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薌城區

鎖定
薌城區,隸屬福建省漳州市,是漳州市的中心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理座標為北緯24°29′14″—24°42′41″,東經117°29′03″—117°43′01″之間,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特區之間,是閩南廈、漳、泉金三角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64.59平方千米, [12-13]  截至2022年末,薌城區常住人口64.26萬人。 [24]  截至2023年6月,薌城區轄8個街道、2個鎮, [25]  區人民政府駐東鋪頭街道南昌路96號。
薌城區因九龍江西溪境內段別稱薌江而得名,自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始有龍溪縣城關。唐貞元二年(786年),州治遷入,龍溪縣城關遂得名漳州。1985年,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同時設立薌城區。境內有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漳州府衙舊址、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嘉濟廟碑、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蹟。
2022年,薌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8.84億元,增長8.0%。 [24]  2023年度,薌城區常住人口為64.36萬,出生率為4.15‰,死亡率為6.17‰,自然增長率為-2.02‰,城鎮化率為91.37%。 [28] 
中文名
薌城區
外文名
Xiangcheng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3506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南部
面    積
264.59 km² [13] 
下轄地區
8個街道、2個鎮
政府駐地
東鋪頭街道南昌路96號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編碼
36300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4.36 萬(2022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南山寺
漳州文廟
林語堂紀念館
芝山紅樓
威鎮閣 展開
火車站
漳州北站 [23] 
車牌代碼
閩E
地區生產總值
868.84 億元(2022年)

薌城區歷史沿革

梁大同六年(540年)〔《閩書》為大同四年(538年),今取舊縣誌説〕,析南安郡地置龍溪,因九龍戲於嶺下溪而得名。
隋初,廢建安、南安二郡為縣,龍溪縣直屬泉州(治在今福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建安郡,龍溪屬之。
漳州薌城區芝山公園
漳州薌城區芝山公園(6張)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龍溪縣屬之。武德二年(619年),龍溪縣屬隋吳興郡守梁王沈法興轄地。武德三年(620年),龍溪縣屬吳王李子通轄地。武德五年(622年),龍溪縣全境歸唐,析建州地置豐州(治在南安),龍溪縣屬豐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豐州,龍溪縣隸嶺南道泉州(治在今福州)。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置漳州,治在漳浦(今雲霄),龍溪仍屬泉州。聖歷二年(699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龍溪三縣置武榮州。聖歷三年(700年),武榮州廢,龍溪縣還隸泉州(治在今福州);同年改元久視元年,復置武榮州。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治在今晉江),龍溪縣屬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龍溪縣屬福建經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龍溪縣由泉州割屬漳州。天寶元年(742年),漳州改稱漳浦郡,改隸江南道。天寶十年(751年),龍溪縣屬嶺南經略使漳州。上元元年(760年),龍溪縣隨漳州由嶺南還隸福建節度使。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漳浦縣李澳川遷龍溪縣城,龍溪縣城關漳州由此得名。光啓元年(885年),淮南光州刺史王緒渡江陷漳州,為王潮所殺。王潮遣王審知引兵圍泉州拔之,王潮遂據有漳泉之地。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稱帝,龍溪縣屬閩國漳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刺史王繼成以漳州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改漳州為南州。保大五年(947年),南唐兵圍福州不能克,泉州刺史留從效引兵還泉州。唐戍將不得已引兵歸。留從效自此據有漳、泉。保大七年(949年),南唐以漳、泉置清源節度使。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卒,陳洪進繼有其地。乾德四年(966年),復南州為漳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上表獻漳泉二州,龍溪歸宋。雍熙二年(985年),龍溪縣屬福建路漳州漳浦郡。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漳浦郡改為漳州路,龍溪縣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龍溪縣隸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屬福建行中書省漳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
清代(1644年~1911年),龍溪縣隸屬福建布政司漳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溪縣為漳州府所轄七縣之一。城區是漳州府、龍溪縣的治所。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覆滅,九月二十一日漳州宣告光復。
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廢府設路,福建劃為東、西、南、北四路,漳州屬西路,龍溪縣屬之。民國3年,改路為道,西路改為汀漳道,龍溪縣屬之。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稱帝,改國號中華帝國,漳州屬汀漳道。民國七年至九年(1918年~1920年),援閩粵軍在漳州設閩南護法區,縣地屬之。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政制,龍溪縣隸屬福建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20日至5月28日,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進駐漳州,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建立臨時政權機關,龍溪縣城關為臨時機關所在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1日,在漳州成立“龍汀省人民政府”,龍溪縣屬龍汀省。同年7月,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龍溪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龍溪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9月19日,龍溪縣解放後,其它漳州境內各縣陸續解放,均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漳州軍事管制區。10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改名為第六行政督察區,設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龍溪縣隸屬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50年3月,第六行政督察區才改稱漳州行政督察區,簡稱漳州專區,9月18日,又改稱為龍溪地區,龍溪縣屬之。
1951年6月1日,析龍溪縣城關置漳州市(縣級市),隸屬龍溪地區。
1955年3月,龍溪地區改稱龍溪專區,漳州市屬之。
1967年4月,漳州市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17日,成立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革委會屬之。
1980年11月4日,撤銷漳州市革委會,成立漳州市人民政府,仍隸屬龍溪地區。
1985年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7月20日,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 [3] 
薌城區

薌城區行政區劃

薌城區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廢除民國時期鄉鎮保甲。11月上旬,設區、村(街),全縣9個區公所,共轄20街、244村。
1950年,實行以區轄鄉(街),設9區20街、84鄉。11月,農村增設第八區(駐浦南)、第九區(駐琪塘)。
1951年4月4日,三區增設水上鄉。6月1日,析城關置漳州市,轄20街。
1955年2月15日,漳州市撤銷2個區公所建制,建立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4個街道辦事處,將20個街調整為35個居民委員會。
1960年5月,漳州市街道辦事處改稱街道人民公社。8月15日,龍溪、海澄2縣合併為龍海縣。
1982年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置漳州市人民政府南坑街道辦事處,轄9個居民委員會。
1984年7月~11月,實行政社分開,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成立天寶、浦南2個鎮,芝山、石亭2個鄉。
1985年7月20日,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隸屬行政改革後的地級市漳州市。薌城區轄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後房、大房2個農場劃歸漳州市管轄。
1992年4月14日,芝山鄉、石亭鄉改為芝山鎮、石亭鎮。
1995年底,薌城區轄芝山、石亭、浦南、天寶4個鎮,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辦事處,共有70個居民委員會、87個村民委員會。 [22] 
1996年,轄芝山、天寶、石亭、浦離4個鎮及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辦事處。
1998年9月,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增設通北街道辦事處,址在大通北路55號(原芝山鎮政府駐地)。
2007年,全區有街道辦事處6個,即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通北街道辦事處;鎮4個,即芝山、天寶、石亭、浦南鎮。 [21] 
2019年8月,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區地合一,南山社區、大橋社區、南星村成建制委託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九湖鎮管理。 [4] 
2020年6月11日,薌城區決定撤銷謝溪頭等第一批42個村民委員會,設立謝溪頭等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5] 
2021年2月23日,漳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東鋪頭街道南台社區(西以縣前直街為界的南台社區轄域,不含漳州二中和二中宿舍樓、原碾米廠宿舍區域)、加禾社區、新華社區等3個社區劃屬西橋街道; [15]  5月24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撤銷漳州市薌城區芝山鎮、石亭鎮,設立薌城區芝山街道、石亭街道。上述區劃調整後行政區域不變。 [11] 

薌城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薌城區轄8個街道、2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芝山街道石亭街道浦南鎮天寶鎮 [6]  另轄2個鄉級單位:薌城區奶牛場天寶林場 [25]  區人民政府駐東鋪頭街道南昌路96號。
漳州市薌城區行政區劃表
鎮、街道名稱
下轄村、社區數量
下設地區
11個社區
12個社區
13個社區
16個社區
20個社區
13個社區
18個社區
24個社區
1個村
6個社區
16個村
14個社區
11個村
參考資料 [6] 

薌城區地理環境

薌城區位置境域

薌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西溪、北溪夾峙的漳州平原。地理座標為北緯24°29′14″—24°42′41″,東經117°29′03″—117°43′01″之間,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特區之間,是閩南廈、漳、泉金三角重要組成部份。東與龍文區交界,東北同長泰區相鄰,南與高新區隔九龍江相望,西和南靖縣接壤,北與華安縣毗鄰,距廈門50千米,離省會福州320千米。區境南北長25.1千米,東西寬23.4千米。土地總面積264.59平方千米。 [12-13] 

薌城區地形地貌

薌城區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系博平嶺東翼餘脈,屬侏羅系南園組火山岩組成的山地丘陵。最高峯天寶山的三尖峯,海拔高度928.8米,與五鳳(峯)山(775米)、金沙大嶺(574.6米)連綿形成天然屏障。東南地勢平坦。九龍江西溪與北溪夾峙區境而過,形成沖積平原。 [13] 

薌城區氣候

薌城區內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2060小時,無霜期為330天~319天,年平均氣温21.1℃。全年雨量1450毫米~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對濕度79%。 [13] 

薌城區土壤

薌城區土壤資源主要是水稻土、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沖積土4大土類、13個亞類,土壤肥力屬中等水平。 [18] 

薌城區自然資源

薌城區水資源

薌城區水資源年平均可達121.3億立方米。 [18] 

薌城區生物資源

薌城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現存有南亞熱帶雨林、亞熱帶針葉林、落葉闊葉林、亞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叢、竹林和沼澤水生植物等7個基本類型。苔蘚植物51科81種,藻類植物14科20屬23種。裸子植物5科5屬12種,被子植物104科311屬45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7目19科31種;飛禽類有11目31科67種。水生動物中魚類15科44屬47種;兩棲類有13種;爬行類9科28種。 [18] 

薌城區礦產資源

薌城區礦藏有建築用花崗岩、磚瓦粘土、高嶺土、河砂、泥煤、耐火粘土、天然礦泉水、地熱等。特別是地下熱水分佈城鄉,資源儲存量達15063×1515千卡,相當21518.39萬噸標準煤。 [18] 

薌城區人口

薌城區人口數量

截至2017年末,薌城區總人口59.7萬人,158126户,男227128,女234224,省內遷入14768人,省外遷入1244人,自然增長率7%。 [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薌城區常住人口為628297人。 [14] 
截至2021年末,薌城區户籍人口490333人,全區出生人口3790人,出生率為7.73‰;死亡人口808人,死亡率1.65‰;自然增長率6.08‰。2021年,薌城區常住人口64.2萬人。 [17] 
截至2022年末,薌城區户籍人口499294人,全區出生人口3402人,出生率為6.81‰;死亡人口900人,死亡率1.80‰;自然增長率5.01‰。常住人口64.26萬人。 [24] 
截至2023年度,薌城區常住人口為64.36萬,出生率為4.15‰,死亡率為6.17‰,自然增長率為-2.02‰,城鎮化率為91.37%。 [28] 

薌城區民族構成

薌城區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薌城區政治

現任領導(僅列黨政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委副書記、區長
截至2024年2月 [26-27] 

薌城區經濟

薌城區綜述

2019年,薌城區GDP完成771.36億元,增長7.9%。 [1] 
2021年,薌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0.19億元,增長7.8%。 [17] 
2022年,薌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8.84億元,增長8.0%;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1.95億元、380.32億元、476.57億元;依次增長6.3%、9.3%、7.1%。三次產業比例由2021年的1.65:43.09:55.26調整為2022年的1.38:43.77:54.85。 [24] 
2022年,薌城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達到33.29億元,增長6.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0.20億元,增長11.9%。一般預算支出31.21億元,增長37.6%。 [24] 
2022年,薌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5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1元,分別增長6.8%和9.1%。 [24] 

薌城區第一產業

2022年,薌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22.06億元,增長6.9%,其中農業1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水果產量68681噸,增長10.3%;食用菌總產量59426噸,增長21.4%;蔬菜產量48378噸,增長2.2%。林業產值0.93億元,下降9.3%。牧業產值8.29元,增長2.4%;肉類總產量17274噸,增長4.5%;禽蛋產量4605噸,增長4.4%。漁業產值1.95億元,增長1.2%。 [24] 

薌城區第二產業

2022年,薌城區產品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工業)245家,增長平穩,完成產值974.03億元,產值累計增長13.2%,增加值累計增長12.9%,本年新增企業28家;產值超億元企業59家,實現產值911.26億元,佔區屬規模工業的93.56%,對區屬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11.87%,拉動增長15.88個百分點。 [24] 
2022年,薌城區區屬六大主導產業與兩大戰略產業企業數共計223家,佔總企業數的91.02%,完成產值916.53億元,累計上升15.55%。其中食品加工、建材家居、綠色紙業、醫藥健康、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六大產業企業數共182家,佔總企業數的74.29%,完成產值282.33億元,佔全部規模工業產值28.99%,下降14.66%;冶金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企業數共41家,完成產值634.20億元,佔全部規模工業產值65.11%,產值同比增長35.44%。 [24] 
2022年,薌城區區屬規模工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傢俱2400.61萬件,下降22.43%;電工儀器儀表1450.17萬台,下降8.03%;鍾1177.38萬隻,下降4.12%;鋼材654.24萬噸,增長9.41%;飼料133.63萬噸,增長18.53%;表1917.66萬隻,增長40.52%;鋼化玻璃83.03萬平方米,上升3.86%。 [24] 
2022年,薌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9.96億元,比上年下降(現價)64.95%。 [24] 
2022年,薌城區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產值123.41億元,增長1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80萬平方米,增長14.1%,全年新籤合同價款178.9億元,增長66%。 [24] 

薌城區第三產業

2022年,薌城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02.47億元,增長37.9%。本年竣工房屋建築面積73.17萬平方米,下降42.15%。商品房銷售面積86.81萬平方米,增長11.2%。商品房銷售額93.08億元,增長13.6%。 [24] 
2022年,薌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62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80.75億元,增長16.5%。限額以上單位分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795.70億元,增長39.1%;零售業銷售額142.98億元,增長19.9%;住宿業營業額2.37億元,增長14.1%;餐飲業營業額4.07億元,增長15.4%。在限額以上法人企業零售額中,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120.1%,煙酒類增長57.0%,書報雜誌類增長41.8%,汽車類增長41.5%,中西藥品類增長30.4%。 [24] 
2022年,薌城區實際利用外資1306萬美元,年度目標完成進度71.72%。合同外資21318萬美元。 [24] 

薌城區交通運輸

薌城區內有金塘路、聯十四線、寶天大道等60餘條總長近70千米的主次幹道,漳龍、福廣、廈蓉等高速公路交通連接,“四橫三縱”主幹道,將中心城區和金峯開發區連成一體。 [20] 
2022年,薌城區完成貨運量718萬噸,全區公路運輸貨運週轉量70858萬噸千米;受疫情影響,客運數量降低,全區客運量253萬人次,公路運輸客運週轉量完成6943萬人千米。 [24] 

薌城區社會事業

薌城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薌城區教育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區普通中學14所,在校生14059人;普通小學65所,在校生43270人;幼兒園197所,在園幼兒2176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12人。普通中學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全區普通中學擁有教學用計算機2404台,普通小學有6317台;圖書藏量普通中學有431249冊,普通小學有1159059冊。 [24] 
2022年,薌城區竣工投用8所中小學和幼兒園,新增學位6825個,教育“雙減”等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核減校外培訓機構92家,核減率78%;推動21所城鄉中學、幼兒園成立3個辦學(園)集團,初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互通共享。 [24] 

薌城區文化事業

2022年,薌城區漳州古城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改造提升文化館、許地山紀念館等一批文化活動場所,區檔案館新館建成投用。 [24] 

薌城區體育事業

2022年,薌城區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建成投用。 [24] 

薌城區醫療衞生

2022年,薌城區改擴建7所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市人民醫院門診綜合樓、公共衞生應急處置中心和區婦幼保健院等項目主體完工。 [24] 

薌城區社會保障

2022年,薌城區新建3所長者食堂,通北、西橋街道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投入社會化運營;實施穩企穩崗行動,發放各類穩就業補貼2313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02萬人;加強困難羣體兜底,落實各類救助保障資金4995萬元;強化安居保障,11個商品房項目4318套房產歷史遺留辦證難題實現清零,西湖、團結北廟片區6700套安置房交付使用,鐵塘、金安片區2750套安置房完成建設,2569户公租房輪候對象全部實現銷號。 [24] 

薌城區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薌城因薌江而名。薌江,原指九龍江北溪(今薌城區浦南鎮至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以東)一段河流。明嘉靖《龍溪縣誌》載有“薌江書院”,即位於該段江岸,其附近有一古渡口,稱薌洲渡(明嘉靖《龍溪縣誌》)也稱香洲渡(清乾隆《龍溪縣誌》)。隨着年代變遷,薌江涵蓋河段逐漸擴展,至民國時期,九龍江西、北溪流經漳州城附近段落均被稱為薌江,薌江也成為漳州城的代稱。1985年地市合併,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縣級)取薌江之薌字,改稱薌城區。 [19] 

薌城區風景名勝

薌城區南山寺

薌城區南山寺 薌城區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薌城區區中山橋南,原稱報劬崇福禪院,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面積4萬平方米,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傳佛教第一批重點寺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原為唐朝京官陳邕被謫之後南遷漳州所建宅院,因建築堂皇被誣為造宮殿以謀反,為避禍害遂改為寺廟。明朝時寺院興旺,禪宗臨濟宗喝雲派發源於此,後分燈閩南乃至東南亞各國,成為喝雲祖庭。現存建築系清末重修,但仍保留着唐代風格,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淨業堂、藏經閣等。南山寺內的碑文、經綸等文物寶藏豐富,自古就有“五寶”、“八勝”之稱。

薌城區陳元光文化公園

陳元光文化公園位於浦南鎮園坑村內。唐總章二年(669年),陳元光隨父陳政率軍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唐垂拱二年(686年)他上表皇帝奏準建置漳州,皇帝命他為首任刺史。治漳期間,他致力加強民族團結,傳播中原文化與技術,發展生產,興辦學校,厲行法治,深得羣眾愛戴。唐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不幸戰死沙場。陳元光墓坐北朝南,墓道兩旁立翁仲、鞍馬、蹲虎、跪羊等石像生及石望柱各一對,依次對峙成行,頗具王陵氣派。

薌城區漳州明清歷史街區

漳州明清歷史街區位於薌城區香港路和台灣路一帶,是反映明清時期漳州文化特色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佔地26公頃。街區不僅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擁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旅遊資源:“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漳州府衙舊址、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嘉濟廟碑、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蹟;曾在明代風靡一時、被譽為國內三大著名年畫的漳州木版年畫,也出在這一街區。
  • 漳州文廟
漳州文廟 漳州文廟
漳州文廟位於市區修文西路,是我國四大孔廟之一,也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始建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元、明、清均有重修,漳州府學亦設於此。現佔地約6000平方米,有儀門、戟門、丹墀、月台、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刻技術和建築技術水平。 [7] 

薌城區威鎮閣

威鎮閣 威鎮閣
威鎮閣俗稱八卦樓,是漳州城的標誌性建築,福建省十大古建築之一。威鎮閣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數百年間,幾經毀建。1997年,重建,為三層八角樓閣,佔地9畝,高57.88米,踞九龍江畔,望漳州府城,與建在芝山上的威鎮亭遙相響應。主樓雕樑畫棟,彩畫、紅木雕刻獨具風格;樓中闢有“中華燈謎”第一館,館內收藏有“國粹一號端硯”及中外燈謎資料萬餘件等。

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紀念館(1張)
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林語堂紀念館。祖居薌城天寶五里沙村的林語堂先生,是現代世界文豪,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在國際文壇深具影響力。林語堂紀念館座落於薌城天寶鎮五里沙村的一座小山,緊鄰其父母的永居地,前眺林語堂祖居,背靠環抱蕉林,清靜幽雅。紀念館前,安放一尊林語堂先生的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李維祀教授設計製作。館內展示各種版本的林語堂著作200多部,不同時期照片100多幅,還有林語堂手跡、使用過的物品等。紀念館從建築設計、館名題寫,到塑像雕刻皆為中國專家所創作,堪稱“名人名館”。

薌城區芝山紅樓

芝山紅樓又稱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座落在薌城西側芝山南麓,漳州市政府機關大院內。為西式兩層紅磚樓,一樓之下有地下室,建築精巧別緻,當年毛主席的卧室和工作室、紅軍標語仍保留原樣。紀念館建於1957年5月,先後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漳州市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

薌城區特產

薌城區著名人物

陳元光(657年2月~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一説為河東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可能是代北鮮卑貴族侯莫陳氏後裔)。福建漳州人與台灣的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祖籍地為現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珠裏村,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0月,出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

薌城區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薌城區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8]  同年12月3日,薌城區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 [9] 
2020年2月,薌城區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10] 
2022年6月,薌城區位列“數字鄉村”百強縣榜單第82位。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