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鎮古鎮

鎖定
烏鎮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現為國家5A級景區,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地處浙江省嘉興市(地級市)桐鄉市(縣級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南潯區,北接江蘇蘇州吳江區,為二省(浙江,江蘇)三市(嘉興,湖州,蘇州)交界之處。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有着蘇州園林之美,兔耳嶺草甸之奇觀。
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風景名勝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
中文名
烏鎮古鎮
外文名
Wuzhen
地理位置
浙江省嘉興桐鄉市石佛南路18號 [1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西柵9:00-22:00,東柵 07:00~17:00(茅盾故居08:00~17:0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07:00-18:00
著名景點
西柵
著名景點
東柵
茅盾故居
烏鎮古戲台
木心美術館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桐鄉市
建議遊玩時長
1-3天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官方電話
0573-88731088 [19] 

烏鎮古鎮歷史沿革

烏鎮古鎮古代

大約在7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史稱"烏戍"。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即今市河)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其後,烏鎮或屬浙江的湖州、嘉興管轄,或屬江蘇的蘇州治理。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後梁,隸屬不變,為吳越國地。後晉天福五年(940),置秀州,青墩遂屬嘉興縣隸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烏鎮屬烏程隸湖州。熙寧十年(1077),析嘉興縣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風等5個鄉歸崇德縣,青鎮在清風鄉,屬崇德隸秀州。元豐初年,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嘉定年間,升嘉興為軍,青鎮遂屬崇德隸嘉興軍。寶慶二年(1226),改湖州為安吉,烏鎮為安吉州烏程縣地。宋代,鎮地設監鎮官,管火禁和酒税,並招軍習武,以御盜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烏鎮為湖州路烏程縣地,青鎮為嘉興路崇德縣地。鎮地設都巡檢
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縣的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興和梧桐六鄉置桐鄉縣,青鎮屬之,隸嘉興府;烏鎮仍屬烏程隸湖州府。這一隸屬關係至清未變。
由於烏鎮是兩省、三府、七縣交接處,治安環境十分複雜,所以,明清時在烏鎮特別設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鎮而行使相當於府衙的職能。

烏鎮古鎮近代

民國元年(1912),烏、青兩鎮依舊分治。1950年5月,烏、青兩鎮終於合併,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

烏鎮古鎮現代

1991年,烏鎮古鎮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1] 
1999年3月,桐鄉市人民政府下發了桐政發1999(26)號文件,成立了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 [2] 
2001年,烏鎮古鎮列名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1] 
2002年,烏鎮古鎮通過ISO9001和ISO14001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被評定國家AAAA級景區。 [1] 
2003年,烏鎮列入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公佈的首批十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烏鎮獲聯合國頒發的“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2005年,烏鎮榮獲“歐洲遊客最喜愛的中國旅遊景區”稱號。
2006年,烏鎮繼2001年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後,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
2007年,烏鎮被首屆中國旅遊論壇授予“中國十佳古鎮”稱號。
2008年,烏鎮被評為浙江省旅遊強鎮。
2009年,烏鎮榮獲亞太地區旅遊協會“生態旅遊金獎”,成為唯一一個獲得該項殊榮的中國大陸地區景區。
2010年,烏鎮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5A級景區”稱號,成為繼西湖、普陀、雁蕩山之後的浙江省第四個5A級景區。 [3]  4月9日,烏鎮景區被正式授予中國AAAAA級景區榮譽。 [2] 
2014年,烏鎮被定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 [1] 

烏鎮古鎮地理環境

烏鎮古鎮位置境域

烏鎮地處桐鄉市北端,京杭大運河西側,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兩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蘇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鎮域面積71.19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 [4] 

烏鎮古鎮氣候特徵

烏鎮地處東南沿海,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温暖濕潤,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長秋短,冬冷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温3.6℃;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個明顯降水時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會下雪。烏鎮年平均日照1842.3小時。一年中春季為78天,夏季為90天,秋季為64天,冬季長達133天。 [5] 

烏鎮古鎮主要景點

烏鎮古鎮烏鎮東柵

水鄉古鎮 水鄉古鎮
烏鎮中市、東柵旅遊景區的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自東往西復往東,依次是傳統作坊區、傳統民居區、傳統餐飲區、傳統商鋪區和水鄉風情區。
傳統文化區,主要景點有茅盾故居、林家鋪子、立志書院、文昌閣、修真觀、皮影戲館、戲台、翰林第、竹刻工藝館、江南百牀館、餘榴梁錢幣館、匯源典當等。 [6]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 [6]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
夏同善舊宅地
夏同善舊宅地的大廳中高懸一幅官員的畫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頂戴花翎一應俱全。其宅第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還有一段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有關的故事。 [6] 
夏同善舊宅地 夏同善舊宅地
修真觀古戲台
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 ,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裏。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6] 
修真觀古戲台 修真觀古戲台
匯源當鋪
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的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的櫃枱。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太平天國前還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支撐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進,不久即告停業。自匯源當關門大吉,烏鎮典當行的歷史便劃上了句號。 [6] 
匯源當鋪 匯源當鋪
江南百牀館
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牀的博物館,當地人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牀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牀無不具備,從一牀一室到一牀多室(牀內備有化妝間、衞生間、僕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 [6] 
江南百牀館 江南百牀館
宏源泰染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 [6] 
宏源泰染坊 宏源泰染坊
老街長弄
烏鎮街、坊、巷的數量和規模非同小可,俗稱有四門八坊數十巷。八大街為常春裏大街、澄江裏大街、通裏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觀前街和東大街。 [6] 
老街長弄 老街長弄
逢源雙橋
逢源雙橋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下有水柵欄,系古時水路進出關卡。傳説踏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走一遍橋,須分走左右兩半,因此又演繹出走此橋便可左右逢源之説。 [6] 
逢源雙橋 逢源雙橋

烏鎮古鎮烏鎮西柵

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6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
在西柵有許多“老底子”的東西——老街長達數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幾樣純手工的東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醬作坊,鎮上的紅燒菜系味道不錯,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產自銷的醬油的功勞。二是生鐵鍋,系手工鑄造。三是蠶絲,益大絲號始創於光緒初年,遊客可以親手在老底子的繅絲機上操作。
這裏還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動。女人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佑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到了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提燈走橋演化為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6] 
亦昌冶坊
位於烏鎮西柵南岸,是明代嘉靖年間,一位湖州的鐵匠來烏鎮開坊經營的。
進門是四面圍廊,院子正中一口巨大的“天下第一鍋”,直徑大約有5米的大鍋,鍋底的鑄印記號是“天下第一鍋,同治五年造”。現在早已歇業了,僅做眾人拍照而用。 [6]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
昭明書院
進了書院大門,裏邊很空曠,燈影下有一個石牌樓,上面一塊石板上書了四個大字:“六朝遺勝”,下邊一塊石板上書了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這座石牌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高3.75米,面寬3.8米,龍鳳板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字樣為刑科給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題,“文革”時被有心人塗上石灰得以倖存。石牌樓後邊是開闊的庭園,園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 [6]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
王會悟紀念館
王會悟紀念館,陳列了王會悟的許多歷史資料,唯有一尊王會悟年青女性打扮的塑像和一艘“中共一大紀念船”,更是引起遊客和觀眾注目,也寫就了王會悟為“中共一大”順利舉行保駕護航的卓越功勳。
王會悟被世人稱為“紅色守望者”、“一大衞士”和“一大幕後功臣”不朽的人生。 [6] 
王會悟紀念館 王會悟紀念館
茅盾紀念館
茅盾紀念館建築面積大約1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其間陳列有茅盾遺物59件,書籍近1000餘冊,圖片90多幅,許多資料還是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整個展館以人生之路和文學之路為主線,展示了茅盾先生的一生。 [6] 
茅盾紀念館 茅盾紀念館
茅盾陵園
茅盾陵園佔地2150平方米,這是來自茅盾的名篇《子夜》。裏面不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而且還由茅盾的母親陳愛珠的陵墓。
在茅盾先生的陵墓前,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銅像,它取自茅盾任文化部長影像。銅像前面是一個用黑色花崗岩雕刻的墓碑,它是像一個打開的書本,書頁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陽》的手稿手跡;銅像後面的墓穴內就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
整個陵墓是一個規則的橢圓型。 [6] 
茅盾陵園 茅盾陵園
草本染色作坊
手工環保印染晾曬大型工坊。曬布場地以青磚鋪就,豎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藍草為原料漿染製作藍印花布工藝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彩烤色彩豐富,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葉、桑樹皮、烏桕樹葉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這個染坊在當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6] 
草本染色作坊 草本染色作坊
廳上廳
朱家廳是烏鎮一個朱姓大户人家的宅院,烏鎮人都喜歡稱其為“廳上廳”。在烏鎮,有許多大户人家的廳堂宅院,像東大街的徐家廳、趙家廳等,這些房子建築風格別緻,廳堂雕刻精美。朱家廳不僅彙集了這些大宅院的特色,而且也是烏鎮獨一無二的一個廳,它的特點就是“廳上有廳”。 [6] 

白蓮塔寺
烏鎮素有“一觀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説,一觀是指東柵的修真觀,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蓮塔寺。原位於烏鎮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當地老百姓都喜歡稱呼它為西寶塔,這是由於它與東柵的壽聖塔遙相呼應,故在烏鎮有東西寶塔之説。 [6] 
白蓮塔寺 白蓮塔寺
水上集市
西柵的水上市場人稱“水市口”。清晨,晨霧還沒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熱鬧起來,八方來船已擠滿了河道,兩邊的水閣裏,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也早早的卸下了門板開張了,水鄉的一天拉開了序幕。傍晚,暮色籠罩了小鎮,水閣窗欞間、門縫中透出了點點燈光,水市口兩側的茶座、夜宵、燒烤店又熱鬧起來。 [6] 
水上集市 水上集市

烏鎮古鎮保護措施

由市政府建立“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承擔總體的規劃、指導、協調和管理。在管委會之下建立烏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按市場經濟運作方式具體承擔資金的籌措和運作,保護與開發的實施和控制,建成後景區的經營和管理。與此同時,同濟大學的專家團隊也完成了烏鎮古鎮建築測繪、總體保護規劃、歷史街區詳規、重點古建築修復施工方案的設計。
1999年9月19日,召開“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第一期工程搬遷動員大會”。9月23日,東市河開始封壩抽水,修幫岸、清淤泥工程全面啓動。10月14日,應家橋恢復工程打下第一樁。11月2日,首期工程近200米樣板段形象呈現,迎接桐鄉市首屆菊花節。
11月17日,首期工程第二階段全線啓動,包括訪盧閣、常豐街北段、常新街南段、觀前街西段整治,修真觀廣場、翰林府第修復等工程。
按照“保護最徹底、功能最完備、環境最優美、管理最科學”的標準,按照特色與功能跟一期(東柵)景區錯位互補的定位,來實施二期保護與開發。
修舊如故、管線地埋、地方傳統文化挖掘、控制過度商業化、管理運作模式的選擇等做法,都是在全國古鎮保護開發中首創或成功運作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烏鎮模式”。 [3] 

烏鎮古鎮節氣習俗

烏鎮古鎮賀歲拜年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閤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 、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 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7] 

烏鎮古鎮元宵走橋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複,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 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至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演化為一種單純的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7] 

烏鎮古鎮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 、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競技鬥勇,前後持續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7] 

烏鎮古鎮立夏稱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嘗蠶豆、嘗鹹蛋、啖青梅、品櫻桃,謂之“嘗新”。農家以麥芽、“草頭”和為粉制“立夏餅”,親友互贈。孩童三五邀約,提竹筒、摘蠶豆、化鹹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壘灶支鍋燒“野火飯”,據説吃了不會疰夏。立夏稱人以江南最盛,傳説三國時劉備之子阿斗於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彙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 [7] 

烏鎮古鎮端午吃粽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鐘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7] 

烏鎮古鎮分龍彩雨

農曆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説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龍、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一聲令下,鑼鼓齊鳴,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盡現五彩繽紛、飛瀑凌空的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圍觀,吶喊助興,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 [7] 

烏鎮古鎮天貺曬蟲

農曆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實是曝蟲曬黴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節”,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還有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説可避蝨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髮,而家家户户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7] 

烏鎮古鎮中元河燈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託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們只當是一種娛樂。 [7] 

烏鎮古鎮中秋賞月

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時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圓最明,古人以圓月為親人團聚的象徵,故又名“團圓節”。是夕,家人團聚歡宴,親友互贈節禮,其間則少不了月餅。月華初升,於庭院設案賞月,供品除月餅外尚有瓜果芋艿毛豆等時令果蔬,大多是還在案頭供斗香,以線香託紙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並月宮故事,製作精彩,供後在户外焚化,有祈求豐收之意。 [7] 

烏鎮古鎮重九登高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節”或“登高節”、“菊花節”,重九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由來久遠。相傳起源於“桓景避難”的故事。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遵照師囑,於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難,後人仿效,遂成習俗。至唐代已演變成傳統的遊樂節目,其作用似在於健體防病,以御初寒 。烏鎮近周無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陽糕”應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7] 

烏鎮古鎮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傳統風俗中的大節,亦稱“冬節”或“亞歲”,節前家家磨粉搓“冬節圓子”,備酒做菜,設祭祀祖,頗為隆重,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説,也有於冬至掃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為寒冬之期,舊有“九九消寒圖”,相傳始於明朝,圖中畫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訣日染一瓣,全部點清則寒盡春來,開始耕作,意在敦促人們在消寒休閒中不忘耕作,還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氣象資料。 [7] 

烏鎮古鎮臘月小更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昔時有“支小更”的習俗,進入臘月,各街、各坊設專人於每日黃昏敲鑼擊梆,沿街巡走並時而高呼:“寒天臘月,火燭小心,前門關關,後門重重,柴間看看,灰堆坌坌,謹防賊盜,門户要緊。”抑揚頓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罷了。時值寒冬,氣候乾燥,民間用火又多,鎮內木造住房連綿,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須時刻警惕。其時,全鎮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黃昏,鑼聲、梆聲、呼聲此起彼伏,對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不無裨益。 [7] 

烏鎮古鎮美食特產

燻豆茶
烏鎮人稱喝茶為吃茶。薰豆茶又稱烘豆茶。豆茶的主要原料是薰豆。是烏鎮特有的加工方式,選用秋季上好嫩晚黃豆,以香粳豆為佳。將新鮮晚豆在淡鹽水中煮到半熟,撈出瀝乾,盛在鐵篩中,架在炭火上烘薰。文火烘薰至青豆表皮起皺,有香氣逸出即可。這樣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餘味無窮。薰豆茶還得有一些輔料,如桂花、炒芝麻、橙皮、蘿蔔絲、蘇子、炒柏子等。桂花香氣馥郁,芝麻補血,橙皮通氣,蘇子則有降氣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效。獨特的主輔料相配,薰豆茶遂成為一道富有滋補功能的待客上品。飲用時,客人可根據喜好,放少量鹽粒以吊味。 [8] 
三白酒
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餘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為著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
三白酒,以白米、白水、白麪等天然原料,秉承百年傳統工藝釀成,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 [8] 
烏酒
烏鎮“烏酒”以本地特產糯米為主要原料,以民間釀製技藝用於選米、浸泡、蒸飯、攤冷、發酵、壓榨、陳釀、冷凍、過濾灌裝等多道民間傳統工序。該酒具有醇真甘爽、營養丰韻之特點。 [9] 
姑嫂餅
烏鎮著名的傳統糕點之一。形狀酷似象棋子,精選材料手工製成,老少皆宜,有芝麻、香葱、花生、粗糧、菊花多種香型,甜鹹兼備,風味獨特。
姑嫂餅在烏鎮至少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了,在清乾隆年間烏鎮同知董世寧原修、盧學溥續修的《烏青鎮志》卷二十的“土產篇”中就有它的“傳記”:“用極細麥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圓餅,有椒鹽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潤,遠近著名。” [8] 
定勝糕
定勝糕是烏鎮有名的傳統糕點,據説是古時烏鎮人民為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將士而特製的一種點心,定勝糕的顏色緋紅,就象徵着戰爭的凱旋。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古時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便都要做幾籠香甜柔軟的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願。定勝糕的形狀為荷花狀,外層是精製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裏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膩。 [8] 
臭豆乾
臭豆乾全國都有,但烏鎮的臭豆乾卻別具風味。它是用上好的豆乾泡製20多個小時而成,而且絕不用化學制劑,只用傳統老滷泡製,所以沒有異味,香得純正。傳統老滷得來非易,有的店家的老滷已用了數年,每年都添加菜梗、筍根,為防止變質,還不時用燒得通紅的鐵鉗放入滷中殺菌。
將臭豆乾在菜油中油炸,串在竹籤上,抹上豆瓣辣醬,便是讓人難以釋口的美味。現在也有飯莊把臭豆乾清蒸的,還美其名為“千里飄香”。 [8] 
蘿蔔絲餅
蘿蔔絲餅烏鎮的經典美味,烏鎮俗稱油墩子。將蘿蔔洗淨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醃後,擠去水份,放入葱末拌勻。另用麪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蔔絲,再用麪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脱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8] 
酒釀圓子
採用傳統方法釀製的烏鎮三白酒味甘香烈,深得嗜酒之人的喜愛。而其糟坊產出的酒釀更是不可多得的佳餚,烏鎮人將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再加上桂花、枸杞,製成了一道美味——酒釀圓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吃起來還有桂花清香。 [8] 
桂花方糕
以精製白糖、粳米粉、糯米粉、桂花等為製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炒、蒸、磨、拌、刀切等工序精製而成的桂花方糕深受遊客歡迎。咬一口裏面融化的白糖就流了出來,白糖滲透到米粉中使得方糕香甜可口,桂香濃郁。 [8] 
鮮肉大餛飩
“冬至餛飩夏至面”,在秋涼及隆冬時候吃上熱乎乎的餛飩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筋道的麪皮,鮮香的肉餡,再輔以葱花、蝦米、紫菜。 [8] 
烏米八寶粥
將桂圓、蓮子、紅棗、紅豆、綠豆、玉米、花生連同糯米、烏米一同熬製,再加入紅糖,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熬。吃起來很 [8] 
芝麻湯圓
將白糖和芝麻拌勻成湯圓餡,糯米粉加少許水調勻成湯圓料。將拌勻的餡包於湯圓中間,做成圓球型。水開後,下湯圓煮熟即成。 [8] 
船頭粽
就是烏鎮粽子,它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一道小吃。由於該粽子比嘉興粽子消瘦,比湖州粽子肥胖,又因其頭翹尾平,形態如船,故被譽為“船頭粽”,寓意“財頭粽”或“彩頭粽”。不過,船頭粽最初的來源是為了讓粽葉充分利用,同時煮粽時不至於粽葉相互黏合形成夾生,故而包裹成四角外翹、頭款身廋的船體形態。 [8] 
筒骨粥
將豬骨肉洗淨直放入鍋裏,放上姜,酒,幾滴醋,多放點水,進行熬製。熬製好後濾出高湯並用其煮粥,粥開後加入骨頭肉,再小火慢熬。香氣撲鼻,吃時還可配上店家自制的農家小菜。 [8] 
柵橋砂鍋
用骨頭熬製的濃湯,燒煮各式配菜的粉絲砂鍋。以本地番薯粉絲打底,配以蔬菜和菌菇,以主料不同配製不同的粉絲砂鍋煲濃湯味鮮。 [8] 
烏鎮白菊
杭白菊又名杭菊甘菊、茶菊、大洋菊、小洋菊,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
杭白菊也是我國傳統的栽培藥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藥材“浙八味”之一,也是菊花中最好的一個品種。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説,菊花能利五脈,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目血、主治風眩,能令頭髮不白等。白菊煎劑具有抗炎降壓、通氣和脈、養血益神之效,若常用菊湯沐浴,能去癢、護膚美容
自南宋以來的800多年間,桐鄉栽菊、培菊、賞菊、品菊逐步形成習俗。菊展已成為桐鄉藝菊的交流形式以及當地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烏鎮隸屬桐鄉市,所產白菊亦聞名遠近。 [10] 
蠶絲被
浙江桐鄉一帶盛產蠶絲,在農村家家户户幾乎都養蠶。桐鄉市烏鎮的桑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烏鎮蠶絲秉承古人精髓,繼承傳統工藝並融合現代科技,採用天然桑蠶絲等手工絲綿精緻而成。其性能柔韌舒適、吸濕透氣、經久耐用,是迴歸自然最理想的牀上用品。 [11] 
烏錦
烏錦源於烏鎮民間的織造業,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烏錦的織造工藝極為繁複精細。織造師傅選用最優質的天然蠶絲為基本原料,再輔以純金線編織而成的嵌金“烏錦”質地堅實,色澤豔麗,立體感強,具有雍容華貴超凡脱俗之感,舊時只應用於皇帝龍袍及達官貴人莽袍上的圖案標誌。 [12]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舊時,浙江一帶農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枱布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的製作工藝為紋樣設計、刻花稿、塗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曬乾七道工序。 [13] 
敍昌醬品
烏鎮人陶敍昌在清咸豐九年(1859)創立了以自己名字為號的敍昌醬園,也是烏鎮有記錄以來最早的醬園,至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敍昌醬園的醬品都是採用傳統手工釀製法。每年春秋,醬園收購鄰近村鎮的優質黃豆蠶豆等原料,蒸熟之後,攤在竹匾混合麪粉和醬曲,再放到曲房中進行制曲,制曲的過程需要72小時左右,接下來便是經過長達半年的自然曬露、發酵釀製,才算完成。 [14] 
竹木工藝
烏鎮的藤器竹器盛於明清,特別是因竹製傢俱廉價物美,至今使用仍非常普遍。此外還有竹木製作的花燈油紙傘等等。現今,在東柵、西柵景區都有民間老藝人經營竹器作坊,現場展示竹藝,並且自產自銷 [15] 
烏香
烏鎮香文化由來已久,每年穀雨清明時節舉行的烏鎮香市便是香文化的盛典。農曆七月三十,是烏鎮插地藏香的日子,插地藏香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地藏王菩薩的生日。每年農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都會在門前插上地香。2006年,插地香習俗被列入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 

烏鎮古鎮旅遊實用信息

烏鎮古鎮門票


東柵
西柵
門票
110元/人
150元/人

東西柵聯票 190元/人
開放時間
夏令(7:00-18:00)
冬令(7:00-17:30)
9:00-22:00

烏鎮古鎮路線

鐵路
烏鎮沒有火車站,可取道桐鄉或是嘉興再換乘汽車到達烏鎮。
公路客運
1、從上海出發
車次較少,一般在上海長途汽車南站乘車,發車時間:每天9:50、15:25,車程約2小時。
2、從杭州出發
杭州汽車東站在每天6:25至16:25共14班到烏鎮班車。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