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昭王求士

鎖定
《燕昭王求士》選自《戰國策》。《戰國策》為 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 《燕昭王求士》反映了人才對於一個人成就大業來説非常的重要,而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人肯定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有非常謙恭的尊重人才、推崇人才、優待人才,才能招來人傑,雲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成就偉業。漢高祖劉邦能一統天下,最關鍵的是他能夠招徠最佳人才而且善於駕馭最佳人才。一切正如劉邦自己説的:“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 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 韓信 。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中文名
燕昭王求士
出    自
戰國策
編    定
西漢末劉向
字    數
約12萬字

燕昭王求士出處

《燕昭王求士》出自《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時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1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燕昭王求士作者

戰國策》的作者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羣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燕昭王求士體例

今本共33卷:
戰國策卷一 東周
戰國策卷二 西周
戰國策卷三 秦一
戰國策卷四 秦二
戰國策卷五 秦三
戰國策卷六 秦四
戰國策卷七 秦五
戰國策卷八 齊一
戰國策卷九 齊二
戰國策卷十 齊三
戰國策卷十一 齊四
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
戰國策卷十三 齊六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戰國策卷十五 楚二
戰國策卷十六 楚三
戰國策卷十七 楚四
戰國策卷十八趙一
戰國策卷十九 趙二
戰國策卷二十 趙三
戰國策卷二十一 趙四
戰國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戰國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戰國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戰國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戰國策卷二十六 韓一
戰國策卷二十七 韓二
戰國策卷二十八 韓三
戰國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戰國策卷三十 燕二
戰國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戰國策卷三十二 宋衞
戰國策卷三十三 中山

燕昭王求士作品背景

燕昭王(公子職)即位前,其父噲禪位於燕相子之,燕國演成大亂。齊宣王趁機侵略燕國,攻克燕國國都,殺死了噲及子之。在這種情況下,公子職依靠趙國自立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復燕國,自己做了燕國國君。但這時的燕國國勢已十分艱難,為了報仇雪恥,讓燕國強大起來,燕昭王一方面設下重金,廣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與國內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敵愾。經過28年的內強外聯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來自魏國的樂毅為燕昭王組織了多國聯軍,樂毅親率大軍擊齊,先後攻下了70餘座城池,將齊國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回了燕國,齊國幾近滅亡。但燕昭王此時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齊國的反間計,讓騎劫取代了樂毅的大將位置,樂毅被迫逃到趙國。接着齊國大將田單又用火牛陣擊敗了燕軍,一舉收復70餘城,燕國又陷入危機之中。

燕昭王求士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燕昭王求士註釋

詘指:詘通屈;指通旨,即意旨、心意。“詘指”即委屈自己的心意,不任性妄為。
呴:通“吼”。
涓人:古代宮中負責打掃清潔的人,也可指君王親近的內侍。
若:同“苦”。
什己者至:什,即十。
馮幾據杖:馮,古讀píng,通憑。
先問而後嘿:嘿,通默,沉默,停止説話。
反以報君:反,通返,返回。
齊因孤國之亂:因,趁着,介詞。
先趨而後息:趨,疾走。此處指先對有道之士恭敬有加,不久就懈怠。
若恣睢奮擊:恣睢,驕縱狂暴的樣子。
豈遠千里哉:遠,以……為遠,意動用法。

燕昭王求士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募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説:“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麼辦?”
郭隗先生回答説:“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着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麼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説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着到燕國來。”
昭王説:“我應當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説道:“我聽説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説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買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覆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怎麼用五百金買了一匹死馬?”這個近侍回答説:‘買死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願意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到了。’於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大王真心想要招納賢士,就請從任用我郭隗為開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況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認為千里的路程太遙遠嗎!”於是昭王為郭隗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樂毅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在燕國。昭王又在國中悼念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士兵們快樂安逸輕視戰爭。於是昭王把樂毅當作大將軍,和秦國、楚國以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來攻打齊國。齊國戰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裏的全部寶物,燒燬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燕昭王求士成語

千金市骨
千金買骨
燕昭市骨
死骨千金

燕昭王求士文章道理

只有顯示對人才的重視,才能招攬來更多人才。

燕昭王求士作品評析

人才對於一個人成就大業來説非常的重要,而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人肯定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有非常謙恭的尊重人才、推崇人才、優待人才,才能招來人傑,雲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成就偉業。像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最關鍵的是他能夠招徠最佳人才而且善於駕馭最佳人才。一切正如劉邦自己説的:“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