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球隕石坑

鎖定
月球隕石坑是行星、衞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隨着隕石顆粒大小撞擊到月球表面時,會撞擊出不同大小的隕石坑寬度,不過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
中文名
月球隕石坑
外文名
Moon craters
別    名
較大的隕石坑又稱環形山
位    置
月球
形成原因
撞擊
形    狀
凹坑

月球隕石坑現象描述

隕石坑(較大的隕石坑又稱環形山)是行星、衞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月球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隕石坑的中心往往會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隕石坑內常常會充水,形成撞擊湖,湖心有一座小島。
月球隕石坑圖片 月球隕石坑圖片
在具有風化過程的天體上或者具有地殼運動的天體上,老的隕石坑會逐漸被磨滅。比如在地球上通過風化、風吹來的塵沙的堆積、岩漿撞擊坑會被掩蓋或者磨滅。在其它天體上有可能有其它效應來磨滅隕石坑。比如木衞四的表面是冰,隨着時間的流逝冰會慢慢流動,使得這顆衞星表面的隕石坑消失。在地球、月球的隕石坑有很多,地球上約有150個大的依然可以辨認出來的隕石坑,通過對這些隕石坑的研究地質學家還發現了許多已經無法辨認出來的隕石坑。幾乎所有具有固體表面的行星和衞星均帶有隕石坑。在有些天體上隕石坑的密度可以被用來確定相應的表面地區的形成年代。
2018年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公佈了一張瓦格(Wargo)月球隕石坑的壯觀圖像,這張圖背後還藏着一位已故太空科學家的故事和一份崇高的太空榮譽。 [4] 
月球隕石坑照片 月球隕石坑照片

月球隕石坑標誌

隕石坑的主要標誌有:
圓形構造
目前對地表數十個隕石坑探測的結果表明,它們多為圓形構造,較古老的坑由於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也有呈橢圓形或腰子形的。
環形山坑緣
大多數隕石坑都保存有較好的坑唇,即環形山坑緣。它是由拋射物沿坑的邊緣堆積而形成的。有一些隕石坑由於形成年代老,坑唇多被侵蝕掉,有時衝擊坑本身也被剝蝕,因而不易被識別,但殘留的強形變和震裂岩石為一圓形區域這一特點仍可被辨認。
坑底結構較複雜
坑底的岩石在受到巨大隕石轟擊後,由於應力釋放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回彈,故在一些大的隕石坑底部常出現中央隆起的狀況;由於坑底岩石遭到破壞,使人工地震波的反射極不規則;重力法的測定結果表明,隕石坑為重力負異常,而火山噴發正異常。此外,一個巨大隕石的轟擊,有可能觸發或控制深部岩漿的侵入,如加拿大著名的鎳礦牀所在地──薩德伯裏構造已被證實為一個複合構造,其深部升上來的含礦岩漿重疊在大的隕石轟擊構造之上。隕石轟擊,觸發深部岩漿上升並溢出地表充填於坑內的現象,在月球表面較常見,在地球表面亦有所見。
留存於衝擊產物中
常有隕石碎片或鐵-鎳珠球等殘留物存在於衝擊產物中。迄今為止,還從未在任何一個地表隕石坑中挖掘出隕石衝擊體本身,然而在質量較小的隕石所轟擊形成的坑內大都能找到它的殘留物。如目前地表已找到隕石碎片的10多個衝擊坑的直徑都較小,一般只有幾十到上百米,最大的亞利桑那隕石坑直徑為1200米。質量大的隕石,由於它高速撞擊地表後容易爆散和蒸發,極難在坑中找到其殘片。如在直徑為24公里的里斯坑,爆炸能量大於 10(焦耳)中至今仍未找到隕石的殘留物。但不久前在坑底岩石的粒間裂隙內發現了鐵-鉻-鎳(含少量硅和鈣)的微細粒子及細脈,認為是由氣化了的隕石衝擊體經凝聚而形成的,這也是識別隕石坑的重要標誌。
震裂錐本
角礫岩震裂錐的存在大量的角礫岩,大都是雜亂無章地與不同的巖性碎屑混合在一起。這些角礫岩含有大量熔融的或部分熔融玻璃質擊變巖。衝擊波通過某些岩石類型時,就產生震裂錐,單個錐體的大小,從小於1釐米到15釐米或更大,頂端稍鈍,錐體項角一般為90°,表面有很多溝槽,呈馬尾構造,錐體的頂端都有指向該衝擊構造中心的趨勢。在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片麻岩和頁岩等許多岩石類型中都觀察到有震裂錐。目前在地表衝擊位置上,包括薩德伯裏構造、里斯和施泰因海姆盆地、弗林克裏克等數十個衝擊構造中都發現了震裂錐。現已證明,震裂錐本身已能作為隕石轟擊的獨特標誌。
衝擊效應標誌
礦物的衝擊效應標誌造岩礦物均顯示衝擊效應。與隕石坑有關的礦物衝擊效應為:第一,在非常高的應變率下,礦物發育有特徵的微觀和亞微觀結構,如石英、長石雲母輝石角閃石、橄欖石的形變、微裂隙、微頁理和扭折條帶等構造,其中石英的和等多方向的微頁理是衝擊成因的獨特標誌。第二,在固態下的相轉變,如石英轉變為柯石英和超石英,以及轉變為繼形硅氧玻璃,石墨轉變為金剛石等。第三,礦物的熱分解、熔融以及出現流動構造,特別是在同一岩石中結晶體的玻璃體並存,如石英、長石已轉變為玻璃相,而深色礦物仍保留晶質相。在強衝擊情況下,玻璃體內的難熔礦物亦發生分解,如有的坑內鈦鐵礦、金剛石、鐵板鈦礦斜鋯石等已熔成液滴狀。

月球隕石坑形成

隨着隕石顆粒大小撞擊到月球表面時,會撞擊出不同大小的隕石坑寬度,不過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科學家推算一顆直徑16公里的小行星以每小時5萬公里的速度撞毀在地球上,將會造成一個直徑4到5倍深的大坑,也就是應該有64至80公里深。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Gagrin Crater),它的直徑有300公里,深度卻只有6.4公里。如果科學家的計算無誤,造成這個坑的隕石如撞在地球上,將會造成至少1,200公里深的大坑。
我們知道隕石坑它的大小和它的深度,應該是成正比的,就是説隕石越大砸下去的坑就越深,直徑也就越大。但是月球上面的隕石坑就很奇怪,它不管坑的大小是多少,它的深度從來就未超過4英哩深,其中有一個坑寬達180哩,按照理論計算,它的深度應該在700哩左右,在地球上發現的坑都是這樣的比例,可是在月球上它的深度只有4英哩,為什麼在月球上只能造成這麼淺的隕石坑?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月球的外殼非常的堅硬。使得這些隕石再也砸不下去。
假如月球的隕石坑不是月球在固態的時候被撞的情況下,那麼隕石坑的範圍是不是就很合理的解釋呢?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月球的隕石坑又一面比較多(範圍大),而另一面比較少(或者説沒有-月海).
當月球當時是一個半固體的狀態下,飛速穿過一個密集的隕石區域.那麼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月球隕石坑原因分析

隕石坑形成示意圖 隕石坑形成示意圖
事實上月球面向地球那面的隕石坑或環形山的確是比較少。沒錯啊,大家知道,由於自轉速度等原因,月球永遠是一面向著地球,一面背對著地球。歷次宇宙飛船拍回的月表照片顯示,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分配得極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而且月球上大多數山脈也分佈在背面。月球向著地球這一面,環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脈也不多,幾大月海佔據了相當大的面積,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個環形山。這種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嗎?
環形山就是隕石下擊造成的“星傷”。月球的地貌明確告訴我們:來自宇宙深處的隕石,都比較集中地擊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顧月球的正面。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隕石在襲擊月球之前還商量過嗎?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轉也有自轉,決不可能每次隕石都擊在背面。考慮到月球的年齡──50億年或60億年,那麼,這種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議了。比如説月海,它是那樣的平坦,絲毫沒有被撞擊過的痕跡,難道説在五六十億年的時間裏,它都能安然躲過撞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專家們認為,月球如果曾經穿行一條隕石帶,由於自轉的原因,那麼來自哪一個方面的隕石都基本相同,決不可能發生隕石集中襲擊一面的現象。顯然,月球的這種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月球隕石坑生命跡象

雖然人類在很久以前就登上了地球的近鄰月球,依靠及時掌握了許多關於月球的事實,但是月球仍有許多謎團有待於揭曉。而就在近期召開的歐洲行星科學大會(EPSC)上,科學家指出,月球的許多隕坑能夠很好地保存來自地球的生命樣本,或許可能存在未知的生命體。
月球獨特的旋轉傾斜角度使太陽光直接照射在其赤道位置,因此,許多在月球極地區域的隕坑都處於永久黑暗之中,得不到太陽光的照射。沙克爾頓隕坑就是其中一個,其最深處非常黑暗,可能僅有隕坑邊緣的折射太陽光線能夠抵達隕坑內。
但是其底部的一些小隕坑,是太陽光無法到達的,將像一個寒冷的“冰箱”。 如果僥倖其中保存有一些物質,那麼在隕坑底部的這物質將被覆蓋和保護,避免太陽風的侵蝕而存留下來。 [1]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早期存在着簡單的細菌生命,這些細菌生命體可生存在岩石之中,那麼,那些存在與和隕石中的細菌,將有機會在碰撞時,飛濺出去散落至月球表面。如果果真如此的話,無論它們死亡還是存活,都將證實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與月球表面。
在月球表面發現地球生命將提供證實我們地球上關於遠古生命的最新信息,同時,發現地球之外的細菌生命體將是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地球上許多細菌生命可以冷凍數千年時間,之後它們能夠解凍復活。如果某種細菌能夠發現於月球隕坑底部,將這些細菌放置在熱水中可能使其甦醒復活過來,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月球隕石坑最冷地點

2009年12月18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宇航局利用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上面的“占卜者(Diviner)”儀,對月球上永遠處於陰影處的隕石坑內部進行探測,它在隆冬時節的夜間,在月球北極地區的隕石坑裏發現了太陽系裏最冷的地方,這裏的温度最低可達零下249攝氏度
“占卜者”項目的主要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衞·佩傑教授説:“在太陽系的任何天體中,最極端的熱環境便包括月球。在白天中午時分,月球赤道附近的温度大約可以上升到400絕對温標(127攝氏度),而極地的夜晚異常寒冷。”佩傑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秋季年會上詳細介紹了這些最新發現。這是每年地球科學家參加的最大規模的會議。 [2] 
“占卜者”是今年發射升空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搭載的眾多儀器中的一個,自今年7月開始工作以來,一直處於運行狀態。今年10月,該飛船發現自己所處的正是觀測月球南半球的夏至和北半球的冬至的最佳位置。月球有季節變化,但是並不明顯。月軸的傾斜度是1.54度。因此月球上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就像佩傑所説的那樣,全年中月球極地的地平面與太陽的夾角更小,大約有3度的變化。
佩傑説:“這導致極區的陰影長度和温度發生巨大變化。”“占卜者”在南極最黑的隕石坑裏觀測到最低的夏季温度大約是35絕對温標(零下238攝氏度);但是“占卜者”觀測的結果顯示,位於北半球的“赫米特隕石坑(Hermite Crater)”在接近冬至時,它底部西南邊緣的温度僅為26絕對温標。
“佩裏(Peary)”和“博施(Bosch)”隕石坑底部南側的一些區域,温度幾乎也達到了這個程度。分析結果指出,要想在另一個天體表面找到如此寒冷的地方,必須前往“柯伊伯帶”以外,即海王星的軌道以外才有可能。
佩傑説:“要使温度降至這麼低,必須清除所有其他可能的熱源。月球極地的隕石坑無法得到陽光直射,最寒冷的地方甚至無法得到間接陽光的照射。也許只有遠處的懸崖產生的一些放射能夠抵達這些區域,而且它們會很快變冷。因此這些地方會達到如此低的恆定温度。”
這一發現有力地支持了以下觀點:也許月球上的一些隕石坑長期以來一直有水冰和一些更易發生變化的物質,這些更易發生變化的物質甚至需要更冷的儲藏温度。

月球隕石坑新發現

月球隕石坑研究成果

一項公佈的研究結果稱月球上一部分隕坑內部的物質可能是撞擊月球的小天體的殘留物,而非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的那樣是由於撞擊作用暴露出來的月球內部物質。

月球隕石坑提出質疑

這項發現發表於近期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向我們長期以來對於月球物質成分的認為提出了質疑。學界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小天體撞擊較大天體時會被完全蒸發。在很多月球隕坑內部都發現了一些不太尋常的礦物成分,如尖晶石橄欖石,但這些礦物在月球表面則非常罕見,因此人們認為這些礦物應當是由於小天體撞擊暴露出的月表下方物質成分。
然而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成分在小行星和隕星中非常常見。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在一些大型的月球隕擊坑,如哥白尼,捷奧菲勒斯和第谷隕擊坑等等。這些隕坑的直徑在100公里左右,在這些隕坑的坑底和中央峯附近區域都發現了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成分。

月球隕石坑過程模擬

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模擬了月球隕擊坑的形成過程,結果顯示在撞擊速度不超過12公里每秒的情況下,撞擊體有機會在撞擊中倖存的,儘管它本身會粉身碎骨。在文章中研究人員寫道:“我們認為在隕坑中央峯周圍區域發現的一些不同尋常的礦物成分是外部來源的,而不是來自月球內部。”
論文合著者,美國普渡大學的傑伊·梅洛什(Jay Melosh)表示,這項研究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研究人員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此前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哥白尼這種級別的撞擊坑並不應該強大到足以挖掘出深處月幔物質的程度。
在地球上,一些純淨的尖晶石和橄欖石被人們當做寶石佩戴。
在一份評論這項研究的文章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的埃裏克·阿斯旁(Erik Asphaug)表示,這項發現意味着,早期地球遭受撞擊後被髮掘出的物質很可能仍然可以在月球上找到。

月球隕石坑結論意義

如果這項研究結果得到證實,那麼從地球濺射出去的物質擊中月球時的速度大約是每秒2公里左右,在這樣的速度下,這些濺射物應當可以在撞擊中倖存。阿斯旁表示,對於月球上存在的尖晶石的來源,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它們可能來自地球。
他説:“更加讓人興奮的一點在於,有朝一日我們將有可能在月球上找到當時來自地球的原始生命物質,這些物質在我們活躍的地球上早已無跡可尋,但是在月球上卻可以被很好的保存下來。毫無疑問,有可能在月球上找到早期地球物質的可能性正在成為敦促人類宇航員重返月球的動力之一。”
和地殼不同,在板塊運動作用下,地殼岩石圈經歷不斷的循環,毀滅和重生,抹去古老的痕跡。而在月球上,月殼的年齡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前,使我們有機會一窺太陽系早期的地質面貌。 [1] 

月球隕石坑最大的隕石坑

法國科學家最近在埃及發現了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區。這一區域的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在10月份的內部期刊中指出,該中心科學家與埃及開羅大學合作,在埃及西南利比亞沙漠的一個叫吉爾夫克比爾的地區,發現了由上百個隕石坑組成的隕石坑區。這些隕石坑大小不一,直徑從20米到1公里不等,而其中最深的隕石坑達到了80米。
由法國和埃及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藉助衞星拍攝的照片在埃及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區。該隕石坑區位於埃及和利比亞邊境地區,科學家們在那裏發現了100多個隕石墜落所留下的痕跡。
法國考察小組組長菲利普·帕尤説,能夠散佈到5000平方公里這樣一個區域,必須有數個隕石飛向這一地區,並且它們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就已經因空氣摩擦而變成了多個碎塊。初步判斷,這些隕石坑出現於5000萬年前。
專家們目前正在對隕石坑中的隕石碎片進行分析,以證明大約5000萬年前這一地區出現過眾多隕石一同下落的“流星雨”現象。
據研究人員提供的資料顯示,他們發現的這些痕跡是5000萬年前的一場隕星雨所留下的。當時這場隕星雨的覆蓋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它所遺留下來的隕石坑直徑從20米至1000米不等,鉗入地面以下的隕石位於地下80米處。
在此之前,聞名科學界的一個最大的隕石坑區位於阿根廷,其面積達60平方公里。科學家們認為,以前所發現的一系列著名的隕石坑區都是由一顆隕石在進入地球大氣時燃燒分裂成多顆小隕石而形成的,但本次在埃及發現的這個大型隕石坑區很可能是多顆隕石“砸”出來的。

月球隕石坑十大隕石坑

墨西哥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
加拿大曼尼古根隕石坑(Manicouagan Crater)
加拿大清水湖(Clearwater Lakes)
加拿大米斯塔斯汀湖(Mistastin Lake)
澳大利亞戈斯峭壁(Gosses Bluff)
乍得湖奧隆加隕石坑(Aorounga Crater)
加拿大深水灣
加納博蘇姆推湖(Bosumtwi)
美國亞利桑那州巴林格隕石坑(Barringer Crater)

月球隕石坑主要區別

隕石通常被認為是小行星、行星、大的衞星在運行中彼此碰撞、破裂而產生的碎塊。它們以星際塵埃的形式瀰漫在宇宙空間中,如果被地球的引力捕獲,吸向地球,便形成隕星。當它們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濃密的大氣圈時,大多數隕星與大氣發生摩擦、生熱、發光而汽化,但仍有一部分殘留下來落到地表,這就是在我們在地表發現的隕石。依據隕石本身所含的化學成分的不同,大致分為三種類型:鐵隕石,也叫隕鐵,它的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石鐵隕石,也叫隕鐵石,這類隕石較少,其中鐵鎳與硅酸鹽大致各佔一半;石隕石,也叫隕石,主要成分是硅酸鹽,這種隕石的數目最多。
判斷一個地表環形結構是不是隕石坑,有一個綜合的標準,要經歷複雜的過程。隕石坑的判斷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地表有環形結構。這個結構必須是隕石撞擊地表的衝擊波造成的,並沒有經過破壞。由於地殼變化和侵蝕作用,隕石坑有可能逐漸消失,露出隕石,形成隕石山。比如我國瀋陽地區就有這樣的隕石山,當地的隕石是距今19億年前墜落的,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隕石。
第二就是這個環形結構的大小。一般定義為“隕石坑”的環行結構直徑都超過30公里。位於海南的“白沙隕石坑”直徑只有3.7公里,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隕石坑。
第三個形態上的要求是環形結構中央必須有“中央錐”,又叫做“衝擊錐”。它是由於隕石衝擊產生強烈的應力波所造成的一種圓錐形的岩石碎片。從形態結構上來説,中央錐是判斷一個環形結構是否為隕石坑的關鍵特徵。我國目前發現的許多地表環形結構,都因為沒有中央錐而被排除為隕石坑。
第四個因素由地表環形結構下方岩石的形態決定。隕石撞擊地表時,高温會熔化地表的岩石,熔化後殘留下的岩石表面,會有撞擊時衝擊波形成的“衝擊紋”。而且隕石的衝擊波還會導致殘留岩石晶體結構的變化。這可以説是隕石坑最獨特的特徵。隕石坑與火山口的區別,主要就是通過深鑽和地球物理勘測檢驗坑下岩石,沒有形成“衝擊紋”的可初步認定為火山口,因為火山爆發釋放的壓力低於隕石撞擊的壓力。
再一個特徵就是環形結構區域土壤成分上異化。隕石作為地外物質,含有大量地殼中沒有的物質。隕石坑區域的土壤內會含有某種特殊礦物質,這與隕石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這個特徵也是區分隕石坑與火山口的一個重要因素。

月球隕石坑最古老隕石坑

20多億年前一顆巨大隕石撞擊地球所形成的坑洞14日獲得“世界自然遺產”的稱號,隕石坑所在的南非也由此擁有了第7個世界遺產地弗裏德堡隕石坑位於南非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西南100公里的自由州省,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和最大的隕石衝擊地球遺蹟,直徑達380公里,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月球隕石坑首個隕石坑

大陸科學家經三年努力,證實遼寧岫巖坑就是隕石撞擊坑,也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且證實的隕石坑。有趣的是,目前坑內住有六十四户人家,村民很少生病,是有名的長壽村。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等人員經三年努力,近日終於找到隕石強烈撞擊導致岩石發生變形、碎裂和局部熔融,以及岩石和礦物發生衝擊變質的一系列證。陳鳴等人近日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上,正式證實遼寧岫巖坑就是一個隕石撞擊坑。  據與陳鳴同屬於一個研究組的何宏平介紹説:「從四周山嶺登高向下觀望該隕石坑,整個坑形態呈碗狀。撞擊坑直徑一.八公里,坑深一五○公尺。」陳鳴通過對坑內物質分析,初步確定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五萬年前。同時,也對現在的岫巖坑地貌作出合理推測。  陳鳴進一步認為,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小湖泊,並沈積上百米厚湖泊沈積物。推估在大約三.九萬年前,由於地勢較低的「岫巖坑」東部形成缺口,湖泊消失,演變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月球隕石坑形成之謎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流星”隕石坑已成為第一個被確認為因巨大隕星撞擊留下的痕跡,該隕石坑直徑為1250米,深度約為175米。
根據科學家公佈的資料,隕石坑早在約5萬年前由於一顆鐵質隕星墜落而形成,關於這個隕石坑的第一份報告是在1909年提交給美國科學院,可以説“流星”隕石坑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的隕石坑。但是直到現在仍有一個不解之謎:在這個隕石坑內發現的熔化岩石極少。
科學家決定利用計算機模擬隕星墜落過程來尋找答案,模擬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根據研究者——亞利桑那大學傑伊·梅洛什和倫敦皇家學院加列特·科林斯博士的計算,情況如下:最初隕星是一顆直徑為40米和重達30萬噸的鐵塊,在通過地球稠密大氣層時隕星的一半分裂成碎片,而另一半則以大約12千米/秒的速度墜向地面,該速度比科學家先前估算的速度要小。從一切情況來看,隕星的強度比先前期待的金屬體要低,並且隕星碎片在空中擴散,在5千米高處形成一個直徑約為200米的碎片雲
因此只是隕星的一半撞擊了地球,撞擊後形成的重量從幾百克至500千克隕星碎片飛散到5千米半徑範圍內,現在很多散片保存在美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手中。但是科學家原來發現,隕星墜落速度比原先估算的速度小,不是15~20千米/秒,而是12千米/秒。當然,12千米/秒的速度也不是很低,但是撞擊的後果卻有本質上不同,這一速度還不足以使這樣大的隕石坑的岩石熔化。

月球隕石坑研究意義

①為地球月球、水星火星及其衞星表面圓形坑和環形山構造的隕石轟擊成因假説找到依據,從而確定隕石坑的存在時間和分佈情況。同時為研究巨大隕石的撞擊,對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成,原始熱和自轉軸變遷的影響,以及為研究岩漿活動,突變事件和星球演化提供寶貴的資料。
②對礦物和岩石衝擊變質的研究,將進一步豐富岩石學礦物學結晶學和高温高壓地質學的內容,併為瞭解地幔物質性狀和物理化學特點,即為地球深部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也可以從衝擊效應特徵推定岩石受轟擊時的温度和壓力歷史,從而對於瞭解地面及地下核試驗和人工爆破的威力,破壞半徑,以及對工程防護和對金剛石等礦物的合成具有一定實用意義。
③由於巨大隕石轟擊能引起地下岩漿上升、侵入和成礦,因而出現了把外來作用和地球深部作用聯繫起來的新成巖成礦理論。
④研究地表隕石坑的分佈形態、錐度,特別是受轟擊後的變質作用,可直接推斷隕石下降時的方向、速度、質量、以及燒蝕破裂情況,為宇宙飛船軟着陸提供依據。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宇航局利用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上面的“占卜者(Diviner)”儀,對月球上永遠處於陰影處的隕石坑內部進行探測,它在隆冬時節的夜間,在月球北極地區的隕石坑裏發現了太陽系裏最冷的地方,這裏的温度最低可達零下249攝氏度。
佩傑説:“這導致極區的陰影長度和温度發生巨大變化。”“占卜者”在南極最黑的隕石坑裏觀測到最低的夏季温度大約是35絕對温標(零下238攝氏度);但是“占卜者”觀測的結果顯示,位於北半球的“赫米特隕石坑(Hermite Crater)”在接近冬至時,它底部西南邊緣的温度僅為26絕對温標。
“佩裏(Peary)”和“博施(Bosch)”隕石坑底部南側的一些區域,温度幾乎也達到了這個程度。分析結果指出,要想在另一個天體表面找到如此寒冷的地方,必須前往“柯伊伯帶”以外,即海王星的軌道以外才有可能。
佩傑説:“要使温度降至這麼低,必須清除所有其他可能的熱源。月球極地的隕石坑無法得到陽光直射,最寒冷的地方甚至無法得到間接陽光的照射。也許只有遠處的懸崖產生的一些放射能夠抵達這些區域,而且它們會很快變冷。因此這些地方會達到如此低的恆定温度。”
這一發現有力地支持了以下觀點:也許月球上的一些隕石坑長期以來一直有水冰和一些更易發生變化的物質,這些更易發生變化的物質甚至需要更冷的儲藏温度。 [3] 
這項發現發表於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向我們長期以來對於月球物質成分的認為提出了質疑。學界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小天體撞擊較大天體時會被完全蒸發。在很多月球隕坑內部都發現了一些不太尋常的礦物成分,如尖晶石和橄欖石,但這些礦物在月球表面則非常罕見,因此人們認為這些礦物應當是由於小天體撞擊暴露出的月表下方物質成分。
然而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成分在小行星和隕星中非常常見。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在一些大型的月球隕擊坑,如哥白尼,捷奧菲勒斯和第谷隕擊坑等等。這些隕坑的直徑在100公里左右,在這些隕坑的坑底和中央峯附近區域都發現了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成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