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勳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宰相)

鎖定
李建勳(?-952年),字致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宰相,太師李德誠之子。 [2] 
李德誠是吳國權臣徐温的女婿,起家為升州巡官,一直效力于徐氏幕府,後又擔任李昪的副使,參與了李昪的稱帝密謀,在李昪建立南唐的過程中有佐命之功。他在李昪一朝擔任宰相七年,雖一度被免,但很快復職,官至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李璟即位後,出為昭武軍節度使,保大四年(946年)又以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後進位司空,最終以司徒致仕,隱居於鐘山。保大十年(952年)病逝,追贈太保,諡號為靖。 [2] 
李建勳少好學,工詩文,在金陵時與沈彬、孫魴結為詩社,是南唐白體詩壇的主要奠基者,“其為詩,少猶浮靡,晚年方造平淡”。《全唐詩》存詩一卷 [29] 
全    名
李建勳
別    名
鐘山公
致堯
諡    號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陵
逝世日期
952年
主要成就
輔佐李昪建立南唐
主要作品
《李建勳集》二十卷
最高官職
司空、右僕射等
所屬政權
吳國→南唐

李建勳人物簡介

李建勳早年經歷

李建勳是吳國(唐末割據政權)開國功臣李德誠第四子,少年時便勤奮好學,善寫文章,尤工於詩詞。 [1] 
天祐五年(908年),吳國權臣徐温弒殺了國主楊渥,擁立其弟楊隆演,控制了吳國政權。 [14]  李德誠當時正鎮守潤州(治今江蘇鎮江),有秉燭夜出的習慣,結果被徐温探知。潤州與國都廣陵(治今江蘇揚州)僅有一江之隔,徐温擔心李德誠生變,便將他由潤州遠調到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李德誠心懷不安,於是將李建勳送到徐温身邊。徐温非常喜歡李建勳,不但消除了對李德誠的疑心,還將女兒嫁給李建勳為妻。李建勳卻一直行事低調,結交的都是些寒門之士,平時更是閉門不問世事。 [15] 

李建勳佐幕徐氏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在潤州建立霸府,遙決軍國大政,後又於天祐十四年(917年)移鎮升州(後改稱金陵府,治今江蘇南京)。 [16]  李建勳乃於此時入仕,起家為升州巡官,此後便一直在徐温的幕府效力,至順義七年(927年)徐温病逝後又繼續效力於其子徐知詢 [17]  當時,徐温的養子徐知誥在廣陵以宰相執政。 [18]  他和李建勳關係甚好,多有書信往來。 [19] 
太和元年(929年),徐知詢試圖與徐知誥爭奪吳國的控制權,卻被徐知誥誘入朝中,失去了兵權。徐知誥由此徹底掌握了吳國軍政大權。 [22]  當時,徐氏幕府的一眾僚屬皆散去,唯有李建勳一直追隨徐知詢。 [23] 
太和三年(931年),徐知誥效仿徐温舊例,以鎮海寧國諸軍節度使之職出鎮金陵,建立霸府,遙控朝政。 [4]  李建勳又被任命為節度副使,隨徐知誥赴金陵。 [5]  當時,徐知誥“權位日隆”,舉國皆知其有代吳之勢。但他擔心眾心不附,想等國主楊溥(楊隆演之弟,時已稱帝)死後再行篡國。 [20]  李建勳卻在太和六年(934年)時和行軍司馬徐玠力勸徐知誥“早從民望”,儘快代吳稱帝。徐知誥由此態度大為轉變。 [21]  此後,李建勳與徐玠、周宗孫晟等皆參預了徐知誥的“代吳秘計”。 [6] 

李建勳擔任宰相

天祚二年(936年),時任鎮南軍節度使的李德誠在李建勳的謀劃下 [33]  ,以吳國元老的身份推戴徐知誥。他先到廣陵請楊溥禪位,隨後又到金陵向徐知誥勸進。 [25]  楊溥於次年(937年)正式下詔禪位。徐知誥在金陵受禪稱帝,改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建立了齊國 [26]  李建勳作為吳國的中書侍郎 [42]  ,因“預禪代之謀”,以本官加授同平章事銜,成為齊國的宰相,後又進拜左僕射,加監修國史,領滑州節度使。 [27]  其妻徐氏則被封為廣德長公主。 [31] 
升元二年(738年),徐知誥為了繼續消除楊氏在國內的影響力,將禪帝楊溥遷離廣陵舊宮。李建勳以宰相身份充任迎讓皇使,負責將楊氏一族遷往潤州丹楊宮(原潤州牙城)。 [43]  後來,徐知誥又自稱是唐朝宗室的後人,在徐氏宗親及李建勳、宋齊丘等羣臣的奏請下,於次年(739年)改姓名為李昪,同時改國號為唐。這就是後世史家所稱的南唐。 [7] 
升元五年(741年),李建勳有一次上疏言事,本以為奏疏會留中不發,結果卻被交付有司予以執行。他因所奏“事挾愛憎”,暗中將奏疏取出加以修改,事發遭到彈劾。(還有一種説法則稱,李建勳一次建議對一些政事進行改革,認為此舉“事大體重”不宜由臣下提出,主張由皇帝下旨推行。他不等李昪同意,便讓中書舍人起草詔書。常夢錫彈劾其“擅造制書,歸怨於上”。)當時,李建勳擔任宰相已有五年,在一眾宰相中居位最久。李昪本就不願讓大臣久居相位,早有罷免李建勳之意,於是順勢免去其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等職,“罷歸私第”。 [24]  [44]  廣德公主為此入見李昪,指責他忘卻舊交。李昪稱與李建勳的“骨肉之情”始終未變,隨後召李建勳入宮,多番慰勉,不久又讓他官復原職,仍為宰相。 [19] 
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病逝,元宗李璟即位。李建勳作為開國功臣,又是皇室姻戚,深為李璟所禮遇。李璟平時都尊稱李建勳為史館(李建勳有監修國史的宰相加銜,俗稱史館相),從不直呼其名。 [8]  但李建勳卻並不看好李璟,認為李璟“未必能守先朝基業”。 [9]  當年四月,李建勳被免去宰相職務,以昭武軍節度使出鎮撫州 [10] 
保大四年(946年),李建勳自撫州入朝,被授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擔任宰相。 [11] 

李建勳退隱及病逝

李建勳後來又進位司空。他在鐘山營建園林,平時悠遊山水,多次上表稱病“乞骸骨”,最終以司徒的身份致仕,賜號鐘山公。廣德公主亦自號鐘山老媪。夫妻二人從此隱於鐘山。 [12] 
保大十年(952年),李建勳病逝,被追贈太保,諡號為靖。 [13] 

李建勳主要影響

李建勳政治

推動禪代:李建勳在吳國末年時力勸李昪(徐知誥)代吳稱帝,並積極參與了李昪的篡國密謀,還謀劃讓父親李德誠以吳國元老的身份公開推戴李昪。 [21]  [6]  [27]  [33] 
議定禮制:李建勳在升元三年(939年)時還參與議定郊祀之禮,建議遵循唐制,以高祖李淵“配天於圜丘”,以孝德皇帝李榮(李昪生父)“配上帝於明堂”。此議最終被李昪批准執行。 [34] 

李建勳文學

李建勳是南唐詩壇“白體”詩的代表人物,早年便在金陵與沈彬孫魴結為詩社,互相往來酬唱,始開南唐宗白之風氣,成為南唐宗白詩壇的奠基者。 [39] 
李建勳的詩歌創作主要師法白居易的閒適詩,按其人生經歷分為前期為官時期和後期歸隱時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應酬增答之作和一些豔體詩,風格是輕柔婉媚的;後期詩歌主要是一些感傷詩和閒適詩,詩風走向淺易平淡,多表現出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思想。《玉壺清話》稱其詩“少尤浮靡,晚年方造平淡”,羅宗強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稱他“於感情細膩的抒發中追求平淡”。 [39] 
從李建勳詩作的整體來看,無論是即事感懷詩、酬答寄贈詩還是詠物寫景詩,都有一定的佳句,但細品卻少了格局和氣勢。《唐才子傳》便稱其“能文賦詩,琢練頗工,調既平妥,終少驚人之語”,究其原因,一是寫景詠物而少有寄託,二是意向簡單重複且多為花草,很少選取波瀾壯闊的意象。 [40] 

李建勳歷史評價

吳任臣:周(周宗)、李(李建勳)、徐(徐玠)、馬(馬仁裕),號左右親臣,託肺腑,皆以預謀禪代,驟躋顯榮,可謂曠世之遇矣、至建勳、仁裕,澹泊寡營,退然自抑,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者,非邪! [28] 

李建勳軼事典故

李建勳先見之明

李建勳病逝前,留有遺言稱:“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我能得善終已是幸事。我死之後,只需以素服入殮,不要築墳樹碑,以免日後被人掘毀。”南唐滅亡時,金陵城外的公卿墳墓被吳越軍挖掘殆盡。唯有李建勳因無人知其墳墓所在,免遭此禍。 [35] 

李建勳以詩言志

李建勳致仕後,曾有人對他道:“您尚未年老,又無大病,如今退隱是在效仿九華先生嗎?”九華先生就是宋齊丘,為官期間多次以退隱邀名。李建勳笑道:“我平生常嗤笑宋公在出仕、隱退之事上的輕率舉動,又怎會效仿於他。不過是自知不能長壽,想過幾年安閒的生活罷了。”他還做詩表明志向,其中有句稱:“桃花流水須相信,不學劉郎去又來。” [41] 

李建勳主要作品

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李建勳集》二十卷。 [38] 唐才子傳》則作“《鐘山集》二十卷”。 [3] 
李建勳詩作頗豐,清代《全唐詩》將其詩編為一卷,收錄有詩作94首,另有殘句3聯。 [29] 

李建勳人際關係

父親:李德誠,吳國開國功臣,官至鎮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南唐時“首率百官勸進”,進拜太師,封南平王,後進封趙王。 [25]  [30] 
妻子:徐氏,徐温之女,李昪的義妹,吳國時封杞國君,南唐建立後進封廣德長公主。 [15]  [19]  [31] 
女兒:李進暉,在潤州本起寺出家為尼,一直活到北宋真宗年間。 [32] 

李建勳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二十一·南唐七》 [2] 
《馬氏南唐書·卷十》 [36] 
《陸氏南唐書·卷九》 [37] 
《唐才子傳·卷十》 [3]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李建勳字致堯,趙王德誠第四子也。少好學,能屬文,尤工詩。
  • 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01-303
  • 3.    唐才子傳: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5]
  • 4.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太和三年冬十一月,太尉、中書令徐知誥表稱輔政歲久,請歸老金陵,帝乃以知誥為鎮海寧國諸軍節度使,鎮金陵,餘官如故,總錄朝政如徐温故事。
  • 5.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及烈祖出鎮金陵,用為副使。
  • 6.    《十國春秋》卷21《徐玠傳》:鎮金陵,以(徐玠)為行軍司馬,與周本、李建勳、孫晟等參代吳秘計。
  • 7.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升元三年春正月庚戌,江王知證、饒王知諤表請帝複姓李氏,不許。癸亥,左丞相宋齊丘、平章事張居詠、李建勳、樞密使同平章事周宗等表請複姓,帝謙抑不敢忘徐氏恩。甲子,下其議百官。乙丑,齊丘等議宜如所請,從之。二月己卯,帝御興祥殿,改國號曰大唐,複姓李氏。庚寅,詔更名昪。
  • 8.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元宗嗣立,以開國勳勞又聯姻戚,尊遇之與宋齊邱埒,每謂為史館而不名。
  • 9.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元宗聽朝之暇,多開延英殿,召公卿議當世事,皆欣然望治。建勳獨謂所親曰:“上寬仁大度,優於先帝,但性習未定,宜得方正之士,朝夕獻替,不然恐未必能守先朝基業也。”
  • 10.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元年夏四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建勳罷為昭武軍節度使,鎮撫州。
  • 11.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四年春正月,以昭武節度使李建勳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與中書侍郎馮延巳皆同平章事。
  • 12.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召拜司空。乃營亭榭於鐘山,適意泉石,累表稱疾乞骸骨,以司徒致仕,賜號鐘山公,妻亦自號鐘山老媪。
  • 13.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保大十年五月卒,贈太保,諡曰靖。
  • 14.    《十國春秋》卷2《吳高祖世家》:張顥、徐温之弒烈祖也,……遂奉隆演稱淮南留後、東面諸道行營都統。……隆演以温為左右牙都指揮使,軍府事鹹取決焉。秋七月壬申,將吏請於李儼,承製授隆演淮南節度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王。
  • 15.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德誠在潤州,常秉燭夜出,候者以告義祖,疑有變,徙江州。德誠猶不自安,遣建勳入謁,義祖見之,嘆曰:“有子如是,非惡人也。”即以女妻建勳,所謂廣德長公主也。建勳先世將相,又婿于徐氏,為國貴遊,然杜門不預世事,所與交皆寒畯士,裘馬取具而已。
  • 16.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十二年,高祖封温齊國公兼侍中,充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始就鎮潤州,以升、潤、常、宣、歙、池六州為巡屬。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十四年,徙治之,以子知訓輔政於廣陵,而大事温遙決之。
  • 17.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起家升州巡官,徐知詢鎮金陵,建勳仍佐幕府。
  • 18.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十五年,朱瑾殺知訓,馬仁裕自蒜山渡馳告知誥,即日以州兵入廣陵定亂,遂代知訓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武義元年,拜左僕射,參知政事。國人謂之政事僕射。順義初,加同平章事,領江州觀察使。
  • 19.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廣德長公主入謂烈祖曰:“吾父亡恙時,兄亦常求見與李郎書,今何見負?”烈祖曰:“此自國事,吾與李郎骨肉之情,固無間也。”召見,慰勉有加,未幾復相。
  • 20.    《十國春秋》卷20《宋齊丘傳》:是時烈祖權位日隆,中外皆知有禪代之勢,而烈祖慮羣下不協,陽為退抑,以代嗣君,齊丘亦盛讚其説為名高。
  • 21.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太和六年二月,周宗諷帝禪位於知誥,齊丘請斬宗以謝,帝命黜宗為池州團練副使。已而,鎮海節度副使李建勳、行軍司馬徐玠復陳知誥功業,宜早從民望,知誥召宗復為押牙,齊丘由是忤意。
  • 22.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太和元年冬十月,知詢與知誥爭權,召知誥詣金陵除父温喪,知誥稱帝命不許。是時知詢握兵據上流,行多驕恣,……宗常語廷望:“人言侍中有七事,宜亟來朝謝。”十一月,知詢入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遷統軍,領鎮海軍節度使,遣右雄武都指揮使柯原徵金陵兵還江都,知誥始專國政。
  • 23.    《十國春秋》卷13《徐温傳附子知詢傳》:知詢既失金陵,往時幕府皆散去,獨李建勳一人隨之。
  • 24.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升元五年秋七月戊辰,詔曰:“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李建勳,幸處台司,且聯戚里,靡循紀律,敢瀆彝章。其罷歸私第。”(先主自以專權取吳,尤忌宰相權重,以李建勳執政歲久,欲罷之。會建勳上疏言事,意其留中,繼而先主下有司施行,建勳自知事挾愛憎,密取所奏改之,事發,因罷建勳。)
  • 25.    《十國春秋》卷3《吳睿帝紀》:天祚二年十二月,徐知誥以鎮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李德誠、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位望隆重,欲使帥眾推戴,……與德誠率諸將入江都,陳知誥功德,又詣金陵勸進。
  • 26.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升元元年冬十月,吳主禪位於王。甲申,王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
  • 27.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預禪代之謀,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左僕射、監修國史,領滑州節度使。
  • 28.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05
  • 29.    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20]
  • 30.    《十國春秋》卷7《李德誠傳》:南唐受禪,拜太師,封南平王,進封趙王。德誠事楊氏最久,至南唐為佐命臣,首率百官勸進。
  • 31.    《十國春秋》卷15《南唐元宗紀》:升元元年冬十月丙申,封女弟杞國君為廣德長公主。
  • 32.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有女名進暉,捨身潤州本起寺為女僧,宋鹹平初其人猶存。
  • 33.    《馬氏南唐書》卷9《李德誠傳》:烈祖建齊國,德誠率諸將勸進,乃其子建勳之謀也。
  • 34.    《十國春秋》卷55《南唐烈祖紀》:升元三年三月庚午,作南郊行宮千間,詔公卿以下議定郊祀。平章事張居詠、李建勳等議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萬世不易之法也。昔長孫無忌請祀高祖於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於明堂,以配上帝,議為得之。今國家嗣興唐祚,追尊孝德,而以神堯為肇祀之祖,宜以神堯配天於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於明堂,禮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儀,願罷一切偽飾。”奏可。
  • 35.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疾革,遺令曰:“時事如此,吾得全歸,幸矣。吾死,斂以布素,勿封樹立碑,貽它日毀斷之禍。”國亡時,公卿塋域,吳越人發掘殆盡,惟建勳不知葬所獲免。
  • 36.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328-5329
  • 37.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539-5540
  • 38.    宋史:卷二百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7]
  • 39.    鍾祥.論南唐詩[D]:西北師範大學,2006:38-43
  • 40.    梁瀟.李建勳詩歌論稿[D]:吉林大學,2019:44-45
  • 41.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或謂之曰:“公年齒未衰,無大疾苦,遽為此舉,欲復為九華先生邪?”建勳曰:“吾平生笑宋公輕出處,何至效之。自知不壽,欲求數年閒適爾。”(時為詩見志曰:“桃花流水須相信,不學劉郎去又來。”)
  • 42.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丙戌,以吳平章事張延翰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吳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勳皆為同平章事。
  • 43.    《十國春秋》卷15《南唐烈祖紀》:升元二年夏四月,讓皇屢請徙居。南平王李德誠等亦引漢、隋故事以請。五月戊午,改潤州牙城為丹楊宮,以平章事李建勳充迎讓皇使。
  • 44.    《十國春秋》卷21《李建勳傳》:自開國至升元五年,猶輔政,比他相最久。烈祖鑑吳之亡,由權在大臣,意頗忌之,而建勳無引退意。會建議政事當更張者,且言:“事大體重,不可自臣下出,請以中旨行之。”烈祖雖從之,未有命也,建勳遽召中書舍人草制。給事中常夢錫劾奏:“建勳擅造制書,歸怨於上。”烈祖得奏,適會本意,乃降制放還私第。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