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染色鏡檢

鎖定
革蘭氏染色鏡檢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tam所創立的,此方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分G+和G-兩大類,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而且肽聚糖層較薄,交聯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時溶解了類脂質,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的複合物易於滲出,結果細菌就被脱色,再經蕃紅復染後就成紅色。G+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層厚且交聯度高,類脂質含量少,經脱色劑處理後反而使肽聚糖層的孔徑縮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細菌仍保留初染性的顏色。
中文名
染色鏡檢
外文名
Dyeing microscopy
拼    音
rǎn sè jìng jiǎn
器    材
載玻片、接種環等
目    的
將細菌分為G+和G-兩類
注    意
脱色時間

染色鏡檢實驗器材

載玻片、接種環、酒精燈、擦鏡紙、顯微鏡。

染色鏡檢實驗步驟

(1)取乾淨的載玻片,用記號筆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標記,再在載玻片另一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餾水。
(2)將接種環在火焰上滅菌,待冷卻後,在酒精燈旁從標記的單個小菌落中取少許細菌置於蒸餾水中混勻(同時蓋好平板倒扣置於一旁),用接種環塗成直徑約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燈火焰上方以鐘擺速度通過固定好細菌,待冷卻進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結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後滴加革蘭氏碘液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隨後滴加95%的酒精脱色30~60s,再水洗;最後滴加稀釋的品紅進行復染30~60s,再水洗;待乾燥或吸水紙吸乾後鏡檢。
(4)將乾燥的載玻片放在1000倍油鏡下,滴加一滴松柏油進行鏡檢,觀察其形態特徵,判斷細菌的種屬 [1] 

染色鏡檢注意事項

標本塗片不能太厚,若塗片較厚,應延長脱色時間,直至不在出現紫色為止。染色過程中勿使染色液乾涸。用水沖洗後,應吸去玻片上的殘水。革蘭氏染色成敗的關鍵是脱色時間。如脱色過度,革蘭氏陽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陰性菌;如脱色時間過短,革蘭氏陰性菌也會被染成革蘭氏陽性菌。脱色時間的長短還受塗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