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州古城

鎖定
梅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城江北,梅州古城自宋朝築城以來,歷經元、明、清,城址不變,形成了具有傳統地域特徵的老城風貌區,並且分佈了較多的文物古蹟和傳統民居羣。老街街道的命名具有歷史文化氣息。據有關史料考證,梅州老城區以歷史名人命名的街道不少。在老街,比較有名的是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中山路和紀念辛亥革命著名將領鄧仲元仲元路。另外,還有紀念明代修建梅州古城功臣葉文保文保路,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周增路元城路是為紀念北宋諫議大夫劉元城的,在北門城樓還有一座紀念他的“鐵漢樓”。凌風路是為紀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並且南門城樓也改稱為“凌風樓”。 [2-3]  江北老街作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較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中西合璧的騎樓文化代表。 [7] 
中文名
梅州古城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
所處時代
始建於宋朝
佔地面積
2.64 km²
文化特色
商埠文化、騎樓文化、僑鄉文化
主要景點
攀桂坊紅杏坊中國客家博物館梅州學宮東山書院凌風路風情街百花洲十里梅花長廊客都美食街區客家菜博物館
主要街區
中山路仲元路元城路凌風路

梅州古城基本簡介

梅城是座古城,建築始於宋皇祐四年(1052),城垣周圍長450.3丈(約1499米),位於梅江程江交匯處。明、清兩代城區有所擴展。民國21年(1932)開始拆除城牆,擴闢街道,建築店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88年以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17-18] 
清代梅州古城示意圖 清代梅州古城示意圖 [26]
梅州古城自宋朝築城以來,形成了具有傳統地域特徵的老城風貌區,分佈着較多的文物古蹟和傳統民居羣。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江北老街作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較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騎樓文化代表。尤其是在中山路和凌風路等街區內,保存了為數眾多的中西混合騎樓式客家民居,其中不少建築是由華人華僑出資興建。
梅州古城
梅州古城(22張)
梅州老城以今仲元路和凌風路為兩條東西向的橫路,並以南北走向的泰康路、和平路、義化路、元城路—民主路和中山街等五條道路共同構成“兩橫五縱”的空間格局,舊時的城,分別以東門(今東門塘處)、西門、北門(今梅州崗)和南門(今義化路與凌風路交匯之處)為四界,有衙署、城隍、學宮居於其中,鄰水的南城門還接近梅江和江岸碼頭建築。古時,這一帶所形成的聚居區是城市的繁華之地。
近百年前,民族工商業逐步興起,這個過程在老街商業建築特色中呈現出來。因而,這些古建築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傳奇色彩的遷徙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在老街區,有許多散佈在街頭巷尾五花八門的老行當,是客家人記憶裏濃墨重彩的風情照,也是民間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為保護好這片文化歷史街區,梅州市政府制定的《梅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規劃中,就明確劃定了重點保護修繕的歷史城區範圍,即北至廣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園路、僑新路、崗子上路北側,南至梅興路、金利來大街、梅江,西至廣梅路,東至東山大道,總面積2.64平方公里。
為保護好這片文化厚重的街區,梅江區近期按照《梅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規劃,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試點泰康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據瞭解,有關部門接下來還將對油羅街、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仲元路、凌風路和周增路等進行修繕升級,恢復老街區的歷史風貌。
根據規劃方案,之後店鋪的招牌將進行統一設計;並在門窗上添加客家元素,通過增加鋪裝來提升商業品質;同時還將對街區的行車道、停車位等進行規範。以此形成以商埠文化、騎樓文化、僑鄉文化串聯的文化景點,街區裏的歷史文化、風俗、建築空間形態將得以重現。 [2] 
2017年8月,梅江區啓動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工程。圍繞“一條路一種個性,一條街一個情懷”的宗旨,在保留百年騎樓建築羣原貌的基礎上,對城市實施“微改造”更新模式。 [7] 
近年來,梅江區投入約1.2億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民國騎樓進行外立面修繕、店鋪招牌規範、管線收納等工作,如今,泰康路、東湖路、中山路、油羅街、凌風東西路等13條主要街道已完成改造。 [20] 
2021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了37處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梅州市梅江區凌風東、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成為梅州市首個上榜的歷史文化街區。 [27] 
2023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佈第四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梅江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 [28] 

梅州古城歷史沿革

“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在楊萬里《詠梅州》一詩中,描畫了一幅往來穿梭、繁華忙碌的梅州老城畫面。
北宋之前,在今梅城江北一帶仍是一片開闊之地。直到北宋皇祐四年,即1052年,因防禦戒備所需,才開始築建梅州古城,從而結束了數百年間府縣無城的局面。
據記載,一開始築建土城之時,整個城內的面積只有450丈,折算成如今的單位面積,為0.75平方公里。之後,由於歷代地方管理的需要,古城在一次次修繕中不斷擴大。從開始建設時的450丈,到民國拆城前的985丈,梅州古城面積擴大了近一倍。
在北宋時期,“梅州城”便已修建。面積僅0.75平方公里的古城裏,居住着不少南遷而來的客家人,州署、學院、宗祠、民居店鋪等應有盡有,這裏幾乎承載着“老梅州”的全部記憶。據記載,梅州古城共有5座城門,東至水巷,東門塘在城外;西門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門有兩個,上南門和下南門西臨程江河;而北門則在元城路北端楊屋附近。
在梅州古城剛建成不久,時人稱“殿上虎”的劉元城便在城內創建了梅城書院。後人為紀念他的興學功績,將其改為“元城書院”。元城書院之後,知州滕元發又在州署的右側不遠處建了一座學宮,裏面設有文廟、明倫。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孔子廟”。
據記載,明洪武十八年,葉文保上疏朝廷,慷慨捐銀十萬(兩),筑西北城垣578丈,並置石扇、南口、梅塘屯田三處,為守城官兵費用。其中,葉文保所捐資足可建一半城牆。這個舉動感動了當地居民,便尊稱他為“半城公”。“葉半城”的名號由此而來。
早在光緒二年(1874),就有人專門作過普查:全城總計各朝代累建的祠宇僅85座。其中,東、西、北三面城多為民居,中央及南部多祠宇、官廨。商務以州署前大街最盛,西面多工作店,東門只有小販而已。
自光緒之後,在各姓氏祠宇方面的建築雖不多,但商旅經營之店鋪建設則增加了不少。在城的東、西門外兩處則為農副產品交易集市點,因此有東門外為“下市”、西門外為“上市”的舊稱。據張翼珍編的《梅縣地理·區域沿革》記載,城外店鋪最多的時候,有1500多間。
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梅州古城面積較小,已漸漸不再適應當地發展的需要。據記載,1932年,時任縣長的彭精一認為縣城狹小、街道狹窄,連官街也只有8尺寬,不利於行車之用。每逢年過節,街道更是熙來攘往,連商貿發展也受到侷限。
民國時期,政府提倡民眾集資建築公路,一時風起雲湧,包括梅松、興梅2條公路,共修建有10多條之多。這些公路的起點大多集中在縣城,作輻射狀通達到各個鄉鎮。當時,梅州古城的官員目睹這番情形後,產生了拆城牆以發展交通的想法。
“一開始計劃將城牆的東西南三面全拆掉,保留北門鐵漢樓到東邊朱衣亭的古蹟,作為紀念。”侯永泰介紹,最終經過討論後,決定拆除的是西門南城井頭街和東南門一帶的城基。
古城牆拆去後,當地政府便開始拓寬街道,建起了店鋪,還在兩旁騎樓建了人行道。據統計,新建擴建街道里巷有20多條,增加商鋪2000餘家,凌風路、泰康路、義化路均建成街道。 [16]  [23] 

梅州古城古城老街

[31] 
五街二十巷
5街:中山油羅街、凌風路、仲元路、泰康路、金利來大街;
20巷:樹湖坪、李屋巷、吳屋巷、陳屋巷、陳家祠巷、洪屋巷、林屋巷、戴屋巷、羅屋巷、南門短巷、黎屋巷、考院前、民主路、凌西后巷、西箭角巷、珠條街、和平路、石牌巷(上石牌、下石牌)、梁屋巷、水巷。 [30] 
元城路
元城路是為紀念北宋諫議大夫劉元城而命名。他鐵面無私,敢於直諫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謫遷梅州,蘇東坡稱其為“真鐵漢”。在梅州期間,倡辦教育,開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為紀念他,在北門城樓建“鐵漢樓”以崇祀,後又將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門的一條街稱為“元城路”。 [29] 
凌風路
凌風路是為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命名。他曾寫下許多詩,其中《詠梅州》集句中有“樓閣凌風迥,孤城隱霧深”,梅州人為紀念他,將梅州南門沿江一條街命名為“凌風路”,因這條街最長,後來又以南門為界,將西向至十字街段稱為“凌風西路”;將東向至東橋(梅江橋北端)段稱為“凌風東路”。 [29] 
文保路
文保路是為紀念明代建城有功的葉文保而命名。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過半,政府為避寇亂,擬倡修城,但無能為力,時葉文保帶頭捐獻巨資,並動員民眾協助,終把城牆修復。其中,葉所捐資足可建一半之城牆,深受官府及民眾讚賞,被譽為“葉半城”。後人為紀念他,將北門一條街命名為“文保街”。 [29] 
中山路
中山路是為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命名。孫中山祖籍原屬長樂(五華人)忠壩公館村。後人為紀念他,將今十字街口西平安橋一條街稱為“中山路”。 [29] 
仲元路
仲元路是為紀念辛亥革命著名將領鄧仲元而命名。鄧仲元,梅縣丙村人,跟隨孫中山革命,南征北戰,屢立大功,任廣東軍政府參謀長等職,1922年被反動派暗殺,後人為紀念他,將老縣政府門口橫街命名為“仲元路”,因此街道較長,後以縣政府門口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稱為“仲元西路”;東向至泰康路止稱為“仲元東路”。 [29] 
周增路
周增路是為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而命名。周增,字能益,梅縣鬆口人,後人為紀念他,將仲元東路末橫街(今梅州市人民醫院體檢門診部後面)一段路命名為“周增路”。 [1] 

梅州古城重點街區

梅江區江北古城保護開發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保護開發梅州梅江區江北古城,包括攀桂坊、文化公園廣場周邊、凌風路歷史文化街區等。 [25] 
梅縣區梅州古城建設項目,總投資40億元,打造集客家文化體驗、民俗文化表演、市井生活消費、主題娛樂互動、生態度假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客家風情小鎮。 [24] 
在歷史城區保護方面,重點保護好梅州古城,凌風東西路、金山頂、中山路三片歷史街區,西街(紅杏坊)、東街(攀桂坊)、福祿岌、約亭頂、璇螺湖五片歷史文化風貌區。 [4] 
江北老城重點街區可分成二大板塊:
第一板塊攀桂坊
攀桂坊位於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即梅城江北東門城牆外至梅江河邊、周溪河沿岸的小溪唇、下市角、楊桃墩、張家圍、東街、月梅一帶,是古時梅江河水運的一個重要碼頭和人、貨集散重地。該區域歷史人文積澱深厚,先後湧現有進士9名、舉人46名以及將軍、藝術家、教授、學者一大批,頗具特色、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的古民居有“人境廬”、“椿蔭堂”、“留餘堂”、“中將第”等,其中黃遵憲書齋500多平方米、榮祿第600多平方米、恩元第1400多平方米等名人故居可用來集中開發利用。
第二板塊歷史文化街區
梅州歷史文化街區東至東山大道,西至廣梅路,南至梅興路、金利來大街,北至廣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園路、僑新路、崗子上路北側,面積2.64平方公里,是民國時期商業、人文、客家歷史相互融合的騎樓建築。 [5] 

梅州古城特色景點

凌風路風情街
江北老城區凌風路,始建於1932年,街區內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保持着20世紀30年代的“清明上河圖”式的客家風情。 [8]  2000年8月4日,凌風東西路騎樓式傳統商業街建築羣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梅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 
凌風路風情街,計劃投資20億元,圍繞民國風情、花園街區主題進行風貌整改,打造為風情慢行街區。街區不斷向南北民居拓展滲透,以線帶面,拉大街區骨架。主要發展文化博覽、精品購物、美食餐飲、都市娛樂等產業。吸引梅州當地企業將產品旗艦店、企業博物館前置到街區,用泛博覽的手段集中展示梅州的產業成就,形成兼顧博覽、旅遊、商務功能的產業街區。 [6] 
客都美食街區
客都美食街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江北歷史文化街區,在梅江區的歷史進程中,以油羅街為代表的老街逐漸成為客家傳統美食街,彙集了許多老字號美食。加上近年來該區實施的老城“微改造”項目,對江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老街再次煥發新的光彩,成為“網紅打卡點”。 [20] 
客家菜博物館
客家菜博物館在梅江區原嘉應酒樓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裝修和設計,打造集教育、參觀、服務、展示於一體的開放式、多功能、專業化的文化類綜合體,既展示客家菜的種類和介紹,又讓羣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客家菜的製作技藝,將設VR互動體驗區、創新研究室、品嚐區等,結合現代化科技展示手法,讓參觀更具互動性。 [20] 
中國客家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展,系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佔地170.3畝,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客家匾額館、華僑館、梅州名人廉吏館以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組成,是一日讀懂客家的必經之處,是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5] 
梅州學宮
梅州學宮坐落在老街南門,又稱孔子廟,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當時梅州的最高學府。2006年,破敗的梅州學宮成功修繕,闢為歷代文人生平陳列館,使梅州又增加了一個旅遊新亮點。 [3] 
古代書院
梅州崇文重教,在清代成為全國114個科舉發達市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市縣之一。眾多士子蟾宮折桂,當歸功於星羅棋佈的書院和私塾。在清代,梅州城區的標杆性教育場所當屬三大書院,這三大書院分別是培風書院、東山書院、崇實書院。 [9] 
東山書院建成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時任嘉應州知州王者輔創建,已有270年曆史。據載,東山書院建成後,學生的主要課藝是八股文和策論,從1746至1903年,共為當地培養了700多位舉人、100多名進士,可謂人才輩出。 [9]  東山書院現由梅縣東山中學管理使用,並對外開放。2008年11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0] 
百花洲
“百花洲畔水悠悠,無數閒人放遊艇;夜半歌聲猶未歇,琵琶彈破一江秋。”這是一首流傳於民間的竹枝詞。在海運未通之前,潮汕一帶人士上北京或到中原各地,都要經過此地。百花洲成為當時商旅歇腳休憩之地,歷史上是茶樓酒肆遷客騷人彙集之地。彼時此地風景如畫,被列為梅州八景之一,謂“花洲遠眺”。且緊鄰梅州文教“心臟”地帶攀桂坊和望杏坊,帶動了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商貿和文化的興盛造就了名噪一時的百花洲 [11] 
攀桂坊
攀桂坊坐落在廣東梅州梅江河畔,它毗鄰梅江,被周溪河與原護城河的水系圍繞。在梅州的歷史長河中,攀桂坊這片客家人文秀區孕育出了近百名科舉才秀及多位頗具影響力的歷史名人,因此,攀桂坊自古就有“百花洲尾齊洲前,此地出狀元”之稱。 [12] 
紅杏坊
紅杏坊的範圍是指梅江區西郊街道十甲尾、黃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樓下一帶。該地曾經有一個貨運碼頭,因此帶旺了周邊的商業。紅杏坊裏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説不完道不盡的傳説故事,在那裏還有曾經繁華喧囂的騎樓,騎樓裏承載了許多老梅城的青春回憶。 [13] 
十里梅花長廊
十里梅花長廊建設項目從饒公橋至狀元橋全長4.7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該項目以“一帶兩軸三片區”為設計理念,打造主題為教育文化的十里梅花長廊景觀帶,結合慢行步道的文化軸及植物生境的生態軸兩條軸線,以及客家公園片區的“頌梅憶鄉音”、高級中學至農校區域的“聞梅有書香”、周溪村區域的“尋梅識農耕”三個片區。 [14] 
古代坊表
梅州的坊表,從宋至今,共有27座。其中,建於梅州城區21座,城外6座。最早的一座牌坊為建於1259年的“童魁坊”。 [32]  據相關資料統計,舊時梅城的牌坊共有20多座,除卻老梅城兩側的攀桂坊望杏坊外,還有德澤坊、童魁坊、五馬坊、登雲坊、凌雲坊、朝天坊、文魁坊、古梅州郡坊、東社學坊、欞星門、聖域坊(太史開天坊)、賢關坊(元魁接武坊)、大成文廟坊、人文秀區、古程鄉邑、繡衣坊、鑄屋巷節孝牌坊、山川亭節孝牌坊,以及綸音寵錫坊、社稷坊、雷雨山川坊、厲坊等。由於歷史原因先後被毀,無一遺存。 [33] 

梅州古城古城廟會

金山廟會是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江北老城的一項民俗活動,金山廟會活動包含舞龍舞獅、花車巡遊、遊園活動、特色表演,燈迷競猜、鬧八音、拜孔聖人等項目。市民既可以觀看舞龍舞獅、花車巡遊、客家服飾秀和武術表演,又可以參與猜燈謎、逛廟會、吃湯圓、賞花燈、品民俗戲曲、拜孔聖人等活動,全方位體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21-22] 
江北老街作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較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騎樓文化代表。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期間,梅江區舉辦了“逛古城、賞非遺、品美食”——梅江區“嘉應古城美食節及非遺文藝演出活動”。2023年11月3日-4日在凌風西路、凌風東路西段、義化路元城廣場開展。開展了品嚐客家美食,逛歷史文化街區,遊“非遺”老字號一條街觀賞文藝表演、醒獅鑼鼓、漢服巡遊、旗袍秀等活動。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