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慶瀾

鎖定
朱慶瀾(1874—1941),字子橋、 子樵、紫橋。祖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錢清街道聯興村(原漁後村)人 [8-9]  ,出生於歷城。1907年任陸軍步隊第二標標統。同年入陸軍將校研究所,充督練公所參議。1909年奉調入川,任第三十三混成協協統,簡授第十七鎮統制,特給陸軍副都統銜。武昌首義後,被推為四川軍政府副都督。後因巡防隊索餉譁變及川籍軍人反對,不得已離川。1912年,被袁世凱聘任為臨時總統軍事顧問。1913年10月,任黑龍江省護軍使兼民政長。1916年7月,出任廣東省長。1922年,出任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別行政區長官。“九一八”事變後,籌建抗日後援會,自任會長,支持上海十九路軍抗日。於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國民黨監察院委員,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4月任全國航空建設委員會委員。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災準備金保管委員會常務委員。1938年8月,任全國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主持第五救災區工作。常年奔走于山陝豫之間,慘淡經營。1941年1月13日,在西安災童教養院去世。 [2] 
電影《風雲兒女》由朱慶瀾出資拍攝,後朱慶瀾將主題曲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 [3] 
朱慶瀾因出資捐助朝鮮半島獨立運動及參與保護金九等人而在1968年獲得韓國建國勳章。 [5]  [11] 
中文名
朱慶瀾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874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41年1月13日
出生地
山東濟南歷城

朱慶瀾人物生平

父朱錦堂在山東知府衙門任幕僚,朱慶瀾於1874年生於山東歷城縣(今濟南市)。幼讀詩書,經科舉考選為附生。1893年,經父親朋友介紹去關外謀生,初任巡警總局巡檢,後轉入巡防營。因作戰勇敢,由哨長逐步提升為隊官,接着升任駐防錦州的第三營管帶,後又擢升統兵五營的統領。
1904年,趙爾巽出任盛京將軍,因朱慶瀾在遼西剿滅鬍匪、緝拿海盜有功,又因朱父是趙父任山東巡撫時舊屬,故對朱慶瀾特別倚重,調朱慶瀾任營務處督辦,協助趙爾巽整編奉省軍隊,裁汰老弱,編成四十營。1906年又調任統領,統率步、騎、炮八個營,駐軍瀋陽,為將軍府的親兵。
1909年6月,趙爾巽調任四川總督,以朱慶瀾辦事幹練,又奏明清廷調朱來川,初委為巡警道,繼委為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協統。1911年2月,三十三混成協擴編為暫編陸軍第十七鎮,朱慶瀾升任統制。他延聘由日回國的程潛方聲濤等為軍官,想把十七鎮訓練成衞國勁旅,並與革命黨人建立友誼,萌發了民主革命思想。時清廷宣佈取消商辦鐵路法案,引起了粵、湘、鄂、川等紳商的強烈反對。四川各界組織保路同志會,發動請願,新任川督趙爾豐開槍鎮壓,射殺羣眾四十餘人,激起了四川民變。10月,武昌起義爆發,11月27日,四川宣佈自治,推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朱慶瀾為副都督。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後,諸事未集,加之軍政府許諾發放的三個月恩餉又未能如數發給,在軍隊裏引起很大的不滿。12月8日,蒲殿俊、朱慶瀾等在成都東校場閲兵,巡防軍遂因索餉發生譁變,亂兵向檢閲台開槍,蒲、朱逃匿。亂兵到處搶劫焚掠,全城極為混亂。其時,尹昌衡於亂中馳赴鳳凰山軍營,急召第六十五標標統周駿、管帶宋學皋率新軍入城剿捕亂兵。尹昌衡以平亂有功被舉為都督。朱慶瀾為官廉正,他統帥的十七鎮官兵又未參與鎮壓保路的民眾,遂得與外籍軍官安全離川。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因黑龍江都督宋小濂系文人,不諳軍旅,北京政府陸軍部遂派朱慶瀾出任黑龍江督署參謀長,旋宋離職,朱慶瀾代理都督。1913年10月,朱慶瀾被任命為護軍使兼民政長。1914年5月,民政長改為巡按使,他仍兼該職。6月,護軍使名目裁撤,朱慶瀾改任鎮安右將軍兼巡按使,督理黑省軍民兩政。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9月,朱慶瀾列名段芝貴等十四省將軍通電擁袁稱帝,12月被袁世凱封為一等子爵。1916年5月,黑龍江第一師師長許蘭洲和其參謀長李景林串通一氣,乘袁世凱復闢失敗之際謀奪巡按使職位,鼓動部下威逼朱慶瀾讓賢,朱慶瀾被迫離職。朱慶瀾在黑龍江省主政四年,政績為黑龍江人所稱道。黑龍江馬賊猖獗,不斷攻城破邑,朱慶瀾除親率騎兵追剿外,並在各縣編練保安隊清鄉,社會秩序隨之安定;民初黑龍江人煙稀少,朱勘測荒地,減賦招收冀魯饑民開墾,逐漸成為中國糧倉;沙俄不斷越界侵略,朱慶瀾督工建成工程艱鉅的嫩(江)漠(河)公路,以固國防。從這時起朱慶瀾即注重社會救濟事業,在省城辦有女子教養院、孤兒院、博濟工廠等。朱慶瀾生活儉樸,離職時騎馬挎刀帶隨從一人至昂昂溪乘火車入關,其樸素風貌在黑省傳為美談。
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獨攬大權,為藉助朱慶瀾的聲望,收拾袁世凱稱帝時宣佈獨立的西南局面,於同年10月任命朱慶瀾為廣東省長,加卓威將軍銜。朱慶瀾到任廣東時,形勢極其複雜而棘手;桂系陸榮廷所部進兵廣東驅逐龍濟光後,即派其部下陳炳焜任廣東督軍,桂系軍隊控制省城、東江、西江地區;傾向國民黨的李烈鈞率滇軍兩個師駐防韶關北江地區;此外還有龍濟光留下的地方保安隊和辛亥時期的民軍散駐各地。陳炳焜排斥異己,從不補給,這些部隊就各在防地籌餉,與當地人民發生了矛盾。朱慶瀾同情這些部隊的處境,以省長名義發行“救國公債”,予以接濟。同時,將保安隊四十營編成省長親軍,委國民黨人陳炯明為警衞軍司令,歸省長指揮調遣,以增強對抗桂系的實力。
朱慶瀾肖像 朱慶瀾肖像 [6]
1917年7月,張勳溥儀復辟。朱慶瀾首先發電聲討,同時為反對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毀法,派員赴上海歡迎孫中山以廣州為根據地領導護法運動。孫中山乘應瑞艦到達汕頭,派章太炎先行至廣州接洽。為保衞孫的安全,朱慶瀾派警衞軍統領國民黨人魏邦平兼任廣州警察廳長。同時李烈鈞亦電方聲濤、張開儒率滇軍兩個師集結廣州郊外,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抵穗時,陳炳焜被迫與朱慶瀾一道去江岸迎接。同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9月,選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成立軍政府,與北洋軍閥政府展開鬥爭。朱慶瀾倒向孫中山方面,使段祺瑞十分惱火,便發表朱慶瀾為廣西省長,朱以廣東自主為由拒絕接受。桂系始終把朱慶瀾看作眼中釘。這時,陳炳焜藉口軍事時期,軍權必須統一,要求改編警衞軍,朱被迫交出二十營。陳為擠走朱,吞併其警衞軍,策動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起兵驅逐朱慶瀾。朱將省長印交與省議會,將警衞軍交給陳炯明,未理睬陳炳焜,即回上海。從此,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有了一支自己的正規武裝。
此時朱慶瀾以國事紛擾,難有作為,遂聯絡有志之士從事教育事業,在祖籍紹興市柯橋鎮創辦漁後村小學。在第二故鄉錦州市創辦成德女子中學,其夫人徐雅志在瀋陽協助閻寶航辦貧兒學校,接着又創辦崇德女子中學等。
1921年11月,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宣言放棄庚子賠款並將中東鐵路交還中國。當時張作霖任東三省自治保安總司令,提出保境安民口號,延攬人才,整頓內部。朱慶瀾兩度在東北任職,素有賢名。經孫中山推薦,張作霖於1922年10月任命朱慶瀾為中東路護路軍總司令,撥出四個旅歸朱指揮,分駐滿洲里至綏芬河鐵路沿線。12月,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劃中東路沿線為東三省特別行政區,張作霖又任命朱兼特別區行政長官,所有區內軍警、外交、司法、財經、教育等機關均歸朱管轄。
時蘇俄紅軍正與白俄軍在遠東交戰,為防止白軍利用中東路對紅軍作戰,朱慶瀾在中俄邊境實行戒嚴,將退入我國境內的謝米諾夫等白軍予以繳械,從而保持了東北地方當局對赤白兩軍戰鬥中的中立立場。隨後,張作霖決定甩開曹錕的北京政權派代表與蘇聯直接談判,而蘇聯亦正視張作霖系東北實際統治者事實,希望取得中國地方政府的承認,經朱慶瀾協同張作霖派出的全權代表鄭謙與蘇聯全權代表庫茲涅佐夫多次談判,於1924年9月終於簽訂了《中華民國東三省自治政府與蘇維埃聯邦之協定》(即《奉俄協定》),規定:(一)中東鐵路六十年後由中國無條件收回;(二)中東鐵路理事會由奉俄會商解決。
朱慶瀾在東省特區任職期間,不僅協助張作霖收回鐵路共同管理權及特區境內的土地和森林資源經營權,而且排除英、日帝國主義者的干擾,促進東三省地方當局與蘇聯和平共處。同時,朱還促成東三省當局與蘇方簽訂收回松花江、黑龍江航行權協定,由朱慶瀾召集哈爾濱市紳商組織“戊通公司”,購買大批船隻航行兩江流域。商民為了表示對朱慶瀾的感戴,將噸位最大的一隻船命名為“慶瀾”號以志紀念。此外,朱對哈埠市政建設、振興實業、繁榮市場、發展文教事業亦有貢獻。由於朱慶瀾不同意張作霖窮兵黷武政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辭職離哈。
1925年冬,張作霖戰勝直系,控制了北京政權,曾任命朱慶瀾為膠澳商埠督辦,朱以軍閥混戰不息,難以從事建設,婉辭謝絕。從此即脱離軍政界,獻身於社會救濟事業。1927年,北伐軍與張作霖安國軍作戰,山東、河南淪為戰場,兩省旱魃肆虐,又加貪官無窮搜刮,致餓殍遍野。朱慶瀾一面組織災民赴吉、黑墾荒,一面又聯合平津各慈善團體,成立華北慈善聯合會,募款一百八十萬元。朱慶瀾親赴哈爾濱勸募和購買賑糧運往災區,救活災民數百萬人。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朱慶瀾為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東北行政委員會任命朱為東北賑務委員會委員長。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期間,陝、甘遭受特大旱災。朱慶瀾又通過華洋義賑會、佛教會及華北、東北各慈善機關進行募捐,從東北募集賑糧十六萬擔,親自押運通過交戰軍防區運往西北,使災民得以延命。同時,朱還在西安、扶風等地設置教養院,收容無家可歸的兒童上千人。蔣介石亦於1931年春任命朱慶瀾為監察委員,朱鑑於國民黨內派系鬥爭紛擾,以賑務繁忙為詞,拒絕就任。由於軍閥連年混戰,水利廢弛,致是年夏長江堤防潰決,沿江六七省均發生水患,受災民眾五千萬餘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救濟水災委員會,併發行救災公債,募集鉅款,朱任常委兼災區工作組主任,主持以工代賑修復沿江堤防。
1931年5月,因蔣介石軟禁胡漢民,國民黨分裂為南京和廣州兩個國民政府。正當寧、粵兩軍在湘南開戰之際,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朱慶瀾於9月20日代表全國五千萬災民致電蔣介石、張學良汪精衞等黨政要員,呼籲舉國團結奮鬥,同舟共濟。留在關外的東北軍餘部和蜂起的民間武裝仍以義勇軍的名義在各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戰鬥。流亡關內的東北各階層愛國人士高崇民閻寶航杜重遠盧廣績車向忱等組織“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與“遼吉黑民眾後援會”,募集錢款、物資援助義勇軍抗戰和安置東北難民。朱慶瀾被推舉為後援會會長。
朱慶瀾植樹 朱慶瀾植樹 [7]
1932年1月,日寇對上海發動進攻,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4月召開國難會議,朱慶瀾應邀與會。是年7月,廣東又發生粵系軍閥陳濟棠陳策混戰。朱慶瀾與查良釗代表全國廢戰會議赴粵勸阻。1933年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魔爪伸向熱河,張學良對過去執行不抵抗政策有所悔悟,決定率兵與日軍一戰。黃炎培穆藕初、朱慶瀾、熊希齡、杜重遠等發起組織“東北熱河後援協進會”,推選朱慶瀾為會長,周作民為副會長,積極展開援助工作。同年2月,行政院代院長宋子文由張學良陪同到承德,對駐熱河的將領進行動員並部署作戰事宜。黃炎培、穆藕初、朱慶瀾等幾位年屆花甲的愛國老人在杜重遠等陪同下也深入湯玉麟萬福麟兩軍團陣地慰問。他們回平不久,承德竟於3月4日失守。張學良引咎辭職,由何應欽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而何竟於5月31日與日方簽訂了《塘沽協定》。在泰山蟄居的馮玉祥乃憤起前往張家口,聯合中共收容退入察哈爾的東北義勇軍,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蔣介石、何應欽為撲滅抗日同盟軍,調兵遣將進行包圍封鎖,朱慶瀾卻從募集來的抗日捐款中電匯十萬元予以資助。蔣介石聞訊非常惱火,CC系控制的宣傳機器為破壞朱慶瀾的名聲,捏造朱慶瀾在後援會有貪污嫌疑。朱慶瀾一貫廉潔奉公,查不出貪污事實。何應欽根據日本要求,於7月15日將“遼吉黑民眾後援會”查封。朱慶瀾屢遭打擊和污衊,非常傷心,遂隱居寺院唸佛。這期間,他在西安大興善寺辦理了受戒講經事宜,遍遊西北名山古剎,曾組織慈善界整修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及寺內大雁塔、長安縣大興教寺,及該寺唐玄奘師徒三人塔院、眉縣法門寺及斜塔、華陰縣少華寺及白水縣倉頡廟。影印《磧砂大藏經》等,對保存西北文物古蹟作出了一定貢獻。
1935年冬起,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吞併華北的步伐,朱慶瀾經馮玉祥等推薦,於1936年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朱以極大的愛國熱情主持戰區難民的救濟和轉移工作。他雖年過六旬,仍然冒着日軍炮火和飛機轟炸的危險,奔波於鄭州、開封、許昌及陝、甘、川等地,為救濟難民忘我地工作。朱除在後方許多城市設難民救濟站外,還在洛陽、西安、漢中、萬縣等處設立難童教養院,收容失去親人的幼童。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開封,國民政府軍委會為阻止日軍沿平漢線直趨武漢,下令掘開黃河大堤,水淹日軍,造成黃泛區一百三十餘萬人無家可歸。朱慶瀾建議運送災民至陝北黃龍山開墾謀生,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任命朱慶瀾為黃龍山墾務局長,由政府撥款實施。他於1939年春親往陝北勘察,主持開荒事宜。這時中共陝西省委為開闢渭北的工作,曾派黨員和進步人士進入墾區工作,朱慶瀾均予掩護。來陝的中共東北特委領導的抗日救亡團體成員和東北抗日烈士家屬亦多受到朱的庇護和照顧。他為抗日和救災晝夜奔忙,以至積勞成疾,咯血不止,1941年1月13日病逝於西安,陝人舉行公祭後,遵照遺囑葬於終南山麓。 [10] 

朱慶瀾人物評價

馮玉祥:朱子橋,老將軍,我民國,大偉人,一生最清廉,行兼智仁勇。只知有國,不知有身,公而忘私,識遠器深,寬厚為懷。勤勞誠懇。四川、廣東、東三省,所到之處留美名。……大仁大義,一片慈心,全國人民記在心中。 [1] 
程潛:千萬一時盡,家無升米私。勤惠本天性,私諡復何疑?此老真倔強,致身惟利物。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