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昶

(清代學者)

鎖定
王昶(1725年1月6日—1806年7月22日) [1]  ,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朱家角(今屬上海)人,清代文學家金石學家
王昶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召試第一,入直軍機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涉兩淮貪污案罷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平定金川有功,升任鴻臚寺卿兼軍機章京。歷任江西按察使、陝西按察使、雲南布政使,官終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年邁為由辭官。之後主講婁東、敷文兩書院。嘉慶十一年(1806年)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2] 
王昶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學上,其工詩文,與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文哲曹仁虎黃文蓮並稱“吳中七子”。其詩文結集《春融堂集》共60卷。金石學上,王昶窮半生精力蒐羅商周銅器及歷代碑刻拓本,撰成《金石萃編》160卷,極具資料性、學術性。王昶還輯有《明詞綜》《國朝詞綜》《湖海詩傳》《湖海文傳》等書。另著有《使楚從譚》《徵緬紀聞》。 [2] 
(王昶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3] 
本    名
王昶
字德甫,一字琴德
號述庵,又號蘭泉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青浦朱家角
出生日期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25年1月6日) [4] 
逝世日期
嘉慶十一年六月七日(1806年7月22日) [4] 
主要作品
《春融堂集》《金石萃編》《明詞綜》《國朝詞綜》《湖海詩傳》等
主要成就
編纂《金石萃編》,發展金石學
主持文壇風雅,倡導“格調説”
祖    籍
浙江蘭溪
文學地位
吳中七子”之一

王昶人物生平

王昶早年經歷

雍正二年(1724年),王昶生於青浦朱家角薛葭浜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 [4] 
雍正六年(1728年),父親以周弼所選《三體詩》教授王昶,他全都能夠背誦。王昶又讀了楊慎廿一史彈詞》,由此大概對歷朝歷史有所瞭解。 [5] 
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昶往宜興遊玩,大量臨摹《國山碑》,這是他一生研究金石學的開始。 [5] 

王昶科舉之路

王昶 王昶
王昶早年應試佳績頻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參加江寧鄉試,由國子監祭酒尹曾一甄錄為第三,次年歲試取第六名,補增廣生。王昶並不急於參加會試,而是決定進一步磨礪自己,以便接觸更好的平台。 [5] 
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昶順利考入紫陽書院。在紫陽書院學習期間是王昶人生一段重要時期,在此他與王鳴盛錢大昕趙文哲曹仁虎等以經術古文互相砥礪,更在稍晚時從遊於執教於紫陽書院的沈德潛門下。此後王昶在科舉上連試連捷,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昶中歲試第六名,詩賦第一。次年中鄉試第十一名。 [5]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十一歲的王昶進京參加會試和殿試,但王昶卻因為相貌被歸為第三等,只位列歸班 [4]  此次入京,王昶的才華使眾位在京大僚刮目相看,內閣學士金德瑛就數次邀請其前往他主辦的談宴,因此,王昶又得與錢載王又曾蔣士銓等名士結識。 [5]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昶赴時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之邀,在揚州盧宅開館。而盧見曾愛才好士,四方名流鹹集於其家。於是王昶得以程夢星馬曰琯馬曰璐等文士切磋琢磨,極一時文酒之盛。 [5]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王昶在行宮進獻迎鑾詩賦,乾隆帝大為嘉獎,於是王昶參加了南巡召試,這次他榮登榜首,被授內閣中書 [73]  ,正式踏上仕途。 [4] 

王昶仕途坦蕩

自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三年(1758年—1768年)這十年間,王昶一直在朝為官,仕途平穩,且屢有升遷。自內閣中書升任內閣侍讀,隨後入直軍機處,之後歷任刑部山東司主事、刑部浙江司員外郎、户部員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等。這一時期的王昶春風得意,生活安閒舒適。 [5]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之後的連續五年間,王昶一直充任科舉考試同考官,其中三次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兩次擔任會試同考官,這也使得他桃李滿天下。 [6]  [5]  除了衡文取士,王昶也六次隨乾隆御駕出行。 [6]  其中四次是在木蘭圍獵,此外,王昶還於乾隆二十九年(1763年)跟隨聖駕駐蹕泰陵,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又隨駕拜謁東陵,備受聖眷。 [1] 

王昶遭罪革職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王昶出任兩淮運鹽使。次年七月,兩淮鹽引案爆發, [7]  兩淮鹽政尤拔世敲詐鹽商未果,便上奏揭發前任普福、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勾結鹽商。案發時王昶已在軍機處當值多年,知悉盧見曾一案詳情。而王昶曾在盧見曾署中設館,與盧見曾相見恨晚。 [5] 
王昶便在查抄盧見曾家產之前,主動刻意走漏風聲,使向盧見曾有機會轉移銀兩。 [8]  乾隆密令清查此案, [9-10]  王昶便被定泄密罪奪職。 [11] 

王昶隨軍西南

王昶書法 王昶書法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雲貴總督阿桂征討緬甸,聘請王昶為幕僚。 [12]  期間王昶幫他起草了招降檄文。 [13]  隨後乾隆帝命經略大學士傅恆督師,又命理藩院尚書温福代替阿桂,這兩人依舊任用王昶輔佐幕府。 [14]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征討緬甸戰事結束後,四川小金川頭目僧格桑作亂,王昶又奉命跟隨定邊右副將軍温福移師四川。隨西路軍進攻時,温福囑咐他起草討伐僧格桑的檄文,軍心大振。次年,清軍攻克小金川。 [15]  温福便上疏陳言王昶幾年來跟隨征戰四方的功勞,乾隆帝準授王昶吏部主事 [14]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小金川降將復叛,突襲木果木温福大營,清軍大亂,温福殞命,老友趙文哲也不幸陣亡。王昶強忍悲痛,繼續履行職責。木果木敗後,清軍換帥阿桂,撤至翁古爾壟,重整旗鼓,於同年十一月又收復小金川。 [5]  次年,清軍全軍出擊,力攻大金川。此時的王昶耗費了大量精力後已是心神交瘁。 [16]  統帥阿桂便上書稱“王昶沒有兄弟,家中還有七十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而他深明大義,為軍中公務殫精竭慮,如今已經從軍五年,懇請降旨授官。” [15]  於是王昶得以升任吏部員外郎。期間乾隆帝命刑部侍郎袁守侗督察軍情,還朝後奏言王昶撰寫軍中公文有功。 [14] 
王昶前後在軍營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於是乾隆帝命為王昶加軍功十三級,記錄八次。凱旋之日,乾隆賜宴紫光閣,賞賜豐厚,稱其“久在軍營,著有勞績”(王昶一直在軍營,功績很大) [17]  並下旨提拔王昶為鴻臚寺卿,賞戴花翎, [18]  在軍機處司員上行走(即軍機章京 [17]  [74]  不久,王昶又升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19] 

王昶遊宦四方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王昶年幼時其父王士毅便已亡故,嫡母陸夫人(妾所生的子女稱父親的正妻,指王士毅正妻陸氏)也已去世,但王昶一直在軍中,沒有來得及回家安葬雙親。他趁此機會提出回鄉歸葬,得到恩准。 [20]  三月,王昶抵家,為雙親舉辦葬禮。 [5]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王昶被授為江西按察使。料理完家事後,王昶回籍奉錢太夫人(王昶生母)啓行赴南昌,自此開始了歷官地方的歲月。此後,王昶歷任直隸按察使、陝西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此一時間,王昶調任頻繁,除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居家丁母憂(錢太夫人逝世)時日外,其餘時間都在外地做官以及赴官途中。 [5]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王昶抵京,任刑部右侍郎,奉旨四處辦案。足跡遍佈山東、江蘇、直隸、湖南等地。此時王昶早就有隱退之意,詩作對羈旅之愁多有表露。 [5]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春,王昶向乾隆帝提出歸鄉省墓的請求,五月抵家。 [21]  返京後,時值年末,王昶即奏以予告歸田之事,而乾隆帝看其年力就衰,精神日減,便下令“王昶以原官致仕,等到來年春融即動身回鄉,以示體恤。” [7]  王昶終於結束仕宦生涯,得以歸老林泉。 [5] 

王昶致仕歸田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王昶乘舟出京,載着他數年所積之書籍以及同僚所贈的百軸詩篇南下。還家後,王昶將舊居三泖漁莊稍事修葺,又買花移竹,灑掃庭除,並將乾隆帝所言“春融歸裏”裏的“春融”二字作為堂名,以示懷念君恩。 [5]  同年,王昶被邀請參加明年舉辦的千叟宴。 [22] 
嘉慶元年(1796年)元月,乾隆帝舉行禪位歸政典禮。初四,嘉慶帝在寧壽宮舉辦千叟宴,場面宏闊,王昶應邀參與千叟宴,這些事在他留下的詩作中均有記錄。 [22]  同年,王昶被聘主講婁東書院,次年以老病請辭。 [5]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駕崩。王昶遂於二月買舟北上,恭謁乾隆梓宮。嘉慶帝召見他詢問歷官始末和天下的吏治民情,而此時清朝已於多處顯露頹勢,吏治腐敗,白蓮教起義興起,王昶本着儒臣濟世報國之心,如實陳奏數事。 [5]  同年十一月,王昶又答應阮元的邀請執教於杭州敷文書院 [1] 
嘉慶六年(1801年),王昶以目疾嚴重辭去敷文書院講師一職。 [5] 
嘉慶十一年(1806年)六月初七日,王昶溘然長逝,享年八十三歲。 [23] 

王昶主要影響

王昶

  • 綜述
王昶《春融堂集》所收詩歌共2700首左右,以山水行旅詩為主。王昶不僅是清代格調派後期代表“吳中七子”中的翹楚,而且是清代格調派的副將,有意識地繼承並發展沈德潛詩歌理論,使之完善和合理。 [24] 
  • 風格
《春融堂集》 《春融堂集》
王昶詩歌取法乎眾,其風格也因而隨之凡經數變。他年少時作詩即多效陶謝王孟體。因此,王昶少年時期所作的一些詩,風格較單一,多明麗娟秀之作。在他隨軍出征緬甸、金川之前,王昶就有意識地追求詩歌風格的多樣化。 [24]  王昶早年的詩歌,得於山水之趣者為多,是以清微平遠;中歲登入仕途,入值軍機,則不免塵滯難動;至於從軍滇蜀,則又得江山軍事之助,一變而為沉雄勁健;晚歲身登卿貳,致位榮顯,所作頗温厚和平,有褒衣大袑之氣。綜其詩作觀之,風格有閒淡清雅,沉雄踔厲,醇雅雍和三種,但一以貫之的風格則是醇雅雍和。 [5] 
作為浙西詞派繼朱彝尊、厲鶚後的一位主力干將,王昶當然不忘浙派“醇雅”的風格,他將這種風格吸收到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進而為其“温柔敦厚”的詩教主張服務,身兼“格調説”、“浙西詞派”兩個流派後嗣的雙重使命,卻能融會貫通,各取所長,為兩派分別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呈現出新的特點,不僅是“格調説”的倡導者,而且是“‘浙派’全盛時期的一個總結性人物”。 [25] 
  • 內容
王昶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大者有關國家攻戰,賑濟災民,掄才取士;小者有關朋友契闊,親舊離逝,一己悲歡,甚或一時之興會,久思之偶得,從中可見其人之性情心緒。 [5] 
王昶天生喜好遊賞山水,他所作的山水詩中不僅有江南地區的美妙景色,還有北方和邊疆地區各具風格的景象,細緻描繪了祖國山水,並且傾注了真情實感。隨着季節的變化,這些景色又呈現出不同的藴意和趣味;同時也對大自然的風雪日月進行了形象的刻畫,展現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自然圖畫。 [25] 
不僅如此,他在從軍徵西南時的詩歌更是別有風味,然西南諸詩於乾嘉詩壇別開生面,新人耳目,以題材內容之新奇見長。當時詩壇致力抒寫異域風光者極少,僅僅是流放邊塞者才涉及到邊地風光。而《勞歌集》拓寬了清代邊塞詩的題材範圍,不同凡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昶在此期多作中記戰事者,如《聞師定於七月二十日有作》《出銅壁關》《野牛壩》《克喇穆》《克色淜普》《喜官軍收復美諾》等,以實筆記之,鋪排筆墨,使人如親臨戰地,有詩史之風概。 [25] 
  • 特色
王昶深受業師沈德潛詩學主張的影響,再加上他館閣重臣的特殊身份,所以一直在極力提倡詩歌的社會教化功用,在肯定唐詩的同時,又發展了宋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點。王昶在詩歌創作中不斷地滲透着其學識才力,也是重要的體現,更是明確提出了“學以經史為主,才以運之,氣以行之,聲以宣之”的主張,使自己的詩歌學人之詩的特色尤為突出。 [25]  其詠史詩、論詩詩等就是明證,既體現了他學識豐富;又承繼杜甫、韓愈而來,發揚了“杜、韓以學力勝”的風氣。 [25] 
其中登臨懷古的詠史詩用典甚多更能體現其以學問入詩的特點。王昶腹笥甚廣,詩中典故常常信手拈來,使詩歌在精煉含蓄地表達感情的同時具有文化含量。 [5]  《春融堂集》中更是頻繁使用典故,俯拾即是。 [25]  如《東方朔祠》 [26]  ,此詩句句用典。“懸珠編貝”比喻明眸皓齒,典出《漢書·東方朔傳》 [27]  ,形容東方朔儀表堂堂。 [28]  “上林苑囿竟誰停”指的是東方朔曾諫止武帝建上林苑。“夏侯像贊山陰筆”指的是夏侯湛寫有《東方朔畫贊》。此詩反駁前人視東方朔為俳優的淺薄之見,贊其能心存社稷,所引典故恰當了表達了讚美,又含蓄文雅,令詩作顯得莊重醇厚。《畢修撰秋帆沅新納姬人諸桐嶼重光趙雲松以詩戲之次韻》 [29]  中“舉案妻”為化用漢代“舉案齊眉”,“聞道劉楨”借用魏晉時期劉楨“平視”態度之意。《漸台行》 [30]  回顧了漢末王莽逃至漸台被殺之歷史。王昶在詩歌創作中經常使用一些典故和其他零碎史事,以達到“醇雅”的效果。 [25] 
王昶最注重的則是學問和性情的相融相合,這與清詩主流合拍,以學問補性情之淺薄,以性情潤學問之質實,這樣詩歌才會更有魅力。如《落葉》, [31]  其中有“波起洞庭”、“歌殘漢殿”等典故,哀嘆深秋景物凋殘的淒涼之境,又以濃陰翠微結尾,以春意融化秋之慘冷,學問、性情兼有,且符合其“醇雅”的風格,又有益於彰顯温柔敦厚的詩教,這也是王昶處理學問和性情能力的體現。 [25] 

王昶

  • 詞學
行書七言聯 行書七言聯
王昶生活於乾嘉時期,浙西詞派經過浙西六子、厲鶚等人的發展,影響日益廣泛。王昶繼承並發展了浙西詞派的詞學觀,他的詞學思想總體上與朱彝尊、汪森等浙派創始人保持一致,以南宋為宗,提倡“清虛騷雅”。在王昶的詞學論著中,提到較多的是南宋姜夔張炎王沂孫史達祖吳文英,宋末元初的張靄,清代則朱彝尊、厲鶚等,而這些詞人的風格多“清峭”“皎然”“幽潔妍靚”“娟妙”,可見他評論詞以南宋詞為標準。 [32] 
王昶的詞學觀念主要體現在“尊體”思想上,強調寄興託意,繼續掃除明代俚俗的詞風,並提倡用力作詞,以新意自現。 [32]  王昶認為明代《花間》《草堂》諸集盛行,詞作大多不可取,理應繼續掃除明風遺習。認為而掃除明代裹狎之風,應改變清初詞人觀念,提高詞的地位。王昶沿着早期浙派中朱彝尊、汪森等人的觀念,繼續提倡“醇雅”,追源溯流,使“倚聲者知所宗矣“。 [32] 
王昶雖主張學習南宋詞家,但並不是一味去模仿,去“倚門仿户”,而是要求詞中“醖釀載藉”,“以新意自見”,才能成為詞中之一家。 [33]  由於推尊詞體、顯示詞學創作的重要,追求詞作的創新當尤需盡力為之。王昶雖不避諱歷來稱詞為“小技”的説法,但他十分重視詞的創作與創新,主張作詞需用盡生平之才力。 [32]  [34] 

王昶教育

王昶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在紫陽書院學習期間,耳濡目染,為他以後致力執教書院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礎。 [36]  從理論到實踐,王昶有不少見地,他編撰的《天下書院總志》,為清國史館收藏。這是歷史上第一部書院總志,以省府州縣為單位著錄各書院的歷史沿革,與之有關的詩文與相關章程、學規。他在其中總結了各書院的辦學經驗,對各書院的取捨也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重視道德的教化和育人的實踐,同時還提倡將經世致用的治世之道融入教學實踐,因此他弘揚真實之風,反對弄虛作假和用規矩框死學生。 [38] 
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返回故里青浦,至嘉慶十一年(1820年),是王昶一生從事教育實踐的重要時期。他先後主持過太倉的婁東書院、杭州的敷文書院。其教育方法主要是重視經學即漢學的教學與研究。 [36]  王昶以“經”為教育內容,其考據的對象以經書為主,用此培養自己的學生,一時賢士受業門下者眾多,皆精研古學,實事求是。其學子大致有官僚型人才、學者型人才、官僚學者型人才、教育人才四大類。他們大多為官清正,著作宏富,刻苦從事教育工作。 [36]  當時浙江較為著名的書院,如崇文、紫陽、敲山、諸暨等書院,主講者都出自王昶門下,一時傳為浙中人文佳話。 [37] 
為教育族中子弟,王昶還創辦了王氏祠塾,並親手製訂祠塾條規,對師資條件、教學內容及學習進度等均有具體規定。他要子弟通過讀書“擇其好者從之,醜者戒之”和“知文章之樂,知名節之美,知良善之益,知淡泊之安”,讀書不是專門學時文、求科舉,而是先要學會做人。他把自己十歲時開始學習並得益匪淺的啓蒙讀物,父親王士毅自編的《百世師錄》製版刊行,有裨於世教。 [4] 

王昶藏書

王昶富於藏書,家有藏書樓“熟南書庫”,阮元記其收藏“金石文字數千通,書5萬卷”。從軍每到一地,訪求金石、古籍。好金石考古之學,曾收羅商周銅器及宋、遼、金石刻拓本1500餘種,以50年之力,編為《金石萃編》160卷。將草堂(原經訓堂)題名為“春融堂”。編印有《熟南書庫目錄》6卷。藏書印有“經訓堂王氏之印”、“一字述庵別號蘭泉”、“述庵”、“大理寺卿”、“近文章砥礪廉隅”;有一長印曰:“二萬卷,書可貴。一千通,金石備,購且藏,劇勞勩。願後人,勤講肆。敷文章,明義理。習典故,兼遊藝。時整齊,勿廢墜。如不才,敢賣借。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箠”。 [1] 

王昶金石學

王昶研治金石學用功頗深,其積五十年精力搜求歷代石刻拓本近兩千通,對此釋讀考證,撰成《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自宋代金石學興起至清代乾嘉時期,從體例到內容都從未有過卷帙如此篇幅繁浩的金石著作,是古代金石學的集大成之作。 [35] 
王昶在《金石萃編》中的關注視野極為廣泛,起自夏殷,止於金,其中還列有南詔、大理等國,歷史跨度長達數千年,透過這些金石資料的研究考析,人們對於殷商周秦漢至遼宋金的社會發展、文化涵蓋、官私習俗、科技變遷等情況能夠有初步的瞭解,並得知當時唐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和高麗諸國之間在政治、宗教、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友好交往史實。至於體例則涵蓋廟碑詩刻、祭告文、田莊記、答書官牒、詠文、帖、、題刻、祠記、神道碑墓誌銘行狀符告手札等多種文體與形式,有助於人們瞭解當時政府實行各項舉措的法令、法規、政策和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生平履歷、家庭狀況,對歷史人物與歷史社會結構變化研究十分有用。 [36]  值得注意的是,《金石萃編》著錄的大量寺廟碑銘,較完整地反映了中國佛教自東漢至宋金期間的歷史發展軌跡,為研究中國宗教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佐證,這些資料對研究寺院經濟、寺院歷史、寺院大師履歷、佛像構造、千佛形態等等都有一定意義。 [36] 
《金石萃編》 《金石萃編》
王昶注重用金石文獻與歷史文獻互校互證,以碑證史、以史校碑,得其異同而明辨發凡,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就。 [35]  在清代,人們對於金石之學往往忽視,而王昶則認為古器物碑喝銘文等考古材料可同紙上文獻相印證。因此,他從考史的角度出發,十分重視金石之學,用金石文字訂正史籍中的訛誤。如《金石萃編》中收集了大量唐宋時代人物的墓誌銘、神道碑,人們在整理點校正史時,即可持此糾正其中傳主的記載錯誤。 [36]  因此《金石萃編》有着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既以金石文字“證以正史”糾正了史籍中的錯誤,以金石文字考釋歷史。 [35] 
王昶非常重視金石材料的作用。他生前收藏編輯的金石碑刻資料多達三四千通,充分利用金石材料來為文獻材料服務,這是王昶考史的一個特色,它超出了當時一般考據學家的狹隘範圍,與錢大昕一樣,開創了後人王國維所謂的“二重證據”法的先聲,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這也是王昶《金石萃編》的歷史文獻價值的一個方面。促使學者對文獻資料和金石文資料並重,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36] 

王昶文獻學

王昶在文獻學方面也有成就,他編纂的《青浦詩傳》《湖海詩傳》《湖海文傳》《明詞綜》《國朝詞綜》等書,在文學史上較有影響,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文獻資料價值。 [37] 
這幾本文獻均廣搜博採,內容豐富,保存了明、清兩代許多文學家的作品、傳記資料及其創作情況,其中許多人的事蹟,今已難以查考,也有許多作品,為他書已失載,都在王昶選編諸書中得以保存,《青浦詩傳》和《湖海詩傳》著錄近千名詩人,《明詞綜》和《國朝詞綜》選入了明、清詞人一千一百餘家,王昶為這些人各寫了小傳,通過對各種文獻資料作嚴謹而周密的考證,詳細記載了傳主的生平事蹟,如生卒年、字號、籍貫、中第時間及官職、著作等,提供了可靠的傳記資料。 [37] 
另外王昶的這幾本書還記錄了不少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不少史書失載的材料,也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青浦詩傳》卷一青浦知縣褚啓宗的小傳下,就詳記載了乾隆年間疏浚吳淞江水利的詳細情形,諸如挖掘河段和長寬、土方,用工用銀多少,挖廢民田賠錢幾何等施工的細節,皆記錄無遺。又如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的情況,分別在《湖海詩傳》的十六卷、十七卷、二十四卷,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將編纂《四庫全書》的緣由、過程、負責人員及結果等情況清晰地展現出來,令人讀過即知其始末。 [37] 

王昶歷史評價

王昶史籍評價

清史稿》:昶工詩古文辭,通經。讀朱子書,兼及薛瑄王守仁諸家之學。搜採金石,平選詩文詞,著述傳於世。 [39]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①公在京師時,與朱笥河朱筠互主騷壇,有“南王北朱”之稱。所至朋舊文宴,提倡風雅;後進才學之士,執業請益,舟車錯互,屨滿户外。士藉品藻以成名致通顯者甚眾。歸田後,賓從益盛,與王西沚王鳴盛、錢竹汀錢大昕艤舟白公堤下,詩酒飛騰,望之者若神仙。②公天資過人,於學無所不窺,尤邃於《易》。詩宗杜少陵、玉溪生,而參以韓、柳。古文則以韓、柳之筆,發服、鄭之藴。③公自弱冠時,即嗜金石之學,及宦遊所至,無不訪求。自三代至遼金,積千五百通,而甄錄之。著《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凡其文漫漶見於他書者,則為旁註以記其全。篆隸及見古文別體者,摹其點畫,加以訓詁。金石之書,至此可謂集大成矣! [40] 
《光緒青浦縣誌》:①昶於學無所不究,名滿天下而不立門户。性樂宏獎,士多依其成名。②風概不愧為幾社後人。 [41] 

王昶歷代評價

江藩:先生功業文章炳着,當代求之,古人中亦豈易得者哉!藩從先生遊垂三十年,論學談藝,多蒙鑑許。後先生因袁枚以詩鳴江浙,閒從遊者若騖若蟻,乃隱然樹敵,比之輕清魔,提唱風雅,以三唐為宗,而江浙李赤者,流以至吏胥之子負販之人,能用韻不失黏者,皆在門下。明時湛甘泉,富商大賈多從之講學識者,非之今先生以五七言詩爭立門户,而門下士皆不通經史粗知文義者,一經盼飾,自命通儒,何補於人心學術哉!藩謂今日殆有甚焉! [42-43] 
王豫:自文愨沈德潛後,以大臣在籍持海內文章之柄,為羣倫表率者,司寇(王昶)一人而已。 [44] 
許宗彥:士既以公為泰山喬嶽,爭嚮往之,而公勤勤汲引,總覽靡遺,如春風之被物,時雨之潤澤,人人自以為得當弟子。(《王少司寇八十壽序》) [45] 
乾隆帝:王昶久在軍營,著有勞績。 [1] 
邱煒萲:公邃於經,健於文,富於詩詞,精於考證,達於政治韜略,研窮於性理,又北至興、桓,西南出滇、蜀外,所過名山大川,皆足開拓胸心,增長識力,淳泓迤演,不名一家,可謂通儒也已。(《五百石洞天揮麈》) [46] 
吳泰來:詩之為道,偏至者多,兼工者少。分茆設蕝,各據所獲以自矜。學陶、韋者斥盤空硬語、妥貼排奡為粗。學杜、韓者又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弱。入主出奴,二者恆相笑,亦互相絀也。其五言詩期於抒寫性情,清真微妙;而七言長句頗欲擬於大海回瀾,縱橫變化,世之偏至者或可以無譏歟。 [47] 
魯嗣光:青浦王述庵先生,自少以通經史,工詩文,名海內一時,天下才士望風景和,如恐不及。而於其學問之邃,用心之密,則或未知盡之也。先生壯年成進士,服官中外,歷數十年,由中書舍人至司寇,所處皆繁劇。當其出塞從軍,入掌內製,孳孳矻矻,手一編不置其後。在籍年逾七十,獨復懷鉛握槧,無少休日,益其勤於學。如此先生治經博通註疏,精研義理,兼採眾家之説,而以漢唐為宗焉,為古文自周秦至百家,無不博取。要以史漢韓歐諸家為宗。至於作詩,自魏晉六朝以迄元明,無不偏覽,要以杜韓蘇陸為宗。蓋才力源於天授,而博觀約取其宗法,一出於醇正不襲古。人之形貌而神理氣味,無不與之宜和乎。海內才藝之士,傾心愛慕,爭師事之。世之才藝名者,或長於詩,或能作文,能其一亦足以為名家也。至於詩文兼長,而又能合經史辭章而一者,則自韓歐蘇曾虞集諸君子而外,殆不多觀焉。若先生豈非天所篤,生以為一時學者之宗焉!(《春融堂集總序》) [47] 
阮元:①公之為學,無所不通。早年以詩列“吳中七子”,名傳海外,初學六朝、宗唐,後學韓陸杜。②(公)恂於儒者,不達政事,習尉律者,迷誤文字,惟公兼之。經術為治,茬弱於文無能,即戎折衝千里,於徑鮮通,為公兼之。乃多戰功尊漢學者或昧言性,悟性道者妄斥許鄭,公兼通之。(《誥授光祿大夫刑部右侍郎王公昶神道碑》,錄自《碑傳集》卷三十七 [48] 
朱珔:先生學問木賅瞻著,為文章鯨鰹春麗。聲譽夙騰,元勳碩輔。折節傾慕,交遊尤廣。復提倡風雅,後進仰為山斗。故隨地見聞,逐時甄錄,罔弗精當,以之宣播來葉,蔚稱大觀。(《湖海文傳序》) [49] 
錢大昕:(公)志希古人,不求聞譽於世,每言孔門四科言語,政事文學,皆在德行之次,顏子居陋巷終日不違,如愚孔子獨贊其賢,謂羣弟子莫能及。漢黃叔度、徐孺子、管幼安,皆終身隱約,而行誼在三公之上,蓋行之修者,於人世文章功業,有弗借焉!而富貴利祿,更無足言矣!公以外豈有二者焉?(《封資政大夫大理寺卿加十四級王公神道碑》,錄自 《潛研堂文集》 卷四十一) [50] 
嚴長明:詔策籌邊第一功,恩光稠疊動昭融。翔鸞音湛三槐露,雀翎翻九棘風。邦典坐愁心鄭重,王綸手捧地尊崇(公入都後,晉秩大理寺卿,仍直樞庭)。臨風莫道台光迥,仰首卿雲即見公。 [51] 
王鳴盛:蓋其宗法之高,鑪鈎之妙,皆勝予數十倍。……而述庵別後詩益奇,合前後所作都為一集,發而讀之,奄有眾妙,不名一體,挹《風》《騷》之趣,規開寶之格,而擺脱凌轢,演迤涵嚌於蘇陸之間,中有天焉,不可以人力與也。洵乎其為今代一大宗無疑矣!(《春融堂集詩序》) [52] 
姚椿:青浦王侍郎述庵先生,高文博學,負海內重望者數十年。大率自康熙至嘉慶年間,此有功於學問者,非獨為世儒博聞廣者助也。當是之鉅公,皆樂之為助,共襄先生之為宗盟。(《湖海文傳序》) [49] 
孫原湘:吳中詩教五十年來凡三變,乾隆三十年以前,歸愚沈德潛,號歸愚)宗伯主盟壇坫,其時專尚格律,取清麗温雅,近大曆十子者為多。自小倉山房袁枚出,而專主性靈,以能道俗情,善言理為勝,而風格一變矣。至蘭泉司寇,以冠冕堂皇之作倡率後進而風格又一變矣。近則或宗袁,或宗王,或且以奇字僻典攔入風雅而性靈、格律又變,而為考古博識之學矣。(《籟鳴詩草序》) [53] 
王紹基:青浦王司寇述庵先生,經書文章,照耀江左,生平著作甚富。(《湖海文傳跋》) [49] 
易宗夔:王蘭泉貫通諸學,不名一家。詩宗社、韓、蘇、陸,侍宴賡歌皆稱旨。詞擬姜夔、張炎,古文力宗昌黎、眉山,碑版之文照四裔。治經與惠氏棟同深漢儒之學,《詩》、《禮》宗毛鄭,《易》學荀虞,言性道宗朱子,旁及河津餘姚諸家,不區門户。又積金石文字數千通,書五萬卷。所至賓朋文宴,提倡風雅,後進執經請業,舟軍錯互,户外屨恆滿。士藉品藻以成名者,不可勝數。(《今世説》) [54-55] 
高岑:侍郎詩體兼風雅,美擅諸家。而性情醇厚,其天獨全,洵足雄長藝林,為一時宗匠。至於滇南從軍諸作,雄深雅健,正如東坡海外文字,尤為奇絕。(《國朝詩萃二集》) [56] 
李鬥:王昶經學以鄭康成為宗,自名其齋曰鄭學齋。獎勵後學,好揚人善。 [57]  (《揚州畫舫錄》)
錢泳:(王蘭泉)自儤值內廷,參與戎幕,以至秉臬開藩,躋秩卿貳,適歷中外者三十餘年,並著懋績。謙恭下士,著作等身。自古憐才愛士之誠,未有如先生者也。 [58]  (《履園叢話》) [59] 
李元度:自來文學與武功,文章與政事,判然兩途,至於漢宋互異,朱陸殊科,治樸學者以詞賦為虛華,論性天者,譏訓故為繁碎,分茆設蕝,莫能相通,而得其一,皆足以名世。惟公通二者且精深,是大儒也矣。 [60]  (《國朝先正事略》)
李慈銘:偶閲王述庵詩,略加評點。五古淵源選體,非不清婉,而意平語滯,故鮮出色。律詩殊有佳者。七絕尤多綺麗之作。晚年才情衰謝,又勞於官事,往往率意。惟論詩絕句四十六首,議論平允,詩亦藴藉可傳。(《越縵堂詩話》) [61] 

王昶人際關係

  • 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高祖
王懋忠
遺民詩人,幾社成員。明末遷往江蘇青浦,從此定居。 [62] 
曾祖
王輔
精於醫道,曾於疾疫流行之時懸壺濟世。
祖父
王璵
事蹟不可考。
伯祖父
王會圖
名士,專事研究理學,有詩文傳世。
父親
王士毅
鄉賢,檢己修身,對王昶嚴加管教, [63]  著有《百世師錄》。贈資政大夫大理寺卿 [64] 
母親
錢氏
世居青浦,年十八歸士毅。秉性賢淑,深明大義。封夫人。 [65] 
妻妾
鄒貞
蘇州長洲人,年二十歸昶。乾隆二十五年(1760)卒, 王昶作《悼鄒孺人》詩。 [66] 
許玉晨
徽州人,生性聰慧,工針繡,字體秀整,於詩頗穎悟,常為王昶謄寫文章。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 [67] 
陸芸書
同里人。生有一女名粹卿。芸書恭謹乖巧,深得錢太夫人憐愛。 [68] 
同輩
族弟
王啓焜
能詩,集句最工,書仿董華亭,蜀中人視為墨寶。仕川二十七年。 [69] 
子輩
王肇春
鄒貞出,未周月而殤。
王肇和
嗣子,監生。頗耿直,樂善好施。
王粹卿
陸芸書出,適嚴榮。乾隆四十八年(1783)卒,年僅二十一歲。 [70] 
侄子
王陳梁
諸生,精文選學,旁涉醫事。《湖海詩傳》有詩。
王陳棟
諸生。《湖海詩傳》有詩。
外甥
蔣雲師
少受業於同裏陳穎傳。官居連州知州。 [71] 
孫輩
族孫
王紹成
副貢生,少從王昶學詩。
王紹舒
諸生,詩亦清麗簡潔。《湖海詩傳》中選錄兩首,有詩集《澹園詩鈔》。
王莊壽
字春齡,性嗜研,自號研傭,詩詞亦工。
王紹基
諸生。天性誠篤,好文章而詩亦工。校勘王昶遺作《湖海文傳》。 [72] 
王紹濬
諸生。其餘事蹟不可考。
(參考資料來源) [5]  [2] 

王昶主要作品

王昶撰《歷朝詞綜》 王昶撰《歷朝詞綜》
王昶著述甚富,除《金石萃編》外,有《春融堂詩文集》《明詞綜》《國朝詞綜》《湖海詩傳》《續修西湖志》《青浦志》《太倉志》《陝西舊案成編》《雲南銅政全書》皆刊行於世。未刊行的有《滇行目錄》《徵緬紀聞》《蜀徼紀聞》《屬車雜誌》《豫章行程記》《商雒行程記》《重遊滇詔紀程》《雪鴻再錄》《使楚叢談》《台懷隨筆》《青浦詩傳》《天下書院志》十卷。其未成書者,則《羣經揭櫫》《五代史注》。 [40] 

王昶史料索引

  •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傳》 [39] 
  • 《青浦縣誌·卷十七·列傳·王昶傳》 [2] 
  • 《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 [60] 
  • 《清代學人列傳》 [40] 
參考資料
  • 1.    王寶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183
  • 2.    青浦縣誌(卷十七)列傳  .上海青浦[引用日期2020-04-02]
  • 3.    王昶  .歷代名人圖像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3-28]
  • 4.    清代學者王昶   .上海地方誌[引用日期2020-03-28]
  • 5.    黃治國.王昶詩歌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0:5-76
  • 6.    《清代學人列傳》:公之扈駕巡山東、江、浙也,古帝王聖賢名臣陵墓祠廟嘗分遣致祭。己卯、庚辰、壬午順天鄉試,辛巳、癸未會試,五為同考官。壬子,主順天鄉試。皆以經術取土。士之出門下為小門生及從遊受業者二千餘人。
  • 7.    清國史館.清史列傳(卷二十六)//[O]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冊99) .台北:明文書局,1985 :203
  • 8.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八百十五》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己未條:“劉統勳等奏,查辦兩淮鹽引一案,盧見曾先得信息,藏匿資財。 訊問伊孫盧蔭文,據供系伊戚紀昀先告知兩淮鹽務有小菜銀一事,現在查辦。伊 即於六月十四日差家人送信回家。後見郎中王昶談及,王昶告伊,並非小菜銀兩, 乃系歷年提引事發,遂又僱人送信回家。”
  • 9.    徐珂.訴訟類·兩淮鹽引案//[O]清稗類鈔(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59
  • 10.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八百十五》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條:“大學士劉統勳奏,審訊盧見曾寄頓資財一案,先後究 出與盧見曾認為師生之候補中書徐步雲,伊戚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昀,並軍機處行 走中書趙文哲,軍機處行走郎中王昶,漏泄通信,照例擬徒。”
  • 11.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傳》:三十二年,察治兩淮運鹽提引,前鹽運使盧見曾坐得罪,昶嘗客授見曾所,至是坐漏言奪職。
  • 12.    王昶《滇行日記自序》:餘以乾隆戊子十月十日從副將軍阿公赴滇,至樊城,餘取水道 行,明年乙丑正月抵永昌,然後至於騰越,途次所歷為驛一百二十餘,為裏九千 一百餘,為日一百有二。
  • 13.    《清代學人列傳》:時緬甸未靖,雲貴總督阿文成公請公佐軍事,遂至騰越,出銅壁關,擊賊江中,勝之,緬酋乞降。阿公屬公草檄允其降,班師旋永昌。緬甸久未至,復從阿公如騰越。
  • 14.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傳》:雲貴總督阿桂帥師討緬甸,疏請發軍前自效。上命大學士傅恆出視師,嗣以理藩院尚書温福代阿桂,皆以昶佐幕府。温福移師討金川,昶實從,疏請敍昶勞,授吏部主事。既,復從阿桂定兩金川,再遷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按事四川,上命察軍中事,還奏言昶治軍書有勞。
  • 15.    《清代學人列傳》:三十六年,温公福代阿公,移師四川,辦金川事,奉旨授吏部主事。從温公西路軍進討,温公屬公作檄斥僧克桑罪,三路進攻,克小金川。阿公奏公無兄弟,母年七十餘,明大義勖以殫心軍事,今從軍五年矣,得旨升員外郎。
  • 16.    王昶《答吳衝之學使書》:“邇 來疲憊已甚,心如死灰,身如槁木,軍書如蝟毛,此時若得覓一精舍,偃仰其中, 作十旬休暇,已不啻天際真人想,何敢遂作蓴鱸之夢耶?”
  • 17.    《清代學人列傳》:公在軍中前後九年,每有所充,輒議敍,凡加軍功十三級,紀錄八次。凱旋之日,以戎服行禮,賜宴紫光閣,賞賚優渥。奉旨升鴻臚寺卿,賞戴花翎,在軍機處行走。
  • 18.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傳》:四十一年,師凱還,擢昶鴻臚寺卿,仍充軍機章京。
  • 19.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傳》:三遷左副都御史,外授江西按察使。
  • 20.    《清代學人列傳》:四十四年,乞歸,改葬父及嫡母。冬,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四十五年,授江西按察使,六十餘日決獄百餘案。
  • 21.    《清代學人列傳》:五十八年,乞歸修基。冬,還京,以病乞休,上鑑其老,允之。諭以歲暮寒,俟春融歸。明年歸,名其堂曰"春融堂"。
  • 22.    《清代學人列傳》:嘉慶元年,以授受大典至京與千叟宴。
  • 23.    《清代學人列傳》:十一年,年八十有餘,病甚,口授謝恩表,自定喪禮,囑阮元為神道碑文。六月初七日,雞初鳴。公曰;"時至矣!"遂卒。
  • 24.    王玉媛.清代格調派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1:95-105
  • 25.    武雲清.王昶詩歌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0:23-32、34-39
  • 26.    王昶《東方朔祠》: 休道詼諧著漢庭,懸珠編貝見儀形。人間何處窺王母,天上誰知隱歲星。 宣室宴遊雖已罷,上林苑囿竟誰停。夏侯像贊山陰筆,更有平原作典型。
  • 27.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2145
  • 28.    據《漢書》等記載,東方朔嘗謂同舍郎曰:“天下知朔者唯大王公耳”,及朔卒,武帝召大王公問之,對以不知,問何能,對以善星曆,乃問諸星皆在否,曰:“諸星具在,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帝仰天嘆曰:“東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
  • 29.    王昶《畢修撰秋帆沅新納姬人諸桐嶼重光趙雲松以詩戲之次韻》其一:“兩行椽燭照玻璃,眠枕愁聽翠羽啼。歌罷北方情易感,人來南國見應迷。促妝休比吹笙妓,詠絮聊當舉案妻。聞道劉楨許平視,款門不惜錦障泥。
  • 30.    王昶《漸台行》:“漸台下,王出遊,漸台上,夫人留。江波急湧台欲折,使者馳來少符節。宮人舊約詎敢忘,肯以倉皇求苟活。噫籲嘻!夫人雖死真如生,清操直等清江清。宋宮火,楚台水,貞姜伯姬兩相似,惜哉未入春秋史。”
  • 31.    王昶《落葉》:“太息深秋景物非,謝家芳樹見應稀。飄零如雨來書牖,斷續隨風下釣磯。波起洞庭人渺渺,歌殘漢殿思依依。故園回首春遊處,一路濃陰接翠微。”
  • 32.    裴風順.王昶詞及詞集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9:76
  • 33.    孫克強,楊傳慶,裴喆.清人詞話(中),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873
  • 34.    王魏總.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74
  • 35.    宋凱.《金石萃編》研究[D].山東大學,2013:45-56
  • 36.    顧吉辰.王昶和他的《金石萃編》[J],固原師專學報,1999,(1):36-42
  • 37.    王慧華.王昶的文學文獻學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06:24-34
  • 38.    孫文娟.王昶年譜[D].甘肅:蘭州大學,2015:34-65
  • 39.    《清史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28]
  • 40.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8-16]
  • 41.    《光緒青浦縣誌》  .上海青浦[引用日期2020-04-02]
  • 42.    江藩.漢學師承記.上海:上海書店,1983:246
  • 43.    《國朝漢學師承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8]
  • 44.    李文玉.《湖海詩傳》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3:14-16
  • 45.    許宗彥.王少司寇八十壽序//[O]鑑止水齋集(卷十一)序跋書後,嘉慶二十四年德清許氏家刻本:574
  • 46.    邱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O]錢仲聯.清詩紀事(乾隆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 5607
  • 47.    《春融堂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6]
  • 48.    阮元.誥授光祿大夫刑部右侍郎王公昶神道碑//[O]錢儀吉.碑傳集(第3冊)37卷.上海:上海書局,1988:502-503
  • 49.    《湖海文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8]
  • 50.    《潛研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30]
  • 51.    《樞垣記略·卷二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6]
  • 52.    王鳴盛.春融堂集詩序//[O]春融堂集(卷一).續修四庫全書(冊143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2
  • 53.    孫原湘.籟鳴詩草序//[O]天真閣集[Z].續修四庫全書(14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5
  • 54.    《新世説》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55.    易宗夔.新世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7
  • 56.    潘瑛、高岑.國朝詩萃二集//[O]錢仲聯.清詩紀事[M]第二冊(乾隆朝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404
  • 57.    《揚州畫舫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8-16]
  • 58.    《履園叢話》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8-16]
  • 59.    錢泳.履園叢話(卷六)[M],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117
  • 60.    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卷二十)//[O]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冊192).台北:明文書局,1985 :705
  • 61.    李慈銘.越縵堂詩話//[O]錢仲聯.清詩紀事[M]第二冊(乾隆朝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405
  • 62.    《青浦縣誌》:蘭溪布衣,明季遷青浦。名入《幾社二錄》。著有《樊圃詩集》、《樊圃誡言》若干卷。
  • 63.    錢大昕.封資政大夫大理寺卿加十四級王公神道碑//[O]潛研堂文集(卷四十一).續修四庫全書(冊1439)[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0
  • 64.    盧文弨.贈資政大夫大理寺卿王公墓誌銘//[O]抱經堂文集(卷三十三).續修四庫全書(冊1433)[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
  • 65.    王昶.先母錢太夫人事略//[O]春融堂集(卷六十三).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7
  • 66.    王昶.亡妻鄒氏志略//[O]春融堂集(卷五十九).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7
  • 67.    王昶.許孺人志略//[O]春融堂集(卷五十九).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8
  • 68.    王昶.芸書志略//[O]春融堂集(卷五十九).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7
  • 69.    王昶.四川鹽茶道王君墓誌銘//[O]春融堂集(卷五十四).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9
  • 70.    王昶.女粹卿小傳//[O]春融堂集(卷六十五).續修四庫全書(冊1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8
  • 71.    青浦縣誌(卷十八)仕績傳  .上海青浦[引用日期2020-04-02]
  • 72.    王紹基《湖海文傳序》:“先大父手輯《湖海文傳》一書,成於嘉慶乙丑,越歲丙寅大父卒,先府君以文傳諸書謀欲付梓,而卷 帙繁重,力未逮也,歲丙戌府君病劇,命紹基、紹濬曰……道光十有九年歲次己 亥夏六月,孫紹基謹識。”
  • 73.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五》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諭曰、江蘇、安徽二省進獻詩賦考取一等之進士王昶。着授為內閣中書。遇缺即補。曹仁虎、韋謙恆、吳省欽、諸廷璋、吳寬、徐曰璉、俱着特賜舉人。授為內閣中書。學習行走。與考取候補人員。一體補用。其二等之劉潢等十四名。着各賞緞二匹。
  • 74.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八》乾隆四十一年五月五日:乙亥。諭、吏部郎中王昶、在軍營出力年久。頗着勤勞。着加恩升授鴻臚寺卿。並賞戴花翎。仍在軍機處司員上行走。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