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楓橋景區

鎖定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楓橋景區從1986年開始規劃建設,被國家旅遊局納入國家旅遊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遊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
中文名
楓橋景區
地理位置
蘇州市姑蘇區楓橋路底 [2] 
開放時間
07:30-17:30;疫情期間營業時間 [2] 
景點級別
省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0 公頃
著名景點
鐵鈴關
楓橋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蘇州市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
官方電話
0512-65320288

楓橋景區所獲榮譽

2022年3月,蘇州市楓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鐵鈴關戰鬥史蹟陳列”講解組入選江蘇工人先鋒號擬推薦對象公示名單。 [3] 

楓橋景區發展歷史

楓橋景區景色
楓橋景區景色(64張)
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鎮;始建於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裏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蹟鐵鈴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屏障。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公頃,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1] 
楓橋景區從1986年開始規劃建設,被國家旅遊局納入國家旅遊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遊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

楓橋景區主要景點

蘇州楓橋景區高清大圖
蘇州楓橋景區高清大圖(45張)
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台漁隱村聽鍾橋等民俗建築;“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隻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並表演技藝;以紅楓等百餘種樹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現已形成規模較大、歷史遺蹟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楓橋景區楓橋

楓橋景區美景
楓橋景區美景(19張)
楓橋苑是一座古典庭園式建築,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共分3個展室:“楓橋五古”、“楓橋勝蹟”、“遠景規劃”。其中《楓橋勝蹟》立體微縮景觀,全長20米,藝術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姑蘇城外楓橋一帶的繁華景象和民俗風情。坐落在庭院中的唐代詩人張繼的青銅像,神態端莊,彷彿正在凝神計數使人擺脱煩惱的寒山寺108下鐘聲。庭院後集字恢復的宋代宰相王珪《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
古人的楓橋
林散之草書《楓橋》 林散之草書《楓橋》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裏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曰:“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云: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經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云: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枚舉,明人高啓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嘆: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楓橋,舊又作封橋。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指出:
楓橋景區
楓橋景區(5張)
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祐嘗於此建塔。近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遊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大學士王珪,曾書寫《楓橋夜泊》詩碑,立石寺中。王珪和朱長文都認為橋名當作“楓橋”。但是,明初盧熊在《蘇州府志》中則有不同的見解:
楓橋,去閶門七里。《豹隱紀談》雲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經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云“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史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也。翁逢龍亦有詩,且雲寺有藏經,題“至和三年曹文乃所寫,施封橋寺”。作“楓”者非。熊嘗見佛書曹氏所寫,益可信雲。
楓橋的歷史
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高清組圖
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高清組圖(47張)
楓橋是蘇州有名的古蹟,始建年代不詳。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遊人可乘坐畫肪,穿行橋洞,在水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

楓橋景區鐵鈴關

楓橋敵樓
楓橋景區 楓橋景區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據方誌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閶門楓橋一帶,“焚掠殆遍”,“積蓄纖悉無遺”。一年後,倭寇又自滸墅關竄犯楓橋。經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説》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鑑。楓橋北近射讀、長蕩,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熱中者,城內十一,而此地十九。”為了加強金閶一帶的防衞,楓橋敵樓拔地而起,“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壘石為基,四面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瞭望,巡視戒備,戰時可以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樑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鐵鈴關與楓橋
楓橋景區 楓橋景區
鐵鈴關與楓橋相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蘇州人民抗擊倭寇留下的較為完好的遺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上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鐵鈴關是古驛道和古運河進入蘇州城的水陸交通要塞。橋關相連,是江南古關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見。登關遠眺,楓橋古鎮傍水而築,蜿蜒曲折,粉牆黛瓦,錯落有致。俯視運河,客船漁火,舟楫往來,古鎮風貌盡現眼前:小橋流水相依,古塔石橋相映,酒肆茶樓相倚,吳歌絲竹相聞。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關樓重修。次年,巡撫陶渤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於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就成為蘇州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蹟。
鐵鈴關與楓橋相連,橋藴姑蘇水鄉之秀,樓顯古道關隘之雄,剛柔兼濟,堪稱江南絕景。清人吳照《寒山寺題壁》詩云:
漠漠雲低水國天,吳江風景劇可憐。
鐵鈴關外煙如畫,人立楓橋數客船。
“朱樓映綠水,畫舫泛碧波”,在楓橋堍遊船碼頭,遊客可乘坐古畫舫,在古運河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從水路到達虎丘、盤門三景、西園寺等旅遊景點。

楓橋景區旅遊信息

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

楓橋景區門票信息

楓橋景區開放時間

8:00—17:00

楓橋景區交通信息

公交33、44、301、307、遊3路到何山橋下,步行上橋後沿匝道至寒山寺;
或公交9、10、45、遊3路到來鳳橋下,沿楓橋路步行10分鐘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