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洲頭咀

鎖定
在廣州海珠島西端三江交匯之地,名為洲頭咀,這裏有着廣州市區裏最為浩瀚的江景。除了每年大年初一聚滿了觀看煙花匯演的市民,平時的洲頭咀很是安靜,甚至於很多廣州人都不知道一千多年來發生在這裏的兩段顯赫往事。在洲頭咀有兩座不尋常的紀念碑,一座是紀念1200多年來中國和阿曼友誼的蘇哈爾號帆船紀念碑,另一座則是紀念廣州人民英勇反抗英國侵略者壯舉的雕塑。
中文名
洲頭咀
地    屬
廣州市海珠區(廣東)
辦    理
出入境手續
紀念碑
造型別致,風格莊嚴的豐碑

洲頭咀地名簡介

巨型船錨反映洲頭咀輝煌的航運歷史 巨型船錨反映洲頭咀輝煌的航運歷史
洲頭咀口岸位於珠江白鵝潭畔,是廣州港客運服務總公司管轄的以經營水路客運業務為主的客運站。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口岸管理處一直實施對實施,廣州洲頭咀海關、邊防檢查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擔負口岸的查驗任務,辦理出入境手續,至今上述單位仍然在該口岸辦公。

洲頭咀歷史

洲頭咀
洲頭咀(10張)
洲頭咀記載着廣州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光榮壯舉。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八四七年四月三日,英軍派軍艦駛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壓力,提出租借河南洲頭咀等無理要求,竟得到兩廣總督耆英的同意,五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英國侵略者派出測量隊到洲頭咀丈量土地,妄圖恃強硬佔。洲頭咀人民得知後,在雙洲書院集會。二十日,河南四十八鄉共三千多人,前往英商館示威,廣州十多萬市民紛紛起來支援。英國侵略者懾於廣州人民的強烈反對,不得不停止對洲頭咀的租借土地活動,洲頭咀抗英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廣州靠河南島西北的最尖端、瀕臨白鵝潭東岸處的洲頭咀,原是不被人注目的荒漠堤岸,但卻因幾樁歷史事件的聚焦而顯赫起來。阿曼木帆船遠航中國的終點港洲頭咀建國前仍是一片灘塗荒蕪之地,間雜水上居民棲息的水棚和簡易碼頭之類的設施,建國後才開闢為通向港、澳、海口的航運碼頭。作為廣州港務局港口區的所在地,相應興建了一批辦公樓、住宅羣及服務性用途的建築物,因而逐漸繁盛起來。近年來,在洲頭咀的最西處,有的單位任意圈地,建起了酒樓、倉庫等棚屋,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環境觀瞻和自然景觀,同有着壯觀歷史背景的洲頭咀的名聲極不相稱。

洲頭咀乘着廣州發展步伐

在世紀交替前後,海珠區為了配合廣州市“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工作,整頓洲頭咀環境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工程。該工程於2001年9月20日動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奇速度,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拆遷建築、平整土地、植樹栽花、佈置景點、興建設施的全部工程。到同年10月18日,一座嶄新的面積達2.3萬平方米的洲頭咀公園就誕生在美麗的白鵝潭岸邊,成為“海珠十景”之一的“洲頭煙波”的組成部分。

洲頭咀公園及紀念碑

洲頭咀公園擁有亭台曲徑,綠樹婆娑,花香鳥語。胸徑盈抱的細葉榕和木麻黃濃蔭覆蓋,挺拔的木棉樹萌綻出英雄花朵,鬱秀的白蘭樹溢嫋出撲臉幽香。微風習習,濤聲潺潺,正是市民消閒休憩、讀書晨練的好地方。
從濱江西路踏進不設藩籬的公園時,撲入遊人眼簾的是一座造型別致,風格莊嚴的豐碑。這座高約5.4米近似正方形的紀念碑立於阿曼蘇丹國建國25週年紀念日(1995年11月18日),重修於2001年11月18日(環保年),正對着白鵝潭和白天鵝賓館。
碑分三層,南面上層中間再現了蘇哈爾號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圖。船髹白色,帆上繪有阿曼的國徽標誌。右邊是光芒四射的紅太陽,象徵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驚濤駭浪,歷盡千辛萬苦向東方勝利航行。右上角繪有當時阿曼至廣州的航線示意圖,清楚地標示:當時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阿曼港口馬斯喀特出發,經阿曼灣、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蘭卡海岸東行,進入馬六甲海峽,繞過新加坡北上,經越南、湛江沿岸,直達廣州。該碑中層刻有中文碑記,左右上角,分別刻有中國國徽和阿曼國徽。碑文曰:“以大慈大悲的安拉的名義。阿曼蘇哈爾木帆船馬斯喀特———廣州航行紀念碑。公元1980年11月———1981年7月。發生在公元八世紀的辛巴達航行,使阿曼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繁榮一時,蘇哈爾港和廣州遂成為兩國交往的中心。為再現象徵這一歷史關係的辛巴爾航行,偉大的卡布斯·本·賽義德蘇丹陛下下令採用原始的傳統材料,建造一艘木船,命名為‘蘇哈爾號’,從馬斯喀特順利航行至廣州珠江,全程歷時8個月。阿曼蘇丹國民族遺產文化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共立此碑,永志兩國友好。”碑的北面是阿拉伯文,圖案和文字內容同南面的完全一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貞元年間(785~804),廣州通過海上航行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活動就相當頻繁,宰相賈耽所記錄的唐代對外交通路線就有7條,其中以廣州為起點,通過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洲沿岸的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其內容輯錄在《新唐書·地理志》中。
《廣州通海夷道》似是航海者從廣州出發,抵達阿拉伯半島的航海日誌,詳細地紀錄了航船路經的國家、城市、航程和見聞。因列舉的地名全是古稱,與現行地名殊異,致使今天讀者難於理解。曾昭璇教授着的《廣州歷史地理》書中的《唐廣州通海夷道考》一節中作了考證和解讀,清晰地描出了航行路線。具體是從廣州出發,經香港、湛江、越南沿岸,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入阿拉伯海,到達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阿曼國的馬斯喀特、蘇哈爾等港口城市,最後再經過波斯灣水域抵達波斯灣頭的巴士拉。綜觀全航程,涉及的國名31個,地名12個,小國70多個,全程航線還包括了一段河陸聯運。

洲頭咀歷史人物及事件

洲頭咀黃蕭養用兵之地

15世紀中期,廣東出了一位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他的活動中心就在廣州白鵝潭和洲頭咀一帶。
黃蕭養,廣東南海人,出生年月不詳。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摘錄的《明書·卷161》記載:明正統年間,黃蕭養被誣為盜入獄。十三年(1448)黃越獄後,在廣東起義,時南海、番禺、香山各縣農民紛紛響應,投身義軍,人數達10萬之多,另擁有戰船800多艘。義軍先攻陷佛山,擁黃為順天王,(有資料説稱為東陽王,疑誤。)年號東陽,進而攻入了廣州城。又據清《廿二史札記·明代先後流賊》載,僉都御史楊信民巡撫至廣東,“使人持諭入賊營招之”,企圖分化瓦解起義軍。楊猝死後,明室又命都督董興前來“討伐”。景泰元年(1450),兩軍對陣於廣州,“賊舟千餘艘,勢甚熾,進至大洲,擊賊,殺溺死者無算”。“蕭養中流矢死,俘其父及黨羽,皆伏誅。”清代廣東番禺名士屈大均着的《廣東新語·人語·盜》中錄:“黃盜名蕭養……。直犯廣州,於五羊驛僭位,稱東陽王,改授偽官百餘人。珠江之南,有偽南漢離宮故址,增築居之,船抵五羊門外。”
綜合上述史料可知,黃蕭養之義軍勇猛異常,擴展迅速,很快就攻佔了廣州,把南漢的昌華別苑、劉王廩舊址(在今海珠區昌崗東路、江南大道中附近)修葺擴建為行宮,自封為王,把戰船陳列於白鵝潭珠江前航道五仙門一帶,前線指揮部就設在洲頭咀。由於黃義軍聲勢十分浩大,屈氏也不禁嘆稱“海寇之雄,莫過蕭養”。雖然這次起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起事、發展到失敗僅兩年光景,但這對動搖明朝社稷根基,喚起民眾覺醒,無疑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洲頭咀反抗英人強劃租界

1847年,廣州河南人民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英人企圖強佔洲頭咀為租界的鬥爭,這場鬥爭獲得了完全勝利,有力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氣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協勢力,極大地鼓舞了廣東人民向英國侵華勢力作鬥爭的意志、信心和勇氣。
1842年清廷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英人為了擴展侵華,覬覦瀕臨白鵝潭、航道深闊,鎖扼三江,具有戰略地位的洲頭咀,妄圖奪為己有(當時沙面尚未淪為外國租界)。1847年,英國公使、香港總督德庇時以佛山等地羣眾毆打英僑為藉口,於4月3日指揮堅艦利炮侵入廣州,提出“入城、租地、懲兇”三項無理要求,橫蠻地要強佔洲頭咀為租界。當時清廷兩廣總督耆英賣國媚敵,居然允諾所求。不久,英人肆無忌憚地在洲頭咀丈量土地,插旗志界。此荒唐舉措激起了廣州河南人民的義憤,迅速掀起了抗爭的怒潮。河南48鄉火速派出代表,齊集在雙洲書院(舊址在今海珠區禮崗路,現湮沒),共商對策。會議一致通過了如下3項決定:一、組織河南民眾武裝自衞隊,誓保家園;二、派人到城郊各鄉要求聲援;三、起草《河南合堡四十八鄉紳耆致英國領事官信稿》。3天后,組織各鄉紳民代表3千多人,到對岸“十三行行商會所”遊行示威,遞交了義正辭嚴的抗議信。與此同時,廣州城郊10萬壯勇也舉行遊行示威,予以聲援。隨後又撰寫了《河南鄉紳呈大憲稟》、《河南合堡紳耆公啓》等文件廣為散發,組織新一輪的反對英人強蠻入侵的怒火狂濤,全省各地都紛紛奮起支援響應。在《省各鄉士民公啓》中提到鹿步司(河南屬茭塘司)、沿海及西北各鄉組織近百萬鄉眾持戈待命,指出:“若英逆安分不入內地居住,我士民不必與之計較,倘一入內地居住,立即飛柬通知,齊心奔赴,使英逆一人不留,片帆不返,以伸公憤。”德庇時及耆英之流怯於公憤,只得知難而退,於5月25日宣佈中止租地圖謀,洲頭咀民眾抗英鬥爭終於贏得了偉大的勝利。
為了紀念中國近代史上這一壯舉,在這一事件140週年之際,海珠區人民政府於1987年在濱江西路的洲頭咀江岸上樹立了一座名為《南漵風華》的抗英紀念浮雕,以激勵廣大羣眾的愛國主義熱忱。該浮雕佔地約100平方米,高約6米,寬約15米,在仿紅米石基座上鑲着18幅描金浮雕畫,再現洲頭咀羣眾抗英鬥爭的全過程。1999年市政部門對濱江路全線擴寬和進行高標準整飾,《南漵風華》浮雕暫被拆除,有關部門表示,今後將在適當地方重新修建。

洲頭咀仿古木船登洲頭咀

洲頭咀再現辛巴達航海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重訪廣州,就停靠在洲頭咀公園的碼頭,數十萬的廣州市民熱情參觀,傳為一時佳話。而在洲頭咀公園,面朝白鵝潭的顯著位置,有一座造型別致的紀念碑,紀念着早在1200多年前,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
仿古木船登陸洲頭咀 仿古木船登陸洲頭咀
阿曼蘇哈爾號木帆船馬斯喀特-廣州航行紀念碑” 分三層,上層再現了蘇哈爾號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圖。光芒四射的紅太陽,象徵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驚濤駭浪,歷盡千辛萬苦向東方勝利航行。上方還繪有當時阿曼至廣州的航線示意圖,清楚地標示:當時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阿曼港口馬斯喀特出發,經阿曼灣、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蘭卡海岸東行,進入馬六甲海峽,繞過新加坡北上,經越南、湛江沿岸,直達廣州。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國和阿曼貿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人是一支古老的航海民族。1200年前的公元8世紀,古代阿曼人建造的一艘大木船從阿曼重要商埠蘇哈爾啓航,航行6000餘海里,歷經千難萬險抵達中國廣州。他們的歷險故事全都凝縮在辛巴達航行之中。辛巴達航行使阿曼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繁榮一時,蘇哈爾港和廣州遂成為兩國交往的中心。
為鞏固和加強阿中傳統友誼,阿曼人民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精心仿造了“蘇哈爾”號木船。1980年11月23日,仿古木帆船“蘇哈爾”號從馬斯喀特啓航,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過的航線,歷經8個月(216天),於1981年7月1日抵達廣州。
這段航行再現了《一千零一夜》裏描述的辛巴達七次航海最後到達中國的故事,再次證實了廣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歷史。
為紀念此次活動,阿曼蘇丹國民族遺產文化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於1995年在“蘇哈爾號”登陸處白鵝潭南岸的洲頭咀公園內建立紀念碑。後來,廣州市又在洲頭咀公園的中心,建造了一個巨型城雕,以一個高4米、重達26噸的巨型船錨實物為主景,反映洲頭咀輝煌的航運歷史。

洲頭咀合力抗英粉碎陰謀

洲頭咀 洲頭咀
而在洲頭咀的東側,還有一座紀念碑和雕塑,這又反映了十九世紀廣州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1847年,廣州河南人民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英侵略者企圖強佔洲頭咀為租界的鬥爭,這場鬥爭獲得了完全勝利,有力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氣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協勢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侵略者為了擴展侵華,覬覦瀕臨白鵝潭、航道深闊,鎖扼三江,具有戰略地位的洲頭咀,妄圖奪為己有(當時沙面尚未淪為外國租界)。1847年4月3日,英軍派軍艦駛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壓力,提出租借河南洲頭咀等無理要求,竟得到兩廣總督耆英的同意。
1847年5月15日至17日,英國侵略者派出測量隊到洲頭咀丈量土地,妄圖恃強硬佔。此荒唐舉措激起了廣州河南人民的義憤,迅速掀起了抗爭的怒潮。河南48鄉火速派出代表,齊集在雙洲書院,共商對策。商定組織河南民眾武裝自衞隊,誓保家園;並派人到城郊各鄉要求聲援;三天後,組織各鄉紳民代表3000多人,到十三行遊行示威,遞交了義正詞嚴的抗議信。與此同時,廣州城郊10萬壯勇也舉行遊行示威,予以聲援。英國侵略者懾於廣州人民的強烈反對,不得不停止對洲頭咀的租借土地活動,洲頭咀抗英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1987年海珠區政府為紀念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140週年,在當年的濱江西公園內,修築興建了一座名為“南漵風華”的紀念雕塑和鐫刻着“廣州河南人民反抗英人租地鬥爭紀略”碑文的紀念碑。仿紅米石基座上嵌鑲着18幅耀眼的描金浮雕,形象地展現了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的全過程。不過,2002年時因濱江西路擴建,雕塑暫時被拆除。
2007年,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勝利160週年之際,在濱江西路小遊園景觀區重建了洲頭咀的抗英紀念碑。據介紹,重建後的紀念碑與原紀念碑的設計理念很不一樣,它主要通過“還我河山”等四幅浮雕圖案生動地再現了洲頭咀人民的抗英鬥爭事蹟,不規則穿插的幾何圖形更巧妙地象徵當年“反租地”鬥爭的過程。

洲頭咀錯字

由於洲頭咀的“咀”字,與“嘴”字同音,同義,所以一直有把洲頭“咀”寫作洲頭“嘴”的錯誤。由於“嘴”字在文字使用中,比“咀”字多,所以有好多人都以為是“洲頭嘴”,但其實正確寫法是“洲頭咀”。

洲頭咀公交車

10路 114路 123路 131A 236路 183路 226路 248路 25路 270路 288A 288路 31路 521錦東服裝城班車 521路 530路 75路 79A 79路 9路 夜37路 夜3路 夜45路 夜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