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景隆

(明朝將領)

鎖定
李景隆(1369—1429) [36]  ,小字九江,盱眙人。明朝將領,曹國公李文忠之子。 [22]  [35] 
李景隆自小長相清秀,讀書通典故,深得明太祖喜愛。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多次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舉兵反;同年八月,建文帝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率軍北伐,功敗垂成;同年十一月,朱棣回師北平,與李景隆在鄭村壩會戰,李景隆軍大敗。次年,建文帝特授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四月,於德州再誓師北上,合兵60萬,再次被燕軍擊敗。 [35] 
建文四年(1402年),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至燕王軍營請和,被朱棣拒絕。不久,燕兵攻至金川門,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城門,迎燕師入城,南京陷落。同年六月,朱棣即皇帝位。授李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千石。命其重修《明太祖實錄》,任監修。永樂二年(1404年),各部官員接連彈劾李景隆,遂被褫奪爵位,抄沒家產,軟禁於家中,後死於幽禁之中。 [35] 
別    名
九江(小字)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盱眙
出生日期
1369年
逝世日期
1429年
主要成就
靖難之役時任南軍主帥
本    名
李景隆
官    職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 [14] 
爵    位
曹國公

李景隆人物生平

李景隆早年經歷

李景隆,小字九江,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年輕時喜讀兵書,舉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並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時襲爵曹國公,娶陽成公主(燕王朱棣胞妹)為妻,授駙馬都尉。 [36]  他多次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軍,還曾負責與西番茶馬互市貿易,後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李景隆因是朱允炆心腹,深受親近信任。不久,周王朱橚被告發謀反。朱允炆派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前往開封,包圍周王府,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 [2]  [3] 

李景隆率軍徵燕

靖難之役戰略圖 靖難之役戰略圖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黃子澄向朱允炆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八月,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4] 
同年九月,李景隆兵至德州,調集各路兵馬,進駐河間。朱棣對李景隆非常輕視,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卻率精鋭兵馬援救永平,後又奔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李景隆聞訊,率軍圍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門。朱高熾只是憑城堅守。期間,都督瞿能幾乎攻破張掖門,卻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敗垂成。 [5] 
十一月,朱棣回師北平,擊敗都督陳暉所部,而後與李景隆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東二十里)會戰。他率精騎為先鋒,左右衝擊,連破南軍七座營寨。燕將張玉列陣進擊,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軍也鼓譟殺出。李景隆大敗,拋棄物資,連夜撤退。南軍各部盡皆南奔。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準備等來年開春再北上攻燕。 [6-7] 

李景隆兵敗召回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軍援救,兵出紫荊關,卻因燕軍早已回師,無功而返。朱允炆認為李景隆用兵不順,是因權柄太輕,便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師北上,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會兵真定,合軍六十萬,進駐白溝河(在今河北雄縣境內)。結果再次被燕軍擊敗,只得拋棄全部輜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濟南 [8] 
同年十月,朱允炆將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卻並未治罪。李景隆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征討。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徵、御史葉希賢紛紛上疏,認為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應予誅殺。黃子澄慚憤不已,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朱允炆對此一概不聽。 [9-10] 

李景隆開城迎降

明皇蠟像宮中的李景隆迎降蠟像 明皇蠟像宮中的李景隆迎降蠟像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朱允炆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請誅李景隆。朱允炆不準,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此時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 [11]  [12]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史稱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靖難諸功臣為此憤憤不平。 [13]  [14] 

李景隆受劾圈禁

永樂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發李景隆,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朱棣不予追究。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朱棣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勳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閒在家。 [15] 
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朱棣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義憤糾結的李景隆死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 [16]  [36] 

李景隆明史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景隆,小字九江。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嘗被命執周王橚。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討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寧。景隆聞之,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師破大寧,還軍擊景隆。景隆屢大敗,奔德州,諸軍皆潰。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齎璽書賜黃鉞弓矢,專征伐。方渡江,風雨舟壞,賜物盡失,乃更制以賜。四月,景隆大誓師於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於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復大敗,璽書斧鉞皆委棄,走德州,復走濟南。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詔景隆還。黃子澄慚憤,執景隆於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復請誅景隆。帝皆不問。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谷王橞開門迎降。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永樂二年,周王發其建文時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詔勿問。已,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羣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復劾之。詔削勳號,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僕無慮千百,意叵測。”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正統十三年始下詔令增枝等啓門第,得自便。弘治初,錄文忠後,以景隆曾孫璇為南京錦衣衞世指揮使。卒,子濂嗣。卒,子性嗣。嘉靖十一年詔封性為臨淮侯,祿千石。逾年卒,無子,復以濂弟沂紹封。卒,子庭竹嗣。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卒,子言恭嗣。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言恭,字惟寅,好學能詩,折節寒素。子宗城,少以文學知名。萬曆中,倭犯朝鮮,兵部尚書石星主封貢,薦宗城才,授都督僉事,充正使,持節往,指揮楊方亨副之。宗城至朝鮮釜山,倭來益眾,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宗城恐,變服逃歸。而方亨渡海,為倭所辱。宗城下獄論戍,以其子邦鎮嗣侯。明亡,爵絕。 [22] 

李景隆主要影響

李景隆早年以知兵著稱,多次赴湖廣、陝西等地訓練軍隊,負責與西番的茶馬貿易,曾參與明軍北伐。 [1]  [17]  後率軍抓捕周王,協助建文帝削除周藩。 [2]  靖難之役時,擔任朝廷討燕大軍主帥,多次與燕軍展開大戰,前後統兵近百萬。 [4]  [8]  燕軍渡江後,他主動開門迎降,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 [11]  朱棣繼位後,以公爵受賞,位列靖難諸功臣之上。 [13] 

李景隆軼事典故

李景隆統率五十萬傾國之兵北伐時,燕王朱棣不懼反喜,笑道:“李景隆缺乏計謀又驕傲自負,外表強硬而內心缺乏勇氣,刻薄善妒卻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如今朝廷將傾國之兵託付於他,純屬自坑。漢高祖大度知人,擅長任使,英雄都為其所用,也不過只能將兵十萬。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夠統率五十萬兵馬?趙括之敗必能重現。” [18]  同時,朱棣又指出李景隆此次用兵的五大弱點:
  1. 治軍無軍令軍紀,上下不同心。
  2. 南軍將士不適北地霜寒,糧草軍備不足。
  3. 貪功求勝,貿然輕進。
  4. 缺乏對下屬的信任,剛愎自用,沒有威信。
  5. 所部盡是烏合之眾,混亂無序,多是諛佞小人。
他笑對眾將道:“李景隆有此五敗,此戰必敗無疑。” [19] 

李景隆歷史評價

朱棣:①“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 [20]  ②“李九江志大而無謀,喜專而違眾,……數子皆匹夫,徒恃其眾耳。” [21] 
查繼佐:“若九江果累社稷,廢一以興一,使非太祖家事,隴西坐其孫以不祀,豈岐陽肖子哉?卒之系私室,飢以死,社稷存而徒累其家,何益也?夫王璉直陳治艦,且截北師,燕王原之不殺。而速駕金川,蒲伏密款,他日親論曹國公,謂包藏禍心,九江即忠泣鬼神,義昭日月,百口不奪,夫誰信之?惜乎金川遽開,使北平無仰攻環壁之勞,燕為饒得耳!” [34] 
張廷玉:①“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②“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③“明興諸將,以六王為稱首。非獨功茂,亦由其忠誠有以契主知焉。……論者謂諸王之遺澤,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增壽,與岐陽之有景隆,追溯先烈,不無遺憾。榮遇之弗齊,亦安見其有幸有不幸哉。” [22] 
李景隆夫妻像 李景隆夫妻像
蔡東藩:①“景隆僅優文學,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誤薦,建文誤用,宜其喪師覆轍也。” [23]  ②“南北戰事,一誤於李景隆,再誤於盛庸白溝河之戰,燕王矢盡劍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軍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殺回,轉致敗潰,是景隆之咎,固無可辭。” [24] 

李景隆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李文忠
封曹國公。
兄弟
初授勳衞,後任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27] 
兄弟
李芳英
官至中都留守司留守。 [27]  [28] 
女兒
李氏
嫁晉王朱棡次子朱濟熿,初封平陽王妃,後封昭德王妃。 [29-30] 
曾孫
李璇
世襲南京錦衣衞指揮使 [31] 

李景隆主要作品

李景隆曾在永樂年間監修《明太祖實錄》。 [25-26] 

李景隆史料索引

李景隆影視形象
李景隆影視形象(2張)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22] 
《罪惟錄·卷八上·啓運諸臣列傳上》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32]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難》 [33] 

李景隆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5年
電視劇
卞濤
2011年
電視劇
袁偉豪
2022年
電視劇
韓承羽
參考資料
  • 1.    《明史·李景隆傳》: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 2.    《明史·李景隆傳》: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嘗被命執周王橚。
  • 3.    《明史·周王橚傳》:橚次子汝南王有爋動告變。帝使李景隆備邊,道出汴,猝圍王宮,執橚,竄蒙化,諸子並別徙。
  • 4.    《明史·李景隆傳》: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討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
  • 5.    《明史·李景隆傳》: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寧。景隆聞之,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 6.    《明史·成祖紀一》:十一月庚午,王次孤山。……景隆遣都督陳暉偵敵,道左,出王軍後。王分軍還擊之,暉眾爭渡河,冰忽解,溺死無算。辛未,與景隆戰於鄭村壩。王以精騎先破其七營,諸將繼至,景隆大敗,奔還。十二月,景隆調兵德州,期以明年春大舉。
  • 7.    《明通鑑·卷十二》:辛未,戰於鄭村壩,連破其七營,遂逼景隆。燕將張玉等列陣而進,乘勝抵城下,城中兵亦鼓譟而出,內外夾攻,景隆師潰,宵遁。……翌日,九壘猶固守,燕兵次第破其四壘。餘眾聞景隆已走,遂棄兵糧,晨夜南奔。景隆退還德州。
  • 8.    《明史·李景隆傳》: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齎璽書賜黃鉞弓矢,專征伐。四月,景隆大誓師於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於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復大敗,璽書斧鉞皆委棄,走德州,復走濟南。
  • 9.    《明史·李景隆傳》: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詔景隆還。黃子澄慚憤,執景隆於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
  • 10.    《明鑑綱目·卷二》:冬十月,詔李景隆還。赦不誅。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徵、御史葉希賢並言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宜誅。黃子澄亦請正其罪以謝天下。皆不聽。
  • 11.    《明史·李景隆傳》: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復請誅景隆。帝皆不問。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谷王橞開門迎降。
  • 12.    《明史·恭閔帝紀》:六月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於高資港,敗績。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不聽。……乙丑,燕兵犯金川門。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 13.    《明史·李景隆傳》: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
  • 14.    《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以曹國公李景隆、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僉事陳瑄有默相事機之功,加封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彩幣四十表裏、鈔四千貫。
  • 15.    《明史·李景隆傳》:永樂二年,周王發其建文時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詔勿問。已,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羣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復劾之。詔削勳號,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
  • 16.    《明史·李景隆傳》: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僕無慮千百,意叵測。”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 17.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癸丑,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暠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北伐,又命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江陰侯吳良等皆隨徵師行。
  • 18.    《明太宗實錄·卷四》:上語諸將曰:“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漢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十萬,九江何等才而能將五十萬?趙括之敗可待矣。”
  • 19.    《明太宗實錄》卷四:上笑曰:“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為將政令不脩,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皸瘃,甚者墮指,又士無贏糧,馬無宿槁,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三也;貪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四也;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五也。九江五敗悉備,保無能為。”
  • 20.    明太宗實錄:卷四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2]
  • 21.    明太宗實錄:卷六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2]
  • 22.    明史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2]
  • 23.    明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2]
  • 24.    明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脱重圍北走還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2]
  • 25.    《明太宗實錄·卷十三》:己未,修《太祖高皇帝實錄》。敕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茹瑺曰:“……爾景隆,國之懿戚,自少暨壯,服事皇考,廟謨睿略,多所聞知,今特命爾監修。”
  • 26.    《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辛酉,監修國史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等、總裁官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上表,進《太祖高皇帝實錄》。
  • 27.    《明史·李文忠傳》:文忠三子,長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賜名。增枝初授勳衞,擢前軍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 28.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八》:以李芳英為中都留守司留守。芳英,曹國公景隆弟也。
  • 29.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六》:冊曹國公李景隆女為平陽王濟熿妃。
  • 30.    《明太宗實錄·卷十一》:景隆,昭德王濟熿妃父雲。
  • 31.    《明史·李景隆傳》:弘治初,錄文忠後,以景隆曾孫璇為南京錦衣衞世指揮使。
  • 32.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2]
  • 33.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2]
  • 34.    [清]査繼佐撰,倪志雲、劉天路點校.二十五別史:明書.濟南:齊魯書社,2000:1473-1475
  • 35.    李景隆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36.    出將入相的盱眙人——大明岐陽王李文忠及家世考略  .盱眙文藝[引用日期2024-03-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