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鎖定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位於廣州市紡織路東沙街(今東沙路)24號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內。原址為何香凝於民國十六年(1927)3月創辦的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建築面積共704平方米,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82年決定在此建立紀念館,由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紀念館分上下兩層,正門向北,以8根方柱頂託二樓露天陽台。首層大廳,安置着廖仲愷、何香凝夫婦緊靠在一起的半身石膏像,展廳分為“尋求愛國真理、追隨孫中山、獻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業”等6個部分。廳內展出的珍貴文物、史料、照片等647件,記述了廖仲愷、何香凝及其兒女廖夢醒廖承志,女婿李少石等為中國革命而成一門忠烈的光輝事蹟。紀念館的周圍,分置廖仲愷紀念碑、銅像和何香凝漢白玉像,組成了充滿革命精神的紀念羣體,銅像和漢白玉像分別鐫刻着鄧小平、楊尚昆的題字。紀念館在1982年10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外文名
Liao Zhongkai & He Xiangning Memorial Museum
提    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副主席王震
批    准
中共中央書記處
館    址
廣州市海珠區仲愷路501號
開館時間
1982年8月30日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歷史沿革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6張)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由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提議,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設立。1982年8月30日式開館,葉劍英元帥為本館題寫館名。1984年5月,本館聘請廖仲愷、何香凝之女廖夢醒擔任名譽館長。現館址為原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舊址(即現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內),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落成於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廣東省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紀念館被列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11月,又被列為“廣東省統一戰線基地”。2012年7月1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舉行。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出席掛牌儀式。 [2] 
本館最初主要展覽廖仲愷、何香凝的革命事蹟,他們的兒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逝世後,經中央同意,本館增加了廖承志事跡陳列,於1984年6月10日紀念廖承志逝世一週年之際重新開放。本館開館以來,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東省、廣州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心,王震、楊尚昆、康克清、廖承志、谷牧、劉田夫、任仲夷、楊康華、梁靈光、楊應彬等中央和省市領導都先後來館參觀並指導工作。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行政級別現為處級,現有事業編制6名。在進行日常管理、保證對外開放的同時,本館注重科研和宣傳工作。研究人員多次出席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並在各種報紙、期刊、雜誌發表大量研究成果。1987年和1993年,本館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廣東省委統戰部等單位合作,先後召開了兩次廖仲愷、何香凝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論文集2部。本館研究人員參與《紀念廖仲愷何香凝》畫冊、《廖承志文集》等書刊的編輯工作,出版專著《廖家兩代人》一部。
廖仲愷、何香凝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在20世紀初葉,他們追隨孫中山從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他們鼎力協助孫中山,為推動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3] 
廖仲愷遭國民黨右派暗殺後,何香凝繼續維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其子廖承志在革命鬥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的光輝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廖承志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祖國的團結統一事業,為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爭取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一家兩代,緊跟時代潮流,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前仆後繼,殫精竭慮,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該館陳列有廖仲愷、何香凝和廖承志各個時期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照片、文物、資料和詩畫等共達600多件。陳列內容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尋求救國真理,追隨孫中山,獻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業;第二部分,協助孫中山進行反袁、“護法”鬥爭,闡發和宣傳孫中山的革命學説;第三部分,堅持三大革命政策,促進國民革命運動;第四部分,同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第五部分,為新中國的繁榮富強團結統一而努力;第六部分,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結構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為原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舊址,後進行改建修繕,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開放時間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00,免費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