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畫

鎖定
中國漢代畫像石,是兩漢時期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築物上,以石為地、以刀代筆,或勾以墨線、塗以彩色的特殊藝術作品,是漢代社會最為盛行的一種文化儀式,也是當時社會最為精華的一種物質和精神產品,更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作為漢代社會的典型性文物遺存,漢畫像石(磚)對於研究漢代文化及中華遠古文明具有極高價值。
漢畫是具有四百多年波瀾壯闊歷史的漢代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造型生動,形象傳神,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堪稱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李國新,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2014。) [1] 
中文名
漢畫
用    途
兩漢時期裝飾於墓祠等建築物上
特    點
以石為地、以刀代筆
地    位
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參考文獻
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
主要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漢畫南陽漢畫館

南陽是中國出土漢畫像石最多的地區。南陽漢畫館始建於1935年,是中國建館歷史最早、規模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一座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研究中心。現收藏漢畫像石已達2500餘塊,場館佔地53360平方米,在館後還有復原典型漢畫像石墓十餘座,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依據之一,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魯迅對於漢畫像石的研究是深入而精闢的。這從1935年12月21日寫給王冶秋的信中也可得到證明。魯迅説:“今日已收到楊君(楊廷賓、南陽人,王冶秋之朋友)寄來之南陽漢畫像拓片一包、計六十五張,此後當尚有續寄,款如不足,望告白,當續匯也。”魯迅在信中説道這些漢畫的內容有神話、有變戲法的、有音樂隊、更有車馬出行……魯迅想從南陽漢畫裏找到實證,來豐富他擬寫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字體變遷史》,這種注重文物實例的研究眼光是當時一般學者所不能比擬的。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直到魯迅先生逝世前兩個月,他還託人蒐集南陽漢畫像拓片。1936年8月18日,魯迅給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頃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謹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張,亦已於同日收到無誤。僑基石刻,亦切望於水消後拓出,遲固無防也。知關錦念,特此奉聞,並頌時綏不盡,周玉才頓首八月十八日。”寥寥數語,足以表明魯迅先生殷切希望和迫切心情,不幸的是魯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於1936年10月19日與世長辭了。但可以告慰魯迅先生英靈的是,魯迅博物館已於1987年將魯迅生前收藏的有關南陽漢畫拓片整理出版,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研究中心———南陽漢畫館館藏近3000塊漢畫像石已對外開放。

漢畫日本漢畫

kanga

漢畫概念

日本受中國南宋畫影響而產生的水墨畫。這一概念在日本的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較通行的説法是:原泛指中國繪畫,鎌倉時代後轉指南宋風格的日本水墨畫。南宋畫在日本的傳播是漢畫產生的先決條件。

漢畫形成與發展

這一傳播始於12世紀末,13~14世紀是其盛期,15世紀後趨於衰落。南宋畫傳播的主要途徑是中國禪宗東漸,並且以禪宗為媒介滲透到日本的禪寺、幕府、茶會、神社、朝廷、佛院及各社會階層。日本的禪僧和武士在南宋畫的收藏和鑑賞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當時的這種時尚還得到幕府的政治支持和經濟資助,他們以此來作為反對朝廷文化的手段。幕府政治上的需要和武士、禪僧的喜愛決定了欣賞南宋畫的標準。南宋畫中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院體畫和以法常為代表的禪宗畫最受歡迎,從而導致了禪意的審美情趣。南宋畫與漢畫的聯繫首先表現在兩個方面:促使大和繪的院體化和唐繪的禪宗畫化;同時日本禪僧由模仿產生水墨畫。
南陽漢畫 南陽漢畫
12世紀末葉,以託麿勝賀為首的託麿派佛繪師參用南宋畫風, 產生了最早的水墨畫僧。13世紀的繪卷物上都可尋覓到院體的痕跡;不久水墨畫卷從繪卷物中脱穎而出。14世紀時,禪寺中出現瞭如默庵靈淵、可翁仁賀這樣擅長水墨畫的畫僧。15世紀是日本對南宋畫的創造性吸取時期,詩畫軸山水畫在禪宗五山流行,產生了追求詩情的獨特樣式,院體畫比禪宗畫更決定着漢畫的發展趨勢。詩畫軸的代表畫家有如拙、 周文。周文由畫僧被幕府任為御用畫師,説明漢畫已在日本取得正統地位。周文又利用院體山水畫創造了障屏畫的新樣式。周文以後,漢畫分為宗湛、雪舟、墨溪、狩野正信等流派。在中央畫壇上,完湛、正信相繼任御用畫師,仍墨守院體。雪舟發展了院體畫,又在訪問中國時學習了浙派風格,在具有表現力的筆觸和空間構築性上確立了個人畫風。他的藝術既是南宋畫影響的最高成果,又將以前的漢畫注入民族情趣,因而是漢畫的集大成者。雪舟的漢畫是南宋畫的民族化結果,是水墨形式和日本禪意的審美情趣的統一。它的發展已與中國元明以後的繪畫分道揚鑣。16世紀以後,原為漢畫系統的狩野元信又吸取了大和繪的裝飾方法,完成大型障屏畫樣式,形成了更新的狩野派。雪村、 雲谷等顏長谷川等伯等雖仍祖述雪舟,但風貌已變,漢畫以後式微。 [2] 

漢畫彩色漢畫

彩色漢畫是近年來由南陽漢畫大師王敬敏創造的一種漢畫藝術形式。以往漢畫拓片(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都是黑白色,而王敬敏先生則是第一個發明彩色拓片的人。他用自己研製的彩色填充材料進行精細的處理,漢畫拓片顯現出原像石浮雕的質感和立體效果,使古老的漢畫煥發出新的活力,更具有神妙無窮的魅力。也就是説黑白電視機發明成彩色電視機,使人們更能認識多彩的漢畫,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走近漢畫藝術。作品智慧靈動、古樸大氣、深沉,洋溢着大漢風範,融動着生生不息的漢畫文化,使兩千年前的漢畫生肖活了起來。大師手法老成,就像魯迅先生説的:“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對漢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正如大師講的:“魅力漢畫,神工天成,令世界震驚”,著名作家二月河題詞“南陽漢畫,天下絕響”。尤其是大師的代表作品——彩色漢畫十二生肖系列,根據不同屬相的搭配結合,在造型上形態各異。其108米漢畫長卷創吉尼斯世界紀錄。他跋山涉水,走遍了河南、江蘇、山東、河北、新疆、甘肅、湖北等幾個省份,不顧路途遙遠,山路崎嶇,走訪名人,吃盡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傑作——十二生肖漢畫拓片十二米長五十釐米寬的長卷。漢畫生肖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真可謂匠心獨具、構思絕妙,令人讚歎不已。
彩色漢畫
彩色漢畫(19張)
《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包括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神仙、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祥瑞、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人物、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器物、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建築、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紋飾、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動物共八冊。全套書以圖片為主要內容,是漢畫較為完整的形象資料庫,適合不同受眾需求。是現代藝術設計、美術創作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 [1] 
秦漢時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形成以至確立的時期。漢代波瀾壯闊的四百多年的歷史進程,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漢畫是漢代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自信強悍、昂揚進取、氣度恢宏,則是漢代給我們的民族留下的重要的精神基因。漢畫造型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更是卓爾不凡,正如魯迅先生評價的那樣:“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境界也。”
從狹義上講,漢畫指的是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從廣義上講,漢畫造型藝術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以雕繪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畫像石、漢代玉器以及肖形印等;二是以模印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畫像磚、漢瓦當、泥封銅鏡搖錢樹、陶灶等;三是以繪畫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代的帛畫、壁畫、漆畫等;四是以塑繪相結合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代的陶樓與陶俑等。漢畫內涵豐富,其神話傳説、歷史典故、生產生活、審美紋飾等形象繁多,生動多彩,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秦漢史》中稱漢畫“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堪稱為形象的先秦文化和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因此,漢畫不僅引起文物考古界、藝術界的關注,而且也為歷史、宗教、民俗、天文、建築、體育、曲藝、釀製、紡織、印染等專業學科工作者所矚目。
漢畫藝術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寫實、誇張,粗獷、細膩,簡練、繁複,稚拙、成熟,質樸、嫵媚,熱烈、疏淡,含蓄、直白,俏皮、莊重……總之,漢畫藝術給人以極其豐富的審美感受。總結漢畫造型藝術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藝術風格博大雄渾,藝術表現誇張變形,富有律動的美感,注重神韻的形象追求等。從漢畫造型藝術中,我們甚至可以探尋到現代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等的影子。
對於漢畫藝術的研究、探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考古學家更關注漢畫的“質”——漢畫的質地和材料、製作年代、類型特徵以及漢畫反映出的社會生活的實際內容等;歷史學家更注重漢畫具有的“橋”的作用——將它們看作是貫通那個時代的人與社會事件的一個重要途徑;美術史家更側重於漢畫的“美”——漢畫圖像的客觀象徵意義以及在整個美術發展史中的意義等;而科技、農業、手工業、民俗、音樂、舞蹈、曲藝、體育、服飾、建築等諸方面的專家學者也能夠從各自的領域與專業的角度得到相應的啓迪。把拓片運用於金石研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方法。漢畫像石漢畫像磚、漢瓦當青銅器、陶瓷藝術等屬於具有三維空間的雕塑藝術形式,而拓片則屬於二維空間的藝術形式。客觀地説,拓片與原作相比差別還是很大的,如材料、質地、色澤以及空間的轉折變化等,甚至可以説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然而,拓片自有其獨有的特點:一是對漢畫形象的二度創造,將立體形象濃縮於二維圖形之中;二是可能更接近圖像的本質。拓片以濃墨凸顯主體形象,省略背景,使讀者能更直接、更快捷、更概括地辨識與記錄圖像和文字。傅雷先生在寫給他在海外學習音樂的兒子傅聰的信中,隨寄有中國傳統拓片若干,他告訴兒子拓片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印刷術”——沒有西方版畫印刷翻轉的不便,具有中國藝術氣息,應該多加閲讀和學習。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拓片是中國水墨畫與傳統雕刻藝術的碰撞與融合,是中國傳統藝術中別具一格的一種形式。這也許就是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拓片仍然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利用漢畫像石、漢畫像磚、漢銅鏡和搖錢樹、漢瓦當、漢肖形印、漢陶樓陶灶等漢畫藝術形象的拓本,按照龍、神仙、祥瑞、人物、動物、器物、建築、紋飾等八個部分進行分類彙集,編輯出一套以圖畫形象為表現主體的工具書以供廣大藝術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使用,便是《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編撰的主要目的。從2004 年至今,整整十年時間,建設漢畫圖庫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了。本套叢書的出版,若能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和藝術工作者的喜愛,能為讀者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些許參考,讓其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漢畫造型藝術的無窮魅力,也就不負我們這3600 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勞了。 [1] 
楊絮飛 李國新 楊藴菁
2014 年4 月
《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動物》:
漢畫 漢畫
鹿
駱 駝
犀 牛
漢畫 漢畫
蟾 蜍
蜻 蜓
大 螺
甲 蟲
眾動物
獸 首
《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建築》:
漢畫 漢畫
住 宅
園 林
水 榭
亭 台
樓 閣
祠 堂
市 井
糧 倉
門 樓
鬥 拱
橋 梁
《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龍》:
青 龍
翼 龍
虹 龍
異形龍
變形龍
二 龍
漢畫 漢畫
多 龍
龍局部
仙人與龍
龍 車
龍與星辰
…… [1] 
參考資料
  • 1.    李國新.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
  • 2.    劉曉路 .漢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