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漳州木版年畫

鎖定
漳州木版年畫屬於民間美術,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年畫內容主要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別。漳州木版年畫的雕版分陽版和陰版兩種,印製“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在中國所獨有。雕版上所有線條和色塊的邊緣都是向外傾斜的,這便於印製時調節水分。印製時採用版套印,先色版後黑線條版。
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於漳州的薌城區閩南嶺南一帶,並遠銷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 [1]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畫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漳州市藝術館為漳州木版年畫項目的保護單位。
中文名
漳州木版年畫
外文名
Zhangzhou New Year Wood-block Paintings
申報地區
福建漳州
遺產編號
Ⅶ—4
遺產類別
民間美術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保護單位
漳州市藝術館 [2] 

漳州木版年畫發展歷史

漳州木版年畫始於宋代,當時福建的刻書業開始興盛,迅速帶動了民間版畫刻印技術的發展,漳州木版年畫也隨福建雕版的發展而發展。 [20] 
《葫蘆笨》(34×40cm·清代雕版) 《葫蘆笨》(34×40cm·清代雕版)
明代,漳州木版年畫開始走向興盛,當時漳州已經有“曲文齋”“多文齋”等多家書坊兼營年畫 [3]  。近代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稱“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 [4]  。發展到清代,更有“胡慶堂”“俊記”“錦源堂”等12家書坊參與年畫製作經營。從而漳州木版年畫藝術日趨成熟。年畫的題材和構圖形式漸趨穩定,繪畫技巧和雕版、印製技術不斷提高。期間漳州對外貿易港口“月港”的興起,繁榮的海上貿易,也給木版年畫的外銷帶來了有利條件,增進了木版年畫大量向海外輸出,產品遠銷到台灣、香港、東南亞及日本等地 [5]  。而當地最大的木版年畫作坊,以顏氏家族的顏錦華老店為首。從早期開設的“錦華堂”書畫作坊,經過幾代傳承人的努力,至清末民國初時,基本形成了顏氏一家獨大的格局,抗戰前後,顏錦華老店成為漳州木版年畫的集大成者。流傳下來的眾多漳州木版年畫精品,基本都是顏錦華老店的珍藏版 [3] 
20世紀初,漳州聯子街、香港路、台灣路一帶集中了大批年畫店,漳州的“聯子街”因而得名。而後由於先進的西方印刷術的傳入,在社會的急劇動盪中,年畫業開始走向衰落。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濟衰退,又因與台灣和東南亞失去了貿易聯繫,生意則比較蕭條,漳州的許多術版年畫作坊紛紛倒閉。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此後,漳州地區鄉間逢年過節張貼木版年畫的習俗漸漸消失,木版年畫市場衰弱,年畫作坊大多停業,境況已大不如前 [5] 
文革期間,閩南的木版年畫受到巨大沖擊,泉州年畫雕版被付之一炬,幾乎蕩然無存。而在漳州,顏家將300多塊年畫雕版藏到鄉下,才得以保留 [6] 
1957年顏家傳人顏家鏡印製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畫,被國家定為民間藝術品赴蘇聯東歐各國展覽;1986年顏文華又印製了一套古木版年畫 [7]  ,參加福建民間美展晉京展;1988年在全國民間美術工作大會上得到與會專家們高度讚賞;1990年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 2001年漳州市藝術館館長林育培所撰《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初探》一文榮獲第十一屆“羣星獎”(羣眾文化科研成果評獎)金獎 [4] 
2006年5月,漳州木版年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  。同年,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第五、六代傳人——顏文華和顏仕國父子共同創辦了漳州顏錦華木版年畫館,並用家藏老版、傳統技法繼續印製和銷售木版年畫 [6] 
2009年1月18日,《漳州木版年畫》特種郵票首發式暨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到漳州。直接以地域命名的《漳州木版年畫》郵票是繼1990年《水仙花》之後,漳州市第二次登上“國家名片” [8-9] 

漳州木版年畫類別形式

漳州木版年畫的品種很多,從形式上看,有不同類別的各種門畫門頂畫、中堂畫,有欣賞用的獨幅畫、連環畫等。
門畫如:《天官賜福》《加冠進祿》《簪花晉爵》《神荼鬱壘》《秦瓊敬德》《添丁進財》等等;門頂畫如:《八卦》《獅街劍》《五虎抱錢》;中堂畫如:《福祿壽喜春》《和合仙》《三仙姑》《招財王石宗》《春招財子》《連招貴子》《百子千孫》等;佈置居室的獨幅畫、連環畫如《郭子儀拜壽》《孟姜女前後本》等。
而門畫又有粗幼神、文武神之別。“粗神”指的是以大紅或硃紅紙為底加以印製的門畫;“幼神”是直接以本色紙印製,其人物背景的淡紅色,亦是木版年畫藝人自己調製套印而成,無須預先送染紙房染過。而不論是粗神或幼神,只要門畫畫面上的人物沒有騎馬或插旗的,則又稱其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瓊敬德》《騎馬天仙送子》《連招財子》等,其文、武類別各異。此外,各種年畫又有開本大小之分,如大割、二割、三割、四割、六割等數種不同規格 [10] 

漳州木版年畫內容題材

漳州木版年畫門神類

漳州木版年畫門神題材廣泛豐富,內容多種多樣,尺寸大小差異較大。一般的大門神分印在兩張紙上,最大的單幅尺寸達到53×28釐米,小的門神印於一紙,尺寸僅有18×20釐米。各種門神年畫都有從大到小几種規格,以適應各層次和建築物的需求。
(一)武將型
《神荼鬱壘》(清代雕版) 《神荼鬱壘》(清代雕版) [11]
主要有“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兩類。“神荼鬱壘”着戎裝、身披盔甲、頭戴虎皮冠、手執金瓜錘(象徵瓜瓞綿綿)、執鞭兵器,或騎馬,或站立,雙眼鳳眼環睛等多種式樣和規格。“秦叔寶尉遲恭”造型受民間戲曲中武將造型的影響,都身穿甲冑,背插靠旗,手執雙鐧、單鞭。秦叔寶鳳眼五長髯,尉遲恭環睛方臉滿髯,相對而立。此兩種門神在民間流傳較廣,成為明清以來門神中主要角色。意在鎮守門庭、驅逐鬼魔、祈福納祥。此類門神多貼於宅院大門。
代表作有:《神荼鬱壘》(43×23cm·明代雕版)、《神荼鬱壘》(清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42×23.5cm·明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32×20cm·明代雕版)。
(二)祈福型
《魁星點鬥》(清代雕版) 《魁星點鬥》(清代雕版) [11]
主要有“加冠進祿”“簪花晉爵”,以及尺幅較小的“梅花福”“梅花壽”“魁星春”“五虎銜錢”等幾個品種。以一品朝官為門神的年畫既含有“加官進祿”高升之意,又有“天官賜福”的吉利象徵。畫中人物為朝官打扮,頭戴官帽,身穿蟒袍,腰橫玉帶,足踏朝靴,五綹長髯。一手持笏板,一手托盤,盤中有牡丹、爵、冠、鹿等物,寓意富貴盈門、官運亨通、福星高照、家族興旺、金榜題名,反映了求富求貴的心理。此類門神多貼於正廳大門。尺幅較小的“梅花福”“五虎進寶”等主要張貼於“門格”、米缸、廚房門、箱櫃等處,帶有漳州地方特色。
代表作有:《天賜平安福·人迎富貴春》(31×19cm·清代雕版)、《簪花晉爵》(50×28cm·清代雕版)、《簪花晉爵》(清代雕版)、《加冠進祿》(22×20cm·清代雕版)、《銜錢進寶》(18×20cm·清代雕版)、《梅花福》(22×20cm·清代雕版)、《魁星點鬥》(清代雕版)。
(三)祈財·送子型
1.祈財型
《招財王》(清代雕版) 《招財王》(清代雕版) [11]
漳州木版年畫表現的財神,迎合民眾求財思想的體現。因正財神位尊權隆,民眾只能設神像,以香火供奉,所以門神上出現都是偏財神,主要有“財神獻瑞”“日日進財”“春招財子”“招財王”等等。年畫中多設計有金元寶、金錢、如意等各種財寶。在漳州以童子為財神的民間信仰流行較廣,這類仙童(和合二仙)為主要形象的吉祥門神受閩南民間喜愛。“招財王”表現的是傳統的“回回進寶”主題,舊時稱西域人為回回,他們善於經商而致鉅富,且回回又有每回每次含意,圖中財神騎獅,手持蕉葉、銅錢,卒前聚寶盆或身邊“番仔”,都有金元寶、金錢、珊瑚、如意等各種財寶展現,寓有眼前大發財源富裕吉利之意,又增添了喜慶意義。這類門神多貼於廂房門。
2.送子型
此類門神在漳州主要有“天仙送子”“年年添丁”“百子千孫”“蓮招貴子”等等。其“天仙送子”描繪了保護人間幼童,並有“送子”功能的張仙,一身華麗打扮,五綹長髯,騎馬或站立,一手持金弓銀彈(“彈”於“誕”同音,暗含“誕生”之意),一手抱手持靈芝的嬰童(靈芝暗含長生)。“年年添丁”富有閩南特色,畫中嬉戲童子兩人,手捧花燈,閩南有新年時為出嫁之女送燈(“燈”與“丁”同音)的風俗,祝女兒早生貴子。此類系與祈財型的“財神獻瑞”“日日進財”組合一起,貼於新婚夫婦的房門或內房門。
代表作有:《財神獻瑞天仙送子》(41.5×23cm·明代雕版)、《財神獻瑞天仙送子》(32×20cm·明代雕版)、代表作之三《招財王》(49×40cm·清代雕版)、代表作之四《春招財子》(清代雕版)、《年年添丁日日進財》(42×23cm·明代雕版)、《連招貴子》(19×24cm·清代雕版)、《百子千孫》(17×22cm·清代雕版)。
(四)辟邪型
《獅頭銜劍》(清代雕版) 《獅頭銜劍》(清代雕版) [11]
閩南、閩西、台灣一帶民宅門額常貼“八卦”“獅頭銜劍”“天師鎮宅”“姜尚在此”等門神畫,目的在於辟邪制煞。“八卦”圖通常由太極二字或太極圖,乾、兑、坎、震、坤、、離、八字和八卦形組成,邊角裝飾以及蝙蝠和八寶圖樣,四角頭刻有“元亨利貞”四字。“獅頭銜劍”圖以獅頭作正面,獸毛正張,雙目圓瞪,口銜七星劍,額頭印有八卦。“天師鎮宅”圖張天師身穿道袍頭戴道冠、騎虎、手執道板、上方刻有籙符。“姜尚在此”圖為姜子牙騎“四不像”,手持杏黃旗打神鞭,下方手書“姜尚在此”四字。此類年畫多在逢年過節時貼在門額上或船艙上,或建房安梁時貼於上樑。以示驅災鎮邪,以求安泰。
代表作有:《獅頭銜劍》(34×45cm·清代雕版)、《八卦》(清代雕版)、《姜尚在此》(45×35cm·近代雕版)、《光明鎮宅》(34×17cm·清代雕版) [11-12] 

漳州木版年畫風俗節令類

漳州瀕海靠山,對外溝通活躍,民風民俗在保持閩南本色的同時又與外部文明相聯繫,成為漳州木版年畫一大特色。
(一)燈畫、紙紮畫
《丹鳳朝陽》(清代雕版) 《丹鳳朝陽》(清代雕版) [11]
燈畫、紙紮畫是漳州木版年畫的一大門類。漳州地區歷來月月有節,民間歷來都有逢節制燈的習俗。全年十二月民眾都有製作迎神花燈:一月掛麒麟燈,二月掛博古四屏燈,三月掛孝子燈,四月掛猴鹿圖燈,五月掛長八仙燈,六月掛荔枝燈,七月掛皇都市燈,八月掛大八仙燈,九月掛龍燈,十月掛祈求平安燈,十一月掛獅子燈,十二月掛富貴壽考燈。花燈用的年畫,按其所需內容需求設計圖案,形式多樣。分為故事類燈畫如“皇都市”“富貴壽考”“李淵救駕”“輸華山”等等;人物類燈畫如“飛天仙女”“八仙”“四聘圖”“奉祀仙女”等等;裝飾圖類燈畫多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案為主,如“博古花窗”“六鶴同春”“丹鳳朝陽”“猴鹿鬥”等等。因花燈用的年畫尺幅較小,需求量又大,題材多樣,用法廣泛,所以在印製時採用單獨印製,或成套印製。印好後再剪裁分開使用,有的作為花燈畫,有的作為牆窗的裝飾,也可以供紙紮鋪裝飾“靈厝”時使用,用法較為靈活。
代表作有:《八仙慶壽》(29×30cm·清代雕版)、《飛天仙女》(30×30cm·清代雕版)、《博古花鬥》(34×25cm·清代雕版)、《丹鳳朝陽》(26×25cm·清代雕版)、《加冠進祿》(清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35×27cm·清代雕版)、《龍鳳呈祥》(27×37cm·清代雕版)、《六鶴同春》(36×30cm·清代雕版)、《猴鹿鬥》(29×36cm·清代雕版)、《九子登科》(19×22.5cm·清代雕版)、《郭子儀上壽》(19×32cm·清代雕版)、《皇都市》(32×22cm·清代雕版)。
(二)世俗生活畫
《荔枝記》(清代雕版) 《荔枝記》(清代雕版) [11]
世俗生活畫涉及到了風俗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此類年畫採用民間傳説、過節習俗所需而設計刻制。如故事連環畫的《説唐》《反唐》《孟姜女》《雙鳳奇緣》《封神演義》《二十四孝》《陳三五娘》等等;風俗年畫的《老鼠嫁女》《九流圖》《端午節慶》《大聖練兵》等等;娛樂玩意的《葫蘆苯》(分海、陸兩種)。故事連環畫尺寸一般為30×40釐米左右,採用連環畫形式,分前後本二張,每張以8-9回目反映小説、戲曲精彩重要情節,分割鋪陳,一目一回次第推進,成為長輩對兒孫“講古”的輔助畫面。風俗年畫《老鼠嫁女》是漳州風俗年畫的代表作,表現了百姓畏鼠恨鼠的心理,又表現民眾祈福的願望,故事具有一定諷喻性。《九流圖》《端午節慶》等年畫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特別是年畫中那些打拳賣膏藥、剃頭師等行商小販。娛樂玩意的《葫蘆笨》是閩南一帶流傳的一種古遊戲,它既有娛樂功能,也有識字的功用。在逢年過節和農閒時作為消遣玩具,在漳、廈一些地方仍有存在。
《老鼠嫁女》(清代雕版) 《老鼠嫁女》(清代雕版) [11]
代表作有《老鼠嫁女》(28×44cm·清代雕版)、《九流圖》(28×44cm·清代雕版)、《二十四孝》(26×42cm×2·清代雕版)、《雙鳳奇緣前、後本》(30cm×43cm×2·清代雕版)、《説唐前、後本》(33cm×44cm×2·清代雕版)、《孟姜女前、後本》(30cm×40cm×2·清代雕版)、《荔枝記》(30cm×41cm×2·清代雕版)、《三國前、後本》(清代雕版)、《雷峯塔前、後本》(32cm×49cm×2·清代雕版)、《端午節慶》(32×44cm·清代雕版)、《大聖練兵》(26×42cm·民國雕版)、《葫蘆笨》(34×40cm·清代雕版) [11] 

漳州木版年畫宗教祭祀類

漳州木版年畫中神像較多,是因為漳州宗教信仰和祭祖民俗風氣較濃,有很多敬天驅災和求神保佑的常供神像和焚化紙馬,只在祭拜之神與祈禱儀式時,根據各自信仰和從事行業有所不同,但都是表現了一種宗教信仰。
(一)寺廟年畫
《四瑞獸》(30×22cm×2·清代雕版) 《四瑞獸》(30×22cm×2·清代雕版)
寺廟宗教使用的木版年畫是漳州的一個獨特品種,它是在特製黑紙上套印白、黃、藍、紅等色,宛如漆畫效果,為中國木版年畫中獨有的品種。圖案多為吉祥寓意。如“四季花卉”(荷花梅花牡丹蓮花)、“四獸”“四靈”“福祿壽喜”、歷史故事等題材,專供寺廟道觀做功德使用。另有一種以玉扣紙印製年畫,既可粘貼花燈之用,亦可作為糊制“靈厝”用彩畫。如“騎馬武將”(亦稱“迷魂吹”),“四季鬥”“花邊”“花堵”“螭虎窗”等等。
代表作有:《四瑞獸》(30×22cm×2·清代雕版)、《福祿壽喜》(25×19cm×2·清代雕版)、《四瑞靈》(25×36cm·清代雕版)。
(二)祭拜神像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中也有常供祭拜神像,這類年畫多以求財、求平安、求高官厚祿為主要題材,如“總尪”“關帝君”“玄天上帝”“大道公”“福德正神”“光明鎮宅”“灶君”(另有一種僅用文字的司命灶君)、“三仙姑”等等。此類年畫不用在門上,多貼或掛於室內供祭拜。
代表作:《三仙姑》(43×39cm·清代雕版)、《觀音、灶君、土地公像》(32×22cm·清代雕版)、《福德正神》(46×39cm·清代雕版)、《關帝君像》(36×22cm·清代雕版)、《南極仙翁》(25×16cm·清代雕版)、《玄天上帝寶像》(70×26cm·近代雕版)、《司命灶君》(19×12cm·近代雕版)。
(三)紙馬
紙馬又稱“甲馬”或“甲馬紙”。紙馬各地有不同稱謂,“天地紙”“月神紙”“財神紙”“喜神紙”“利市紙”“神馬”“壽金”等等,無統稱。儘管各地稱謂不一,但其用途均是作為一種焚化或棄置在路旁橋頭的祛災祈福之物。閩南一帶紙馬稱為“壽金”,系採用錫箔紙上印黃色,代表金箔,再以紅色印上紙馬應用對象的圖案。漳州民俗每月有節,故紙馬以敬天、法祖、驅災和求財為主要內容,常見的《三星圖》(福祿壽三星),形式都是天官抱笏,壽星捧桃,祿星懷抱男孩。圖呈正方形為多,尺幅大小不一 [11] 

漳州木版年畫藝術特色

《九流圖》(28×44cm·清代雕版) 《九流圖》(28×44cm·清代雕版)
漳州木版年畫藝術技法和工藝過程獨具一格,其雕版線條粗細迥異、剛柔相濟,以挺健黑線為主。用色追求簡明對比,印製採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稱為“飾版”。所用顏料分水質和粉質兩種,有大紅、淡紅、黑以及本色紙諸種。漳州年畫構圖大方,造型誇張,特別是用黑紙印製的年畫,為其他地區罕見 [13] 
漳州木版年畫的雕版分陽版和陰版兩種,印製“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為中國所獨有。雕版上所有線條和色塊的邊緣都是向外傾斜的,這便於印製時調節水分。印製時採用版套印,先色版後黑線條版 [1] 

漳州木版年畫年畫製作

漳州木版年畫雕印

雕版 雕版
漳州木版年畫雕版所用的木材一般選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仔木、紅柯木、棗木等。雕刻時,先將欲雕刻的木材面進行厚度2.5釐米左右(雙面刻時約5~6釐米左右)的熟板處理。然後將幾經修稿的年畫圖稿,在毛邊紙上勾出定稿圖案,將其背面準確貼在木板上。雕刻時,首先必須分出陰陽,運用“代”“支”“挑”“跟刀”等刀法進行雕刻,雕版上的衣紋要顯示刀鋒,刻的線要挺拔流暢,直到出渣淨底,才算完成。

漳州木版年畫着色

由於漳州木版年畫套印着色的製作方法有着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間色的要求,所以其採用的顏料多以粉質酸性為主,如大磨粉、青綠、佛頭藍、硃紅、金黃、桃紅槐黃金粉 [14]  。在調色前,先將各色料分開,經水漂數日;調色時,用牛皮膠桃膠溶化,滲入適量明礬(以防龜裂)和冰糖(增加高度),與色料攪拌均勻即可使用。《老鼠嫁女》中的老鼠則使用鼎底黑煙,經刨刮研磨細、篩鬥篩過,再以前述方法調配,印製的老鼠皮毛顯得淺灰,比用墨汁加白粉印製的更具真實感 [14] 

漳州木版年畫用紙

漳州木版年畫採用的紙張是閩西長汀連城的“玉扣紙”(連城四堡曾是宋代雕版書籍印刷地之一)和溪口的“福書紙”。這些紙張均用幼竹纖維手工製作,具有紙色潔白、紙面光滑、質地柔韌、張力均勻、吸水性強、不易磨損、造價低廉等特點。這些紙經漳州民間染紙作坊加工成大紅、硃紅、黑色,作為漳州木版年畫的底紙。漳州木版年畫中也有用本色(米黃色)“玉扣紙”印刷的年畫,但若用本色紙印刷“門神類”年畫則需加印一版淡紅色作為底色,用這種紙印刷的木版年畫謂之“幼神”,而用染紙坊加工紙印刷的則稱為“粗神” [14] 

漳州木版年畫過程

印刷示意圖 印刷示意圖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基本製作過程是:先在梨木等木質平板上描稿鐫刻成各種色塊版和線條版,然後分色分版,採用短版套印於紙上。
1.按要求在紙上繪好各種近於白描的畫稿(粉本),然後反貼於已製成待刻的平極上。待其幹後,以墨魚草磨薄畫稿,使之更透明清晰,便於鐫刻。
2.將雕版的用材(多以梨木相思木、紅柯木、石榴木等為材,而梨木為最多用),水浸一個月,然後晾乾三個月,刨平,以備復稿。
3.鐫刻時要嚴格按“粉本”的要求。一般以人物臉部為先,接着是手—腳—身。其他部分是先刻面積大的,後刻面積小的,直至完成。
4.根據不同品種的年畫,選用紙本色、大紅、硃紅、黑等不同顏色的紙張。除本色紙不必預先製作外,大紅、硃紅、黑色紙均須由民間染紙作坊用閩西本色紙預先染制。而“幼神”上,淡紅色的人物背景是由木版年畫藝人自己雕刻陰版,並調製紅顏色在本色紙上套印而成的。
5.在酸性染料或粉質顏料中調入白土粉和牛皮膠液,並按綠、黃、紅、藍等色分別裝入陶缽中;人物臉部的色用本地白土粉(堊白)或鉛粉、米漿調入適量的金黃色(酸性染料)而成;黑煙色、白土色分別單獨調膠作備用。
6.印完每一色晾乾後,再印第二色;各色版印完後,最後才印“黑線”版。未上黑線版的,皆屬未成品 [10] 

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情況

“紅房”、“黑房”雕版 “紅房”、“黑房”雕版
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有“紅房”和“黑房”之分:“黑房”是專指印製文字書籍的作坊,其製品供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及其他各地考生作科舉應試所用;“紅房”指專門印製年畫的作坊,除了逢喜事和逢年過節以及平時家中欣賞所用的年畫以外,也製作冥事活動所用的“懺料”(如糊“紙膺”及“做功德”的用品之類)。作坊老闆一般是創作畫稿和刻板兼能,或二者居一。作坊僱用一些工人,分別安排於刻、畫、印、調製顏料、裁紙、銷售、採買材料等各種活兒。大的作坊,僱工可達數十人,小的作坊3~5人不等。作坊的面積,大的達數百平方米,小的作坊才數十平方米。據考證明代漳州城鎮內有大小十幾家作坊,清代至民國初,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曾發展到二十幾家。比較大的有香港路的“裕太”作坊,老闆林妞;另一家是“豐盛”號作坊,老闆鄭氏三人合股;再一家是單生產年畫的“汝南”號作坊。還有東門街的“聯大”號作坊,老闆蔡厚皮;另一家是“同盛”號作坊,老闆吳東仔。在廈門路有“遊文元”號作坊。在台灣路(府口)一帶有年畫作坊“彩文樓”“洛陽樓”,有雕版書籍店“崇文”“育文”“同文”三家。在聯仔街有“錦文”年畫店。
坐落在香港路至振成巷一帶的顏氏家族作坊是漳州一家最大的年畫作坊,其僱工達數十人,經營着“紅”“黑”房兩種業務。從清代道光到光緒年間,由於顏氏世代作坊主的經營,使其產業逐漸擴大,遂以贖買形式併吞了一些小作坊,確立了其壟斷地位。顏氏家族在兼併小作坊過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前代舊版和同代版,各種版本比較齊全 [15] 
但20世紀50年代以來,漳州地區鄉間逢年過節張貼木版年畫的習俗漸漸消失,木版年畫市場衰弱,年畫作坊大多停業。 [19] 

漳州木版年畫傳承意義

年年添丁日日進財(42×23cm·明代雕版) 年年添丁日日進財(42×23cm·明代雕版)
隨着社會變革的深入,傳統意識逐漸消除,民間民俗活動因之而發生變化,依託於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畫觀賞性增強,而趨吉避邪的實用性減弱,由此造成年畫市場的蕭條。隨着原來民間年畫市場的萎縮,從事漳州木板年畫生產的人員大大減少 [16]  。面對木版年畫的境況,漳州市文化部門也多次呼籲,希望有關部門劃撥場地搶救木版年畫,收藏雕版。
顏氏家族木版年畫傳承人顏仕國認為,雖然現代的印刷技術日臻完善,但手工印刷那種古樸、粗獷的藝術風格卻是難以替代的。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的民俗 [17]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民間風俗的改變,木版年畫作為一種藝術裝飾品的藝術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只要重新挖掘它的內在的藝術價值,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木版年畫仍然能夠受到社會的重新認同 [18]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學術價值在於它的出現使學術界弄清了台灣木版年畫與漳州木版年畫的淵源關係,它在中國的民間藝術中,是南方民間木版年畫裏具有粗獷和秀麗兼長的獨特品種 [4] 

漳州木版年畫文物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漳州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漳州市藝術館評估合格。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