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侵蝕作用

鎖定
侵蝕作用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改變地面岩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在乾旱的沙漠區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岩石。它們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這並非雕塑家們的精工巧作,而是風挾帶岩石碎屑,磨蝕岩石的結果,人們稱之為風蝕地貌
侵蝕作用(erosion)包括岩石和礦物經由媒介如水、冰、風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動與瓦解。 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
中文名
侵蝕作用
外文名
Erosion
總    稱
外營力對地表沖刷、磨蝕和溶蝕等
外營力
流水、冰川、波浪、潮流等
二大作用
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
分    類
海洋侵蝕,河流侵蝕等

侵蝕作用定義

侵蝕作用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侵蝕作用指流水及其攜帶的泥沙和硬石對地表的沖刷、破壞作用。它可分為坡面上的片蝕作用和溝谷、河流的線蝕作用。而線蝕作用又分為溯源侵蝕、側向侵蝕和下切侵蝕。廣義的侵蝕作用包括流水侵蝕、溶蝕、冰川侵蝕、海蝕(波浪、洋流和潮汐)和風蝕等。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質受自然作用力作用發生鬆散、溶解和破壞,並被搬運到它處的作用。是許多作用的總和。在地貌學上,侵蝕作用是緩慢的、長期的。有時並不包含搬運作用和風化作用,起碼比剝蝕作用來得緩和。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在運動狀態下的各種外營力, 對地表岩石和風化產物進行的破壞作用。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侵蝕作用和化學侵蝕作用。機械侵蝕作用指風、流水、冰川、海洋靠其本身的動能對岩石的機械破壞; 化學侵蝕作用指流水、地下水、海洋等以溶解的方式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1] 

侵蝕作用分類

侵蝕作用機械剝蝕作用

侵蝕作用 侵蝕作用
在乾旱的沙漠區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岩石。它們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這並非雕塑家們的精工巧作,而是風挾帶岩石碎屑,磨蝕岩石的結果,人們稱之為風蝕地貌
流水的侵蝕作用更是強大而普遍,大陸面積約90%的地方都處於流水的侵蝕作用控制之下,降水沖蝕地表,溝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牀加寬加深,坡面上的流水沖刷着整個坡面,使之趨於破碎。例如我國的黃土高原由於植被多遭破壞,流水侵蝕嚴重,造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在高寒地區,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蝕地面,形成冰斗角峯U形谷冰川地貌海蝕地貌

侵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

此外,流水對岩石還有溶蝕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鹽類,如碳酸鈣、氯化鈉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隨水流失。我國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長期溶解和沖刷作用而形成的。

侵蝕作用特點

地表的岩石儘管堅硬,卻會因為某些產生於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而逐漸被破壞淨盡。例如雨水沖洗山坡地、河流掘挖河牀、風力吹刮沙堆、波浪淘洗海崖、冰河刻磨巖壁等現象,都是很好的明證。上述流動中的水、冰、大氣等削移地表物質的作用,謂之侵蝕作用。因侵蝕必生搬運乃至堆積,故廣義的侵蝕,不僅指搬運,甚至還包括堆積作用。侵蝕作用以流水作用為主體,全球陸地上的年平均降水量計有十萬立方公里以上,其中四分之三蒸發,返回大氣或滲入地下,其餘皆流經陸地注入海洋,故產生的侵蝕力量至為龐大;如果地殼不發生變動,而降水情形又保持不變,估計在一千二百萬年後,整個地球的陸地將夷為平地。河流的侵蝕,可產生峽谷、瀑布等壯觀地景。海水的侵蝕力量也很大,但僅限於海岸地帶,海水進退所影響的濱海區平均寬約二百公尺,佔全球總面積不過百分之零點二而已;然而,海水侵蝕所造成的地形十分獨特,像岬角海蝕崖海蝕洞、波蝕棚等,均為優良的觀光資源。冰河力量雖然驚人,而且雕刻出U形谷冰斗、刃嶺等奇特景觀,但由於時下全球冰河僅佔陸表面積百分之十不到,並非主要的造地營力。過去地質時代曾經有過多次的冰期,所遺留下的地形遍佈全球各地。至於風的侵蝕力量較小,但是卻比河流侵蝕更見普及,尤其在乾燥的沙漠地帶,風的作用特別顯著,其雕塑出的地形,造形奇特美觀,新疆的白龍堆和台灣的風稜石,都是很好的例子。
地表的侵蝕,主要以一、沖蝕,二、溶蝕,三、磨蝕,四、吹蝕四種方式進行。沖蝕為純水力之衝擊及搬移作用,為一般流水侵蝕的基本方式。溶蝕為含碳酸或有機酸的水與岩石起化學反應所生的侵蝕,乃地下水侵蝕的基本方式。磨蝕為流水、冰河及風等挾帶砂礫對地面的侵蝕。吹蝕則為風將地表物質吹揚他移的作用,盛行於乾燥地區,為風蝕特有之方式。 [2] 

侵蝕作用作用類型

侵蝕作用海洋侵蝕作用

海水的運動方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和濁流四種,其中洋流和濁流主要作用於大陸坡和深海盆地,對陸地海岸造成侵蝕的主要是波浪和潮汐。與地表徑流一樣,波浪和潮汐的侵蝕作用也分為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兩種類型。由於波浪和潮汐的機械衝擊力遠遠大於陸上的地表徑流,所以較短時間內就能對海岸地貌造成巨大破壞。許多沿岸地區都建有防波堤以保護海岸。防波堤是一種有很多孔洞的人造堤壩,通常建立在離海岸一定距離的地方,它既保證了海水的自由出入,又能有效地分散波浪能量。此外,與陸上淡水相比,海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對沿岸岩石具有更強的溶解作用,時常能夠塑造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海蝕地貌景觀。 [3] 

侵蝕作用河流侵蝕作用

河流又稱地表徑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流速。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原因較多,既有流水的機械衝擊力,也有水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攜帶砂石的磨蝕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從山區通過,這裏水流湍急,河道斷面較窄,河流的侵蝕作用主要導致河牀下蝕。正因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經常會出現瀑布和峽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於平原,地勢平緩,流速較慢。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河道外側的水流流速較快,久而久之,對河道外側形成強烈的側蝕。側蝕的結果使河道呈現出迷人的彎曲狀,稱為河曲。 [4] 
侵蝕作用 侵蝕作用
河流侵蝕作用包括沖蝕作用、磨蝕作用和溶蝕作用等。沖蝕作用是指水流的沖蝕使河岸崩塌,帶走泥沙石礫
磨蝕作用是指被搬運的粗粒碎屑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沿途磨蝕河牀和岸壁,砂礫之間也發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徑變小,圓度增大(波浪、潮流、海流和風的作用亦出現這種情況);細粒的粉砂、粘土則被懸浮下輸。
溶蝕作用指水對可溶性岩石的化學侵蝕過程。當水中含有CO2時,則具有較強的溶蝕能力,在易溶岩區(如石灰岩區)溶蝕作用尤其明顯。
河流侵蝕作用按作用方向可分為下蝕、側蝕和向源侵蝕下蝕作用加深河牀,在上游山區刻蝕出宏偉峽谷。旁蝕作用拓寬河谷,在中下游區形成蜿蜒曲流和寬坦的谷底平原。向源侵蝕使河流向源頭延長。

侵蝕作用地下侵蝕作用

地下水溶蝕和潛蝕作用多發生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地下水與地表水結合,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稱為溶蝕作用。
地下水沿巖(土)層的裂隙流動,溶解並衝帶巖(土)層中可溶性礦物,對巖(土)層起淘空作用,引起上覆巖(土)層發生坍陷,稱為潛蝕作用。
冰蝕作用 指冰川緩慢運動中發生的拔蝕作用和磨蝕作用(見冰川地質作用)。
海蝕作用 由波浪、潮流、海流等引起。包括沖蝕磨蝕溶蝕等作用,主要發生在海岸帶(見海岸侵蝕地貌)。
風蝕作用包括風吹蝕地面的吹蝕作用,和挾帶的碎屑物磨蝕地面的磨蝕作用。

侵蝕作用事例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模型是認識和評估水土流失過程及其環境影響的有效工具,已有的眾多土壤侵蝕模型中,因黃土高原地形和地貌的獨特性而使模型的應用受到限制。通過系統整理公開發表的文獻,對在黃土高原經過驗證的、涵蓋不同尺度和過程表達的12個土壤侵蝕模型進行比較分析,依據模型預測精度、過程描述、應用方便程度和情景模擬能力等指標對每個模型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模擬預測精度不隨模型複雜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經驗統計模型有利於土壤流失量的快速評估,物理成因模型尤其是分佈式物理成因模型更適用於侵蝕過程和輸沙過程的精細評估。指出未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模型發展應着重於提升數據質量、加強模型開發與模型評估3個方面。 [5] 
紅壤侵蝕區崩崗土壤
選取福建省長汀縣黃泥坑崩崗羣內三處不同植被覆蓋度崩崗(B1、B2、B3覆蓋度分別為2%、20%、95%)及附近一處非崩崗山坡CK(對照區)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崩崗內集水區、崩壁、崩積體、溝道的土體進行採樣,並對Ti、Zr、Y與土壤物理化學性質進行化驗與統計分析,探討Ti、Zr、Y在崩崗侵蝕區的空間分異特徵。結果表明,Ti、Zr、Y含量整體呈現為Ti>Zr>Y,且隨着植被覆蓋度的增大而增大(B1<B2<B3),Ti、Zr、Y三種元素均是B3含量大於B1和B2;Ti、Zr、Y受到崩崗侵蝕影響發生重分佈,Ti在三條不同植被覆蓋度的崩崗侵蝕區明顯低於對照區,發生同質化作用,Zr、Y均在溝道處堆積;崩崗中Ti、Zr、Y含量與pH值顯著負相關,與有機質、黏粒顯著正相關。Zr、Y兩元素之間密切相關。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