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梭桿菌屬

鎖定
梭桿菌屬 (Fusobacterium, Knorr 1922)是梭桿菌科的1屬。是臨牀常見的革蘭陰性無芽胞厭氧桿菌。因其形態細長,兩端尖細如梭,故得名。
中文名
梭桿菌屬
外文名
Fusobacterium, Knorr 1922
種    屬
梭桿菌科的1屬
形    狀
細長,兩端尖細如梭
代表菌種
具核酸桿菌
主要種類
壞死梭桿菌、核梭桿菌
主要代謝產物
丁酸

梭桿菌屬種屬分佈

正常寄生於人或動物的口腔、上消化道、腸道及泌尿生殖道和土壤中,以口腔牙垢中最為多見。發現16種梭桿菌。在臨牀標本中常見的有具核梭桿菌、壞死梭桿菌、微生子梭桿菌、死亡梭桿菌、舟型梭桿菌、拉氏梭桿菌、可變梭桿菌和潰瘍梭桿菌。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6~34%。
其代表菌種是具核梭桿菌。

梭桿菌屬主要種類

①壞死梭桿菌:多形態,有球狀、桿狀、絲狀和鏈狀,桿狀菌體大小為(0.5~1.5)×(1.5~3)微米。絲狀菌體長可近百微米,有時中間膨大。在血瓊脂平板上37℃培養48小時後,菌落直徑達1~3毫米。呈甲型或乙型溶血,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1~34%。一般通過損傷的皮膚和粘膜感染,可引起綿羊、山羊、牛和鹿的腐蹄病犢牛白喉、豬壞死性腸炎鼻炎、雞偽白喉;人的咽部化膿、齒齦化膿、腹膜炎產道感染等,偶見闌尾炎膀胱炎。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療有效。
②核梭桿菌:又稱梭形梭桿菌。菌體細長,兩端尖,有時呈長絲狀。菌落呈甲型溶血。產生吲哚。發酵糖類能力弱。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7~28%。存在於人的口腔,偶見於泌尿生殖道。可引起人的口腔感染、肺膿腫或胸膜肺部感染,與奮森氏密螺旋體共同致奮森氏咽峽炎,也可引起牛的肝膿腫等。 [1] 

梭桿菌屬生物學特徵

為嚴格的專性厭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體呈梭狀,兩端尖細,大小為(5~10)μm*1μm,常見到遊離者為橢圓體,有時菌體中有革蘭陽性顆粒存在。無芽胞,無鞭毛,營養要求較高。在血平板上生長良好,經48小時培養後,菌落直徑1~2mm,不規則圓形,略凸起,灰色,發光,透明。生化反應不活潑,多數菌株不發酵任何糖類,少數菌株對葡萄糖果糖可出現弱發酵反應。吲哚和DNA酶試驗陽性,觸酶陽性,不還原硝酸鹽,在20%膽汁中不生長,脂酶試驗陰性,主要代謝產物丁酸

梭桿菌屬耐藥性

梭菌屬青黴素利福平多粘菌素E卡那黴素新黴素敏感,但對萬古黴素耐藥,可被膽汁牛黃膽酸鈉所抑制。

梭桿菌屬微生物學檢驗

在感染部位取膿汁,菌血症患者取血液增菌培養。染色鏡檢為革蘭陰性梭狀菌,兩端尖細,中間膨大,似梭狀。絕大部分菌株在20%膽汁中不生長,不發酵葡萄糖甘露醇,不分解膽汁七葉苷吲哚和DNA酶試驗陽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