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孝孺

鎖定
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 [55-56]  字希直,又字希古, [56]  號遜志,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裏,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明朝官員、學者、文學家、思想家。 [57] 
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拜名儒宋濂為師,深受器重。1398年,明惠宗朱允炆即位後,遵先皇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其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以師禮。皇帝讀書每遇到疑難問題,均宣其御前講解;凡有國家大事,也命其坐前批答。此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由方孝孺任副總裁。其後又調任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皇帝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多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佔南京,文武百官見風轉舵者居多,唯獨方孝孺拒不投降,被下獄後凌遲處死,時年四十六。 [43]  [57] 
方孝孺的政論文、史論文、經典釋文、散文和詩文皆為最佳。其著述絕大部分收錄在《遜志齋集》中。據《明史》記載:“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文章謂:“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撰有《大易枝辭》《周禮考次》等,還有許多著名文學作品,如《蚊對》《指喻》等,每篇都各具特色。因方孝孺殉節後其書被禁,故所流傳下來很少,後在海寧一藏家處發現部分遺著,被刊成《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共四十卷,流傳於世。 [57] 
全    名
方孝孺
別    名
緱城先生、正學先生
希直,一字希古
遜志
諡    號
文正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寧海大佳何鎮 [54] 
出生日期
1357年
逝世日期
1402年7月25日
逝世地
直隸應天府
安葬地
江蘇省南京市聚寶門外山上
主要成就
著作甚豐,內容醇深雄邁
主要作品
遜志齋集 [2] 
《方正學先生集》
深慮論
豫讓論
最高官職
翰林院文學博士

方孝孺人物生平

方孝孺早年經歷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寧海大佳何鎮 [3]  [54]  。父親方克勤洪武年間曾任山東濟寧知府,奉公守法,入《明史·循吏傳》 [4] 
方孝孺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方孝孺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23]
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 [5]  。成年後跟着宋濂學習,宋濂的門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連前輩的胡翰蘇伯衡也自認不如。方孝孺反而輕視文辭寫作的學問,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 [6]  。他曾因病卧牀,家中糧食斷絕。僕人將情況向他報告,他笑着説:“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困擾何止我家啊!”父親方克勤因“空印”事獲罪而被處死,他扶持靈柩歸鄉安葬,哀情感動了行路的人們 [7] 

方孝孺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吳沉、揭樞 [8]  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端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説:“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 [9]  。後來,被仇家連帶舉發,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釋放了他 [10]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説:“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毫不倦怠 [11]  。蜀獻王朱椿聽説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他每次見面,就向世子陳説道德。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 [12] 
方孝孺像,取自明嘉靖四十年台州王大可刊本《遜志齋集》 方孝孺像,取自明嘉靖四十年台州王大可刊本《遜志齋集》
朱允炆即位,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侍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 [1]  。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羣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13] 

方孝孺輔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攻掠大名府。朱棣聽到齊泰黃子澄已經奔竄的消息,上書請求朱允炆命盛庸、吳傑、平安諸將停止軍事行動 [14]  。方孝孺建議:“燕軍長期駐紮在大名府,天氣暑熱降雨,他們應該會不戰自疲。火速命令遼東諸將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府,真定府諸將過盧溝橋直搗北平,燕王他一定回軍救援。我方以大量軍隊追隨燕王之後,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結局。現在他的奏事文書恰好送到,應暫且給以答覆,文書往返時間超出一月,就會使得他的將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擊的態勢,進而消滅燕軍,就不會很費事了。 [15]  ”朱允炆表示贊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巖乘車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讓他罷兵迴歸自己的屬地。又寫下傳佈的諭旨數千字交給薛巖,拿到燕軍之中,秘密散發給眾將士。薛巖到燕軍中,他將諭旨藏匿起來,不敢出示給將士們,燕王也沒有尊奉詔令 [16]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派遣軍隊擾亂燕軍糧餉運輸線。朱棣又派遣指揮武勝上書朱允炆,申訴以前的請求。朱允炆想要應允,方孝孺説:“此時若停止軍隊作戰,以後就難以再次凋動集中了,願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殺了武勝來,拒絕朱棣的請求 [17]  。不久,燕兵搶掠了沛縣,燒燬糧船。這時候,討伐河北的軍隊疲乏無功,而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斷絕,方孝孺以此深感憂慮。由於朱棣的世子朱高熾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則狡獪譎詐,又得到朱棣的寵愛,曾想奪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 [18]  。於是將這一建議稟報朱允炆,派遣錦衣衞千户張安攜帶着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賜予燕世子。世子收到書信沒有啓封,連同張安一起送往燕王軍前,方孝孺的離間計謀無法實行 [19]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徵集各地軍隊。方孝孺説:“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許諾,拖延幾天,東南一帶徵募的軍隊會漸漸彙集,北方軍隊不善於駕舟操揖,決戰於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 [20]  。”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燕王不聽。朱允炆命眾將調集水軍於江上,而陳瑄率戰艦投降了朱棣,燕軍便渡過了長江,時間是六月乙卯日 [21]  。朱允炆憂慮畏懼,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圖謀復興。方孝孺堅決請求守衞南京城池以待援軍,即使事不成功,也應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門大開,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進了監獄 [22] 

方孝孺被誅滅族

當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説;“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方孝孺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方孝孺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24]  。朱棣走下卧榻慰問他説:“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裏。”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説:“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説:“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説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 [25]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26]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説道:“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還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27] 
方孝孺有位兄長方孝聞,他致力學問,舉止淳厚,先於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赴刑場,也賦詩一首而死。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事先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 [28]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29] 

方孝孺身後之事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吩咐禮部:“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的家屬淪為官籍奴僕者,都釋放為民,發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於戍守之處,其餘釋放還鄉。”
萬曆十三年(1585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獲罪而被貶謫守邊者的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30]  。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後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兒子名孝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復曾上書皇帝,請求減損信國公湯和增收的寧海縣的賦税,被貶謫戍守慶遠衞,因編入軍籍,在誅滅方孝孺“十族”時得以免死。方孝復的兒子方琬,後來也獲釋為民。 [31] 
明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是方孝孺的後裔,一時士大夫們都相信了他的話,還為此纂成《歸宗錄》。不久方氏覺察到其中的虛假,告到官府,才了結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詔旨褒揚、編錄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輝祖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32] 

方孝孺主要影響

《歷代名臣像解》中的方孝孺像
《歷代名臣像解》中的方孝孺像(3張)
方孝孺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俱佳,絕大部分收集在《遜志齋集》中。其文學作品,如《蚊對》《指喻》《越巫》《鼻對》《吳士》《越車》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題鮮明,議論大膽”。這是方孝孺文學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寫的《越巫》一文,通過一個以“治鬼”術騙人的越巫,最後被人裝鬼反其道嚇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諷了社會上巫祝欺人為生的邪惡與自欺,落得個身赴黃泉的可悲結局。
他還善於以“寓熱於冷、以形傳神”的手法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如《吳士》一文即屬此類。文中借張士誠的形象諷刺那些偏聽偏信、輕於用人的當權者,又借與吳士交遊的“錢塘無賴”的羣體形象,揭露了浮誇之風的社會基礎。
“選材嚴、開掘深”,這也是他文學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視為範例,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由敍事和論理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敍事,後一部分闡發所敍之事中藴含的道理。借“喻”立説,兩者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第四個特點是善於借喻,運用對比寓言等寫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屬《鼻對》和《蚊對》。《蚊對》是一篇探討生活哲理的倫理散文,即事論理,從被蚊蟲叮咬這件具體的日常生活瑣事,昇華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則。
《明史》説,“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四庫全書總目》在評其文章更是“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 [33]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
方孝孺所撰寫的《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收入寧海縣文物辦庫房。該書在寧海一藏家處發現,全套18本,每本書長26.5釐米、寬16.6釐米、厚1釐米,內收集有方孝孺絕大部分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等,其文學作品《蚊對》《指喻》《越巫》《鼻對》《吳士》《越車》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節後其書被禁,故流傳甚少。1928年,寧海鄉紳胡撝謙深感“寧海為其生長之鄉,寧海誠不可無刻本”,以成化本為底本重刊,名為《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共40卷,包括拾遺卷和附錄卷;書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內容已遠超成化本範圍。 [34] 

方孝孺歷史評價

朱元璋:此莊士,當老其才。 [35]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35] 
朱高熾: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 [29] 
李贄: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36] 
錢士升: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37]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38] 
方孝孺像
方孝孺像(4張)
張廷玉: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35]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39] 
胡適:①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説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説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36] 

方孝孺軼事典故

  • 讀書種子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這一美譽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參姚廣孝的創意。姚廣孝瞭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當初是應允的,但在金鑾殿上,由於方孝孺的極不配合,朱棣滅了他的十族。
説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會非常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方孝孺書法 方孝孺書法
方孝孺題宋·李迪《三顧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孝孺題宋·李迪《三顧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孝孺人際關係

方孝孺家庭人員

  • 父:方克勤
  • 兄:方孝聞
  • 弟:方孝友
  • 妻:鄭氏
  • 子女:方孝孺有二子:方中憲、方中愈,還有二女,在南京城破後,投秦淮河而死。 [35] 
  • 十世孫:方忠奕 [52] 

方孝孺後世子孫

永樂帝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在短短的七個月在位時期,親自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時任南京提學御史的楊廷筠在認定方孝孺嫡系餘德宗一支繁衍至二百多人後,允許其後裔複姓方。 [52] 
天啓二年(1622年),方孝孺十世孫方忠奕入京參加貢生考試,上書明熹宗朱由校,請求正式為方孝孺恢復名譽。明熹宗下旨:“方孝孺忠節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至此,隱居奉賢、南匯等地區的方孝孺後裔終於得到官方認可,方孝孺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52] 

方孝孺人物爭議

  • 被滅十族的傳説
歷史上只有“滅九族”的酷刑,有史以來,“滅十族”惟方孝孺與景清兩人。
朱棣即位後,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極端忠於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
方孝孺題跋像,取自清代修《安徽廬江方何氏宗譜》 方孝孺題跋像,取自清代修《安徽廬江方何氏宗譜》
因為有求方孝孺,當方孝孺批駁朱棣將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時,朱棣還是保持耐性説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迴避。偏偏方孝孺頂真到底,拒不同意。
初見“誅十族”於祝枝山《野記》,一般認為非正史。
《明史·方孝孺列傳》是“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説明成祖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根據另一則史料《立齋閒錄》裏面的記載是:“今校南京錦衣衞鎮撫司監簿除前編缺壞外所存簿籍載正學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諒經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孫起宗起成起莊小荀居安淵勝族孫崇儉等”。
《明史·方孝孺列傳》並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另外,崇禎年間編纂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還記載了當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續方姓一脈,至天啓二年,方孝孺十世孫伏闕上書以聞,得以贈恤的故事。
方孝孺被誅滅十族這個有待於考證,第十族為門生之門生。但誅十族的行為與十族是否被誅滅並不矛盾,正史中雖然沒有對於方孝孺被誅滅十族之事並沒有直接點出,但是前後呼應 [39]  ,在字裏行間中間接説明。

方孝孺史書記載

方孝孺後世紀念

南京方孝孺墓
南京方孝孺墓(6張)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神宗時,下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方孝孺位列其次。 [53] 
明萬曆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於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後來均遭焚燬。
1999年,雨花台風景區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復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週年之際,方孝孺後人又捐款與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45-46] 

方孝孺藝術形象

方孝孺影視形象

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片段 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片段
2005年電視劇《大明天子》:戈輝飾方孝孺。 [47] 
2009年電視劇《鄭和下西洋》:錢學格飾方孝孺。 [48-49] 
2011年電視劇《洪武三十二》:艾威飾演方孝孺。 [50] 
2015年電視劇《英雄訣》:吳成志飾演方孝孺。 [51] 
2019年電視劇《大明風華》:王毅凡飾演方孝孺。

方孝孺戲曲形象

1993年戲曲《千鍾戮·草詔》:張衞東飾演方孝孺。
參考資料
  • 1.    《明史·方孝孺傳》: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諮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
  • 2.    張欣責任編輯;張忠曼.國學經典導讀叢書 《古文觀止》導讀.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04
  • 3.    《明史·方孝孺傳》: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
  • 4.    《明史·方孝孺傳》: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
  • 5.    《明史·方孝孺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
  • 6.    《明史·方孝孺傳》: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 7.    《明史·方孝孺傳》:嘗卧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復從濂卒業。
  • 8.    《明史·方孝孺傳》: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
  • 9.    《明史·方孝孺傳》: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
  • 10.    《明史·方孝孺傳》: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
  • 11.    《明史·方孝孺傳》: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
  • 12.    《明史·方孝孺傳》: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説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 13.    《明史·方孝孺傳》: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 14.    《明史·方孝孺傳》: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傑、平安兵。
  • 15.    《明史·方孝孺傳》: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
  • 16.    《明史·方孝孺傳》: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巖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籓。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巖,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巖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
  • 17.    《明史·方孝孺傳》: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將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復聚,願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
  • 18.    《明史·方孝孺傳》: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餉道絕,孝孺深以為憂。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譎,有寵於燕王,嘗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內亂。
  • 19.    《明史·方孝孺傳》:乃建議白帝:遣錦衣衞千户張安齎璽書往北平,賜世子。世子得書不啓封,並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 20.    《明史·方孝孺傳》: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徵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
  • 21.    《明史·方孝孺傳》: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説。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
  • 22.    《明史·方孝孺傳》: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啓,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 23.    方孝孺半身像取自明嘉靖四十年台州王大可刊本《遜志齋集》。
  • 24.    《明史·方孝孺傳》: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
  • 25.    《明史·方孝孺傳》: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 26.    《明通鑑》:六月...丁丑,殺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文學博士方孝孺,皆夷其族。
  • 27.    《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 28.    《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 29.    "骨鯁之士"方孝孺遭滅十族 正氣還是迂腐?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09-17]
  • 30.    《明史·方孝孺傳》: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萬曆十三年三月,釋坐孝孺謫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餘人。
  • 31.    《明史·方孝孺傳》: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洪武二十五年嘗上書闕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寧海賦,謫戍慶遠衞,以軍籍獲免。孝復子琬,後亦得釋為民。
  • 32.    《明史·方孝孺傳》: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
  • 33.    方孝孺的文學主張、成就與風格  .寧海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9-15]
  • 34.    寧海收入方孝孺所撰 《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  .寧波網[引用日期2016-02-25]
  • 35.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7]
  • 36.    胡適評價方孝孺犯了糊塗  .大河文摘網[引用日期2014-09-17]
  • 37.    《皇明表忠記》。
  • 38.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 39.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7]
  • 40.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九. (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0-1961 :193
  • 41.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九. (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5
  • 42.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51
  • 43.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2671-2672
  • 44.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291-292
  • 45.    南京園林——雨花台  .中華園林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46.    剛正不阿的“讀書種子”方孝孺  .寧海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10-21]
  • 47.    《大明天子》開播前的懸疑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6-10-20]
  • 48.    評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精美的敍事 深沉的解讀  .人 民 網[引用日期2016-10-20]
  • 49.    資料: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劇情梗概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6-10-20]
  • 50.    《洪武三十二》分集劇情介紹  .四川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10-20]
  • 51.    寧靜《永樂傳奇》殺青 攜手呂良偉演繹大明風雲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6-10-20]
  • 52.    方孝孺後代在上海  .澎湃號 > 上海通志館[引用日期2022-01-28]
  • 53.    方孝孺的生前身後事--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數字科技館[引用日期2022-01-29]
  • 54.    方孝孺紀念館開館  .寧海縣人民政府.2022-07-26[引用日期2023-04-24]
  • 55.    白卓然,張漫凌編撰.中國曆代易學家與哲學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7.第149頁
  • 56.    王琰,古潭等編著.中國歷史上的今天[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08.第518頁
  • 57.    白卓然,張漫凌編撰.中國曆代易學家與哲學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7.第149頁
  • 58.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