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珠島

鎖定
海珠島,因島上有海珠石而得名,珠江因流經此島因此得名。海珠石與浮丘石海印石並稱羊城三石。從宋代開始,海珠島便成為遊覽勝地。1931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現今,海珠島指廣州市海珠區主體部分島嶼 [11] 
中文名
海珠島
外文名
the Island of Hoizyu [1] 
著名景點
海珠石

海珠島舊海珠島

海珠島歷史沿革

“珠江”之名最早見諸文字的是明嘉靖年間學者黃佐所作的《雨後珠海登望》裏的“珠江煙水碧朦朦”。不過,有學者考證,在南宋時,就有珠江的名稱了,當時也把珠江叫做“珠海”或“小海”。
其實,珠江得名於一塊石頭。康熙的《廣州府志》説:“粵江、一名珠江,以沉珠浦得名。在府城南。舟始發,必由於此”。《廣州府志》同時記載:“沉珠浦,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號‘海珠’”。
海珠石就是珠江中的一塊大礁石。據康熙年間的記載,當時的海珠石高出江面4米多,周邊面積有1300多平方米,故而廣州人稱之為“海珠島”,島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是海珠寺,它又叫做海珠慈度寺。
慈度寺曾是南漢七大寺廟之一,當時在廣州城東,一度被廢。南宋寶慶二年,史上第一位廣州籍探花李昂英(1201-1255)在海珠島上建了書院。南宋寶祐三年(1255),李昂英回到廣州,又捐資重建了慈度寺。 [10] 
從宋代開始,海珠島便成為遊覽勝地。宋代稱“珠江秋月”,明代稱“珠海晴瀾”,清代稱“海珠夜月”等等。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攻佔廣州城。當時主政廣東的兩廣總督佟養甲為了加強廣州城防,在海珠島上修築炮台,這是清代廣州府城南珠江上第一座炮台。按當時的文字記載,炮台、海珠寺共存一島,島上榕樹茂盛,花開時紅彤彤一片。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島上炮台被英軍摧毀。 [10]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州市設水警,在島上設水巡總局。民國元年(1912年),警察第十二區署也設於此島上。
民國六年(1917年)十月,程壁光率艦隊南下廣東,支持孫中山護法,任軍政府海軍總長,海軍辦事處設在海珠島。民國七年(1918年)2月26日,海軍總長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陸地碼頭時遭暗殺,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園,東端建有程壁光銅像。
海珠島因珠江的泥沙沖積,逐漸與北岸靠近。民國十七年(1928年)曾闢為公園,當時離江岸已經很近了,有橋30米可通。
1931年(民國二十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海珠島景點景觀

海珠石
海珠石原為珠江河道的巨型礁石,長百餘米,闊50餘米。從德國工程師舒樂測繪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廣東省城內外全圖》上看,在1907年,海珠石尚屹立在珠江航道中間。海珠石的精確定位,是在先施公司正對面(見1915年出版的《廣州地圖》)。海珠石長100餘米,寬50餘米。因長期被江水沖刷而變得光潔渾圓,每逢潮汐起伏,其便浮沉水面,因此被人稱為"海珠石"。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説:相傳有胡賈摩尼珠至此,珠飛入水,夜輒有光怪,故此海名曰珠海,浦曰沉珠,其石則曰海珠雲。宋代,此石仍在江中可見,當地人民在其上修有亭台樓閣,供遊人休憩,一時間成為遊覽勝地。後來,海珠石因為國民政府築堤而掩埋地下。

海珠島新海珠島

海珠島,又名河南島,是廣州市海珠區下轄島嶼,同時也是廣州市海珠區的主體部分 [11] 

海珠島建築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黃埔古港景觀區依據歷史資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築羣。館內設置了《流淌的輝煌》專題大型展覽,以圖片、實物、模型、蠟像、電子屏幕影像等形式,讓觀眾瞭解廣州海上絲路耀眼的輝煌。紀念館主體建築包括黃埔税館、永靖兵營、買辦館和“古港遺風”紀念牌坊。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位於濱江西路230號,大樓於1920年建成,為廣州機器工人和粵籍旅居東南亞的機器工人捐獻興建,名廣東機器工會(廣州河南機器維修會)。據史料記載,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東機器工會內開幕,1933年5月6日結束。 [2] 

海珠島旅遊線路

海珠島上自然風光優美,是廣州市難得的旅遊寶地。
琶洲湧和黃埔湧沿線具有“江、湧、園、林”的先天優勢,沿線還分佈着廣州電視塔、琶洲國際會議中心、黃埔古港,以及瀛洲生態公園龍潭果樹公園海珠湖(在建)、上湧果樹公園等景觀。
“環島遊”線路以環島路為主要載體,全長約30公里,途經洲頭咀、海珠橋南廣場、孫中山大元帥府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海印公園、濱江公園、中山大學、廣州電視塔、體育公園、琶洲塔、侖頭黎氏宗祠、中華民國時期古碼頭、瀛洲生態公園、丫髻沙公園等踩單車約2小時行程;
濱江公園—石榴崗河旅遊線路全長約13公里,主要參觀海印公園、曉港公園十香園、上衝公園、海珠湖、龍潭公園、果樹村等;
廣州電視塔—生物島線路全長約20公里,踩單車約1.5小時行程。途經主要景點有廣州電視塔、黃埔古港、果樹園、土華村小洲村、瀛洲生態公園等。 [3-4] 

海珠島開發建設

2010年,海珠島已擁有47公里的環島江岸線、42.2公里的環島路和74條縱橫交錯的河涌水網。 [5] 
2010年3月,海珠區政協文體組提案建議建設海珠區環島綠道網絡。 [5] 
2012年6月18日,廣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向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彙報時透露,將研究海珠島環島輕軌等項目。 [6] 
2012年6月28日,在“海珠講壇”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建議,海珠生態城的範圍應包括海珠全島,而不僅侷限於海珠區東部。他還建議應在萬畝果園建立以水上交通和自行車、人行道為特點的“慢行系統”。 [7] 
2013年6月,佔地52平方公里的海珠生態城的濕地二期、安置區建設項目、有軌電車試驗段、環島路建設、琶洲會展四期、四大館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廣州塔綜合配套工程、水博苑、水環境治理等10大項目陸續動工興建。 [8] 
2013年12月30日, 經多次修改,海珠生態城總體規劃為海珠全區,一期控規修編範圍52平方公里,其中啓動區範圍面積8.9平方公里。生態是規劃的先導。規劃將劃定萬畝果園濕地控制線,控制869公頃(約13000畝)作為核心保護範圍,再增劃642公頃,使總體濕地保護控制範圍達1511公頃。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