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鼠嫁女

(民間傳説)

鎖定
老鼠嫁女又稱鼠娶親、鼠納婦、老鼠娶親等,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傳説在中國很流行。作為中國民間俗信,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是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其情節“版本”不一。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也有的是夏曆正月十四的夜半。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麪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
中文名
老鼠嫁女
別    名
鼠娶親
鼠納婦
別    名
老鼠娶親
性    質
中國民間傳説
祭祀時間
正月

老鼠嫁女民間習俗

民間俗信 民間俗信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説中,説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説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老鼠嫁女故事版本

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年邁的老鼠夫婦住在陰濕寒冷的黑洞裏,眼看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天天長大。夫妻倆許諾,要為閨女找一個最好的婆家,要讓閨女擺脱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於是,老鼠夫婦出門尋親。剛一出門,看見天空中雄赳赳的太陽。他們琢磨着,太陽是世間最強大的,任何黑暗鬼魅,都懼怕太陽的光芒。女兒嫁給太陽,不就是嫁給了光明嗎?太陽聽了老鼠夫婦的請求,皺着眉頭説: “可敬的老人們,我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強壯,黑雲可以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婦啞口無言。於是,來到黑雲那裏,向黑雲求親。黑雲苦笑着回答:“儘管我有遮擋光芒的力量,但是隻需要一絲微風,就可以讓我‘雲消霧散’。”老鼠夫婦尋思着,找到了剋制黑雲的風。風笑道:“我可以吹散黑雲,但是隻要一堵牆就可以把我制服!”老鼠夫婦又找到牆,牆看到他們,露出恐懼的神色:“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怕你們老鼠,任憑再堅固的牆也抵擋不住老鼠打洞,最終崩塌。”老鼠夫婦面面相覷,看來還是咱們老鼠最有力量。兩個老人商量着,我們老鼠又怕誰呢?對了!自古以來老鼠怕貓!於是,老鼠夫婦找到了花貓,堅持要將女兒嫁給花貓。花貓哈哈大笑,滿口答應了下來。在迎娶的那天,老鼠們用最隆重的儀式送最美麗的女兒出嫁。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花貓從背後竄出,一口吃掉了自己的新娘。

老鼠嫁女民間俗信

版本種類
老鼠嫁女,亦稱鼠娶親、鼠納婦等,舊時中國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在我國很流行,是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雖然老鼠嫁女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多姿多彩,但各地情節”版本“與”嫁女“時日以及俗信卻有所不同。
老鼠嫁女
十二生肖的來歷
十二生肖的來歷》稱,玉皇派貓通知牛虎等禽獸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聽到貓的傳話後,捷足先登,糊塗的玉皇封之為十二生肖之首。貓反被擠出生肖之列,從此與鼠結下深仇。老鼠欲同貓化解怨恨,便請黃鼠狼做媒,將自己最漂亮的女兒許配給貓。貓滿口應允。於是老鼠擇定吉期,又偷了一隻小孩的虎頭鞋充花轎,把女兒送至貓窩。結果老鼠嫁女,嫁到貓公的肚子裏。《老鼠嫁姑娘》稱:鼠王選定臘月二十四嫁姑娘。辦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間忙着辦年貨,人們推磨舂碓,鬧個不停。鼠王大怒:“人鬧我一天,我鬧人一年!”人們吃了大虧,遂每逢鼠婚日不準推磨舂碓……
台灣風俗
台灣居民認為初三為小年,傳説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牀,不影響老鼠的喜事。
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麪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
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
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説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上海一帶也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説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死,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
孝感風俗
孝感當地民間還傳説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裏喧鬧。婦女要在牀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説:“請紅娘子看燈。”據説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佔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僕則歉收。
有些地方還用老鼠嫁女日的風俗行事作為祝子巫術。如陝西千陽民間以正月十五為老鼠嫁女日,是日家家都做老鼠饃。俗信當年過門的新媳婦吃了老鼠饃的鼠尾巴,便可懷孕;隔窗把老鼠饃扔進新媳婦房中,“老鼠”仰面朝天為生男之兆,反之為生女之兆。河南民間傳説,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語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故上述三天要吃餃子。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裏,家家户户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着用麪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湖南風俗
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啓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在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鼠可以永遠絕跡。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忌做針線,怕扎爛鼠窩,晚上忌點燈,怕驚動鼠女的花轎,很早就上牀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彝民山寨風俗
此外,除漢族外,正月十五彝民山寨裏稱為“老鼠嫁女節”。傳説,遠古時代,洪水氾濫,僅有伏羲姐妹因進戎蘆而倖免於難。可是,當洪水退卻後,他們卻出不來了。是老鼠啃破戎蘆,才將她們放出,人類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依舊還保留着“子鼠啃破紅香木,露出王母繡花鞋”,“盤古出來開天地、伏羲姐妹鬧人煙”之類的唱詞。這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這一傳説演化而來的。依舊,還有彝民認為老鼠與人分享糧食是應該的,因為是它們使人類獲得了新生。一些地區的彝民甚至以為蓋房,起屋後,如果沒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們看來,只有老鼠願來之地才是吉地佳處,人住了才會糧豐財茂,吃穿有餘,無災無難。更值行玩味的是,彝語中老鼠叫“黑”或“阿黑”,而日子叫“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於是不難發現,在彝民敬鼠的背後,隱藏着一個重要的原始觀念:人類(至少是彝族)的社會生活是從老鼠啃破戎蘆放出伏羲姐妹時開始的。
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亦在這一天要進行燻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並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燻鼠火,其象徵性使人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
宜昌風俗
宜昌民間傳説臘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灑掃,特別不準用剪刀,否則來年鼠害無窮。“趕老鼠”是農民為祈禱減少鼠害的活動,天剛麻麻亮,大人們就會慫恿家中的小孩們快快起牀,赤膊條條,小孩一隻腳穿上草鞋,另一隻腳繫上鞋帶把鞋拖着,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木錘或木棍,然後到房間每一個角落,邊敲打簸箕口裏邊念道:“簸箕刮兩刮,草鞋拖兩拖,老鼠子下兒十二窩,窩窩梭(流產)。”“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兒不成器……”這是人們對老鼠的詛咒,實現糧倉無損的願望。

老鼠嫁女風俗習俗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 “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着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舊時中國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麪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啓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牀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老鼠嫁女文化含義

一般認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與禁忌實質上是一種祀鼠活動,而各種鼠婚故事、歌謠以及年畫剪紙等民間工藝品,是對祀鼠活動所作的解釋。老鼠何以成為人們奉祀或崇拜的對象呢?大約有如下兩種原因:一、圖騰崇拜,如有人認為古代的偃姓以鼠為圖騰。二、關於鼠的感生神話,如漢族《十二屬的傳説》稱,鼠有打開天地、化生萬物的神通。彝族神話《葫蘆裏出來的人》稱,人類起源於葫蘆,而葫蘆原是密封的,是鼠在葫蘆上咬開一個洞,人類得以出世。瑤族神話《穀子的傳説》、畲族神話《稻穗為何像老鼠尾巴》稱,是鼠幫助人類取來了稻種。這些傳説均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動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於老鼠嫁女與鼠崇拜之間的關係,仲富蘭認為這是古人對老鼠表示尊敬或友好的習俗的遺留。
有人認為,作為民俗文化事象老鼠嫁女,表達了民眾根絕鼠患的願望;之所以採用“遣嫁”方式,是因對鼠患充滿畏懼,於是以提供食物、熄燈禁光等迎合鼠類習性喜好的獻媚行為來掩飾真實目的,這是一種在矛盾心態中的趨利避害的選擇。如王樹村認為,古代沒有統一的“滅鼠日”,立春之後為老鼠繁殖期,為免遭鼠害,人們繪製“老鼠娶親”圖,實際行動則是夜晚熄燈滅火,騙稚兒早睡,以誘老鼠出洞捕殺之(《老鼠娶親》,《中國文物報》1996年2月18日)。馬昌儀認為,嫁災觀念,由來已久。《方言一》:“嫁,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所謂嫁災、嫁非、嫁鼠,包含有把災禍、是非、鼠蟲逐出家門的意思。民間俗信中為鼠擇日婚嫁的日期大多在臘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此時正是鼠類繁殖的高峯季節,送鼠出嫁,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從人們的心理來看,便可達到杜絕鼠患的目的;另一方面,老鼠嫁女又是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信仰的產物。鼠屬子,為十二支之首,“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子鼠為極陰的象徵,而臘月至正月,正是新舊歲時交替時刻,故選擇這一時段嫁鼠,還具有除舊佈新、送陰迎陽、祛災納吉象徵意義

老鼠嫁女剪紙藝術

老鼠嫁女
1980年前後,“文革”陰霾漸漸地消散,隨着撥亂反正的深入展開及改革大潮的興起,我們終於獲得了可以名正言順研究、賞析民間美術的權利。老藝人被請上大學的講台。聞風而動的經銷商,把各地優秀的民間工藝品帶進藝術院校。我的這套《老鼠嫁女》連同一大批剪紙都是那時購得的。我如獲至寶,珍藏至今。《老鼠嫁女》是一段流傳極廣、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説的是:老鼠夫婦想借女兒婚事,攀一門有權威的親戚。他們去找太陽,太陽説不行,我怕烏雲。又去找烏雲,烏雲説不行,我怕風。再去找風,風説不行,我們怕牆。找到牆,牆説我們最怕你們。一遭下來老鼠夫婦尋思,這麼説來我們的最怕,那一定就是最有權勢的了。於是擇了吉日,吹吹打打地把女兒給貓送去了,後面自不必説了。今天在我們看來這近乎一出荒唐可笑的鬧劇,然而它卻反映出先民們敬鼠、愛鼠、驅鼠的複合心理。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家庭經濟在農耕及手工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人丁興旺便成為持續發展及致富的重要保障。多子成為人們的企盼。老鼠以它驚人的繁殖能力,被人稱為“子神”,加以崇拜,然而其可惡的品行,又實在讓人無法容忍。既有求於它,則不便得罪,於是演繹出這樣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一石二鳥”、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地化解了這一矛盾。先民們禳災祈福的聰明才智真令我們叫絕!這個故事既有人們的企盼,又有紅紅火火的場面,因而成為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所喜愛的創作題材。這套《老鼠嫁女》剪紙共有十張,和大多數年畫與剪紙一樣,它選取了“送親”一段。一如影視的“分鏡頭”,十個畫面把送親火爆喜慶的場面與氣氛盡情展現出來。其中“花轎”是重頭戲,畫面最大。其它則大小不等,內容分別為送親儀仗中的“鳴鑼”、“執旗”、“執傘”、“執燈”、“抬物”,還有一枚“老鼠騎馬”想來大概是“孃家人”吧!
民間剪紙藝術流傳久遠,是最普及、最大眾化的美術式樣。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地都有自己的剪紙藝術,一如迥然不同的鄉音,各具鮮明特色。這套剪紙出自山東高密,高密是著名的剪紙藝術之鄉。它以線刻為主,細巧有力的線條與少許“塊面”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女性特有的嫺雅與靈秀。賞析民間剪紙,你會體會出“心裁”是它獲取恆久藝術魅力的根本所在。民間藝人們大多不懂得什麼“解剖”、“透視”,也不懂什麼“結構”“比例”。然而他們於生活、於藝術自有一套認知與表達方式,那就是用心靈去擁抱世界、用心靈去表現世界。他們以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打動着我們,以一片片熾熱的情感温暖着我們。你看那鼠女的俏麗、轎伕的老成、鳴鑼鼠的調皮、孃家鼠的張揚,一一可以讀出。畫面的景物空間、構圖變化一切處理得是那樣從容、巧妙、得心應手,令我們歎為觀止。一把剪刀、一片紅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卻造就出一片光鮮的世界。那些一向被視為沒有文化的人們,創造着燦爛的文化,征服了國人,也征服了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們的剪紙藝術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令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