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疰夏

鎖定
疰夏,中醫病證名。指因暑濕之氣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熱耗傷正氣,脾失健運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熱、納差為主要表現的時行熱性病。
疰夏又被叫做苦夏,夏季的常見病,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現出逢暑必發的週期性特點。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
中醫病名
疰夏
別    名
苦夏
常見病因
因暑濕之氣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熱耗傷正氣,脾失健運所致
常見症狀
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噁心胸悶、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失眠多夢、多汗納呆,或有低熱

疰夏臨牀表現

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噁心胸悶、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失眠多夢、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
1.多發於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小孩,常見於5歲以內嬰幼兒,尤以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多見。我國中南地區及東南沿海地區較為多見。一般發病時間多集中於6、7、8三個月。秋涼以後,症狀均能自然消退。部分患兒可連續發病幾年,但再發病時症狀較輕,病程亦較短。
2.入夏以後,發熱不退,病程較長,一般1~2個月,有的可長達3~4個月。氣温愈熱,則發熱愈高,煩躁不寧,皮膚乾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多飲多尿,小便一晝夜可多達數十次,
3.隨氣温降低或在陰涼環境下,症狀能自行緩解。在將愈之初,先見小便減少,飲水量也減少,此後發熱亦逐漸退至正常。
4.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疰夏病因病機

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即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體內濕熱過重,脾胃、心肺一時無法適應、調整;且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大量出汗,汗液帶走了很多水及鹽分,使身體的電解質失去平衡;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會影響食慾和消化。

疰夏辨證施治

1.暑傷津氣證
證候:發熱,口渴,多尿,無汗或少汗,煩躁,神情疲倦,食少便溏,唇紅乾燥,咽紅,舌質較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數,指紋紫。治則:清暑益氣、益胃生津。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
有表證者,去麥冬、黃連,加大豆黃卷、薄荷;壯熱、無汗,加香薷、生石膏。
2.脾氣虧虛證
證候:發熱或高或低,面色淡白,氣短懶言,肢軟乏力,睡時露睛,納少,口渴,尿多而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脈虛大,指紋色淡。治則:補脾益氣。主方:補中益氣湯。
大便溏薄,加薏苡仁、茯苓、蒼朮;納呆、食少,加麥芽、神曲、山楂。
3.上盛下虛證
證候: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無汗,萎靡不振,虛煩不安,面色白而泛紅如妝,下肢清冷,食慾減退,小便頻數而清長,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脈細數無力,指紋淡紅。治則:引火歸原、滋陰潛陽。主方:温下清上湯。
大便稀,加白朮、陳皮、木香;熱退而面黃、疲乏,加黨蔘、黃芪、白朮;食慾不振,加神曲、麥芽。
4.氣陰兩虧證
證候: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納呆體瘦。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治則:清暑益氣養陰。主方:清暑益氣湯加五味子、白芍等。
5.暑濕困脾證
證候: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悶納少,口淡噁心,便溏,苔膩,脈濡。治則:清暑化濕。主方:藿樸夏苓湯合六一散。

疰夏飲食調護

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徵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1.飲食
夏季的飲食原則應為健脾利濕,淡補、清補。
(1)木耳、番茄、黃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綠豆、胡蘿蔔、茄子、鴨子、鯽魚、鵪鶉等。
(2)黨蔘茯苓白朮鯽魚湯:鯽魚一條,約250克,黨蔘、茯苓、白朮各10克,甘草3克。黨蔘、茯苓、白朮、甘草煎煮取備用,鯽魚去鱗去內臟,加油煸一下,兩面翻一下,加入料酒、葱姜,放入適量水煮沸後與中藥同煮,加入調味品,還可適當加入胡椒粉調味。功效:健脾益氣,燥濕養胃。
(3)枸杞茄子黑魚丁:茄子250克,黑魚500克,枸杞子15至20克。茄子加油煸炒一下,黑魚去骨切成小粒狀,加入料酒、鹽、味精、芡粉拌勻,拿油煸炒備用,茄子快熟時與魚丁混合炒勻,枸杞子先用温水浸泡,起鍋前5分鐘放入。具有健脾開胃、助運利濕、補肝益腎、明目養肝的功效。
(4)蘆根綠豆粥:新鮮蘆根10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蘆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時後取出渣,再加入綠豆、粳米同煮,直至綠豆煮爛為止。可在粥中加適量鹽,喜歡吃甜的加點糖也可以。此粥的功用清熱養胃、消暑解渴。
(5)麥冬黃瓜開洋涼拌菜:麥冬10克,開洋或蝦皮、蝦米(含鈣、鋅)30克,黃瓜半斤。麥冬事先用温水泡一下,適量水燒開後放入麥冬,將其漲開,水留着;黃瓜切片或段或條,三樣放一起,加少量的水,放入香油、醋、糖或少許辣椒醬等,拌勻,做成涼菜。
(6)水果從冰箱裏拿出來不要馬上吃,稍微放一會再吃。
(7)藥物預防:可以在立夏之前,用黨蔘、五味子、麥冬、當歸、陳皮、青皮、甘草、黃柏、神曲煎湯,一日兩次服用,連續服用一週左右,能有效預防“疰夏”。
(8)已經發生“疰夏”,要因人而異選擇食物,體質偏實的人選清暑瀉熱的食物,年老體弱的人則應選益氣養陰的食物。
2.睡眠
夏天晝長夜短,晚上睡眠少,不妨吃過中飯打個盹,補充睡眠。睡覺時,不要對着電扇或空調出風口直吹,天熱皮膚毛孔舒張,邪氣通過毛孔長驅直入,容易感冒着涼。
3.鍛鍊
不要懼怕高温,不要懼怕流汗,到户外跳跳健美操、游泳、跑步、跳舞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改善內分泌和新陳代謝,對調節植物神經和體温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