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曙

(朝鮮王朝中期大臣)

鎖定
李曙(이서,1580年—1637年),朝鮮王朝中期大臣。字寅叔,號月峯,本貫全州,是孝寧大君李補的七世孫。他出身武將,與申景禛併為仁祖反正的首倡者,他所率的七百長湍兵也是仁祖反正的主力軍,仁祖即位後策為一等靖社功臣,封完豐府院君,官至兵曹判書、總戎使。他在仁祖朝主持修築南漢山城的工程,丙子之役期間病死於南漢山城,諡號忠定,配享仁祖廟庭。 [1] 
本    名
李曙
寅叔
月峯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日期
1580年
逝世日期
1637年
主要成就
首倡仁祖反正
修築南漢山城

李曙人物生平

李曙早年生涯

李曙生於京畿道楊州。 [1]  他是孝寧大君長子誼城君李寀的後裔,父親李慶祿登武科,官至濟州牧使。李曙長得又高又白,有雅緻,喜讀書,能作詩,但承襲父業,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朝鮮宣祖三十六年)考中武科,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宣祖三十九年)任宣傳官(侍從武官)。光海君初年進入都體察使李恆福的幕下為裨將。據説李恆福已看出他不同凡響,因此“待之有加”。後調任忠清道藍浦縣監,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朝鮮光海君三年)被司憲府彈劾在藍浦縣用酷刑和私通寡婦而被罷職(一説被人構陷),回到故鄉楊州。 [2-3] 
不久後,他被起用為捕盜廳從事官,萬曆四十年(1612年,光海君四年)因成功抓捕偷竊宣祖所乘御輦上裝飾的3名盜賊而升遷為折衝將軍(正三品上)之官階,外放黃海道長連縣監,考課最優,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調任黃海道谷山郡守。 [4-7]  翌年因捉虎有功,加資為嘉善大夫(從二品下) [8]  ,不久調任珍島郡守。 [9] 

李曙主導反正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李曙任滿還朝,任行司勇。 [10]  當時後金興起,明朝要求朝鮮出兵助剿,光海君卻虛與委蛇,欲執行中立外交。李曙連上兩疏,力陳助兵大義,光海君不批答。另一方面,大北派組織滿朝文武展開“廢母庭請”,要求廢黜仁穆王后,李曙拒不參加,受到大北派彈劾。恰逢母親去世,李曙回到泰安為母守墓,他的好友申景禛找到他,密謀造反,對時局不滿的李曙欣然同意,約定事成後立綾陽君李倧(後來的朝鮮仁祖)為王,由此成為仁祖反正的首倡者。 [11] 
天啓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光海君徵集防禦後金的對策,李曙上書請求在德津修築山城,光海君對他的獻議很滿意,指示備邊司馬上在平安、黃海道給他安排個職務,於是李曙在同年九月被拜為京畿道長湍府使兼防禦使。 [11]  [12-14]  上任後,他就以築城為名募集和訓練政變兵力,並將姐夫李義培和堂弟李起築(原名不詳,為日字旁單字名,乳名己丑,後仁祖以乳名諧音賜名起築)拉進來協助自己,李起築負責聯絡京城的政變集團,甚至一年內累死所騎的三匹馬。天啓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三月十二日,政變爆發,李曙率七百士兵從長湍南下,李起築為先鋒,在延曙驛與綾陽君所領親兵會合,一起攻入漢城,推翻光海君。李倧繼位,是為仁祖。 [14-16] 

李曙總戎重臣

仁祖即位後,李曙即被任命為户曹判書,主持財政工作。他主張實行大同法和號牌法,以充實財政和兵源,由此得罪權貴,在不久後辭職。閏十月,策為一等靖社功臣,受封完豐君。天啓四年(1624年,朝鮮仁祖二年)正月,任京畿道觀察使,不久爆發李適之亂,李曙出任副元帥,未能阻擋李適叛軍,導致漢城失守,仁祖南逃。不久,張晚鄭忠信收復漢城,平息叛亂,李曙受到彈劾,被處以“白衣從軍”(貶為普通士兵)的處分。三月,李曙成為軍官,獲准入宮宿衞。五月,仁祖命李曙訓練京畿道士兵。六月,仁祖鑑於李適之亂的教訓,新設總戎廳以拱衞京畿,並特地起用李曙為總戎使,此後長期擔當此職,任內編練總戎軍兩萬餘人,並修築南漢山城及行宮官衙,以備不時之需。在此期間,他先後兼任漢城府判尹、刑曹判書、扈衞大將、備邊司堂上官、太僕寺提調、工曹判書等職,晉封完豐府院君,兼統御營軍。 [1] 
崇禎三年(1630年,仁祖八年),劉興治皮島作亂,明朝不能制,仁祖欲為上國興師問罪,遂任命李曙為大將,率兵三千討伐劉興治。七月,明朝登萊巡撫孫元化傳來諮文,要求朝鮮“相機撫慰,勿致紛紜”,不得輕舉妄動,於是仁祖又命李曙中途班師。 [17]  此後李曙繼續以總戎使身份改築南漢山城,並在京畿道展開屯田。崇禎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二月,李曙因病辭職,總戎使一職改由仁祖的舅舅具宏擔任。其後他出任軍器寺提調,負責研發火器,在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編成《火炮式》,收錄各種火器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十二月,他被任命為兵曹判書,此後不斷稱病辭職,至翌年三月方獲批准。 [1] 

李曙病殞山城

丙子胡亂爆發後,李曙扈從仁祖入南漢山城,並被安排防守北城,李曙時已患重病,故部分職責由御營副使元斗杓分擔 [18]  ,但他仍抱病堅守,曾派兵出擊,有所斬獲。 [19-20]  十二月二十八日左右,李曙在與體察使金瑬商量出城作戰計劃的過程中,吹過一陣大風,李曙從座位上跌倒於地,從此一病不起,於崇禎十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正月初三日病卒。仁祖聞訊痛哭失聲,哭聲傳到外面,並破例為他素膳七日。據説李曙對女婿蔡裕後的臨終遺言是:“吾無所恨,而不能瞑目者,會稽之恥也。”二十七天後,仁祖果然出城投降。弱小的朝鮮能在南漢山城能堅持抗清四十多天,時人認為得益於李曙的築城之功以及在城中儲備了充足的戰略物資與武器,所以起初很多人埋怨李曙修南漢山城勞民傷財,甚至砍伐兩班家祖墳的樹木,但在丙子胡亂後無不佩服李曙。仁祖感念其功,在戰後特命抬棺入京停靈(朝鮮有規定不許將棺材抬進漢城),後葬於楊州故鄉,又追贈議政府領議政,配享南漢山城的温祚王廟(相傳南漢山城是百濟故都)。 [20]  [21]  朝鮮孝宗將他配享仁祖廟庭,賜諡“忠定”。 [1] 

李曙軼事典故

仁祖反正時,仁祖領兵至延曙驛,迎來了李曙的長湍兵,與之會師後勝利進軍漢城,被視為“奇讖”(“延”在文言中有迎接之意)。 [14] 

李曙歷史評價

朝鮮王朝實錄》:①主上即祚初年,一委戎政於李曙,曙雖盡心奉公,而天性偏狹,智慮淺短,動作之間,大拂人情。嗚呼!不得人和,徒務練習之末節,不亦左乎?青石洞之遲迴奔竄(指堵截李適失敗之事),散失軍兵者,有以矣夫。 [22]  ②曙不無才與誠,而頗傷於察察,士不親附。 [23]  ③以武舉進,好讀書,有志概。光海時,不參廢母庭請,反正時,以長湍府使,糾率官軍,奉上定內難,策上勳。歷京畿監司、判義禁、户、兵、刑、工判書。剛明勤敏,盡心奉職,而傷於苛細,有興利斂怨之誚。然董成南漢之役,軍資、器械無不備具,卒為駐駕之地,賴以有濟。 [21] 

李曙人際關係

  • 父親:李慶祿
  • 母親:李氏(本貫德水,李學曾之女)
  • 哥哥:李晫
  • 弟弟:李昈
  • 姐姐:李氏(嫁李義培)
  • 妹妹:李氏(嫁柳浚)
  • 妻子:尹氏(本貫海南,尹端中之女)
  • 養子:李敏白(孝寧大君第三子寶城君李㝓的七世孫,李梁曾孫、户曹判書李溟之子)
  • 女兒:李氏(嫡女,嫁蔡裕後)、李氏(庶女,嫁柳用立) [1]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事典·李曙》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1-25]
  • 2.    李景奭:《白軒集》卷三十七,《完豐府院君李公諡狀》:公諱曙,字寅叔,太宗大王第二子有諱補,曰孝寧大君,即公之七代祖也。孝寧生誼城君寀,誼城生雲林都正愊,雲林生把城君哲仝,把城生諱光胤,豐德郡守、贈刑曹參判。參判生諱幹,衞將,贈兵曹判書,公之祖考也。……考諱慶祿,傑魁而勇,登虎榜,累官至濟州牧使,在邊有古將風,忠孝著焉,贈議政府領議政、完寧府院君。妣德水李氏,贈貞敬夫人,以公貴也,夫人監察學曾之女,賢而有法。公生於庚辰,幼而穎異,不妄嬉戲,長而有文,而襲先業,中癸卯武科。丙午,拜宣傳官。白沙李相公為體察使,以公為裨,待之有加,知其不凡也。出監藍浦縣,鋭意為治,凡所設張,多出於便民,而反為言者所構陷,遂誅茅於楊州大灘上而居焉。……公白而長身,有雅緻……公好讀書,公餘輒對書卷,時時作近體詩以寓懷,而不以示人,及貴絕不復為。
  • 3.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14,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4.    李景奭:《白軒集》卷三十七,《完豐府院君李公諡狀》:引為捕盜從事,適獲巨盜,治之未及究,而出長連縣監,用前功升折衝階,連甚凋弊,得公而蘇,以治最聞,擢守谷山郡。
  • 5.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41,九年九月十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6.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18,四年三月初十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7.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31,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8.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36,八年六月初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9.    李景奭:《白軒集》卷三十七,《完豐府院君李公諡狀》:乃升嘉善階,尋改珍島郡守。
  • 10.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42,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1.    李景奭:《白軒集》卷三十七,《完豐府院君李公諡狀》:官滿而歸,時中朝有遼瀋之役,徵我兵,廷議難之,公慨然奮曰:“義何忍此!”即拜疏陳其意,不報;再陳疏,又不報……戊午春,賊臣擅朝,慫恿譸張,謀廢母后,驅百僚為之庭請。公有大夫人春秋高,公白大夫人曰:“國母而將廢,參不參,死生判焉,而義不忍參,顧老親在堂,奈何!”大夫人曰:“爾志能如此,則無以我也,吾不恨矣!”公竟不與焉。是時,在廷搢紳小大凜凜,雖平日號以名節自礪者,惟恐其陷於不測,相率而趨,其時特立不顧、終不之參者,在文士僅數人,武弁則惟公一人也。於是台論緊發,請置諸重典,公屏跡江外以俟命,已而丁大夫人憂,轉入於泰安海曲之僻絕處,若遺世者然。蓋見時事之昏亂,痛倫紀之斁滅,絕意於爵祿,深念乎宗社。自戊午以後有大計,相友善如平城申相公與之相對,則輒為之噓唏悲吒,以此見義而勇為,臨禍而不懼,窮居困厄而不以為悶者,有如是焉。外除,會有薦者,得拜長湍府使兼京畿防禦使,公乃往蒞,以有為也。先是,公因平城得聞先王龍潛時玄德甚悉,遂決意協贊,誓與共戴,以興復王室為己任。
  • 12.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56,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3.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中草本)》卷58,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4.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1,元年三月十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5.    李瑞雨:《松坡集》卷十三,《贈議政府領議政行公清兵馬節度使韓川君李公墓誌銘》:至癸亥靖社,公夫人弟完豐李公策大勳,公亦錄三等。
  • 16.    崔錫鼎:《明谷集》卷三十二,《完溪君李公諡狀》:壬戌年間,完豐為長湍府使,公亦隨往。時光海幽閉母后,倫紀斁絕,完豐慨然有匡復之志,公亦參其謀議。時仁祖大王在潛邸,凡往來陳達稟定等事,公皆身當,每自長湍達夜入城,仍曉發還歸。一年之間,三斃駿騎,其勞苦之狀可知。……及舉義之日,自長湍起軍入城,公為先鋒將,仁祖大王以軍期差遲,親自前往延候,至延曙驛前相逢,公下馬拜伏路左,奏以長湍領軍來到狀,上即解御袍而衣之。
  • 17.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23,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8.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33,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19.    《承政院日記》,崇禎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20.    李景奭:《白軒集》卷三十七,《完豐府院君李公諡狀》:丙子冬十二月,清兵長驅,數日而薄京城,上幸南漢,於是乎城受圍矣。公以御營兵軍北門,數出兵有所殺獲。公方病甚,而風雪中扶夾登陴,往來警守,如無疾人,人皆憂之。或有言之者,則曰:“此何時也,而敢顧身乎?”體察使與公方議出兵,時大風,公踞牀忽倒於地,擔歸城中舍,過五六日而病益危。臨絕,謂其婿蔡君裕後曰:“吾無所恨,而不能瞑目者,會稽之恥也。”……以丁丑正月初三日卒,年五十八。……訃聞,上震悼,哭之慟,聲聞於外,莫不感動,素食者累日。其斂也,為之製衣衾以賜之,自襲斂至權厝,命中使臨視之,京畿觀察使護其喪。其年四月,還葬於楊州先兆之次,公意也。自山城啓而引也,特令入殯於京第,此曠世之盛典也。初公城南漢,人不以為急,亦多誚公,危急則皆曰:“若無此城,何所依歸?”始入城也,人之見之者,喜其城之險而恨器械之未備,既校其庫中,凡所以摧鋒火攻之具,靡不畢備,人皆服公智慮之遠也,於是鹹一口言曰:“國幾絕而復續者,公之功也。”配温祚王而受享者,非公而誰?遂作廟南漢,以公配享於温祚王,因公論也。
  • 21.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34,十五年正月初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22.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8,三年正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 23.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19,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