日本東京和香港舉辦個展。
1988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林風眠畫展”。
1989年10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藝術回顧展;11月,在北京舉辦“林風眠畫展”;另創作作品《噩夢》《痛苦》《火燒赤壁》《基督》《屈原》《南天門》等。 [27] 
1990年,在日本東京舉辦個人畫展。 [24] 
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歲。 [3] 

林風眠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林風眠出生於貧農之家。他的父親林伯恩,兼做石匠,工於宋體碑文。林風眠幼時,即喜愛繪畫,中學時代,其習作即常受老師的稱贊。 [3] 
  • 婚姻家庭
1924年,林風眠與第一任妻子德國人羅達(VON RODA)結婚,羅達在分娩時染上產褥熱去世,嬰兒也隨之夭折。林風眠悲慟之餘寫下“人生有情淚沾臆”的字句,親手為羅達刻了一方墓碑。 [4]  [27] 
1925年,林風眠與第二任妻子法國人阿麗絲(ALICE VATTANTT)結婚,1927年,女兒蒂娜出生。 [4]  [27] 

林風眠主要作品

  • 繪畫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作品規格
1930年
《白鷺圖軸》 [24] 
中國畫
150cm×39.5cm
1950年
《田間》 [24] 
中國畫
76cm×94cm
1952年
《仙人掌、彩陶與靜物》 [20] 
彩墨紙本
68cm×68.5cm
1954年
《白衣仕女》 [20] 
彩墨紙本
69cm×69.7cm
1960年
《魚鷹》 [20] 
墨紙本
68.5cm×68cm
1960年
《青衣仕女》 [24] 
中國畫
66cm×69cm
1961年
《水上魚鷹》 [24] 
中國畫
66.9cm×66.3cm
1961年
《早春暮色》 [24] 
中國畫
66.2cm×66.5cm
1961年
《魚鷹小舟》 [24] 
中國畫
31cm×34.5cm
1961年
《風景》 [24] 
中國畫
66cm×67cm
1963年
《花與果》 [24] 
中國畫
67cm×67cm
1964年
《秋菊》 [24] 
中國畫
66cm×64cm
1970年
《花卉》 [22] 
國畫
68cm×46cm
1975年
秋鷺》 [22] 
國畫
49cm×69.5cm
1977年
梨花小鳥》 [25] 
紙本設色
69cm×69cm
1980年
《早春 [15] 
中國畫
68cmx68cm

《綠葉小鳥圖》 [25] 
紙本設色


《鳥語圖》 [25] 
紙本設色
68cmx69cm

《春》 [25] 
紙本設色
66cmx66cm

《仕女圖》 [25] 
紙本設色
68cmx68cm

《盆花》 [25] 
紙本設色
34cmx34cm

《靜物》 [25] 
紙本設色
34cmx34cm

《風景圖》 [25] 
紙本設色
34cmx34cm

伎樂》 [21] 
油畫
67cmx67cm

《伎樂》 [24] 
中國畫
66.5cmx67.5cm

《照鏡仕女》 [20] 
彩墨紙本
68.5cm×68.5cm

《軋鋼》 [24] 
中國畫
45cmx48cm

《蓮花》 [24] 
中國畫
69.5cm×67cm
  • 著作文集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1935年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譯著)》 [27] 
1936年
《藝術叢論》 [26] 
1957年
《林風眠畫緝》 [26] 
1958年
《印象派的繪畫》 [26] 
1979年
《林風眠畫集》 [26]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林風眠創作特點

  • 藝術綜述
林風眠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他學習西洋畫法,並融入中國文化,創作過以反封建為題材的油畫,另對中國傳統繪圖,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畫、宋代瓷器、漢代石刻、戰國漆器、民國木版年畫、皮影等也加以研究。在創作上尊重中外繪畫和民間藝術的傳統,反對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主張東西方藝術要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講究神韻、技巧,強調真實性與裝飾性的統一;圖常密不透風,但不覺侷促,運用明亮的色彩,強烈中顯示出柔和,單純中藴含着豐富,既對立,又統一。 [3] 
1926年到20世紀30年代初,林風眠的畫作以油畫居多,取材於軍閥連年混戰、政變屠殺、民不聊生等黑暗現實,呼喚人道主義,抗爭意味濃烈。畫風傾向於表現主義,構圖簡約,筆法凌厲,用色強烈而凝重;1931年後,遂轉攻國畫花鳥、風景和人物,在造型、設色、空間處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融匯中西的嘗試,運筆簡潔、迅疾,色彩斑斕,畫面藴藉、靈動,已具有了“風眠體”的雛形。 [4] 
在藝術手法上,林風眠拓寬了融匯中西的語言構架,張力四溢的構圖、靈動的筆勢、如夢似幻的光色、信筆率真的寫意,單純素淨的形體,這裏面既有油彩之濃郁,又兼水墨之清靈。在精神層面上,不管是悲壯、孤獨、沉鬱,還是空靈、優雅的審美取向,始終都沿着生命的情狀做多角度的演繹,淬鍊成特立獨行的林風眠格體。 [17] 
  • 繪畫技法
在抗戰期間,林風眠仍堅持藝術的非功利主義態度,拒絕轉投寫實主義,不喜歡“照相式刻板與平俗”。他集中於宣紙彩墨創作,偏愛風景、花鳥、仕女、苗疆與戲曲人物等“小眾”題材;在技法與材質上,他打破油畫、水粉、國畫等邊界,探索方形構圖、瓷繪筆線、空間糅合、光線透視、色墨層疊等形式構成,將西方的寫實與東方的寫意進行挪移、錯置、嫁接和重組。這種“調合中西”的嘗試,絕非患得患失、流於皮相的“修補”或“妝點”,而真正是由內及外、由個性語言到氣質內涵涅槃。 [16] 
林風眠兼容西方藝術中的審美意識與表現手法,重視外師造化,悉心體會感悟自然中的生機、節奏與詩意,遂融合中西,盡脱窠臼,別開生面,獨創出一種富於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其畫好用正方形構圖,不留或少留空白;筆法靈動奔放,富於變化;墨與色的交融鬱勃淋漓,渾然一體。 [18] 
  • 畫面構圖
林風眠的畫幅基本採用方形佈陣,向四方等量擴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實的內涵表現。在方形畫面中,他善於將所有的空間集中調配,或方中有圓,如大理花、繡球花等各式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靜物組合,令人感覺飽滿熱烈;或平遠取景,其常見的風景畫習慣把主要的景物置於前景或中景,層層深遠,平和寧靜中藴涵動勢與活力;或均衡佈置,他的仕女和靜物非常注意左右與上下的均衡,在形、色、線的變化和呼應中達到統一和諧。他在方形畫幅中還擅長圖案構成,既愛方圓,也愛鋭利,他用心地將所有畫面元素服從背後完滿的幾何秩序。 [19] 
  • 色彩運用
林風眠強調黑白對比,色彩多樣統一。他在宣紙上大膽使用黑色,突出黑白對比,竭力發揮黑的效果,用黑背景、黑烏鴉、黑礁石、黑衣女、黑松林,搭配白色局部,比如白衣女、白浪花、白牆、白馬,甚至用白色的線條勾勒和點綴。在黑白對照中,他又巧妙地利用淺淡的灰色層次過渡襯托,顯得意境孤寂荒寥,彷彿世外桃源,清曠絕俗。在色彩運用上,林風眠自嘲是“好色之徒”,淡妝濃抹,信手拈來,既華麗濃郁,又厚實平淡,一派天真明淨,擁有非凡的駕馭能力。 [19] 
林風眠經常墨彩交融,墨彩齊下。由於大多數彩的顆粒較大且不均勻,而墨的顆粒較小且均勻所以當彩多墨少時,墨粒在彩粒包裹中隨機分佈;當墨(濕)多彩少時,相互交融中彩粒在墨粒的裹挾中延展,造成筆跡,彩跡(延展邊界)和墨跡多層次的複雜圖像。墨中疊彩,彩中疊墨,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23] 
  • 線條運用
林風眠作品中用線有兩種不同的風格傾向,一是來源於瓷繪的線形,流暢、迅捷、奔放,既露頭又出尾,這種自由的線條與形象結構混化無跡。林風眠另一種線形來自馬蒂斯的白描,線條在自由、順暢的同時,體現出中國式的行雲流水,並且在韻格上也更多中國味道。 [28] 

林風眠獲獎記錄

  • 榮譽表彰
時間
獎勵名稱
授予機構
1991年3月
台灣文藝獎章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
1991年3月
台灣美術類特別貢獻獎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

林風眠人物影響

林風眠作為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他的話語訴求和創作成就充實了20世紀繪畫史,他獨特的人生際遇和富於意味的應對方式,承載着20世紀繪畫史所特有的文化語境。他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民間藝術相結合,有着獨特的成就;作為教育家,他先後培養了如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羣、吳冠中、席德進、王式廓、羅工柳等一大批術家,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佔有一頁,並具有國際影響。 [22] 

林風眠人物評價

“林風眠是享譽世界的現代藝術大師,是東西方藝術融合貫通的偉大創新者;他在西子湖畔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堅持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的辦學精神,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幾度風雨變遷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的人生映襯着一個民族百年文化的尋覓和磨難,但他的藝術彷彿孤行於這一切之外,他吸取民族文化的養料,傳承東方藝術的理想,創造出一個清新雋遠的詩性世界。”中國美術學院評) [15] 
“從東方向西方看,從西方向東方看,都有可以看到屹立的林風眠!”(中國現當代畫家吳冠中評) [15] 
“林風眠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奠基者,開創了中國藝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林先生更是舉足輕重的一代宗師。這不僅是由於他別開生面的個人創作,更是因為他在東西方文化碰撞激盪的大變局中,開闢出了一條中西會通、藝理貫通的藝術道路。林風眠執掌國立藝術院期間,創辦‘’藝術運動社’,形成了一個囊括中國精英的藝術羣體,擲地有聲地發出‘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宣言。這種主張、這種精神,是中國現代藝術的華彩樂章,對20世紀中國藝術史和教育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評) [15] 
“林風眠是高高聳立在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豐碑。”(時任梅州市委書記陳敏評) [10] 
“林風眠是一卷世紀性的藝術百科全書。”(時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評) [4] 
“林風眠是一位純真的藝術家。”(經濟學家張五常評) [6] 
“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中國‘中西融合’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權威人物,享有較高的國際聲望,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廣州日報》評) [2] 
“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畫壇一代巨匠,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見證了百年來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與磨難、‘中西融合’所歷經的波折與流衍。他是中國現當代史上極少數不為時局所左右、一輩子不改理想初衷的藝術大師之一。觀其一生來去浮沉,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這其中既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弘毅之志,更藴含着一種‘時命或大繆,仲尼將奈何?’的悲愴。”(《南方日報》評) [4] 
“林風眠的作品融匯中西文化傳統於一爐,創造出個人獨特畫風,蜚聲國際藝壇。”(香港《文匯報》評) [3] 
“林風眠是一位在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師。他引進了西方的藝術教育理念,融合了中式的傳統技法,他的藝術教育精神非常值得發揚,我們作為梅州本地的美術教育從業者,更要發揚他的精神、傳承他的藝術理念。”嘉應學院林風眠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帥評) [8] 
“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啓蒙者之一,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營養,將個人的人生閲歷與中國傳統水墨意境相結合。他常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並加入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許多表現手法,以迅疾、果斷、遒勁的線條和濃豔的色彩描繪物象,打破了物與物之間的界限,畫面充滿生機勃勃。”(藝術評論家王進玉評) [5] 
“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美術中心名家網評) [7] 
“林風眠是中國美術界第一個最嚴肅、最認真地研究西方現代美術並從中吸取營養的人。他的藝術在同代人當中,最具現代性,最有構成意味,最有形式感。”(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評) [17] 
“作為一位融匯中西藝術的佼佼者,他(林風眠)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總與其個人命運緊密相連。他一生歷經滄桑,既有叱吒風雲的靜好歲月,又有飽受生離死別、流亡逃難、牢獄之災的至暗時刻;既是20世紀初美術界的精神偶像,也因其超前的藝術觀念、形式不合時宜而屢遭批判與非難。正是這種複雜的人生軌跡使他的藝術風格變得多維而立體:微觀上是純淨、通透、清新,富於哲理的詩像世界,宏觀上是孤傲高潔、熾熱悲壯、沉寂強悍的精神世界。”(《海南日報》評) [17] 
“他(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巨匠,一生都為中西藝術的融合探索奮鬥。”(上觀新聞評) [19] 

林風眠後世紀念

  • 紀念故居
林風眠故居又叫“敦裕居”,位於梅縣西陽鎮白宮閣公嶺村,建於清代,佔地面積1155平方米,建築面積現存約7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敦裕居”的主體建築是四合院式附築一橫屋的客家傳統民居,土木石結構,灰瓦面平房。2010年,被確認為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 紀念展館
2020年11月22日,林風眠紀念館落成揭幕儀式在梅州市舉行。紀念館規劃用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主體分上下兩層,首層通過陳列畫作、圖片、傳記等方式,展現林風眠在梅州、歐洲、北京、杭州、上海、香港等地各個時期的事蹟、藝術成就,系統性地呈現林風眠的一生。二層則是開展學術研討、眺望村景的觀光平台。 [10] 
  • 院校命名
嘉應學院林風眠美術學院創辦於1990年,2020年更名為嘉應學院林風眠美術學院。林風眠美術學院下設美術系和設計系,其中美術系有美術學專業,分國畫、油畫、水彩、書法、藝術設計五個專業方向;設計系有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兩個專業。 [9] 
梅州市梅江區風眠小學承建於2018年,是為紀念林風眠而命名的學校,2020年,學校獲評為“第四屆梅州市文明校園”。 [11] 
  • 設立基金
中國美術學院林風眠獎學金和林風眠畢業創作獎是廣東威華集團於2010年捐資設立的企業獎學金。自設立以來,威華集團累計捐助1000餘萬元,大量學子受惠於這項資助,開啓了自己的藝術人生之路。 [12] 
  • 組織命名
2016年12月,梅州市林風眠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梅城舉行,並選舉產生了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監事。林風眠研究會由梅州市文化界、知識界人士牽頭成立。將創立會刊《林風眠研究》,組織開展林風眠研究及其史料挖掘,舉辦林風眠美術展覽、文藝創作、培訓講座等相關活動,提高林風眠藝術國際影響力,推動文化梅州建設。 [13] 
  • 歌劇原型
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是為紀念林風眠誕辰120週年而創作的,全劇展示了林風眠輾轉漂泊的一生,以及對藝術的追求和在藝術領域上的造詣等,全面展現了林風眠的人生和成就。 [15] 

林風眠人物相關

2023年5月5日,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體系,《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文物博發〔2023〕13號 )林風眠作品一律不準出境。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