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理工大學

鎖定
武漢理工大學(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武漢理工(WUT),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2]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等部委共建高校 [1] 
武漢理工大學起源於1898年的張之洞創建的湖北工藝學堂 [30]  ,於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而成。武漢工業大學起源於1898年的湖北工藝學堂,歷經與194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1958年的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多次合併調整,1985年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起源於1946年的國立海事職業學校,1993年更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隸屬原交通部。武漢汽車工業大學起源於1958年的武漢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隸屬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2] 
截至2024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有馬房山、餘家頭和南湖三個校區,佔地面積近4000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95.3萬平方米;有4座現代化圖書館,共藏書407.73萬餘冊;設有26個學院,建有5個獨立建制的科研院所,開設本科專業10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4個、國家特色專業15個;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1個 [40]  ;有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6個;教職工5000餘人,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餘人,博士、碩士生23000餘人,留學生900餘人 [1] 
中文名
武漢理工大學
外文名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簡    稱
武漢理工(WUT) [2] 
所在地
湖北省武漢市 [2] 
創辦時間
1898年 [1-2] 
創辦人
張之洞 [30]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90] 
學校類別
理工類 [1]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24]  [88] 
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 [2] 
211工程(1996年) [2]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0年) [89]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 [91]  展開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24]  [88] 
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 [2] 
211工程(1996年) [2]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0年) [89]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 [91] 
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 [92]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2023年5月) [37]  收起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 
現任領導
信思金(黨委書記) [19] 
楊宗凱(校長) [19] 
本科專業
102個(截至2024年5月) [1] 
碩士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截至2024年5月) [1]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6個(截至2024年5月) [1] 
博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截至2024年5月) [23]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截至2024年5月)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1個(截至2023年11月) [40]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2個(截至2012年12月) [11] 
二級學科7個(截至2012年12月) [11] 
院系設置
26個學院(截至2024年5月) [1] 
校    訓
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16] 
校    歌
卓越之歌 [18] 
校慶日
5月27日 [2] 
地    址
馬房山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122號 [87] 
餘家頭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1178號 [54] 
南湖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嶺南路附近 [87] 
院校代碼
10497 [90] 
主要獎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近五年,截至2024年5月) [1] 
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及以上獎勵137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54項(近五年,截至2024年5月) [1] 
2022中國年度最佳高校“就業典範獎” [59] 
知名校友
陳全國 [58] 
羅清泉 [58] 
張紀南 [58] 
普通本科生
37000餘人(截至2024年5月) [23] 
博士、碩士生
23000餘人(截至2024年5月) [23] 
留學生
900餘人(截至2024年5月) [23] 
教職工人數
5000餘人(截至2024年5月) [23] 
佔地面積
4000 畝(截至2024年5月) [1] 
院士數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截至2023年11月) [31] 

武漢理工大學歷史沿革

武漢理工大學歷史沿革圖 武漢理工大學歷史沿革圖
武漢理工大學溯源於1898年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於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而成 [2] 

武漢理工大學前身溯源

  • 武漢工業大學
武漢工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它的前身有三個來源 [3] 
一、1948年誕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這是武漢工業大學北方支脈的源頭 [93]  。1951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建立。1955年,瀋陽計劃經濟學校建立。在此基礎上1958年組建成立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3]  [93] 
二、1952年組建的中南建築工程學校。其源頭為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1907年遷址武昌曇華林,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93]  ,後發展為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3]  。1952年,中南建築工程學校在江西廬山合併組建,它匯聚了新中國成立前建校的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湖南高級工業學校、鄭州市高級工業學校和湘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土木科,並整體接收了武漢土木工程學校和長沙市政建設工程學校 [3]  。1953年,珠江水利學校土木科併入其中。1954年,學校改為武昌建築工程學校。1958年改為武昌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年12月改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學校由專科躋身本科院校行列。1960年更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65年1月正式啓用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校名,學校再次走上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之路 [93] 
三、1955年建立的建築工程部華北幹部學校,以及1956年建立的建築工業部高級幹部學校,1957年兩校合併,1958年改為黨校性質的多科性大學———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93] 
1959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與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兩校按照“京沈一盤棋”的方案進行調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成為本科院校。1969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戰備搬遷至湖南常德601礦。1971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從湖南常德北遷湖北武漢,與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1978年,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1985年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1996年9月,武漢工業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建設部門預審,1997年開始立項建設;1998年,武漢工業大學劃轉為教育部直屬大學 [3]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與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2] 
  •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是一所以水運工程和航運技術為主要特色,包含多學科的交通部直屬重點大學。學校前身為1946年建立的國立海事職業學校 [93] 
1946年,“以培植中等海事技術人才,促進海事建設”為宗旨,國立海事職業學校創立於武漢 [93] 
1949年7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創辦交通學院 [93]  。8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交通部決定國立海事職業學校與交通學院合併。1950年2月,校名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交通學院。1951年7月更名為武漢交通學院 [94]  。1952年,武漢交通學院改名為武漢河運學院。1957年武漢河運學院改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93]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125]
1992年7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交通部通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和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合併後仍沿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校名。同時,學院廣州航海分部獨立建制,改名為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同年8月,交通部任命孫國正為學院院長,免去朱國偉院長職務。1993年11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交通部通知:學院更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94] 
2000年5月27日,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與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2] 
  •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是一所多科性大學。學校前身為1958年創建的武漢工學院。 [93] 
1958年,中共武漢市委創辦了武漢工學院 [93]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漢市決定將湖北化工學院、武漢工學院和湖北工學院(本科部分)三校合併,定名為武漢工學院,歸屬武漢市領導 [95] 
1971年12月,湖北省革委會通知,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及湖北省教育工作會議關於高等教育調整的意見,湖北省農業機械工業專科學校與武漢工學院合併,成立湖北農業機械學院,辦學方向是為農業機械化服務 [95]  。1979年,徵得湖北省、教育部同意,學校恢復“武漢工學院”校名。 [93]  1995年3月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通知,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2000年5月27日,武漢汽車工業大學與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2] 

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發展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隸屬教育部。 [2]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43]  。2008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同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44]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4]  ;8月,學校與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簽約共建“985工程”綠色建材與新材料科技創新平台 [5] 
2011年,學校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熱電材料研究團隊入選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產學研戰略聯盟 [41]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45]  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46] 
2016年,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次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6]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7-8]  。翌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47] 
2020年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9]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24]  3月,武漢理工大學順利通過首批立項建設示範中心複核驗收,獲批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範中心掛牌建設。 [25]  9月,武漢理工大厚德書院、武漢理工大學啓航書院成立 [28] 
2023年3月31日,由武漢理工大學等組成的“武昌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成 [32]  6月,入選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高校。7月10日,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 [34-35]  。10月10日,發起成立湖北省船舶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38]  。10月26日,牽頭組建成立智能網聯汽車產教融合共同體 [39] 
2024年3月12日,武漢理工大學黃岡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心在黃岡高新區光谷“第九園”揭牌 [42] 

武漢理工大學辦學條件

武漢理工大學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設有26個學院,建有5個獨立建制的科研院所,開設本科專業102個,形成以工學為主,理、工、經、管、藝術、文、法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 [22]  [48] 
武漢理工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專業類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機械類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類
材料物理
材料類
材料化學
材料類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材料類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材料類
複合材料與工程
材料類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材料類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類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土木類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類
交通工程
交通運輸類
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
交通運輸類
油氣儲運工程
礦業類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
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類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水利類
船舶與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類
能源與動力工程(船舶)
能源動力類
輪機工程
交通運輸類
車輛工程
機械類
汽車服務工程
機械類
能源與動力工程(車輛)
能源動力類
儲能科學與工程
能源動力類
智能製造工程
機械類
工業工程
工業工程類
機械工程
機械類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機械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儀器類
包裝工程
輕工類
土木工程
土木類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土木類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土木類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建築學
建築類
城鄉規劃
建築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地理科學類
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科學類
環境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採礦工程
礦業類
礦物加工工程
礦業類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類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類
通信工程
電子信息類
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類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電子信息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類
軟件工程
計算機類
物聯網工程
計算機類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計算機類
人工智能
電子信息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氣類
自動化
自動化類
機器人工程
自動化類
導航工程
測繪類
航海技術
交通運輸類
海事管理
公共管理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類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數學類
統計學
統計學類
工程力學
力學類
應用化學
化學類
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類
化學工程與工藝
化工與製藥類
製藥工程
化工與製藥類
生物製藥
生物工程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市場營銷
工商管理類
財務管理
工商管理類
人力資源管理
工商管理類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類
會計學
工商管理類
經濟學
經濟學類
金融學
金融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與貿易類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類
動畫
戲劇與影視學類
藝術設計學
設計學類
視覺傳達設計
設計學類
環境設計
設計學類
產品設計
設計學類
工業設計
機械類
英語
外國語言文學類
法語
外國語言文學類
日語
外國語言文學類
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類
法學
法學類
社會工作
社會學類
教育技術學
教育學類
漢語國際教育
中國語言文學類
廣告學
新聞傳播學類
編輯出版學
新聞傳播學類
網絡與新媒體
新聞傳播學類
安全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類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應急管理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公共事業管理
公共管理類
創業管理
工商管理類
車輛工程
機械類
金融學
金融學類
製藥工程(H)
化工與製藥類
生物技術(H)
生物科學類
武漢理工大學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
-
武漢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運動訓練 [27] 
參考資料: [26]  (截至2023年11月)
注:官網簡介頁面和專業介紹頁面數據不一致

武漢理工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1個 [40]  ;有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6個 [48]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24]  [88]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序號
流動站名稱
設站時間
1
材料科學與工程
1989年
2
船舶與海洋工程
1995年
3
1999年
4
管理科學與工程
2001年
5
機械工程
2003年
6
土木工程
2003年
7
交通運輸工程
2003年
8
礦業工程
2007年
9
信息與通信工程
2007年
10
設計學
2007年
11
馬克思主義理論
2009年
12
環境科學與工程
2009年
13
工商管理
2009年
14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2012年
15
安全科學與工程
2012年
16
藝術學
2012年
1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14年
18
應用經濟學
2023年
19
數學
2023年
20
物理學
2023年
21
儀器科學與技術
2023年
參考資料: [40]  (截至2023年11月)
  • 學位授權點名單
學位授權點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藝術學、設計學 [36]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體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地理學、系統科學、統計學、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築學、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藥學、公共管理學 [36]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交通運輸 [50]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金融、應用統計、國際商務、資產評估、法律(非法學)、法律(法學)、社會工作、體育、國際中文教育、翻譯(英語筆譯)、翻譯(英語口譯)、新聞與傳播、建築、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藥學、工商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工程管理、美術與書法、設計 [50] 
(截至2023年9月)
注:官網簡介頁面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數量數據不一致
  • 重點學科
截至2019年9月,學校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4個。 [10] 
重點學科名單
類別
名稱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51]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 [11]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材料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水聲工程 [11]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礦物加工工程 [11] 
湖北省重點學科
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 [11] 
  • 學科評估
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材料科學與工程
A+
馬克思主義理論
B+
機械工程
B+
交通運輸工程
B+
設計學
B+
參考資料: [60] 

武漢理工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學校現有教職工5000餘人,其中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132人,省部級人才計劃(項目)490人 [1] 
師資隊伍
類別
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 [31] 
中國工程院院士 [31] 
歐洲科學院院士 [65]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66]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67] 
Tatsuki Ohji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68] 
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62] 
張清傑、趙修建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53] 
傅正義、趙修建、華林、曹學強、孫濤壘、麥立強、劉軍、王法洲、楊明紅
國家教學名師 [61] 
劉泉、張聯盟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63] 
傅正義、張聯盟、楊宗凱、胡曙光、趙修建、華林、陳文、官建國、孫濤壘、麥立強、沈強
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69] 
劉 泉、劉敬賢、華 林、餘家國、張高科
李文鋒、周瑞平、唐新峯、徐良傑、熊盛武
國家級教學團隊 [52]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張聯盟,2007年立項)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立項)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立項)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課程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立項)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10年立項)
湖北省教學團隊 [52]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立項)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立項)
國家工科基礎化學教學基地教學團隊(郭麗萍,2008年立項)
材料類專業實驗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立項)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09年立項)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江徵風,2009年立項)
爆破工程課程教學團隊(王玉傑,2010年立項)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夏江敬,2010年立項)
經濟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傳生,2010年立項)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教學團隊(趙春霞,2019年立項)
電路信號處理基礎課程羣教學團隊(劉泉,2019年立項)
航海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徐言民,2019年立項)
安全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教學團隊(陳先鋒,2019年立項)
動畫專業教學團隊(朱明健,2019年立項)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趙北平,2019年立項)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團隊(朱喆,2019年立項)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團隊(董麗傑,2020年立項)
知識產權教學團隊(劉介明,2020年立項)
自動化類專業課程建設團隊(李向舜,2020年立項)
礦牀露天開採課程羣教學團隊(葉海旺,2020年立項)
武漢理工大學特色專業責任教授 [64] 
黃學輝、袁豔斌、王玉傑、吳傳生、錢作勤、甘文平、周靜、馮仲仁、熊盛武、徐言民、張國方、趙章焰、楊應平、顧少軒、高惠民、李牧、羅亞波、袁景凌、侯獻軍、楊家其、徐海星、胡志堅、趙春霞、劉志平、李孟、任志剛、陳先鋒、呂傑鋒、王長瓊、徐良傑、胡業發、李曦
、劉明菲、方興、賀玉海、楊傑、王雙全

武漢理工大學教學建設

截至2024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共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4個、國家特色專業1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8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2個。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1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7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5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3個、國際化示範學院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與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各1個、教育部高校職業生涯諮詢特色工作室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1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5個 [1]  [12] 
  • 質量工程
質量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船舶與海洋工程、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航海技術、物流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工商管理、動畫、產品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 [12] 
(截至2023年11月)
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機械工程、軟件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電子商務 [12] 
(截至2023年11月)
國家特色專業
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礦物加工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畫、工業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物聯網工程 [72] 
(截至2011年3月)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礦物加工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包裝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複合材料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軟件工程、製藥工程、自動化 [12] 
(截至2023年11月)
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12] 
(截至2023年11月)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電工程實驗實訓中心、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水陸運輸實驗實踐教學中心 [73] 
(截至2022年11月)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 [74] 
(截至2019年2月)
國際化示範學院
材料與微電子學院 [75] 
(截至2024年6月)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材料科學與工程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基於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實驗區 、基於職業發展教育的全程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創新實驗區 、行業背景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76] 
(截至2009年12月)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化學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力學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機電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藝術設計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汽車學院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建築學科實驗教學中心、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英語語言學習中心 [73] 
(截至2022年11月)
  • 教學措施及成果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序號
牽頭學院
依託企業
基地級別
批准時間
1
材料學院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2
交通學院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第一公路工程局
國家級
2012
3
機電學院
荊州恆隆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4
機電學院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5
能動學院
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6
土建學院
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7
汽車學院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8
信息學院
武漢中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9
計算機學院
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0
物流學院
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11
物流學院
衞華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2
化工學院
武漢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3
化工學院
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4
汽車學院
東風汽車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2
15
機電學院
華新水泥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3
16
土建學院
中交第二航局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4
17
自動化學院
同力機電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5
18
汽車學院
三環集團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6
19
信息學院
中國移動湖北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
2012
20
資環學院
東西湖自來水公司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
2016
參考資料: [13]  (截至2017年10月)
國家級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批准時間
國家級精品課程 [70] 
(截至2010年7月)
無機化學
2010年
金屬工藝學
2009年
設計美學
2009年
知識產權法學
2009年
材料工程基礎
2008年
英語語言學
2008年
測試技術
2008年
數字信號處理
2008年
船舶建造工藝學
2008年
爆破工程
2008年
船舶輔機
2007年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2006年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2006年
經濟數學
2006年
信號與系統
2006年
材料科學基礎
2005年
設計概論
2005年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71] 
(截至2016年2月)
數字信號處理
2013
爆破工程
2013
信號與系統
2013
材料工程基礎
2013
材料科學基礎
2013
測試技術
2013
船舶輔機
2013
船舶建造工藝學
2013
金屬工藝學
2013
經濟數學
2013
毛概
2013
設計概論
2013
設計美學導論
2013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2013
無機化學
2013
英語語言學
2013
知識產權法
2013
教學成果獲獎項目(部分)
項目名稱
獲獎級別
時間
依託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77]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9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77]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9
經濟數學課程體系革新與立體化教材建設 [77]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9
面向行業需求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研究 [77]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9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學生工程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與實踐 [77]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9
面向行業的物流工程專業綜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78]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4
材料科學與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78]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4
材料卓越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多元協同培養機制創新 [79]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
行業特色高校“多元協同”“三級鏈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79]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
基於多元協同的汽車行業一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80]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22
賦能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一核雙擎三融通”體系創新與實踐 [80]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22
一流材料類專業“三卓越”“三引領”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80]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22
面向海洋與製造強國戰略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80]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22

武漢理工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學校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19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等關係,聘請了200餘名國外著名學者擔任學校戰略科學家、客座教授和名譽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辦學機構——武漢理工大學艾克斯馬賽學院,與國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了18個高水平國際研究合作平台。學校先後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1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舉辦全球首次“世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導論壇”,圓滿承辦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柔道賽事,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理工類大學聯盟,學校與法國洛林大學共建的孔子學院被授予“先進孔子學院”稱號 [1] 
  • 教學交流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年份
項目名稱
2023年
武漢理工大學與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衞大學合作舉辦車輛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武漢理工大學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合作舉辦金融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武漢理工大學與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衞大學合作舉辦藝術設計學士學位教育項目
武漢理工大學艾克斯馬賽學院
參考資料: [124] 
  • 學術交流
武漢理工大學部分學術交流展示
學術會議(講座)主題
主講人
主講人頭銜
時間
定義歐拉數 [122] 
田剛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2023-02-21
現代新材料創新技術發展戰略 [123] 
幹勇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2023-04-19
熒光顯微鏡中的分子尺度分辨率和動力學 [121] 
斯特凡·赫爾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23-10-13
探討什麼是科學、如何做科學研究、如何寫科學論文 [120] 
胡國華
法國洛林大學特級教授、法蘭西大學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3-10-24
Bioceramic Hydroxyapatite Processed by Spark Plasma Sinttering and Flash Sintering [119] 
Young-Hwan Han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戴維斯分校教授
2023-11-04
注:名錄不全

武漢理工大學學術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科研平台

據202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理工大學建有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傳感技術與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52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建有內河智能航運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台、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部級協同創新平台。學校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異地科研機構、產學研合作服務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204個。 [1]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級別
科研平台
國家科研基地
硅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
光纖傳感技術與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研基地
交通信息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數字出版智能服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關鍵非金屬礦產資源綠色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交通運輸部科研基地
港口裝卸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科研基地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複合新技術與新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示範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示範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協同創新平台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內河智能航運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台
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其它科研基地
融合出版智能服務技術與標準重點實驗室
數字舞台設計與服務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湖北省委統戰部)
空軍武漢理工大學空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空軍後勤部)
湖北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研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化廳、教育廳)
參考資料: [14] 
學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新材料研究所
城鎮供水與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光纖傳感技術研究中心
交通發展研究中心
硅酸鹽工程中心
高機動特種車輛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摩擦學研究所
金融創新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研究所
企業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保護研究所
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軟科學研究中心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
工業遺產與文化研究中心
發動機排放檢測中心
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創新設計與快速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射頻與微波技術研究中心
電動汽車研究院
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體育科學研究所
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
高温高壓物理與新材料研究中心
數字城市研究中心
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力學研究中心
國際玻璃研究中心
綠色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研究中心
港口機械檢測實驗室
道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數字製造研究中心
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船舶動力運用技術實驗室
對外開放與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心
教育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
創新設計中心
微系統研究中心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中心
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長江航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武漢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研究發展中心
先進材料製造裝備與技術研究院
道路橋樑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印刷光電子“產學研”研究中心
中國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創新設計工程研究中心
重大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
汽車服務工程研究中心
海綿城市研究中心
科教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智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
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研究中心
實驗動物中心
造船史研究中心
納微結構研究中心
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大數據研究院
大飛機複合材料結構與光纖傳感監測技術研究中心
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玻璃鋼複合材料結構檢測實驗室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內河航運技術研究中心
郵輪遊艇設計研究院
綠色建築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精細化工研究中心
特種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高性能艦船技術研究中心
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
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
智能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
電子商務與智能服務研究中心
汽車輕量化技術研究中心
數字傳播工程研究中心
法國研究中心
國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
無障礙標準化立法研究與服務中心
新能源檢測與控制研究中心
先進材料與器件飛秒光製造中心
建模仿真與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
參考資料: [15] 
科研人才團隊
類型
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功能複合材料新結構創制與製備科學基礎
湖北省創新羣體
新型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的結構與特性的研究
多層次複合結構形成原理與製備新技術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機理及其耐久性設計
高性能綠色氧化錫陶瓷電極材料的製備技術研究
多元廢棄物再生建築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納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製備及其在環境和能源中的應用
基於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車尾氣淨化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高性能軸承環軋製微觀組織演化與控制研究
基於船岸信息一體化的船舶動力系統故障預測與能效提升的理...
玻璃製造過程節能減排的基礎研究
石墨烯半導體複合光催化材料
超寬頻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鏈的構建與應用基礎研究
面向氫能源安全的光電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纖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究
功能薄膜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調控
柔性、靈敏、智能電子皮膚的構築與性能
有色金屬尾礦資源化利用及安全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工程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
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
智能終端基礎軟件老化測試與重生關鍵技術
參考資料: [129]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五年來,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及以上獎勵137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5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018項,作為第一專利權人獲得中國專利獎5項。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6篇、Nature發表論文4篇。 [48] 
2022年度武漢理工大學部分科技成果獲獎情況
獲獎年度
負責單位
獎勵名稱
項目名稱
等級
2022
硅酸鹽中心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獎
鋼渣固廢在公路工程中綠色高效利用成套技術
一等獎
2022
資環學院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現代種養業廢棄物無害化及生物有機肥創制關鍵技術示範推廣
二等獎
2022
材料學院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海工混凝土性能跨尺度高效傳遞理論和智能設計方法
一等獎
2022
交通物流學院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海上風電場建造核心裝備關鍵製造技術與工程應用
一等獎
2022
汽車學院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複雜零件高精度三維視覺測量技術及應用
一等獎
2022
光纖中心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面向石化惡劣工況智能製造物聯網的光纖傳感關鍵技術與應用
二等獎
2022
交通物流學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
複雜條件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結構成套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
一等獎
2022
自動化學院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新能源車輛混合動力系統智能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二等獎
2022
新材所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高效熱電材料和器件的燃燒合成-3D打印集成製造新技術及應用
一等獎
2022
機電學院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大型旋轉機械運行狀態分佈式光纖智能監測技術
二等獎
2022
資環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高硅鋁固廢基膠凝材料低碳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一等獎
2022
船海能動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新型換熱器綠色增效設計及關鍵部件製造技術與產業化
一等獎
2022
交通中心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內河高等級航道運行功能保證關鍵技術及應用
三等獎
2022
土建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裝配式混凝土高層建築綠色高效建造新技術與應用
二等獎
2022
新材所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磁致增強熱電性能新方法與熱電磁耦合新效應
一等獎
2022
安全應急學院
湖北發展研究獎(2020-202)
關於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供需發展規律、提高我省金融支持精準供給的建議
三等獎
2022
管理學院
湖北發展研究獎(2020-202)
湖北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爭創湖北基礎設施新優勢
二等獎
2022
新材所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先進航空發動機納米結構熱障塗層關鍵技術及其規模化應用
一等獎
2022
汽車學院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中低速磁浮交通接觸軌系統技術創新及示範應用
三等獎
2022
新材所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先進聚合物發泡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一等獎
2022
汽車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東風中重型商用車綠色智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一等獎
2022
汽車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體化線控純電動底盤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三等獎
2022
其他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湖庫污染修復智慧管控關鍵裝備及技術工藝
三等獎
2022
化生學院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甘氨酸綠色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二等獎
2022
計算機智能學院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雲計算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三等獎
2022
硅酸鹽中心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綠色氫能電化學獲取用非貴金屬催化劑設計及催化性能調控機制
三等獎
2022
資環學院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基於礦物稟賦的功能化設計與性能調控研究
三等獎
2022
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十三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道家哲學研究
三等獎
2022
法學社會學院
第十三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新時代高校教師勞動關係研究(系列論文)
三等獎
2022
管理學院
第十三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基於中國情境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系列論文)
三等獎
2022
經濟學院
第十三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路徑研究(系列論文)
三等獎
2022
計算機智能學院
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技術研發和應用
一等獎
2022
硅酸鹽中心
遼寧省科學技術獎
瀝青路面損傷智能識別與主動養   護決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二等獎
2022
船海能動學院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山區大跨懸索橋建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三等獎
2022
機電學院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氣溶膠微噴射柔性電路智能共形三維打印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一等獎
2022
交通物流學院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基於自主創新理論與技術的面向青少年的智能科技普及——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
二等獎
2022
航運學院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面向航海實踐融合機器學習的船舶智能運動控制技術研發及應用
一等獎
2022
船海能動學院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超大跨距薄壁型船舶創新開發與建造示範
二等獎
2022
交通物流學院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高速公路改擴建交通組織成套關鍵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
一等獎
2022
硅酸鹽中心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鋼渣固廢在公路工程中綠色高效利用成套技術
三等獎
2022
材料學院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高品質機制砂綠色製備及其在重大交通工程中的應用
二等獎
參考資料: [86] 

武漢理工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是由原武漢工業大學圖書館、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圖書館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圖書館於2000年合併組建而成。截至到2023年12月,圖書館由4個主體館舍構成,館舍面積7.59萬平方米,閲覽座位6032個。4個主體館舍分別是南湖圖書館、西院圖書館、東院圖書館和餘家頭圖書館。
館存紙本文獻407.73萬冊,電子期刊3.79萬餘種、電子圖書208.51萬餘冊、電子學位論文1136.60萬餘篇。現有各類服務器40餘台,存儲容量320餘TB,各類聯網計算機300餘台,建立了多校區總館與各分館組成的圖書館系統的千兆級光纖互聯,館內無線網全覆蓋,圖書館與網絡中心互為容災備份;採用INTERLIB集成管理系統搭建校圖書館系統統一的業務管理平台,實現了圖書館、學院分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全面信息化、網絡化和共知共享。圖書館已將部分應用嵌入智慧理工大平台,方便讀者從該平台接入圖書館的服務。 [49] 
  • 學術期刊
創刊於1979年,其刊名為《武漢建材學院學報》。1986年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學報》。2001年更名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是基礎理論與應用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重點刊登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資源與環境工程、機電工程、信息與計算機工程、汽車工程等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論文。作為源頭刊物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INSPEC(SA)、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文獻數據庫(JST)、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文摘(RSC)、荷蘭Elsevier(Scopus)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 [85]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材料科學版)》
創刊於1986年,雙月刊。刊載材料科學(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等)的學術論文。重點發表納米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及工程、生物材料、複合材料新技術等學科且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五年規劃綱要項目資助的論文。收錄於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網絡版》、美國《工程索引:光盤版》、Springer、美國《化學文摘:光盤版》、日本JICST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英國《科學文摘》SA、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100] 
原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於1959年。主要報道自然科學及技術領域裏的創造性科研成果,兼顧其他相關學科及交叉學科,是基礎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有關船舶與海洋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橋樑工程、輪機工程、航運技術、物流工程、載運工具、航空工程等學科領域的學術論文及科研成果。收錄於Elsevier Scopus 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 AJ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英國《科學文摘》、( INSPEC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美國《劍橋科學文摘》( CSA )、中國期刊網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 PD )、萬方數據 - 數字化期刊羣、英國 BMT、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99] 
是由武漢理工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重點刊登安全科學和管理科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曾榮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全國機械行業優秀期刊三等獎和湖北省優秀科技期刊稱號;並進入湖北省期刊方陣;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於《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報告)、中國《人大複印資料》、英國《科學文摘(INSPEC)》(SA)、俄羅斯《文摘雜誌》(PЖ) [98] 
創辦於1988年,原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更名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並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該刊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理論刊物,主要刊登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哲學、歷史、文學、語言、文化等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加入了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中文核心期刊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高校信息網、龍源期刊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OSID開放科學計劃,台灣華藝數位藝術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全文收錄數據庫、超星圖書館等數據庫入庫期刊,並進入了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會科學數據庫(CSA:SSD) [101] 
1983年創刊,雙月刊 ,曾用刊名為《交通與計算機》。刊物報道交通運輸領域及其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工程技術應用的優秀科研成果(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和新裝備等)。收錄於《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編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收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收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中國期刊網(CNKI)收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中國終身教育學術研究數據庫總庫收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收錄、《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2020科技版) [102] 
為雙月刊,是全國綜合報道交通全行業的科技技術期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理工大學主辦。《交通科技》的主要欄目是:道路工程、橋隧工程、智能運輸與交通工程、材料與實驗、養護與環保、工程管理、船舶海事、港航工程、鐵路工程、物流工程與綜合運輸等。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資源數字化期刊網等收錄 [103] 
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為武漢造船工程學會的會刊,由湖北省科協主管,武漢造船工程學會和武漢理工大學主辦,雙月刊。主要發表有較高水平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術論文,常設欄目為船舶工程、輪機工程、海洋工程、艦船技術、港航技術等 [105]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2023)來源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 [104] 
創刊於1980年,為雙月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理工大學主辦的技術性刊物。主要刊登國內外材料科學與工程(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磚瓦等)、新型建材、膠凝材料與製品、複合材料、有機材料、非金屬礦採選及深加工、建材機械與建材工業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進展,同時報道國內外有關建材工業方面的最新科技動態及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方向的科技文章。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收錄 [106-107] 
創刊於1986年,為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會刊,是全國交通行業、交通企業管理與經營、改革與發展的權威綜合指導性月刊,由武漢理工大學和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聯合主辦 [108]  。被中國知網 [109]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收錄 [110] 
創刊時間為1993年為武漢理工大學、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高教研究分會主辦,雙月刊。入選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上海市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哲社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類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高等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和台灣華藝科學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本刊 [111] 
為雙月刊,2011年創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漢理工大學主辦的一份以設計藝術學科為主體、涵蓋交叉性設計學科的全國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發國內外設計藝術理論及設計藝術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傳播設計藝術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資訊,推介優秀的設計藝術作品,並以國際設計的新視角,促進中外設計藝術的交流與發展 [112] 
爆破
為季刊,創刊於1984年,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爆破領域專業技術期刊,由武漢理工大學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爆破》緊密關注中國重大建設工程和爆破界前沿課題,將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有機結合。連續5屆入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礦業工程類),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數據庫入選期刊 [113] 
為雙月刊,創刊於1979年。由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工程機械學會港口機械分會聯合主辦。辦刊方針是提高與普及相結合,海河港口、大中小港口兼顧,面向生產實際,致力於港口的技術進步,促進貨物裝卸的現代化,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曾獲交通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湖北省優秀科技期刊 [114]  。被中國知網 [115]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收錄 [114] 
創刊於2003年,是由武漢理工大學主辦的季刊 [117]  。榮獲人文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數據庫核心期刊、湖北省一級期刊、2006年入選教育部名刊建設工程等榮譽 [116]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交叉學科材料)》是由Wiley出版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創辦的開放獲取式高水平學術期刊。主編為張清傑院士和傅正義院士。期刊是國際上聚焦材料與其它學科交叉前沿發起出版的首本“交叉學科材料”領域高水平期刊,旨在發表材料學科與物理、化學、數學、力學、生物、能源、環境、信息等學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 [118] 

武漢理工大學校園文化

武漢理工大學學校標誌

  • 校徽
武漢理工大學校徽 武漢理工大學校徽
武漢理工大學校徽包括校標和徽章,學校徽章為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 [16] 
武漢理工大學徽章 武漢理工大學徽章 [29]
武漢理工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標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主體由三部分組成,表示三校合併在一起合作和並進,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風破浪,喻意武漢理工不畏艱難,開拓進取,同時也是“理工”拼音的前兩個字母的大寫。 [16]  [29] 
徽章為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確定時間為2008年1月。 [17] 
  • 校旗
學校校旗旗面為紅色,校名字體為黃色,校名位於校旗中間區域。 [2] 

武漢理工大學精神文化

  • 大學理想和核心價值追求
建設讓人民滿意、讓世人仰慕的優秀大學。 [17] 
  • 大學精神、校訓
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17] 
學校堅持以道德精神和學術創新引領大學教育和大學發展,厚德載物,博學篤行,引領大學止於至善之道;不斷追求卓越,把學校建設和發展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學理想不懈奮鬥,鑄就學校的大學精神。 [17] 
學校校訓 學校校訓
  • 校歌 [17] 
《卓越之歌》
集體詞
呂遠曲
長江濱,南湖畔,理工築夢想;
薪火傳,源流長,育人譜華章。
重誠信,敢擔當,青春志圖強;
求真知,勇開創,學術書榮光。
英才輩出,桃李芬芳;
駿馬馳騁,鯤鵬傲翔。
厚德博學,國之棟樑;
追求卓越,世人景仰。 [18] 
校歌曲譜 校歌曲譜

武漢理工大學社團文化

  • 國防星火社團
武漢理工大學國防星火社團 武漢理工大學國防星火社團
武漢理工大學國防星火社團是在學校團委註冊管理和學校武裝部業務指導下的軍事興趣類社團。社團以“助力國防星火卓越成才,服務有志青年強軍報國”為成立宗旨,以“聚國防領域星星之火,蓄強軍報國燎原之勢”為發展理念。社團以退役復學大學生為主要骨幹、志願參軍在校生為儲備力量、志在國防教育實踐的軍事興趣特長生為重要支撐,旨在聚合三支隊伍,託舉優質兵員、助力卓越成才,形成優質兵員潛力培育、應徵入伍、卓越成才的良性循環機制,為國防建設和全民國防教育貢獻青春力量。社團發展成效及經驗曾被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媒體報道 [82] 
  • 青年志願者協會
武漢理工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武漢理工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武漢理工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於2001年,在校團委的指導下,社團組織開展校內外志願服務活動,培養學生志願者團隊,培育志願服務項目,弘揚志願服務精神,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鍊能力、服務社會的機會和平台,社團曾獲“2020年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等榮譽 [83] 
  • 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學會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學會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學會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學會,成立於1991年,是校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學生覆蓋面最廣的理論學習型社團。近年來,馬研會致力於品牌活動創新,開展了“學思踐悟”系列活動,一是以“學”為先,開展理論學習與宣講活動;二是以“思”為要,組織學生黨員及學生骨幹培訓;三是以“踐”為實,舉辦大學生實踐調研及成果展示活動;四是以“悟”為本,徵集學習感悟體會。協會不斷把握學生理論武裝重點,着力引導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持續優化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涵,努力助力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 [84] 

武漢理工大學校區情況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13張)
截至2024年5月,學校現有馬房山校區、餘家頭校區和南湖校區,佔地近4000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95.3萬平方米 [1] 

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

馬房山校區飛馬廣場 馬房山校區飛馬廣場 [55]
馬房山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122號 [87]  。馬房山校區分為西院和東院。西院有第一行政樓,飛馬雕塑,逸夫樓,德生樓等。光纖傳感領域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儀器最先進的光纖傳感技術研發平台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坐落於此。東院原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是武漢理工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校區,毗鄰華中師範大學 [96-97]  。東院的弘毅樓是東院最高的建築,裏面設有普通話考試和托福考試的考點,也是國際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等學院的所在地 [97] 

武漢理工大學餘家頭校區

餘家頭校區校門 餘家頭校區校門 [56]
餘家頭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1178號。校園佔地面積1123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截至2024年4月,學校設有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航運學院、智能交通中心、船舶郵輪中心、啓航書院和法學社會學院(部分)等,有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道路橋樑與結構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內河航運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裝卸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長江航運產業研究中心、武漢港口機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研究基地,有20個本科專業,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培養工程碩士的學科領域 [54] 

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

南湖校區鑑主教學樓 南湖校區鑑主教學樓 [57]
南湖校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嶺南路附近 [87]  。南湖校區佔地2000畝,在功能上為學校相對集中完整的主校區,包括主教學樓、主圖書館、大學生創新園、基礎實驗大樓、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體育館、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主體建築 [96] 

武漢理工大學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
參考資料: [19]  (截至2024年4月)

武漢理工大學校園環境

武漢理工大學南湖圖書館

南湖圖書館 南湖圖書館
南湖圖書館命名為心至樓。圖書館主體立於高台之上,圖書館主入口通過對傳統斗拱、排架的拆分和重組,以鋼結構構架演繹傳統木構的形態。東西立面覆以木色金屬板,並將校園歷史文化通過抽象篆書文字鏤刻之上。將楚文化進行抽象和演繹,使歷史底藴在新建築上得以延續和傳承 [128] 

武漢理工大學南湖大創園

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命名為大創園,大創園1-5號樓分別命名為立德樓、立功樓、立言樓、立行樓、立心樓(源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以及“為天地立心”和“行勝於言”等中國傳統文化追求,意喻人的學習、創新、成才逐級提升追求卓越的過程) [128] 
南湖大創園 南湖大創園

武漢理工大學飛馬廣場、騰飛樓

傳説馬房山是關羽放馬之處。在西院的飛馬廣場中心聳立着一個飛馬雕塑,寓意希望學校能像奔騰的駿馬一樣不斷進取,同時也願學校優秀人才層出不窮。飛馬廣場後面的騰飛樓也是學校的第一行政樓,屬於學校的心臟,象徵學校向美好的未來騰飛 [128] 
飛馬廣場、騰飛樓 飛馬廣場、騰飛樓

武漢理工大學校友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部分傑出校友
姓名
職位
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石秀詩
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張紀南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書記、部長
王炯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蔣明麟
原國家建材局副局長,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
賀恭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原黨組書記、總經理
喬龍德
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原會長、黨委書記
包起帆
改革先鋒,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
吳超
湖北省武漢市政協原主席
謝曉堯
致公黨中央原常委,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
程一兵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參考資料: [58] 

武漢理工大學所獲榮譽

所獲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21年5月28日
武漢理工大學派駐安康市石泉縣幫扶工作組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1] 
2021年11月11日
武漢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總論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 [126] 
2022年9月29日
第十六屆“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全國總決賽,斬獲全國特等獎3項、全國一等獎2項和全國二等獎3項獲高校團體年度總冠軍 [127] 
2023年1月
2022中國年度最佳高校“就業典範獎” [59] 
2023年3月
2022年平安校園建設成績突出集體 [81] 
2023年7月
上榜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全球學術機構500強 [3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