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姓

鎖定
火姓是第一説源於燧人氏,出自遠古時期發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燧人氏,三皇之首,他首先發明瞭鑽木取火,以備火化,熟食保健,併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温暖。該時期約是石器時代中期。第二説 源於口傳歷史,出自遠古時期人類樸素自然辨證思維,屬於以五行氏説為氏。五行有金木水火土,火氏部落信奉火神,也是火姓的來源。第三説源於苗族,出自東漢末羅匐人(南蠻)火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還有第四説,源於姬姓;第五説,源於回族;第六説,源於蒙古族;第七説源於錫伯族
中文名
火姓
讀    音
huǒ
注    音
(ㄏㄨㄛˇ)
發    現
三皇之首燧人氏
源    流
燧人氏

火姓姓氏來源

火姓 火姓
火(huǒ)姓源出有:

火姓源流一

源於燧人氏,出自遠古時期發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人類的遠古文明的起源首先是用火。因為用火關係人類生存,一是熟食,二是禦寒,三是照明。燧人氏,三皇之首,他首先發明瞭燧木取火(鑽木取火),以備火化,熟食保健,併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温暖。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燧人氏又發明了“陽燧”,用陽燧取日光為火,世人稱其為“盜天火”,因湯古氏為人類進入火文明立下蓋世之功,所以世人稱其為“燧人氏”即“火神”,又曰“炎帝”,即火人之王。南朝劉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荀爽傳》中證曰:“湯在地為火,在天為日”。燧人氏時代,即矇昧時代中期的社會階段,是中期舊時石器時代。在這個歷史時期中,人類有幾個顯著的特徵,即骨器的出現、鑿孔技術的發明、特別是火的應用。由於勞動生產的發展與火的應用,發達了人類自身的肉體機構,因而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從而擴大了他們對自然界的佔領,隨着採集向狩獵開始轉化,這就出現了男獵女採的原始分工,至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
燧人氏之後裔中有世襲為掌火之官者,後分衍有火師氏、大火氏、鶉火氏、西火氏、北火氏、中火氏等,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火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火姓源流二

源於口傳歷史,出自遠古時期人類樸素自然辨證思維,屬於以五行氏説為氏。遠古人類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遂之,有木氏、火氏、土氏、金氏與水氏的出現。這五個部落非同小可,他們均是強大、有影響的部落,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與水神。由“神”而“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什麼是“帝”,這在典籍《孔子家語》中回答得非常精彩:“季康子問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季康子曰:‘太皋氏其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季康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而稱上帝。太皋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中國的“五帝”,各配以木、火、土、金、水,此五行即五種基本物質,同時也是方位與順序,全是蒼天之所賜。
火氏,即由此而來。口可傳千古,必有其源能依!

火姓源流三

源於苗族,出自東漢末羅匐人(南蠻)火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東漢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南蠻”火濟,在蜀漢時期因助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為羅甸國國王(今貴州大方)。火濟,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下的羅匐人,“羅匐人”就是苗族。在三國時期,蜀漢國境內南夷孟獲謀反,諸葛亮率兵南征,途經貴州,火濟率眾出營四百餘里迎皆,並有金、銀、衣被、刀槍箭、戰馬車架、軍隊民夫,盡力支助諸葛亮軍。在戰鬥中,火濟身先士卒,多發揮關鍵作用。得勝回朝後,諸葛孔明劉禪,封其為羅匐國國王,後長期為西蜀政權撣壓南方。最後一次為西蜀出征時,火濟已經有一百零四歲高齡,騎不動戰馬,便坐滑竿指揮作戰,得勝後被劉禪接到西蜀,稱其為仲父,並在金殿為其長設座位,入朝免禮,並賜以“銀鴻義仗”,以示極寵。因其壽誕極高,民間稱其為壽王。
在火濟的後裔子孫中,多有的以祖名中的火字為姓氏者,稱火氏,世代相傳。火氏族人大多尊奉火濟為得姓始祖。

火姓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帝嚳高辛氏之臣祝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史記·五帝紀正》記載:“帝嚳高辛氏,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夌,齠齜官聖德。能順三辰。年十五佐顓頊,三十而登帝位,都毫,以木承水。以人事紀官,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元冥為水正,后土土正,是為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帝位。”古史相傳,祝融出於顓頊,也就是帝嚳高辛氏的弟弟,時為火正,就是掌管火之官,為五天官之第二位。據史籍《左傳》記載:“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已、董、彭、禿、雲、曹、斟、羋。”
其實,所謂的“祝融八姓”皆為其庶支之姓,而嫡支皆以祝融的官職稱謂“火正”為世襲姓氏,稱火正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火氏、正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火姓源流五

源於回族,出自出自波斯語“火者”,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回族中的火氏,出自古波斯語“查拉斯圖拉”,漢語即“火者”、“聖火”,原意為顯著和富有,後來演變為尊貴、學者、聖高等多種含意,故而,在回族中採用“火”為姓氏者頗多。著名的北京八達嶺居庸關長城處於關溝,是南口城八達嶺岔道城之間長約二十公里的高山峽谷地段,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關溝兩側層巒疊嶂,一側為太行山餘脈,一側為燕山餘脈。溝內清溪縈繞,草木葱翠、禽鳥飛鳴,其風景名勝比比皆是。明朝時期即有“居庸八景”之稱。其“居庸疊翠”為清乾隆大帝所提,亦是“燕京八景”之一,並有關溝“七十二景”之説流傳至今。那裏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其歷史源遠流長。火氏五兄弟無辜被誅,使許多當年投奔燕王又立過戰功的人感到自危,人心浮動,皆想離開。剛剛坐上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一下子慌了,為了安穩人心,連忙又為火氏五兄弟平反,再賜封其為“五顯財神”,並立五顯財神廟關溝之內。世人因而又改“五鬼頭”為“五貴頭”,亦有稱“五火頭”者。
清朝末年,中國鐵路鼻祖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認為“貴”字太俗,因而又將“五貴頭”改成了“五桂頭”。至此,該地三易其名而終為“五桂頭”。

火姓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郭爾羅斯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多為內扎薩克(執法官或執政官),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Gorlos Hala,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後改漢字單姓為火氏、郭氏等;而滿族郭爾羅斯氏後改漢字單姓為郭氏、高氏等。
⑵.在今上海市浦東閔行區南匯區,有火氏一族的聚居村。火氏是南匯地區不見於《百家姓》的姓氏之一。據火氏子孫口碑,稱火氏原不屬漢族,為蒙古族,原來不姓火,而姓蒙古氏,其祖即元朝開國功臣蒙古·直脱兒。蒙古·直脱兒因其父蒙古·阿察兒事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征戰有功,被封為博爾赤(掌管御膳的官),故以赤為姓氏。赤脱兒在元王朝建立過程中曾經歷過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和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四個朝代,不僅曾協助他們鞏固政權建有頗多功勞,而且還為擊敗南宋軍隊、建立元王朝立有大功,因此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即封赤脱兒為昭毅大將軍,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進封為鎮國上將軍淮東宣慰使。以後,赤脱兒又任過嘉議大夫行御史台中丞、資善大夫福建行省左丞江淮行省左丞等職,最後於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農曆6月末死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任上。正由於赤脱兒最後在江浙行省做官,因此其後裔中不少人因此在江南定居了下來。到了元朝末期,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此政權更迭的戰亂中,蒙古族各姓後裔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赤氏後裔就這樣被逼走上了流亡之路,其中一個支系流亡到了南匯。據火氏子孫口碑,當時他們一路朝行暮宿,隱名埋姓,才算一次又一次地躲過了盤查。據説有一天他們終於遭到了一次更為詭詐的盤查:巡查兵不查成年人而專找未成年的孩子進行盤問。一天,赤氏家族有個孩子正在灶下幫着母親燒火,突然巡查兵來了,他們抓住孩子劈頭就問:“你姓啥?”孩子一下給嚇懵了。僥倖的是這孩子很機靈,竟指着灶膛中正燒得赤紅的灶火説:“姓……火、火、火”。巡查兵認為孩子是不會騙人的,而且蒙古族中是沒有姓“火”的,因此巡查兵相信了。大家用“火”順利躲過了盤查,因此這支蒙古赤氏族裔從此就改成了漢姓火氏,後定居於百曲村一帶(今上海南匯區金匯鎮百曲港兩側)。火氏在百曲定居後不久即漸漸地融合於漢民族羣體中,到清乾嘉年間已成為該地區重要的姓氏之一。該支火氏人士中成名最早的為火觀若和火始然父子兩人,他們都是上海南匯區的秀才,頗有學識,且善詩賦,對馮金伯輯成《海曲詩抄》頗多貢獻。自火始然後,其弟火錦紋、火金濤、火光大,及火光大之子火文煥等亦都是南匯的知名之士,都好詩賦,火文煥在清咸豐年間曾一度試圖繼馮金伯之後編《海曲詩抄續集》,故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百曲火氏曾是上海南匯全縣詩歌彙集中心之一。

火姓源流七

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錫伯族霍火齊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錫伯族霍火齊氏,世代居於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區)、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ohogi Hala。
隨着清乾隆大帝下令錫伯族人西遷戍邊,一部分霍火齊氏族人遷徙到了新疆伊犁地區,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完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部分霍火齊氏族人後在新疆察布查爾地區生息繁衍,後大多改漢姓為火氏、霍氏、齊氏等。因此,該支火氏又被稱為“中國東北、西南有兩把火”。

火姓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炎帝臣子火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炎帝神農氏時期,以火為紀,五大臣官職稱謂分別為大火、鶉火、西火、北火、中火,相當於西周時期的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這在史籍《左傳·昭十七年》中有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左丘在《左傳》中還解釋道:“火,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在大火、鶉火、西火、北火、中火等火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火師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火氏、師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火姓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藏族、彝族、苗族、侗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火氏,世代相傳。

火姓得姓始祖

火濟。火濟為三國時期羅匐人(苗族)。在三國時期,蜀漢國境內南夷孟獲謀反,諸葛亮率兵南征,途經貴州,火濟率眾出營四百餘里迎皆,並有金、銀、衣被、刀槍箭、戰馬車架、軍隊民夫,盡力支助諸葛亮軍。在戰鬥中,火濟身先士卒,多發揮關鍵作用。得勝回朝後,諸葛孔明劉禪,封其為羅匐國國王,後長期為西蜀政權撣壓南方。最後一次為西蜀出征時,火濟達一百零四歲高齡,騎不動戰馬,便坐滑竿指揮作戰,得勝後被劉禪接到西蜀,稱其為仲父,並在金殿為其長設座位,入朝免禮,並賜以“銀鴻義仗”,以示極寵。因其壽誕極高,民間稱其為壽王。火濟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中的火字為姓,稱為火氏。故火氏後人奉火濟為火姓的得姓始祖。

火姓遷徙分佈

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三十位,以河南、羅甸、察布查爾為郡望。
回族火氏在元、明兩朝時期多分佈於南京、揚州,明朝以後又遷到了湖南、湖北等地。如今在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氏。火氏回族主要分佈在江、浙及兩湖地區。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揚洲市江都縣,上海市的南匯區閔行區,甘肅省的白銀市、蘭州市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山東省的東平縣,台灣省等地,均有火氏族人分佈。

火姓姓氏文化

火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河南郡、察布查爾、羅甸國
  •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羅甸堂:以望立堂。

火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 南征著績;翰苑蜚聲。
——佚名撰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末蜀將火濟,曾跟從諸葛亮南征,因戰孟獲有功,受封為羅甸國王。下聯典指明初蒙古人火源潔洪武年間官翰林侍講,著有《華夷譯語》等。

火姓家譜文獻

火氏族譜二十七卷,著者待考,元末明初始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浦東閔行區陳行鎮火家宅祠堂。
火氏族譜,(民國)火耀明修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手寫本。現被收藏在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民樂鄉南溝村。

火姓字輩排行

江蘇南京、新疆石河子火氏字輩:“明大光文然永昌長久”。
甘肅永登火氏字輩:
大支:“照中三元澤吉百年南鬥煥彩東督齊秀”;
二支:待考;
三支:“昭高興統勳熊業全真……”

火姓歷史名人

火姓火 濟

又稱火阿濟,三國時為助武侯徵孟獲者。

火姓火源潔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內蒙古科爾沁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古代民族文字學家,火氏鼻祖之一。

火姓火真芳

公元1936~今,女;江蘇南京人。地方社區工作者。

火姓火忠禮

(公元1954~今),蒙古族;內蒙古包頭人。防疫醫學家。教授,內蒙古包頭醫學院室主任。

火姓火榮貴

火榮貴,男,漢族,1962年10月出生,甘肅景泰人。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8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甘肅省武威市委書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