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京八景

(歷史景觀)

鎖定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於金代明昌間,後代文人紛紛題詩,遂名聞遐邇。明代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説。
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當時均刻石立碑並有小序、詩文。燕京八景的出現,對於後來的風景點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之後,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現代園林庭院綠化亦借鑑燕京八景,建造景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園林建設的發展。
中文名
燕京八景
外文名
Eight Great Sights of Yanjing
類    別
歷史景觀
地    點
北京
主要景點
太液秋風、瓊島春陰等

燕京八景簡介

八景起源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
“八景”最早見於宋、元時期,在該時期的史志書中,開始出現了北京地區"八景"的記載。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

燕京八景歷史沿革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
北京地區的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八景名稱歷代有變化,金代稱: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元代《一統志》所記載的"燕山八景"有二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叫太液晴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雲;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李東陽於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風”、“東郊時雨”並賦《十景》詩,又有“燕京十景”之説。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宛平縣誌》中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

燕京八景正名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更訂了名目,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在每一景點所在地樹御碑一通,正面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面是七律詩一首。 後代史料中多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

燕京八景主要影響

燕京八景的出現,對於後來的風景點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之後,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現代園林庭院綠化亦借鑑燕京八景建造景點,推動了園林建設的發展。 [1] 

燕京八景名稱沿革

朝代
名稱
金代
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積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元代
太液秋波 、瓊島春陰 、道陵夕照 、薊門飛雨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明代
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康熙
太液睛波、 瓊島春雲、 道陵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霽雪、 玉泉流虹、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清代· 乾隆
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金台夕照、 薊門煙樹、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盧溝曉月、 居庸疊翠
後增八景
南囿秋風、東郊時雨 、銀錠觀山、 西便羣羊 、西安雙塔 、石幢燕墩 、白塔晴雲 、西涯晚晴

燕京八景八景介紹

燕京八景太液秋波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説:"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在中海的建築水雲榭上,刻有乾隆皇帝親題:“太液秋風”四字。站在水雲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橋,背倚瓊島白塔,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台;東岸萬善殿、千聖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着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水雲榭建於康熙年間,康熙專門寫了一首《水雲榭聞梵聲詩》:“水榭圍遮集翠台,薰風扶處午後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後來乾隆皇帝也附合詩一首:“後無心出岫,水不捨長流;後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坐席生煙後,石欄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園吏。” [2] 

燕京八景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
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曾駐蹕在這裏。島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金末道士丘處機在《瓊華島七言詩》中讚道:“蒼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陰森繞殿扶,……喬松挺拔來深澗,異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儀形容“其山皆疊玲瓏石為之,峯巒隱映,松檜隆鬱,秀若天成。”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雲天景觀更為動人。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氲,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正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
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盤頂,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纏枝紋飾,碑陽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陰為乾隆帝御製詩:"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悦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碑旁有迂迴曲折的小路直達見春亭、看畫廊。
乾隆五十一年(1786)遷碑至白塔山東側現址。
瓊華島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離宮以來,不斷修繕,景色不凡。《八景圖》記述説:"山上常有云氣浮空,氤氲五彩,鬱郁紛紛,變化翕忽,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雲。"乾隆皇帝改為瓊島春陰,詩中有"當春最早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之句以示他很關心農情。 [3] 

燕京八景玉泉垂虹

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麓建泉水院。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個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也叫"玉泉垂虹"。乾隆曾言:"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也不過是也,向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因此予以正名,表為天下第一泉"。故改為"玉泉趵突"。
玉泉山風景秀麗,泉水清澈,晶瑩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闢為玉泉行宮。由於這裏水清而碧,澄潔似玉,“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當初定名“玉泉垂虹”,成為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引玉泉渚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為宮城專用水源,一直沿襲到清初。元代陳孚、明代金幼孜均有《玉泉垂虹》詩。明代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説:“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淺莫測。一在山之陽,泉自山而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泓溦百頃。鑑形萬象,莫可擬極。一在山之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他又同時賦詩,改“玉泉垂虹”為“玉泉飛虹”,詩中描寫到:“碧障雲巖噴玉泉,長流寧是瀑流懸。遙看素練明秋壑,卻訝晴虹飲碧川。飛沫拂林空翠濕,激波濺石碎珠圜。傳聞絕頂芙蓉殿,猶記明昌避暑年。”
清代,康熙《宛平縣誌》改“玉泉飛虹”為“玉泉流虹”。乾隆初來時曾寫《玉泉垂虹》詩:“湧湍千丈落垂虹,風捲銀濤一望中。聲震林梢趨眾壑,光浮練影掛長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濺沫飛花玉屑紅。自此恩波流處處,公田時雨澤應同。”但是乾隆皇帝後來又多次觀察後,認為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並沒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噴霧如珠”,很像濟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為“玉泉趵突”。乾隆十六年,由於覺得“玉泉垂虹”不貼切,改名“玉泉趵突”並寫詩説:“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筆誰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幾曾百丈落雲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飛花淡淡紅。笑我亦嘗傳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我國古代,人們常以水之輕重衡量水質,輕者優,重者劣,所謂“質貴輕”就是這個意思。歷代古人多以江西廬山谷簾水為第一,或以揚子江金山水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為第二。時後,乾隆下令內務府制銀鬥,較量天下各泉名水,發現玉泉山水最輕。結果是:濟南珍珠泉鬥重一兩二釐;揚子江金山水一兩三釐;惠山虎跑泉重一兩四釐;平山水重一兩六釐;涼山、白沙、虎丘、碧雲寺諸水各重一兩一釐。只有玉泉、伊遜兩地之水重一兩,水輕質甘氣美。從此,玉泉水定為清宮專用水。乾隆親題“天下第一泉”碑,並記文:“兩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向之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為之記。”並直言不諱地説:“即予向日題燕京八景,亦何嘗不隨聲云云”而“不能免訛議”。由此一説,羣臣附和,人云亦云,長達數百年之久。
玉泉山的水,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中佔有極其特殊地位。經遼、金及元代,疏浚河道,使諸水匯入長河,流入都城;明代繼續建設,清乾隆時期又大規模疏浚玉泉諸水。開挖昆明湖、玉淵潭兩大水庫,以解決都城供水和西郊水患之難。由於玉泉山水質好,用以灌溉生產出來的水稻,芳香四溢,成為享有盛名的“京西稻”。不過北京近千年,雖然地形變化不大,但由於植被減少,氣候乾旱,水位下降很大,乾隆帝説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時至今日,不但趵突翻湧不復存在,就連涓涓細流也已消失。

燕京八景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餘脈。所説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峯,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闢的園林。
“西山積雪”就是西山雪後著名景觀。據史載,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帶建造大永安寺,還興建行宮。後來他的嫡孫,直接繼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顏璟,又在此地相繼構築了祭星台、會景樓等建築,説這裏是章宗定西山積雪的景點,似屬無可非議。可以想像,每當雪後初晴,從這裏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峯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應該説,“晴雪”要比“積雪”更富有詩情畫意。
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之子鮮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詩,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寫道:“玉嵯峨、高聳神京,峭壁排銀,疊石飛瓊。地展雄藩,天開圖畫,户列圍屏。分曙色流雲有影,凍晴光老樹無聲。醉眼空驚,樵子歸來,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為西山霽雪。明永樂初為翰林院侍講鄒緝《西山霽雪》詩描寫的“西山遙望起岧嶢,坐看千峯積雪消。素採分林明曉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斷崖稍見遊麘跡,深谷仍迷野客樵。應日陽和氣回早,登臨未惜馬蹄遙”。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霽,凝華積素,千巖萬壑,宛然圖畫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開始在香山大興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靜宜園。園內不僅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古剎和人文景觀,而且還具有深邃幽靜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濃郁的自然生態環境,乾隆來到靜宜園看後寫了《西山晴雪》詩,將“西山霽雪”改為“西山晴雪”,詩中寫道:“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峯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日,幹林瓊屑映朝晴。寒凝澗口泉猶凍,冷逼枝頭鳥不鳴。祗有山僧頗自在,竹爐茗椀伴高清。”也許是乾隆認為自己寫得很美,或是想對燕京八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詩疊舊韻賦詩:“久曾勝蹟紀春明,疊嶂嶙峋信莫京。剛喜應時沾快雪,便數佳景入新晴。寒村煙動依林嫋,古寺鐘清隔院鳴。新傍香山構精舍,好收積玉煮三清”。將詩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陽洞登山道右側。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雲碧樹,花氣鳥聲,特別是香山西南坡一帶,雲蒸霞蔚如錦似繡,每遇陰雨季節,山林間雲霧飄渺,朦朦朧朧;特別是冬季的雪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綿延無際的峯巒,“西山晴雪”更是名不虛傳。香山雪景固然很美,但北京降雪已經不多,美麗雪景很少出現,別説外賓不易賞到,就連市民也難得一見雪後西山,聲譽漸薄。而香山的良辰美景,由香山紅葉所取代。秋季丹黃朱翠紅色炫彩,黃櫨紅葉層林盡染,成為遊覽觀賞的好地方。

燕京八景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這裏歷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但此處並非薊門。漢代以後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已無非議,那為何又稱此處為薊門呢?《水經注》説:"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指的當是原白雲觀處之土丘。鄒説:"薊門在舊城西北隅",把"舊城"誤解了,其實應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後,稱金中都為舊城)。明代的《長安客話》索性説:"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顯然是錯誤了。乾隆欽定的《日下舊聞考》以此為依據,故把"薊門煙樹"碑立在這裏。《八景圖》記説:"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漂渺,遊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最早見於唐代大曆年間詩人李益,生前在客遊燕趙期間,曾有題為《秦城》的七絕一首,詩云:“惆悵秦城送獨歸,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風更北飛”。詩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寶坻縣南十里,傳為“秦始皇所築”故名。詩中説的“薊門”,當時指的唐時幽州藩鎮城,亦後來遼金故都城之前身。不過在金中都城中,則又真有稱為“薊門”的一處地方。《金史》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對臣下説:“朕前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可見當時的薊門是個繁華所在。據考證,其地約當今宣武門外大街西側一帶。垂直“南行約一里”便進了牛街北口,薊門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閣。據《析津志》載:“薊門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閣,南行約一里,基枕其街蓋古蹟爾”。遼聖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閣,因改名聖恩寺,成為“薊門飛雨”的來源。後來,大悲閣圮廢,薊門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姚廣孝曾作《薊門詩》:“雲樹依依接遠丘,時看飛雨灑徵裘;不知銅馬坊何在?惟有桑乾水自流”。李東陽也有《薊門作》:“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路迷南郭將三里,望斷西村有數峯;坐久不知遲日暮,隔溪僧寺午時鐘。”詩中所敍薊門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漸由“薊門飛雨”演變為“薊門煙樹”。明人鄒緝所題王紱之《燕台八景圖》上説:“薊門在舊城西北隅,(誤指元大都德勝門)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遊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並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尋訪古蹟,指元大都西牆殘門為薊門。寫詩:“蒼茫樹色望中浮,十里輕陰接薊邱,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鶯留語,空翠連天雁遠遊。南望帝京佳氣繞,五雲飛護鳳凰樓”。乾隆寫了詩還覺不夠,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於此,並在碑後賦詩:“十里輕楊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青帘貰酒於何少,黃土填入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遊。梵鍾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它確切地描述了薊門當時盛況。其實,歷史上的薊門不在元大都西城牆北部(今學院路西側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區界內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薊門煙樹”不過是借題發揮。為了後人懷古之情,1949年後,據史料和乾隆的詩,在學院路西側土城又建起雄偉壯觀的城門和碑台,薊門煙樹碑重新高高聳立;修造古樸典雅的樓、館、廊、青磚灰瓦,別具風采,種植了花木草坪,再現“芳樹重重擁薊門,蒼茫煙翠滿郊原”的景色。

燕京八景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
金台,即黃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紀,燕昭王為禮賢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請天下名士。至於該台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一時較難確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處。 《上谷郡圖經》説:"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延天下士"。《水經注》説"固安東有黃金台遺址"。明代的《長安客話》:"黃金台有二,故燕昭王為樂、郭而禮之者。勝蹟在定興。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載:"易州,易水邊二處,都城朝外一處,有三處黃金台"。清代的《宸垣識略》載:"永定門外三里有黃金台。"
除上述記載外,還有城內燈市口東口路北的二郎神廟,該處即內城"金台夕照"處(見馬芷庠《北平指南》)。朝外小莊往北有金台路地名,當地人説,這裏是古“金台夕照”的遺址。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關東店南3501廠內(原苗家地教場東邊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還能見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2006年,北京地鐵十號線修建過程中,重新出土了金台夕照石碑,如今樹立在地鐵十號線“金台夕照站”以C出口西側不遠的一個廣場中,供人們憑弔昔日的盛景
燕山八景原有道陵夕照,後改為金台夕照。道陵為金章宗陵,位於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後,海陵王選址大房山雲峯山修建金帝陵墓。雲峯山又稱三峯山,俗稱墳山,古有“幽燕奧堂”之譽。這裏羣山環繞,峯巒重疊,九條山脈奔騰而下,號稱“九龍”。山巔林木隱映,雲霧蒼莽,山間隘口處泉水淙淙,長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雲峯山南麓而建,綿延百餘里,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個規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羣。金陵在金元之際已遭破壞,到明代因年久失修,僅有殘跡。明代詩人儲巏有《大房山金源諸陵》詩曰:“長白山高朔漠連,金源風致故依然。千秋魂魄猶思沛,萬里丘陵卻到燕。感事重翻江統疏,傷心莫問靖康年。幽蘭一盡雄圖歇,汝水悠悠入墓田”。
明代所傳“金台夕照”地點在何處,至今未考證清楚。明劉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説:“黃金台名,後人擬名也。其地,後人擬地也。”明蔣一葵著《長安客話》中説:“都城黃金台出朝陽門循濠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弔古之土,登斯台者,輒低睠顧,有千秋靈氣之想。京師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
乾隆依據歷代的詩及其有關記述,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詩,概括了黃金台的歷史情況。詩曰:“九龍妙筆寫空濛,疑是荒基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託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遺蹟明昌重校檢;睾然高望想流風”。並立“金台夕照”碑於朝陽門外關東店苗家地教場,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尚可見到已經倒卧的金台夕照碑的形狀。
傳説,校場中有個高台,稱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後,夕陽西下之後一小段時間,由於金台地勢較高,暫時還有一段太陽光線照到這個地方,這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這一景色,動疑心。據説他問明這裏的地名後,擔心姓苗的得天獨厚,對朝廷不利。於是改苗家地為“金台夕照”,並就地立了一座碑,藉以破壞苗姓的風水。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來。

燕京八景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橋,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廣利橋。橋如長虹,十一拱券門,四個華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獅485個。橋長266米,寬9米。 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於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發生於此。當晚,日寇以失蹤一名士兵為藉口,要過橋進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拒絕。以此展開激戰,守軍揮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喪膽。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圍,只等一聲令下,即可將其全部殲滅。可是漢奸"政府"竟命令前線部隊"不要把事態擴大"而把日軍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抗戰宣言,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古橋已經宣佈光榮退休,不再擔當巨大的運輸任務,而是作為旅遊勝地迎接着遠近客人。盧溝橋修復委員會做了大量的工作,並籌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使盧溝橋煥發新姿,讓它在旅遊事業中貢獻第二青春。
盧溝曉月碑 盧溝曉月碑
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於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製碑。
古時,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景點之一。

燕京八景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是以關溝中的居庸關為中心的八達嶺風景區。關溝是著名的溢道,為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之中的第八陘,即軍都陘,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荊阮、方城、餚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居庸關,始於秦代,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關溝中名勝古蹟很多,相傳有關溝七十二景,除居庸疊翠之外,還有二龍戲珠、仙人枕、栓馬柱、青龍潭彈琴峽、六郎相、狀元橋、關城、雲台、八達嶺等。關城中心的雲台,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原雲台上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後被毀,現僅存礎石遺蹟。雲台面積有三百一十平方米,台下券門呈半六角結構,門上正中刻有金翅鳥王,兩旁刻有金剛杆圖案和象、龍等浮雕,台下券門內壁上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獸神圖案,券頂上佈滿“曼陀羅”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有二千二百一十五尊,均為元代藝術精品。內壁還用梵文、藏文、八思巴文蒙古文西夏文維吾爾文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是研究佛典古代文字的珍貴材料。
居庸關位於關溝中部,1971年在內蒙古東漢墓發現的《居庸關運筏圖》壁畫,不但有關城,還有舟渡。水門之下題有“居庸關”三字。今所見居庸關有水、陸兩個關門,其水門跨於百米的山溝間,水門券門雖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終年不斷。當年水勢很大,過溝需用渡船。元代陳孚有《居庸疊翠》詩喻之:“斷崖萬仞如削鐵,鳥飛不度苔石裂。”“嵯岈枯木無碧柯,六月太陽飄急雪。塞沙茫茫出關道,駱駝夜吼黃雲老。徵鴻一聲起長空,風吹草低山月小。”
明代畫家王紱繪《北京八景圖》題稱:“兩山峽峙,一傍流水,騎通連駟,車行兼輛,先入南口,過關入北口,關中有峽曰彈琴,旁道有石曰仙枕,兩崖峻絕,層巒疊翠。”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遊覽,並寫了居庸疊翠詩:“居庸天險列峯連,萬里金湯固九邊。雄峻莫誇三峽險,崎嶇疑是五丁穿。嵐拖千嶺浮佳氣,日上羣峯吐紫煙。盛世祗今無戰伐,投戈戌卒藝山田”。也許乾隆認為自己詩寫的很美,或是想對此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寫賦詩:“斷戌頹垣動接連,當時徒説固防邊。洗兵玉壘曾無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鳴常帶冷,日含峯暖欲生煙。鳴鞭阿那羊腸道,可較前茲獲有田”。並題寫“居庸疊翠”,立碑於居庸關東南的大道旁。現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遺棄在公路的西側。 [4] 

燕京八景小燕京八景

小燕京八景與乾隆御提燕京八景產生於同一時期,雖然未入燕京八景,但由於在民間有較高聲望,故名小八景。一共有:南囿秋風、東郊時雨、銀錠觀山、西便羣羊、燕社鳴秋、長安觀塔、迴光返照(史料尚缺一景)。

燕京八景南囿秋風

南囿秋風,是明清時代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説的是位於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據《大明一統志》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按鷹台。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由此可見,南囿的規模形成於明初永樂年間。囿,指有圍牆的院子,按鷹台説明這裏是放鷹狩獵之處,所以當時作為皇家獵苑的南苑外圍修有圍牆,一可以防止苑內的野獸逸出,二來防止一般百姓進入獵苑,以此地作為皇家的獨享。
景觀由於多次劫難已漸消失。政府為了恢復舊觀,曾大力綠化,種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團河行宮等,將成為一處迷人的旅遊區。

燕京八景東郊時雨

東郊時雨位於今朝陽門外,當初是良田萬頃,一馬平川。遠近農村散落、楊柳依依,遠近村村散落,楊柳依依。春雨之時綿綿霏霏,田中農夫扶犁,辛勞耕耘;地邊野花星點,蛙聲不斷!

燕京八景銀錠觀山

銀錠觀山 銀錠觀山
銀錠觀山”一景是什剎海前海和後海之間的一座單拱白石橋,因橋形似銀錠,所以得名“銀錠橋”。有的資料説此橋先為木橋,銀錠橋是前海和後海的分界線
關於此橋修建的年代,多數資料説是在明代,但修建在明代的什麼時間卻沒有明確指出。現存銀錠橋是1984年重建的,橋身正面(東面)的題字“銀錠橋”為單士元先生所書。而在元朝時,從銀錠橋到地安門前一帶是大都城最繁華的地區。因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疏通了大運河通惠河,使什剎海的後海成為我國大運河的最終碼頭。南方的大批貨物要通過大運河和通惠河運到什剎海的前海北岸(今銀錠橋以東的煙袋斜街一帶)。所以岸上是商鋪酒肆林立,湖內則是“艫船蔽水”,熱鬧非凡。
在很多北京史地古籍中都有“銀錠橋為城內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的記載。銀錠橋處在古時還有兩種獨特的著名景觀,一是“銀錠觀山水倒流”(即為方便漕運,在萬寧橋處設有水閘,水閘落時,從銀錠橋處看,水往西流);二是“冰吼”(冬天結冰時發出的響聲)。銀錠橋處自古又有“三絕”之説,即:眺望西山、觀賞荷花、品嚐(烤肉季)烤肉。

燕京八景西便羣羊

西便羣羊 西便羣羊
西便羣羊亦叫西便白羊。原西便門護城河左側河坡上的草地中,散落着的白石數十塊,長有三四尺,大小形狀各異,遠處望之,酷似草中白羊,或立或卧或在啃青,與真羊無異,遊覽甚眾遂為一景。關於這些白石民間傳説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傳説是魯班用法術把石頭變成羊,趕來修建北京城,由於延誤了時辰,未被用上,白羊又變回石頭。

燕京八景燕社鳴秋

燕社鳴秋 燕社鳴秋
大興區採育鎮,在鎮東南方向有一兩丈多高土台,多年來百姓流傳把土台叫做“聚燕台”。
每年秋天,燕子成羣結隊在這土台之上聚齊,鳴叫喧鬧兩三天後再飛離北方去到南國海南避寒。燕子們聚齊的日子,正是京城“立秋”之後第五個戌日,也是農村廟會趕集的集日,當地叫做“秋社”,所以後人便稱秋社之時燕子聚齊土台為京城小八景----“燕社鳴秋”。

燕京八景長安觀塔

京城西長安街舊時有慶壽寺雙塔,因在長安街故相傳為“長安觀塔”已然不存在。
燕社鳴秋 燕社鳴秋
“慶壽寺”始建金代,完工後,全寺雄渾高大,為京城之冠!因寺內建有雙塔又名“雙塔寺”。明又重修,為西藏僧人修持之所,改名“慈恩寺”。當時有詩為證:“
石塔參差御苑西,凌空雙雁識招提
梵鈴風起聲相激,仙掌雲分勢欲齊
似引飛鳧朝帝闕,豈煩鳴馬護禪棲
長安落日馳車騎,何處逢人路不迷。”
宣德年間,覺貴和尚在寺內修建數十丈毗盧閣,高可俯視皇宮,因而獲罪,後,閣毀!
清代,全寺殿房再次被毀,只留存雙塔屹立荒骸!
建國後,五十年代修建電報大樓,拆掉雙塔,現已蕩然無存。

燕京八景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原在京城燈市口對面,米市大街東側。有一小廟---- 二郎神廟。
小廟也叫“狗神廟”。門前有一石雕大狗,傳説光緒年間一條黃狗跑入殿中卧伏香案不肯離去,眾民以為哮天犬顯聖,便焚香禮拜晝夜不絕。一傳十,十傳百,滿城風雨,紛紛擾擾!此廟便有了“狗神廟”俗稱。
至於此廟“迴光返照”一説,乃是由於每日清晨日出時分一道金光直射小廟殿內,頗為神奇!後來發現,原來小廟殿基與西邊紫禁城中和殿”東西相對,陽光照在中和殿鎏金寶頂,再反射僅有二里之遙的小廟,也就形成絕無僅有的“迴光返照”!小廟早已拆除,只有門前殘缺頭顱的石狗依然僅存。

燕京八景西直折柳

西直折柳 西直折柳
西直門是京城的“水門”,皇帝的御用日常用水取自京西玉泉山泉。舊時,西直門外,長河兩岸垂柳成行,遠處西山綿延清秀,成為遊覽佳處,故名“西直折柳”。
每年清明前後,新柳吐綠,百花盛開,是遊人相邀互攜長河賞春踏青的好去處。 [5] 

燕京八景旅遊指南

1.太液秋風
地理位置:中南海內
交通介紹:乘52路到石碑衚衕下車或乘14路、70路到六部口下車可到達。
2.瓊島春陰
地理位置:北海瓊華島東北
交通介紹:3、5、13、42、58、101、103、107、109、111、118、124、612、685、701路可到達。(北海公園內瓊華島東北側立有石碑)
3.玉泉趵突
地理位置:京西玉泉山
交通介紹:331、563、696、特5、運通112公交車,在娘娘府站下車可達。
4.西山晴雪
地理位置:北京香山公園
交通介紹:318、331、360/快、563、630、696、698、714等線路可達。
5.薊門煙樹
地理位置:北三環薊門橋北
交通介紹:21、94路、304路、375路、392路、490路、498路、562路、606路、617路、658路、671路、夜14路、運通103線可達。(北京電影學院對面的城牆之上立有石碑)
6.居庸疊翠
地理位置:居庸關西南
交通介紹:昌平12、郊83、880、919、919快可達。
7.金台夕照
地理位置:建國門外日壇路
交通:地鐵十號線金台夕照站(場地立有石碑)
8.盧溝曉月
地理位置:北京盧溝橋
交通介紹:309、329、339、458、459、624、661、662、952、978可達。 [6]  (盧溝橋東側橋頭立有石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