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敬敏

(中國彩色漢畫大師)

鎖定
王敬敏,筆名伏牛子,中共黨員、軍旅書畫家,以研究漢畫為主,漢文化學者,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理事、中國公益總會書畫研究院公益美術師。收藏的瓦當漢畫像石、漢畫像磚多達一千多塊,漢畫作品被聯合國科教文收藏。其108米漢畫長卷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1] 
中文名
王敬敏
別    名
筆名伏牛子
國    籍
中國
職    業
軍旅書畫家

王敬敏個人介紹

他跋山涉水,走遍了河南、山西、陝西、江蘇、山東、河北、新疆、甘肅、湖北等省份,不顧路途遙遠,山路崎嶇,走訪名人,吃盡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傑作——十二生肖漢畫拓片十二米長五十釐米寬的長卷及瓦當長卷和絲綢之路行長卷。漢畫十二生肖長卷上邊有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題詞。在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魯迅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展出,被中國將軍書畫院收藏。中國大眾報、上海藝術家報及中國魅力城市雜誌、河南日報、大河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cwotv中國網上電視台、河南電視台、鳳凰中文台、上海電視台、江蘇電視台、南陽電視台、南陽日報等多家媒體給予高度評價。被央視華人頻道和香港有線電視台譽為“中國彩色漢畫泰斗”。2009年初被聯合國國際品牌組委會邀請在上海展出,受到中外友人的好評,並受到社會文化界的好評。作品被政要、名家及外國友人所收藏。60週年大慶受邀在人民大會堂和國旗護衞隊展出並收藏。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中國鄭州第一屆文化藝術品收藏博覽會展出並獲獎,參加首屆中國揚州“鑑真杯”國際書畫大展,榮獲“鑑真杯”優秀獎,及中國南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漢畫展。著有《中國瓦當》和《古風漢韻》等書籍,國家郵政部門已發行彩色漢畫十二生肖郵票。注:(以往漢畫拓片都是黑白色,而王敬敏先生則是第一個發明彩色拓片的人)"漢畫十二生肖"已被國家商標總局註冊,已獲國家專利
他的作品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為“牛郎織女”傳説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的“牛郎織女”漢畫作品被漢畫愛好者和國際友人收藏。他發明的彩色漢畫十二生肖已獲國家商標總局和國家專利局註冊、國家郵政局發行漢畫生肖郵票,他創作的彩色漢畫十二生肖被譽為可與清明上河圖媲美。他發明了漢畫和國畫相結合的畫,叫彩色漢畫。大師的彩色漢畫作品被聯合國國際品牌組委會評為“中國漢畫彩拓創新獎”。他被譽為“中國彩色漢畫泰斗”“中華生肖王中王”和“中國漢畫王”的美稱。

王敬敏主要作品

彩色漢畫作品
彩色漢畫作品(22張)
具有質感和立體效果的彩色漢畫十二生肖拓片經過王敬敏大師20多年研究、挖掘、收集,終於在2008年6月19日全部創作完成。畫面具有質感和立體效果,充滿靈性的老鼠、威風八面的老虎、呼之欲出的蛟龍、揚蹄欲奔的駿馬、引吭高歌的雄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堪稱國寶,中華一絕。彩色漢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並已獲國家商標局和專利局註冊。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漢畫十二生肖長卷上的題詞“南陽漢畫,天下絕響,大漢風範”,使漢畫拓片顯現更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彩色漢畫生肖全家福》這幅作品表達主題思想,創新藝術新形象,古為今用,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諧文化精神,家和萬事興,祝願我們的社會和國家更加和諧。

王敬敏研究成果及創新

大師首創彩色漢畫讓人們能夠在藝術品收藏領域裏起到引領作用。他用自己研製的彩色填充材料進行精細的處理,漢畫拓片顯現出原像石浮雕的質感和立體效果,使古老的漢畫煥發出新的活力,更具有神妙無窮的魅力。也就是説黑白電視機發明成彩色電視機,使人們更能認識多彩的漢畫。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走近漢畫藝術,關注漢畫藝術品的收藏。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的變化,都對漢畫創作問題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漢畫要發展,千年的古漢畫,要從黑白兩色轉成彩色、多樣化,必須研究市場、研究人們的心理需要,既要拿出震撼性作品,也要走進百姓,讓一般人買得起。從專家、學者、陽春白雪到大羣化。漢畫只有走進百姓家庭,才會有生命力。傳統漢畫拓片嚴謹而單一的形象與現代人們要追求豐富新奇的心理顯然不符,因此漢畫應在現代生活中用聲、光、像結合的新漢畫作品,使漢畫古樸、典雅、大氣,更加具有裝飾性。我們開發的漢畫生肖全家樂,就是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實用漢畫裝飾品,要讓百姓消費得起。“彩色漢畫生肖全家樂”大方、典雅、和諧、吉祥,我們華人每個人都有個生肖,在每個彩色漢畫生肖作品上邀請著名書畫家作畫賦詞,使彩色漢畫更具有收藏價值。它很符合中國人文化欣賞習慣。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顧森對南陽漢畫做出評價是“魅力漢畫、神工天成。令世界震驚,不看、不藏者,枉知漢畫像石也……”。
把漢畫從黑白兩色轉成彩色就是這樣發明、創新、專利,把漢畫從陽春白雪到百姓手中,過去漢畫是考古專家、學者收藏的專利,老百姓很少收藏。從把漢畫創新、發明成七彩漢畫就改變了漢畫拓片的命運,使得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能夠接受和收藏。使之成為過去單一色拓片轉成彩色拓片,從專家、學者的專門收藏研究轉到大多數羣眾收藏。這樣漢畫才有生命活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