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祖蔭

鎖定
潘祖蔭(1830年-1890年),東鏞,小字鳳笙,伯寅,亦號少棠、鄭盦,齋名攀古樓、滂喜齋 [6]  。江蘇吳縣(今蘇州)人。中國清朝後期官員、金石學家、書法家、藏書家。大學士潘世恩之孫,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 [3-4] 
潘祖蔭為咸豐二年(1852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至光祿寺卿。同治年間,任左副都御史等職。數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八年(1882年),以太子少保、刑部尚書任軍機大臣。翌年以父喪解職。後又任兵部、工部尚書等職,加太子太保。光緒十六年(1890年),潘祖蔭病逝,享年六十一歲。獲贈太子太傅,諡號“文勤”。 [5] 
潘祖蔭爽直敢言,不計禍福,曾三次保薦左宗棠;為官能勤政為民,曾上疏減免江蘇賦税。 [7]  此外,他學識淹博,嗜好金石,雅善書法,亦擅考證,家藏豐富。 [6]  有《攀古樓彝器圖釋》《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等。 [4] 
全    名
潘祖蔭
別    名
潘文勤
東鏞
伯寅、少棠、鄭盦
諡    號
文勤
所處時代
清朝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30年
逝世日期
1890年
主要成就
金石收藏、研究
主要作品
滂喜齋叢書
功順堂叢書
攀古樓彝器圖釋 等
最高官職
工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贈)

潘祖蔭人物生平

潘祖蔭書香世家

潘祖廕生長於京師(今北京),祖籍江蘇吳縣(今蘇州)。他的祖父為乾隆癸丑科狀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叔祖是乾隆乙卯科探花潘世璜;父親潘曾綬,官至內閣侍讀 [3] 

潘祖蔭高中探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潘祖蔭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遭逢潘世恩八十大壽,道光帝恩賞潘祖蔭為舉人,準一體會試。咸豐二年(1852年),以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3] 
咸豐四年(1854年),歷任國史館協修、候補侍讀實錄館纂修。咸豐六年(1856年),歷任功臣館纂修、會試同考官、侍讀、鹹安宮總裁、南書房行走、文淵閣校理,因捐備軍餉賞戴花翎。咸豐七年(1857年),歷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講學士

潘祖蔭直言不諱

自入翰林後,潘祖蔭“遇事敢言,飆舉鋒發,不顧忌諱”,抨擊腐敗官員,保舉真才,提出紓解危機的建議。 [3]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入侵天津。他力主議戰用兵,懇請“以該夷罪狀佈告天下”,“將媚夷辱國之粵東疆吏立置重典”;又請增加八旗兵食,以固巡防。 [3]  此後歷任陝甘鄉試正考官、國子監祭酒侍讀學士
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咸豐九年(1859年),因貪污而遭革職的原湖南永州鎮總兵樊燮不服處分,上都察院誣告,矛頭直指正為湖南巡撫駱秉章倚重的幕僚左宗棠。兩湖地區的滿族官員趁機把京控事件鬧大,以打擊湘系漢族官僚。潘祖蔭受郭嵩燾之請出面營救,於咸豐十年(1860年)三次上疏,竭力為左宗棠洗冤,稱該案為同僚間私憤畛域所致,“楚南一軍”,“所向克捷”,“皆在宗棠規畫之中。是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並請求對左宗棠“酌量任用岣,終使左氏安然無事。不久,左宗棠被起用,襄辦曾國藩軍務,遂獨當一面。 [3] 
咸豐十年(1860年)七月,英法聯軍再陷大沽炮台,天津被佔,京師危急。咸豐帝準備北巡木蘭圍場避難,潘祖蔭三疏諫止,擔心咸豐帝出都城會“生心蕭牆,變起種種”。 [3] 

潘祖蔭力陳時政

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祖蔭署宗人府丞。上疏議郊配大禮,請皇帝按聖制永垂法守。同年,同治帝下詔求直言。潘祖蔭着重談論改革弊政之道,先後密陳“勤聖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通錢法”五事及時務四條。 [3] 
這一年,他上奏彈劾了江北捐税、坑害百姓的候補鹽運使金安清。撤了金安清的職。又以只謀權而不辦事請求撤消各省設立的團練大臣,節省無用開支。
後出任順天鄉試副考官,官任户部侍郎。直到同治年間,潘祖蔭先後彈劾了一批“持祿養交”“驕蹇不法”的官員,如:欽差勝保、直隸總督文煜、提督孔廣順、總兵閻丕敍等。因此,潘祖蔭“直聲震朝端”。
同治元年(1862年),潘祖蔭充任光祿寺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潘祖蔭奉旨將歷代帝王政績、史蹟擇其可借鑑的作簡明註釋,和其他幾位官員共同彙集成冊。御賜書名《治平寶鑑》,這是一部有關前朝善政的範例。由於捻軍興起,他奏請在徐州這個四省交界處添設重鎮、組織團練,輔助招撫,用堅壁清野之法扼制捻軍 [3]  這一年,潘祖蔭以光祿寺卿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
今人繪潘祖蔭像 今人繪潘祖蔭像
同治二年(1863年),任宗人府丞。楚軍進逼太平天國天京(今江蘇南京)後,又力請嚴通州、靖江、泰興等處江防,以斷太平軍出入。清廷奪得一些江南郡邑後,潘祖蔭即請減該地賦額,獲旨準減三分之一税額 [3] 
同治三年(1864年),潘祖蔭在會議何桂清罪過時未列銜,由於上述原因,受牽連,遭部議受貶。後起用,補都察院左副御史、署理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同治四年(1865年),恭親王被劾獲譴。潘祖蔭提出雖然恭親王咎固難辭,而功勞足紀,而且重臣進退關係安危。希望給恭親王悔過機會,也不至於使朝綱大亂,後世迷惑。而後,潘祖蔭任禮部右侍郎。
同治五年(1866年),他任刑部右侍郎、左侍郎,補工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同治六年(1867年),授潘祖蔭工部右侍郎,潘祖蔭奉命赴盛京(今瀋陽)察看皇陵建築。
同治七年(1868年),潘祖蔭署理吏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他進呈《篆書説文》《藝文備覽》各四函。同治帝為潘祖蔭賜文綺。任經筵講官
同治八年(1869年),潘祖蔭轉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
同治九年(1870年),潘祖蔭署吏部右侍郎,因捐備軍餉,賞正一品銜。
同治十年(1871年),潘祖蔭任會試知貢舉,武舉會試副考官。次年,賞頭品頂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隨御駕東陵,潘祖蔭丟失户部行印而革職留任。他任順天鄉試副考官,因中舉的徐景春文理荒謬,而他有偏袒之嫌,被革任降二級調用。 [3]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特旨賞潘祖蔭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不久,開復處分。 [3]  因為進賦冊慈禧太后祝壽,得以候補侍郎。
光緒元年(1875年),潘祖蔭授任大理寺卿。次年,授任禮部右侍郎。光緒四年(1878年),潘祖蔭調户部。
光緒五年(1879年),工部右侍郎,又調刑部。出任玉牒館總裁,户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三庫事務。潘祖蔭歷任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等職。是年,吏部主事吳可讀自殺,遺疏請為同治帝立嗣統,言詞激切,眾人多諱之。潘祖蔭深感:“已愧死,尚忍沒其遺章耶!”乃將其遺疏呈上,旋受命與議其事。 [3] 
光緒六年(1880年),任國史館總裁。內宮太監與午門護軍發生爭哄扭打,釀成午門案。慈禧一力袒護太監,給潘祖蔭必殺護軍的面諭。刑部訊得實情後判定護軍無罪,潘祖蔭即據實上奏,並有“倘太后必欲殺之,則自殺之耳,本部(潘祖蔭自稱)不敢與聞”等語,激怒慈禧,遭痛斥。潘祖蔭不得已先後四次曲法改判,都以判罪太輕為兩宮否決,但終使護軍免於死罪。同年,參預解決中俄新疆糾紛,翌年(1881年)與俄國交涉定約後,提出條陳,上奏善後五事:練兵、簡器、開礦、造船、籌餉。 [3] 

潘祖蔭入主軍機

光緒八年(1882年),潘祖蔭任禮部尚書、軍機大臣上行走,兵部尚書,江西學政。光緒九年(1883年),丁父憂。
潘祖蔭多次典試,他提倡公羊學説,會試應考舉子一般投其所好,以取功名。光緒十年(1884年),潘祖蔭坐船過河直登山頂,以宋元為限,拓考無法區分,瘦羊親經得百作種,編次為《虎阜石刻僅存錄》一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母憂,服闕。出任順天鄉試主考官,署兵部尚書。潘祖蔭對“請黃宗羲顧炎武從祀文廟”的疏請,疏奏他的主張:“遠遵其義,近稟聖謨。”因二儒為轉相授受之本師,認為以現在標準應當考慮和為了從祀者。舉出理由有:國朝學有根柢,以二儒為最;二儒為授受本師,當為從祀者;聖主,賢臣無所致疑,以二儒“為準成憲,師儒得民”為天下之治的根本。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升任工部尚書。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充管理八旗官學大臣,兼理順天府府尹事務。 [3]  議增建貢院。
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歸政,光緒帝大婚,賞潘祖蔭太子太保銜,並加二級。此年浙江水災,奏請撥萬兩賑銀,捐廉為本籍助賑。

潘祖蔭積勞而逝

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工部尚書出任會試主考官。六月,京師淫雨為災,順天二十四州縣無一倖免。潘祖蔭與府尹籌放義賑、添設二處粥廠。秋季,潘祖蔭患病,仍不忘上奏請撥銀米以備災民過冬,光緒帝答應他的請求並施行。潘祖蔭病情更嚴重,不得不告假,三日之後即積勞病故,享年六十一歲。臨終前,他還對府尹陳彝“諄諄以公事相托”。光緒帝聞訊震驚痛悼,即下詔贈太子太傅銜,賜銀兩千兩治喪,並命貝勒載瀅帶領侍衞十名即日前往奠祭,賜諡號為“文勤”。 [3]  [7] 
聽到潘祖蔭逝世的消息,京師“上自王公百執事,下至輿隸小民,鹹嘆息出涕,惜公之遽去,而所施設之未競”。當時流轉於京城的饑民有數萬人,“皆仰食於公”,“聞之痛哭,聲震郊野”。李慈銘認為“蓋近百年來,公卿薨逝未有能得人心如此者也”,直隸總督李鴻章也説:“聞信之日,士民相吊,若喪其私,感人之深,實難泯沒。”光緒十七年(1891年),寶坻(今屬天津市)紳民感其救災功勞,特建專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 [3]  [7]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三月,潘祖蔭靈柩葬於吳縣西跨塘茭白蕩(今屬江蘇蘇州吳中區木瀆鎮)。 [7] 

潘祖蔭主要影響

潘祖蔭為政

潘祖蔭自幼涉獵百家,精通經史,“文藻豔發,兼工詩詞”,“夙治《説文》,耽嗜漢學”。他“學問淵通,才猷練達”,“疊索文衡,濤升卿貳”(《清史列傳》,下同)。他曾典鄉試複閲卷十三次,會試複試、朝考、散館閲卷各七次,殿試讀卷四次,考試試差、優貢朝考閲卷各四次,拔貢朝考閲卷兩次,考試御史閲卷六次。考試學正、學錄、漢廕生閲卷各一次,考試漢教習閲卷兩次,考試孝廉方正閲卷五次,考試謄錄閲卷三次,還任過多次武科主考官。範圍之廣(全)、次數之多,在歷代官吏中罕見。在數度柄文衡中,所得多真士。 [7] 
潘祖蔭才識高卓,辦事幹練、勤快,“遇事理解,批牘答簡,運筆如風,無不洞中利弊”。任刑部、工部尚書時,“積年百廢俱舉,官吏秉成,嚴而不苛”。潘祖蔭先後擔任過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功臣館纂修、鹹安堂總裁、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會典館副總裁等。曾主持纂修過《治平寶鑑》《藝文備覽》《穆宗毅皇帝全集》《穆宗毅皇帝實錄訓》等典籍。 [7] 

潘祖蔭學術

潘祖蔭是清末著名的收藏家,政事餘暇,金石書畫無所不收,尤喜蒐羅善本、碑版,成為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刻書、藏書家。 [7]  “滂喜齋”“功順堂”是他的藏書室。曾用三百金購得北宋本《公羊春秋何氏注》一冊,潘祖蔭對人説“此世罕見本,我買得便宜。”在他死後,北京琉璃廠書店檢點成《滂喜齋宋元本書目》一卷。收藏極富,所藏圖書、金石甲於吳下。光緒九年(1883年),延請學者葉昌熾協助他編校所藏書籍。“滂喜齋”中金石、圖籍充棟。葉昌熾因而盡窺他家藏秘籍。他每讀一書,則錄成題解,成《滂喜齋讀書記》2卷,另有《滂喜齋藏書記》,著錄141種宋元刻本、明初本、日本、朝鮮刻本。《滂喜齋宋元本書目》著錄其收藏的宋元本127種。學者王季烈亦作有《滂喜齋藏書記》,記其“在朝數十年,持躬清介,屏絕饋遺,所藏商周珍器宋元精槧,皆盡廉俸購之四方”。其購藏的宋元秘籍達近百種,和張之洞劉喜海、李慈銘等知名學者有深交。因收有宋本《金石錄》10卷本,相繼被馮文昌、江立、鮑廷博阮元趙魏汪諴、韓泰華、甘福等著名藏家遞藏,且各藏書家均刻有“金石錄十卷人家”藏書章。光緒間,與江標等人先後刻有《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敍古書源流較詳細。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滂喜齋叢書》4函,收書50種,彙集清代人經學、金石、筆記等著作,並收有同邑前輩鄉賢和同時朋友的詩文集。《功順堂叢書》18種,搜採範圍和體例與前者類似。其中如沈欽韓王紹蘭幾種經説著作、潘檉章《國史考異》,均為考訂精審之著作。藏書印有“八求精舍”“龍威洞天”“分廛百宋”“迻架千元”“金石錄十卷人家”“佞宋齋”等。 [1] 
潘祖蔭收藏的大盂鼎 潘祖蔭收藏的大盂鼎
潘祖蔭的金石收藏甲於吳中,聞名南北。據傳,説潘祖蔭設同鄉“關場宴”,他以新得一鼎,考其款識,乃“魯眉壽鼎”。他特撰寫“眉壽鼎圖説”,贈來赴宴的人雅正。等應試舉子考二場時,詩經題目即是“眉壽保魯”,凡是得圖説的考生恍然大悟,撇開常解,以鼎訓詁考題。等金榜揭示後一看,考中的八人,有七名是赴宴得圖説的人。足見,潘祖蔭對金石古董的嗜好。在收藏界,人們叫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盂鼎目前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都是中國青銅器藏品中的至尊。
潘祖蔭研索鐘鼎、篆、隸書法文字,往來籀分。一次,聞聽有碑石,他欣然前往一覽,在篆牀後壁間,秉燭細觀,連垢面也顧不上,花五百金購回。潘祖蔭尤其注意吉金,他所藏鐘鼎彝器之類多達五百餘件,成為當時收藏吉金的第一家。鮑子幸曾經與潘祖蔭論好古象幣者之弊有三:矯、痴、誣,潘祖蔭為之失笑。當時朝廷內眾太監凡得古玩,必請潘祖蔭鑑別。慈禧太后曾説:“潘祖蔭所鑑定者固無甚大謬也。” [10] 

潘祖蔭書法

潘祖蔭書法
潘祖蔭書法(3張)
潘祖蔭擅長書法,與潘世恩潘世璜一起被稱為書法“蘇州三傑”。
潘祖蔭雖然與篆刻家金石學家和藏書家交遊甚密,但他的書法卻以帖學為宗,認為金石收藏應以有裨於經史為目的,而不應單單作為欣賞的玩物。潘祖蔭的書法取法宋人,尤推崇晉人風韻,雖然致力於《書譜》臨摹,但以行楷書為佳。其整體風格典雅、端莊而又不失靈動自如,多以中鋒圓筆為主,方圓兼備,字形略扁,中宮寬闊,充滿張力。他的信札作品書寫感很強,無意於佳乃佳;對聯和小楷作品有顏(真卿)蘇(軾)痕跡,充滿張力,有深厚的書卷氣和學者之風。 [8] 
圖冊來源 [8] 

潘祖蔭歷史評價

趙爾巽等:
  • 祖蔭嗜學,通經史,好收藏,儲金石甚富。先後數掌文衡,典會試二、鄉試三,所得多真士。時與翁同龢並稱翁潘雲。 [2] 
  • 同、光典學內直諸臣,每兼授讀,體制較隆;而文學侍從,亦多選績學,時備顧問,稱榮幸焉。祖蔭好賢勤事,文田學識淹雅,同以通博稱。 [2] 

潘祖蔭軼事典故

潘祖蔭日記 潘祖蔭日記
據説,光緒初葉,潘祖蔭主持刑部,有司員聽説潘祖蔭好文雅,想巴結一下,忙寫詩數十首,恭楷錄在正堂上,見面時,作揖呈上。潘祖蔭當時翻閲,一見首篇題為《跟二太爺阿媽逛廟》八字,不禁狂笑,冠帽上的纓子幾乎掉下來。那個巴結的司員面無人色,忙倒退而去。
潘祖蔭為官勤廉,常寅時即起,第一個到官署,乘坐車馬卻甚為破舊,每為同僚譏笑。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大婚,內務府大臣崇光曾示意貪污中飽,潘祖蔭即手書“弗肯弗肯”四字致答,每字大逾五寸。 [3] 

潘祖蔭主要作品

潘祖蔭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海東金碌》等。著述有《芬陀利室詞》《西陵日記》《秦輶日記》《瀋陽紀程》《鄭盦詩文存》《攀古樓彝器款識》《漢沙南侯獲刻石》等。 [3] 

潘祖蔭人際關係

潘祖蔭與趙之謙吳大澂翁同龢陸心源交往甚密。 [8]  潘祖蔭搜輯黃丕烈題跋時與陸心源結識;在潘氏丁父憂回家鄉蘇州守制期間,陸心源曾多次登門拜訪他,二人交往始密,多書籍、金石往來;潘祖蔭服闕回京後,二人雖相隔千里,仍書信、書籍、金石往來不斷,陸心源還曾請託潘祖蔭為其子陸樹蕃科舉之事予以照顧。 [9] 

潘祖蔭後世紀念

潘祖蔭故居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南石子街及迎曉裏,佔地約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成三路五進。 [7] 
潘祖蔭墓在江蘇省吳縣東跨塘橋東南茭白蕩(今江蘇蘇州吳中木瀆)。 [7] 

潘祖蔭史料索引

續碑傳集》卷4李慈銘《潘文勤公墓誌銘》
清官修《清實錄》咸豐、同治、光緒朝部分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41 [2] 
潘祖年《潘文勤公年譜》 [3]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一·列傳二百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8]
  • 3.    羅明,潘振平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9卷(“潘祖蔭”條目作者為張浩):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12:87-89
  • 4.    潘祖蔭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18]
  • 5.    呂紹綱,呂美泉 編著.中國曆代宰相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01:545
  • 6.    朱鳳瀚、王仲殊.大辭海: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14-12-01:3
  • 7.    李嘉球 著.姑蘇宰相: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09:241-246
  • 8.    陳典提.潘祖蔭書學思想初探[J].中國書法,2018(22):136-139.
  • 9.    楊斌.潘祖蔭與陸心源交遊新考[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61-68.
  • 10.    程克夷,徐志祥,趙輝 主編;孔德騏,劉炳澤,劉俊仁,孫波 編;徐湘 編著.文物故事:華藝出版社,1999-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