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昪

(朝鮮哲宗)

鎖定
李昪(1831年—1864年),即朝鮮哲宗(조선 철종),朝鮮王朝第25代君主(1849年—1864年在位)。字道升,號大勇齋,曾用名李元範,是朝鮮英祖李昑的玄孫,思悼世子李愃的曾孫,全溪大院君李㼅之子。
李昪早年流落江華島,生活落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朝鮮憲宗去世後,在純元王后金氏的指定下,以王室旁支身份入嗣朝鮮純祖大統,繼承王位。在位期間,安東金氏專權,國政昏暗,雖然沒有出現大動盪的局面,但朝鮮內外部的危機在他在位時急速積聚,整個社會處於崩潰的邊緣。
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64年1月16日)去世。時年33歲。廟號哲宗諡號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清朝賜諡“忠敬”),葬於睿陵。他沒有子嗣,由另一王族旁支李熙繼承王位,是為朝鮮高宗。大韓帝國建立後朝鮮純宗追尊李昪為哲宗章皇帝。
別    名
李元範
李曅
江華道令
道升
大勇齋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朝鮮漢城
出生日期
1831年7月25日(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七日)
逝世日期
1864年1月16日(同治二年十二月八日)
主要作品
《中齋稿》
本    名
李昪
廟    號
哲宗
諡    號
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朝鮮上諡);忠敬(清朝賜諡);章皇帝(大韓帝國追尊)
陵    墓
睿陵

李昪人物生平

李昪繼承王位

朝鮮哲宗李昪的祖父恩彥君李䄄是莊獻世子李愃(朝鮮莊祖,朝鮮英祖的世子)之子,是朝鮮正祖李祘同父異母的弟弟。李元範這一支向來命運坎坷,莊獻世子被英祖關入米櫃中活活餓死,恩彥君則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向商人放債等非法行徑被英祖得知,流放濟州島,後雖獲赦還,但又在正祖年間因其子常溪君李湛捲入洪國榮的逆謀又被髮配到江華島。嘉慶六年(1801年),恩彥君受到“辛酉邪獄”的牽連而被賜死。道光二年(1822年),恩彥君的家族被朝鮮純祖特赦,其中恩彥君的兒子李㼅(哲宗即位後追尊為全溪大院君)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七日(陽曆7月25日)在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慶幸坊私第生下第三個兒子,取名元範,也就是後來的哲宗。李元範還有兩個哥哥——李元慶(哲宗即位後追封懷平君)和李元羲(哲宗即位後封為永平君,改名李昱,後又改為李景應)。朝鮮憲宗在位時,閔晉鏞企圖推戴李元慶為王,事泄後閔晉鏞等人被凌遲處死,李元慶亦被賜死。包括李元範在內的家屬被株連,流放到喬桐島,後又改配到江華島,此時李元範年僅14歲。
哲宗在江華島流放期間所居的龍興宮 哲宗在江華島流放期間所居的龍興宮
李元範少年時代正值勢道政治時期,王室宗親在外戚勢道的專橫下處境非常艱難。李元範本人又是庶出,其母廉氏出身卑微,且很早離世,甚至連本貫在哪裏都不清楚(以至於後來他即位後一度將母親本貫弄錯為坡平,直到1861年才更正為龍潭 [1]  )。再加上李元範的家族又屢出“逆賊”,因此他從小就生活困難,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在4歲時念過《千字文 [2]  ,後來又簡單唸了兩卷《資治通鑑》和一二卷《小學》,並且沒有記住所學的內容。 [19]  被流放到江華島後,李元範的生活更加落魄,終日以砍柴伐木為生,時人稱為“江華道令”(“道令”即公子或少爺之意)。今天江華島上的龍興宮就是當年李元範流落時的居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朝鮮憲宗病危,沒有子嗣,宮廷圍繞王位繼承而暗潮湧動。當時朝鮮兩大外戚集團——豐壤趙氏安東金氏各有打算,豐壤趙氏主張立德興大院君的宗孫李夏銓為新王,繼承憲宗大統;安東金氏則物色到流落江華島的李元範,主張立他為王。安東金氏的理由是在英祖的血脈中,正祖、純祖、翼宗一系單傳下來的男性後代已經斷絕,只能上溯到莊獻世子的其他各子中去尋找繼位者,莊獻世子長子懿昭世孫李琔早死,次子正祖一支已經絕嗣,所以依據長幼順序,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䄄的孫子才有資格,且根據宗法制“長子不為人後”的規定,只能選定幼子李元範為王位繼承人。這年六月六日,憲宗去世,純宗妃純元王后金氏匆忙下教旨,指定李元範為王位繼承人 [3]  ,並派判中樞府事鄭元容前往江華島奉迎李元範入宮。史載當時的李元範“總角居村野,貧甚,躬耕織屨。元容等奉旨來迎,舉家驚懼,不敢登途,元容懇告(純元)王后之意,遂偕歸”。 [4]  六月八日,李元範入宮,封“德完君”。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九日,行冠禮,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是為哲宗。六月十五日,大臣擬曅、昪、昷三字候選哲宗名諱,純元王后依慣例選取“首望”,改哲宗名為“曅”。 [5-6]  七月三日,純元王后擔心該字與宗主國清朝康熙帝名諱“玄燁”之燁字讀音相同而引起清朝責問,為預防萬一,選取“副望”,又改哲宗名為“昪”。 [7]  同年十二月,清朝派使臣瑞常和色本赴朝鮮,冊封哲宗為朝鮮國王

李昪政局混亂

哲宗即位後,追尊其父李㼅大院君,稱“全溪大院君”;他的祖父恩彥君李䄄、伯父常溪君李湛、兄長李元慶等政治犧牲品也即刻得到平反昭雪。此外,哲宗被過繼給純宗,繼承其統,到咸豐七年(1857年)又將“純宗”的廟號升格為“純祖”。而與他競爭王位的李夏銓則在同治元年(1862年)被安東金氏放逐到濟州島,最後賜死
反映哲宗入宮情景的禹相夏《江華島行列圖》(局部) 反映哲宗入宮情景的禹相夏《江華島行列圖》(局部)
朝鮮哲宗原本生活落魄,個性軟弱,一夕之間被安東金氏扶上王位,註定了他將一直被安東金氏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命運。他即位後,拜純元王后為大王大妃,雖然哲宗已19歲,但因學識不足而每日前往經筵學習,國事則交給純元王后垂簾聽政,長達兩年半之久。而扶植哲宗的安東金氏眾臣如金左根、金洙根、金汶根等人則壟斷朝政,壓制豐壤趙氏,將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推向頂峯。咸豐元年(1851年)九月,金汶根的女兒嫁給哲宗,被冊封為朝鮮王妃,是為哲仁王后,安東金氏藉此進一步加緊了對王室的控制。
隨着安東金氏勢力的膨脹,不僅王室的勢力十分衰弱,而且國家也日益崩壞。“錦繡江山春似海,鶯花巷陌日中天”,這是哲宗初年的一句讚頌太平盛世的詩,然而現實卻與此完全相反。哲宗在位時,朝政更加腐敗,文恬武嬉,賄賂公行,地方年年告災,民不聊生。“三政紊亂”現象開始蔓延,最終導致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民亂”的爆發,此時朝鮮南部到處農民起義,政局日益動盪不安。哲宗在派兵鎮壓起義的同時,不得不下令設立“三政釐整廳”,承諾改革三政。 [8]  同時,瘟疫也在哲宗時不斷爆發,最大的一次是咸豐十年(1860年)流行霍亂,全國死亡人數達數十萬。哲宗時民間盛傳禁書《鄭鑑錄》,宣揚鄭氏將取代李氏,民心騷動可見一斑。

李昪外部威脅

哲宗殘像 哲宗殘像
哲宗年間的危機不僅來自朝鮮國內,更有外部歐美資本主義的威脅。哲宗時,歐美列強已經相繼打開了中國和日本的國門,對朝鮮構成巨大威脅,朝鮮國內人人自危,對西洋侵犯充滿恐懼。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敗清朝、圍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逃亡熱河,這一系列消息傳到朝鮮時,造成了舉國巨大的震動,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關於允許自由傳教的規定也引起了朝鮮的注意。太平天國起義的不斷髮展客觀上加劇了朝鮮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對立。哲宗對此非常憂慮,説:“夫以天下之大,猶不能抵敵,則其鋒鋭之剽悍,推可知也。第念燕京之於我國,即唇齒之比也,燕京若危,則我國豈晏然乎?且聞彼之所講和雲者,不徒交易之計而已,以其蔑倫悖常之術,欲為傳染於四海者也。然則我國亦難免其害,況舟楫之利,一瞬千里者乎?苟其然者,將如之何可乎?預備之策,不可不講究。” [9]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哲宗派出了以趙徽林、樸珪壽為正、副使的慰安使團,前往熱河慰問咸豐皇帝,同時探聽消息。臨行前哲宗對他們説:“今番使行,即皇城有事之故也。此時異於他時,送卿等之予心,亦甚系變,必須善為往還也。皇城賊匪未知近復何如,而先來便詳細探知,從速出送,則可以知中國之信息,可以知卿等之安否矣。” [10]  可見哲宗對中國局勢的關心。
隨着這些消息的傳入與蔓延,朝鮮國內一片恐慌,各種流言盛行,京城貴族紛紛落鄉,逃往山中避難,甚至朝中大臣也有私自離職外逃者,這從哲宗與左議政樸晦壽的的對話中便可看出。 [11]  史書記載:“英法陷北京之報至,上下大驚,移老稚婦女及重器於外,大徵兵士,以備陰雨,而市民往往胸掛十字架,示其為天主教徒,欲以媚西人而免禍”。 [12]  崔濟愚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下,為了對抗西方文化侵略,而創建了新的宗教——東學道。但朝鮮鑑於清朝太平天國的影響,對東學道這種民間宗教嚴加禁止,這使朝鮮的官民對立更加尖鋭。不過,哲宗時代雖然依舊嚴禁天主教,但已經是流於形式,安東金氏一直對天主教持寬容態度,朝鮮政府對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而天主教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信徒達到數十萬之眾。
西方國家侵犯的恐慌不僅是來自中國傳來的壞消息,也有實際的行動。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一艘國籍不明的外國船攻擊朝鮮江原道蔚珍、竹邊 [20]  ;咸豐元年(1851年)三月,法國的商船出現在濟州島大靜縣 [21]  ;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美國的捕鯨船出現在東萊府的龍塘浦 [22]  ;咸豐四年(1854年),沙皇俄國軍艦巴拉達號駛入德源(元山)到圖們江口一帶,並在德源、永興打死朝鮮人 [23-24]  ;咸豐五年(1855年),法國軍艦維吉尼號對釜山到圖們江口沿海進行測量 [25]  ;咸豐六年(1856年)秋,一艘剛參加完克里米亞戰爭的法國軍艦上的數百士兵在忠清道洪州長古島登陸,鳴槍放炮,搶掠民家,傷害百姓,隨後又竄到黃海道豐川一帶上岸搶劫。 [26-27]  這些小騷擾使朝鮮的警惕和恐慌不斷擴大。

李昪無嗣而薨

哲宗在位時期,完全被安東金氏控制,他本人突然間從江華島的樵夫一躍而成為統治朝鮮的國王,使他終日沉湎酒色,導致身體日益虛弱,“數年來頻有違豫”。 [2]  [28]  哲宗先後有5個兒子,6個女兒,卻只有一個女兒永惠翁主活下來(嫁給樸泳孝不久後死去),其他全部夭折。在哲宗病危的情況下,王位必須又一次從旁支中尋找。哲宗屬意興宣君李昰應之子李命福,神貞王后趙氏也支持李命福。在這次王位繼承鬥爭中,興宣君聯合豐壤趙氏取得了勝利,他的兒子就是繼承哲宗王位的朝鮮高宗李熙
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陽曆1864年1月16日),哲宗得肝病在昌德宮大造殿猝然離世,在位14年,享年33歲。他的廟號是“哲宗”,同治二年(1863年)上尊號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死後諡號為“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清朝賜諡“忠敬”),葬於睿陵大韓帝國建立後,哲宗於隆熙二年(1908年)被追封為“哲宗章皇帝”(取諡法“法度大明曰章”)。 [13] 
哲宗李昪影視形象

李昪主要作品

哲宗著有《中齋稿》6卷3冊,現藏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

李昪軼事典故

李昪江華初戀

江華島民間傳説哲宗還沒登基時,曾與當地一名叫鳳伊的少女相愛。這一傳説後來被演繹為《江華道令》、《哲宗與福女》等多個電影。現在江華島哲宗潛邸龍興宮外也修了條“江華道令初戀路”,見證這段愛情故事。 [14] 

李昪羣羊跪伏

據史料記載,鄭元容等奉大王大妃金氏(純元王后)之命迎哲宗入繼大統,哲宗一行自江華島走到漢城西郊的楊花津時,出現數百隻羊跪在道路兩旁,作迎駕狀。此被視為哲宗成為國王之“天命”。 [2]  [15] 

李昪人際關係

李昪父母

李昪妃嬪

地位
封號
生卒年
本貫
備註
王妃
1837年—1878年
1851年冊封為王妃
後宮
貴人樸氏
1827年—1889年
1854年冊封為貴人。
貴人趙氏
1842年?—1866年
平壤
1859年冊封為貴人。
淑儀方氏
?—1878年
1853年冊封為淑儀。
淑儀範氏
1838年—1883年
1866年冊封為淑儀。
淑儀金氏
1833年—?
原為承恩宮人,1899年封為淑儀。
宮人李氏
-
-
事蹟不詳。
宮人樸氏
-
-
事蹟不詳。

李昪子女

哲宗總共有5子6女,但除了永惠翁主以外,其他的都早卒。
稱號
生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嫡長子
1858年—1859年
-
早卒。
庶長子
王子
1854年
貴人樸氏
-
早卒。
庶二子
王子
1859年—?
貴人趙氏
-
早卒。
庶三子
王子
1861年—?
貴人趙氏
-
早卒。
庶四子
王子
1862年—?
宮人李氏
-
早卒。
稱號
生卒年
生母
配偶
備註
庶長女
翁主
1851年—1853年
淑儀方氏
-
早卒。
庶二女
翁主
1853年—?
淑儀方氏
-
早卒。
庶三女
翁主
1856年—?
淑儀金氏
-
早卒。
庶四女
1858年—1872年
淑儀範氏
錦陵尉樸泳孝
1866年封翁主
庶五女
翁主
宮人樸氏
-
早卒。
庶六女
翁主
宮人李氏
-
早卒。

李昪歷史評價

朝鮮哲宗是一位傀儡國王,他在位時,安東金氏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整個國家也是內憂外患。後世史家對哲宗的評價是“荒遊嬉戲”、“好色”,稱他“優柔寡斷,耽於酒色,身多疾病” [16]  ,“其性闇弱,缺乏親裁政務之能力,一切政務委任於戚臣,自己則沉湎酒色” [17]  ,也有人説他“天賦柔闇” [18]  ,總之評價偏負面。不過哲宗在位時的危機都是潛在的,並沒有特別大的動盪,這對於哲宗來説或許是幸運的。

李昪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3年
1963年
遊子君王
1967年
1968年
金東勳
電視劇
君王的初戀
1975年
金世潤
風雲
1982年
1990年
2001年
待查
2012年
2020年
2020年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哲宗實錄》卷13,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條。
  • 2.    《朝鮮王朝實錄·哲宗實錄》附錄,《哲宗大王行狀》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4-05]
  • 3.    《朝鮮王朝實錄·憲宗實錄》卷16,十五年六月初六日條:“大王大妃教曰:‘宗社付託時急。英廟朝血脈,今上與江華居元範而已,以此定以宗社付託。’”
  • 4.    樸齊絅.《近世朝鮮政鑑》上卷:中央堂,1886年:第2頁
  • 5.    德完君御諱單子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1-03]
  • 6.    《承政院日記》,憲宗十五年七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3]
  • 7.    《承政院日記》,憲宗十五年七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3]
  • 8.    《朝鮮王朝實錄·哲宗實錄》卷14,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條。
  • 9.    《承政院日記》,哲宗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條。
  • 10.    《日省錄》,哲宗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條。
  • 11.    《承政院日記》,哲宗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條:“上曰:‘聞近日民心騷動,多有落鄉者雲,未知其的實,而朝臣中如有之,則此背國之臣、不欲立朝之類也,此等事隨入聞論罪,可也。’……上曰:‘今番之騷擾,或因大國事而然耶?’晦壽曰:‘以大國事不無依據之端,而皇駕寄在熱河,皇城空蕩,實往牒所無之事也。’上曰:‘然矣。’晦壽曰:‘此不無唇齒之慮,都下騷擾,似因此而日甚矣。’上曰:‘都下民心,見如不見,況八路之民乎?’晦壽曰:‘聞鄉外之民心猶甚於都下雲,若一向無鎮壓之政,則以訛傳訛,孰能禁遏乎?’”
  • 12.    樸殷植《韓國痛史》第一編,第9頁。
  • 13.    《純宗實錄》卷2,隆熙二年5月11日條。
  • 14.    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港口城市——仁川探險  .韓國訪問委員會官網
  • 15.    尹孝定.《風雲韓末秘史》:教文社,1995年:第3—4頁
  • 16.    林泰輔著,陳清泉譯.《朝鮮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240頁
  • 17.    田保橋潔.《近代日鮮關係之研究》上卷:朝鮮總督府中樞院,1940年:第14頁
  • 18.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會,1955年:第15頁
  • 19.    《承政院日記》,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4-05]
  • 20.    《慶尚左兵營啓錄》一,庚戌三月十五日:本月十一日午時到付寧海府使鄭世昌馳報內,初五日亥時江原道平海郡馳通內,即接蔚珍縣馳通內,去月二十七日亥時量,縣竹邊津候望監官南鬥七手本內:夜深後候望幕下沙屯,有人聲隱隱相聞,故喝起候望軍,同往人聲處,則服着異樣人十餘名,見人之來,驚惶逃走於水邊,乘船飛棹而去,深夜之中,難以追探,見水邊沙屯上,有異樣小船棄置一隻,故今方守直是如乙仍於,縣監率將吏等馳往異舶所在處,待天明摘奸,則船樣前後尖而中腰稍廣,狀如梭形,長五把,腰廣一把,船底脊而圓,如月梳形,內外塗以青灰,潑水不濕,帆竹一個長四把,圍圓一圍,櫓六個長三把,以周錫片,包飾上下二處,帆布織如白大綢,厚如煉皮,長三把,廣一把。船內有鐵鏃木柄者十個,鏃體圓如大指,鏃端廣如平匙,裹以皮囊,解見則刃利不敢近,長一把,柄長一把半,妝鏃之處,圓而小,以大繩縛之屢回,柄端方而大如臂,刃與柄俱有魚油氣,似是捉鯨之具是旀,有粉唐紙四張,冊一卷,並載置是遣。摘奸之際,異樣三帆船一隻,自東邊大洋浮來,逗遛於本津前洋,帆色鮮白,船上遮以白布帳,望見船大如山,帳高如樓,甚其雄壯。問情次,候望船一隻良中,使將吏多率格軍,嚮往異舶所住處,則兩船相隔五里許,自彼船中,發快船二隻,飛棹而出,舉銃放丸,格軍中金原山中胸膛而死,私奴尚寅中面門而死。海上我人雖千名,不能當彼人數柄銃,一船驚駭,出死力驅船回來,下船逃避。向前快船二隻,踵而逐來,放炮於彼船棄置之處,棄置船守直軍中,崔日哲左臂中丸,沈光哲流丸橫過額上,流血被面,玩來之名不知田哥,左耳垂中丸而落海邊,守直軍與居人一時奔竄,彼船之人,仍以放心下陸,乘其棄置船一隻而去。如此之際,日已夕陽,異舶乘風直向東邊天際,莫知所向是如,馳通亦馳報為白有旀。十三日酉時到付迎日縣監邊漢圭次次馳通據馳報內辭緣,及十四日戌時到付清河縣監鄭壜馳報內辭緣段置,一樣是白置有亦。異樣船人之放丸殺人,系是罕有之邊情,而左沿之於關東,境海相連,其所了探,尤倍惕念是白乎等以,今方發關嚴飭於沿海各邑為白乎旀,緣由馳啓為白卧乎事云云。
  • 21.    《日省錄》,哲宗辛亥五月初三日條:全羅監司李裕元以今勿浦漂人問情馳啓。狀啓以為“濟州牧使李玄功粘報內:大靜縣摹琴[瑟]鎮前洋三月二十四日未辨船一隻,自西北大洋杳杳現形,馳到彼船所住,觀其所制,則前後平低,插三帆竹,而中竹最高,人形則頭着卭兀羅,上下服色或青或紅,各持鳥銃,詳問來泊事情,則渠等以大法蘭西國人,稟得上海縣公文,與大清人同載,為尋失水人到此,而船中無吃食物,急請糧饌為言,故答以“我國之法,問情後例給糧饌”,則清人或答,而洋人只言渠等所願,不應我人所問。人物則大清人十一名,蘭西人二十三名而已,什物則鳥銃、鐶刀、日用器皿之外,無他所見之物。船底重載石塊,以鎮浮蕩。船制長可為二十把,廣可為七把,外塗青色。彼人所請糧饌,白米二石、生雞十首、柴木十丹、炭二石備給,則彼人答禮西洋木二端、琉璃甁十六個,故答以為“所給糧饌,即我國慰恤遠人之典例,不必酬答”,仍即還給,則彼飛船還去。彼人所贈等,竟不持去,投諸沙場,而送於該縣,使之留置,以為日後憑考之地。
  • 22.    《日省錄》,哲宗癸丑正月初六日條:慶尚監司洪説謨以漂到異樣船問情馳啓,狀啓以為:“即到付釜山僉使徐相嶽牒呈內:本月二十一日未時,龜峯烽軍郭突釗進告內,何許異樣大船一隻,當日午時自天南海洋現形,漂流浮留於龍塘浦前樣。故星火哨探之意,豆毛浦萬户丁順敏定送,而追於到付同僉使牒呈內,即到哨探將豆毛浦萬户馳報內,同船哨探次促櫓前進,則果是異樣船一隻,浮留於同浦前洋。同日未時,仍為下碇,故曳入安泊,其勢末由……開雲浦萬户本鎮二戰船將崔羽侖發送,使之眼同守護,無弊經夜,而下碇在於洋中,故欲為曳入安泊,則彼人掉頭揮手,不肯舉碇,姑順其意,聽其所止。而彼船既不肯安泊,則有不可任其久留,星火馳往,即速問情之意,任譯等處傳令申飭,而追於到付僉使牒呈內,今此龍塘浦前洋下碇船,與他有異,問情次僉使及地方官東萊府使俞錫煥馳到同浦,則左水虞候張度相亦為來到,申飭任譯,使之問情。而當日訓導金蓍敬、別差金鼎九等手本內,小的等率小通事金藝敦等乘船前進於同船處,則船中諸人一齊出見,垂其船索,即為攀援而上,則船制極甚奢靡,人形通同古怪,頭髮垂如蝟毛,所戴則毯氈與黑漆皮笠,而制樣如我國戰笠,容貌鼻高髯禿,眼晴或黃或碧,身體間或刺肉文身,所着則黃黑毯氈,而俱是挾袖單褲,足着如靴子,樣合為四十三名,而其中有一女人,年可二十餘,又有一小男,年可四五歲,頭髮白如羊毛,服着形貌與船人無異,而彼等一見我人,初無忌狀,嬉笑迎接,接之以言語,俱不曉解,以書字問其國號與漂到事,亦不曉解,使渠操筆請書,則如雲如畫,非篆非諺,全無知得,但指船指身曰“旀裏界(美利堅)、旀裏界”云云。中有二人,狀貌異於諸人,趨以進前,能為倭語,果是倭人也,倭人之並騎異船,事涉怪訝,使之近前,消[稍]詳採問曰:“爾等以日本國何島何地之人,同騎此船,而船中諸人,言書莫通,其何國人物?同騎事情亦為詳告云爾。”則同倭人巖吉,年六十;善吉,年三十五,所告內二名俱以日本參[三]河州所居之人,同里居作莊、松莊並四名,燒木商業次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同騎一船,自本土嚮往紀伊州,今年二月二十七日風浪大起,鴟木折傷,將至破船之際,何許大船一隻,不知自何來救,故四名同為上船,轉轉漂流,又有一大船,洋中相逢,則俺等載在此船,驚波餘生,雖幸得全,寄跡異船,殊甚畏懼,同騎雖久,事情則邈然無知。船中所業捕鯨外,別無他事……
  • 23.    岡察洛夫著,葉予譯.《巴拉達號三桅戰艦》: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36—642頁
  • 24.    《承政院日記》,咸豐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4-05]
  • 25.    Horace Newton Allen.A chronological index; some of the chief events in the foreign intercourse of Korea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Press of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1901:p.5
  • 26.    《日省錄》,哲宗丙辰七月十九日條:忠清監司李謙在以異樣船問情馳啓,狀啓以為:“洪州牧使鄭在容牒呈內,異樣四帆竹船留碇於古代島後洋外長古島前洋,而彼人數百名分乘從船四隻下陸,攔入民户,各持兵器,搶奪牛雞豚,罔有紀極,故方行問情,而聞洞民等所告,則十三日彼人三十餘名乘船一隻,來到本里,突入人家,牛隻雞豬等物慾為奪取,故洞民等挽止,則彼人以槍刃揮刺,洞民中片允文左脅為槍刃所傷,片允日腰間為槍柄所撞,倖免即死,聞甚驚駭,親審摘奸,則果如所聞,故着實救療之意,申飭而問情摘奸次方欲乘船之際,彼人數百名乘從船下陸,於本里洞中,每名各持大環刀一柄、鳥銃一柄,而鳥銃則銃頭兼有槍刃,大丸銃三坐,自從船載來,以輪車下陸,藏藥埋置於洞中沙場,拔劍揮槍,亂入人家,牛豬雞草菜等物逐户搜覓,牛十八隻、豬三口、雞五十首、草菜等物盡為搜奪,而少有阻搪,則或舉銃放之,或槍劍揮之,諸民見此光景,莫不惶怯,鳥驚鼠竄。牛隻搜出之際,一牛超躍走坪,則彼人輩左右放銃之際,彼人中一人歇中不死,牛隻則被丸即弊,所見危怖,雖以官威,莫可禁斷,一洞騷擾,於斯之際,實無問情之路矣。及其盡搶牛豬,眾咻稍靜,故誘引其中為魁三四名,書示問情,則似有肯從之意,仍於沙場設幕,而揭示諮文板,言語難通,以書問情,而問:“你們居生何國、何地方,緣何事、何月日往何處到此?”答:“我們以佛蘭西國之人,前二月欲打仗俄羅斯國,不料來到中途,俄羅斯國自願求和,故我等仍往各處觀看而已。“問:“佛蘭西國、俄羅斯國在何地方,而緣何事打仗耶?“答:“不用多言。“問:“船中上下凡幾人?“答:“船中兵六百、水夫二百,共八百人。”……而出沒各島,無常放炮,搜探民家,欲劫島女,則女人盡為逃避出陸,諸島莫不騷撓雲。彼人之下陸作梗,至於攘奪傷人之境者,萬萬驚駭。彼人問答時,宜先以此詰問,而無一言及此。而前此十二日所出元山別將文報中,以為彼船格卒等各騎從船插時島、古代島、長古島到泊侵漁雲,今番聯報,則以為十三日島民二人被傷,十四日亂入人家,牛豬雞等物逐户搜尋覓雲。十二日所出之報,謂以侵漁於三島,則其所侵漁可知其在於十二日以前,而今報只舉十三日以後事,已是稽忽而不善防守,以致騷擾者,尤極駭然,當該地方官及虞候別將等,待竣事論勘。彼人所送銀錢,反覆曉諭,期於還給,島民被傷者,另加救療,彼人中丸者,探問其死生以報……
  • 27.    《日省錄》,哲宗丙辰八月十四日條:黃海監司金淵根以豐川浦洞異樣船來泊馳啓,狀啓以為:“今初四日,本府上船裏浦洞頭民馳告內,大船一隻浮在外洋,四竹船一隻來泊本浦口,次次下陸者近二十名,或着如革戰笠,或着如兜子者,衣服或白或黑,未知何國人物,而直向近處浦村,打捉雞豚之屬,浦民出而禁之,則彼各持鳥銃,而銃頭上插四隅短槍,亂揮向前,有若刺殺樣,浦民輩見此光景,驚怯奔避,彼輩入其空虛數三家,收其雞三首、豚一口、鍮缽三坐、鐮子五個、匙十四個、箸二雙、男冬衣二件、夏衣二件、錢五錢而出,即上船乘潮向外洋而去,其所止泊亦不可知。今此異樣船雖與漂到有異,固當問情,而未接言語,則某國居住之人物、何樣去來之形跡,有難問答,欲問無處,欲逐而未及。發關申飭於水使及沿海邑鎮,使之着意偵探。”
  • 28.    金澤榮:《韓史綮》卷五:王沈於女寵者多年,羸疾沈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