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昌衡

(清末民初政治、軍事人物)

鎖定
尹昌衡(1884年7月11日~1953年), [5]  原名昌儀,字碩權,號太昭,別號止園。中國四川省彭縣(今彭州)人。 [1]  清末民初政治、軍事人物。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留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領導四川革命黨人起義,光復成都,任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同年12月8日平定成都叛亂,被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12月22日生擒並處決暗中復辟的原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1912年4月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同年7月西征平息康藏叛亂。1913年被袁世凱騙至北京關押。 [10-11] 
1916年袁世凱死後出獄。1921年回成都閒居。著有《止園文集》。 [1] 概述內圖片來源 [2] 
中文名
尹昌衡 [2-3] 
別    名
尹昌儀
國    籍
中國
籍    貫
中國四川彭縣(今彭州市)昇平鎮
出生日期
1884年7月11日 [5] 
逝世日期
1953年
畢業院校
四川武備學堂
代表作品
《止園文集》
碩權
太昭、止園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成就
領導四川革命黨人起義,光復成都
康區平叛,維護國家主權 [9] 

尹昌衡人物履歷

尹昌衡少年英豪

尹昌衡 尹昌衡 [3]
光緒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884年7月11日)出生於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祖父尹善志,熟讀經史,不曾仕進。父親尹仕忠是個塾師,舌耕不足,有時做點小買賣,以維持一家生計。尹昌衡自幼從其父誦讀儒書,稍長,五經皆能成誦,曾應鄉試不第。9歲時隨家遷居成都,就學於錦江書院。幼年喜讀經史及時務論著,記憶力特強,對不少文章詞賦都能背誦如流。 [5] 
由於長期僻處內地而又深受封建教育,尹昌衡首重忠君孝親的人倫道德,從小立志要為振興國家出力效勞。18歲時,鑑於“國勢方殷,不講武不足以定亂”,結合自己身軀高大、聲音洪亮的特點,考入四川武備學堂,想走一條講武救國的道路。入堂後儘管軍事課程和訓練繁重,他從不放鬆四書五經的學習,常因讀書過夜違犯堂規,受到學堂處罰。他作詩言志説:“我欲目空廿四史,以作胸中數萬兵,一朝倘侍黃粱台,定歌士馬羽林才。” [5] 
光緒三十年(1904年),尹昌衡由四川武備學堂選送赴日本留學。初進振武學校,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在日期間,尹昌衡與李烈鈞李根源唐繼堯劉存厚過從甚密,並結拜為兄弟。李烈鈞等常勸他加入同盟會,他以為“食人之祿,即宜死事”,而“背之不祥”不願加入。然而,深重的民族危機和國家災準卻又時時震撼着他的心,常常“擦足摩掌,尤憤不可遏”,陷入自我矛盾中,轉而服膺老莊學説以求自解。 [5] 
宣統元年(1909年),尹昌衡由日本回國。翌年,經李書城介紹去廣西任陸軍小學堂監督。由於尹昌衡“亢傲不羈”,不得廣西巡撫張鳴歧賞識,未能升遷。他感到“位卑祿薄,力短心長”,有志難伸,便佯狂憤世,表現出某種急進面目,致使當時的人誤以為他是革命黨人,更為張鳴歧所不容。是年年底,張鳴歧令其解職回籍。 [5] 
尹昌衡回到成都,川督趙爾巽委派他擔任軍事編譯局總辦,後又改任為督練處會辦。此時,他感到清朝統治岌岌可危,自己又沒有決心參加革命,便想抓取軍權,培植實力,以求得另外一種有利於自身的結局。時值新軍第十七鎮建立,趙爾巽“以尹意氣飛揚忌之,始終不派入十七鎮任職”。該鎮高級職務也多由外省人擔任。尹昌衡遂與川籍軍官周駿、彭光烈、楊肇錫等結成川籍軍人集團,藉機向外籍軍官尋釁,甚至指名叫罵。因而,尹昌衡漸漸成了這個集團的領袖,在他周圍集結着一大批川籍軍官乃至士兵,他們之間既有四川武備學堂畢業的同學,又有家鄉毗鄰的好友,鄉情舊誼和共同利害得失的紐帶把他們緊緊地捆在一起。 [5] 

尹昌衡成都平亂

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因為川籍軍官大都出身於殷實之户,在被清廷鐵路“國有”政策收奪的川漢鐵路租股中,也有自己父兄一份,所以大都反對鐵路“國有”政策。時任川督趙爾豐對保路運動實行血腥鎮壓,激起四川人民更強烈的反抗,各地同志軍紛紛起義。尹昌衡等人對同志軍“暗中送槍增彈,百般支持”。在同志軍的打擊下,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危在旦夕辛亥革命爆發,有利的革命形勢啓迪着川籍軍官們產生反趙上台的願望,紛紛敦促尹昌衡率眾起義。可是,尹昌衡又震恐旁徨,瞻前顧後,説是“食祿忘忠,懷義不忍”。正當尹昌衡舉棋不定時,趙爾豐將其軟禁於總督衙門。 [5]  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同盟會員夏之時率所部新軍在龍泉驛起義,並進軍重慶。十月二日(11月22日)重慶光復,成立了蜀軍政府。同盟會員張培爵、夏之時分任正副都督。不久,率軍入川的端方也被起義士兵殺死,川東川南數十州縣大都脱離清廷。在這種形勢下,趙爾豐被迫於十月七日(11月27日)宣佈四川獨立,把大權交給了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十七鎮統制朱慶瀾等人,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經過川籍軍官奮力爭取,尹昌衡始獲軍政府軍政部長職務。 [5] 
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趙爾豐指使部分官兵鬧事,製造成都兵變,城內一片混亂,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相繼逃遁。尹昌衡在亂槍聲中,由東較場馳馬去鳳凰山邀周駿駐軍處借得兵三百人,急率部隊連夜入城,平定了叛亂,遂被成都軍政各界會議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原川督趙爾豐交出四川政權後,仍率部駐在成都並暗中進行復闢活動,威脅着四川軍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皇城內召開公審大會,將其斬首示眾。 [4]  [11] 

尹昌衡西征立功

尹昌衡西征時出征的照片 尹昌衡西征時出征的照片
民國元年(1912年)初,尹昌衡在彭光烈等勸説下參加同盟會,並被推舉為同盟會成都支部名義負責人。正月中旬,他與張培爵各派出全權代表謀求成、渝兩軍政府之合併。四月二十九日,統一的四川軍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副之。 [5]  [11]  六月,西藏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在英帝國主義唆使下叛亂,發兵東掠,佔領巴塘裏塘,直逼打箭爐(今康定),川西震動。駐藏川軍亦陷於圍厄之中。面對西藏上層集團勾結英國,妄圖分裂國家的陰謀,尹昌衡屢電北京政府,指出“藏亡則邊地不守,邊失則全國皆亡”,願率精兵一鎮親往西征,獲准。 7月10日,尹昌衡率西征軍主力2500人,自成都出發,29日抵達打箭爐8月,西征軍在收復雅江後兵分兩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領3個營兵力進趨理塘;北路由劉瑞麟率領1個營兵力直趨昌都;北路避實就虛,南路重兵出擊。西征軍一路所向披靡,“昌都保全,巴塘困解,理塘克服,貢覺收復,三巖繼定”,“川邊全境,指日肅清”。袁世凱在致電黎元洪時,稱讚尹昌衡平叛“極為得手”。 [9] 
原擬直抵拉薩,因英人干涉,袁世凱怕引起外交爭端,遂改徵討為安撫,尹昌衡受命為川督兼川邊鎮撫使。民國週年時,袁世凱授尹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後復委以川邊經略使 [5] 
西征期間,尹昌衡嚴令部隊尊重藏族羣眾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擾民,得到藏族羣眾的支持。現在的太昭古城就是以尹昌衡的“號”命名。在林芝工布江達,還流傳着很多西征軍的故事。

尹昌衡反被囚禁

民國二年(1913年)十一月,袁世凱以議決邊務為名,將尹昌衡由川邊調至北京,誘以高官厚祿,以圖為己所閒。尹昌衡拒絕了袁世凱拉攏,並當面質問道:“武夫出死入生為國家衞藩籬,中央奈何不顧而汲汲鬥骨肉?”曾與章太炎一起痛罵袁世凱。致使袁世凱勃然大怒,遂捏稱其“虧空公款”,逮捕下獄,並處以九年徒刑。在軟禁中尹昌衡反覆研習《周易》,思考中國出路,著《止心篇》《止園自記》。 [5]  [10] 

尹昌衡晚年從文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尹昌衡被特赦出獄。其後黎元洪又明令恢復尹昌衡的陸軍中將及陸軍上將銜,發還勳位勳章。尹昌衡恢復自由後仍留住北京。其時黎元洪與段祺瑞間的府院之爭日益尖鋭,尹與黎較為接近,為段所疑忌。1917年8月,馮國璋繼黎元洪任總統,李純繼任江蘇督軍,尹昌衡被聘為顧問,不久去南京居住,1920年春去上海。 [6] 
是時,孫中山正留居上海,尹昌衡遂往謁,表示願在其領導下為革命奔走效勞。是年7月,非常國會議員在昆明開會,曾決議將國會及軍政府移設重慶。孫中山特派尹昌衡赴渝,協助李烈鈞等籌備國會開會及軍政府設置事宜。9月,川軍總司令呂超及滇、黔軍兵敗,重慶已在熊克武、劉湘等部包圍之中,國會議員離開重慶,李烈鈞率所部退黔、湘邊境,滇、黔軍亦全部被驅逐出川。尹昌衡乃留住重慶,次年回成都。 [6] 
尹昌衡回蓉後,意緒消沉,常以詩酒、參禪自遣。直係軍閥控制北京政府時期,為了籠絡川軍將領,曾於1924年7月11日發表尹昌衡為盛威將軍,但僅為空名銜而已。抗日戰爭期間,尹昌衡以社會賢達身份,發表演説,勉勵青年抗日救國。尹晚年雙目失明,更少問世事。
1949年四川解放,尹昌衡擔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3年病故於重慶,享年69歲。 [5] 

尹昌衡主要作品

尹昌衡(中左)與外人合影 尹昌衡(中左)與外人合影
尹昌衡一生著述頗多,有《止園文集》 [1]  《止園詩抄》《經述評時》《止園通書》《西征記略》《生民常識》《止園寓言》等著作傳世。

尹昌衡後世紀念

尹昌衡祖宅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於2011年10月19日在四川成都彭州市昇平鎮隆重舉行,同時還舉行了《尹昌衡集》首發式暨尹氏家屬贈書儀式。 [8] 
尹昌衡像 尹昌衡像 [7]
重建的新祖宅故居總佔地面積36畝,主要包括尹昌衡紀念館、共和文化廣場、辛亥園林、紀念羣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