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岫巖坑

鎖定
岫巖坑是遼寧鞍山岫巖隕石撞擊坑(Siuyen meteorite crater ;Xiuyan crater)的簡稱,是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博士2007年初率科研人員在岫巖展開研究並初步對此獨特地理地貌而進行的命名。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地球表面第一個隕石撞擊坑(美國巴林傑隕石坑)被證實以來,迄今地球上已經發現170多個隕石撞擊構造。隕石撞擊坑對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古氣候、古環境和古生物變遷,成巖成礦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某些隕石坑由於其特殊的科學內涵和自然景觀被開發成為自然科學博物館、世界自然遺產和旅遊勝地。
中文名
岫巖坑
外文名
Siuyen meteorite crater
全    稱
遼寧鞍山岫巖隕石撞擊坑
撞擊坑直徑
1800米

岫巖坑簡介

岫巖坑地圖 岫巖坑地圖
岫巖隕石撞擊坑位於蘇子溝鎮古龍村,隕石撞擊坑處在低山丘陵之中,鄰近哨子河畔。從撞擊坑四周山嶺登高向下觀望,整個坑形態呈碗狀,撞擊坑直徑1800米,坑深約150米,現有一個村民組64户274人在此居住。經過前後近20年、多家科研院所的實地考察和勘探,最終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博士在2009年成功驗證“岫巖坑”確為隕石撞擊所成,“岫巖坑”隨即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撞擊坑。研究結果顯示,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了小湖泊並沉積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積物。大約在3.9萬年前,地勢較低的“岫巖坑”東部形成了缺口,積水流出並侵蝕山體,最後湖泊消失,演變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自岫巖隕石坑被證實以來,岫巖多方面對“岫巖坑”進行考察和研究,並與相關規劃設計部門形成了“岫巖坑”開發的初步規劃方案。方案以建立岫巖隕石坑地質公園為主,總面積為3.42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中心遊覽景區、農莊別墅與農家樂、地質展覽館、拓展運動休閒以及百果園等五大區域,集科普與旅遊休閒於一體,力爭保存隕石坑的原始風貌。 [1] 

岫巖坑探究

岫巖坑表面圖 岫巖坑表面圖
我國的隕石撞擊坑探索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但由於沒有找到關鍵證據,一直沒有取得突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我國從事衝擊變質研究的重要機構,研究員陳鳴等人於2007年初開始對岫巖坑展開調查和研究。科研人員在第一年度的研究中,即在紛雜的坑區地表岩石中捕捉到了撞擊衝擊波作用遺留的物理變化痕跡,這為後續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明確了探索技術途徑。
經過反覆論證以後,研究小組於2009年春夏在岫巖坑內設計佈置了鑽孔,由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四隊承擔鑽探任務,歷時5個多月,揭示了坑體深部的地質構造,並獲得了珍貴的深部岩石樣品。通過對鑽探獲得的岩心樣品分析,找到了隕石強烈撞擊導致靶區岩石發生變形、碎裂和局部熔融以及岩石和礦物發生衝擊變質的系列證據。
據瞭解,一個環形坑或環形構造的形成是否與隕石撞擊作用有關,關鍵是要查明該坑岩石是否受過隕石強烈撞擊伴隨的衝擊波作用。在強烈衝擊波作用下,靶巖將發生衝擊變質。國際科學界對隕石撞擊坑判別明確了3項衝擊變質診斷性指標:礦物擊變面狀頁理,礦物擊變玻璃,擊變礦物高壓多形轉變。在自然界中,除了地外天體超速撞擊引起的衝擊波作用外,任何其他天然過程或地質作用均不能在地質體中引發這類礦物物理變化。如能在地表環狀地質構造發現上述3項指標之一,即可確定與隕石撞擊事件有關。 [2] 

岫巖坑成果

歷時3年探索,我國第一個隕石撞擊坑——岫巖隕石坑11月30日前被證實。中科院廣州地化所陳鳴等人在2009年11月30日出版的《科學通報》54卷22期上發表論文《岫巖隕石撞擊坑的證實》,在該篇論文上描述了岫巖隕石撞擊坑的基本地質和地貌特徵,報告了“礦物擊變面狀頁理”和其他衝擊效應的發現,證實了該坑的隕石撞擊成因起源。證實(遼寧)岫巖發現我國第一個隕石撞擊坑,該項研究填補了我國領土上這類獨特地質構造形跡的空白。除了已經報告的“礦物擊變面狀頁理”外,陳鳴研究小組2009年12月1日前又相繼發現了“礦物擊變玻璃”和“擊變礦物高壓多形轉變”等證據,3項衝擊變質診斷性指標全部在岫巖隕石坑中被找到。
通過對坑內物質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確定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一度發育成為小湖泊,在上萬年的時間內沉積了百米厚的湖泊相沉積物。約3.9萬年前,由於坑緣缺口,湖泊消失,演變為碗形地形凹地。 [2] 

岫巖坑靜卧山間

一進古龍村,我們便被眼前的“大坑”所震撼。在“大坑”入口,兩側山脊猝然斷裂,只留給人們一條狹長的土路。
爬上山頂,記者驚異地發現,“大坑”竟與一個標準的正圓幾乎相同,加之周圍羣山環繞,好似一個巨大的指環靜靜卧在山間。
從撞擊坑四周山嶺登高向下觀望,整個坑形態呈碗狀。撞擊坑直徑約2000米,坑深約150米,據村民們介紹,現有一個村民組60餘户人家在此居住。由於周圍山嶺環繞形似一個圓圈,所以該村民組以“羅圈”為村名。

岫巖坑大坑怪事

“坑裏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因為交通不甚便利,這裏的村民靠上山養蠶和耕種來維持生活。正因為這樣,圈裏人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因為一些至今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讓村民叫苦不迭。首先,這裏的水與外邊截然不同。村裏很多人家打井取上來的水都漂着一層油,根本沒法喝。
除了水上漂着一層油外,“圈裏”還有件怪事,那就是這裏的地下埋藏着一種黑色的泥土,挖出曬乾之後表面有白色的霜,扔到火裏還能燒。

岫巖坑3年勘測

早在1982年至2004年間,多家科研單位先後到岫巖實地考察,希望驗證隕石坑的推測,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確定。
2007年初,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博士率科研人員在岫巖展開研究,並初步將此獨特的地理地貌命名為“岫巖坑”。科研人員在第一年度的研究中,即在坑區地表岩石中捕捉到了撞擊衝擊波作用遺留的物理變化痕跡,為之後的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明確了探索技術途徑。
2009年3月20日,陳鳴率隊再次來到“岫巖坑”,進行了為期5個多月的鑽探勘測工作,揭示了坑體深部的地質構造,並獲得了珍貴的深部岩石樣品。岩石樣品分批次被送到廣州,科研人員找到了隕石強烈撞擊導致靶區岩石發生變形、碎裂和局部熔融以及岩石和礦物發生衝擊變質的系列證據,並最終從科學角度證明了該坑為隕石撞擊所成,岫巖隕石撞擊坑也成為國內首個被科學證實的隕石坑。
研究結果顯示,岫巖隕石撞擊坑區岩石為20億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變質岩。通過對坑內物質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確定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了小湖泊並沉積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積物。大約在3.9萬年前,地勢較低的“岫巖坑”東部形成了缺口,積水流出並侵蝕山體,最後湖泊消失,演變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2] 

岫巖坑利用

自20世紀60年代初地球上第一個隕石坑——美國巴林傑隕石坑被證實以來,目前全球已發現170多個隕石坑,直徑由數十米到近三百公里不等,但沒有一個在中國。
隕石坑的發現對中國意味着什麼?陳鳴表示,隕石坑是極為珍貴的自然遺產,目前為止還是唯一地標,也是宇宙奇觀。岫巖隕石坑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此類獨特地質構造的空白,對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等有重要意義,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甚至對人類探月和深空探測都有科研價值。

岫巖坑將建地質公園

中國境內目前唯一一個被證實的隕石坑——“岫巖坑”的初期開發利用規劃出爐,這裏將建岫巖隕石坑地質公園。
岫巖隕石撞擊坑位於岫巖蘇子溝鎮古龍村,處在低山丘陵之中,鄰近哨子河畔。從撞擊坑四周山嶺登高向下觀望,整個坑形態呈碗狀,撞擊坑直徑1800米,坑深約150米,現有一個村民組64户274人在此居住。經過前後近20年、多家科研院所的實地考察和勘探,最終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博士在2009年成功驗證“岫巖坑”確為隕石撞擊所成,“岫巖坑”隨即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撞擊坑。研究結果顯示,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了小湖泊並沉積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積物。大約在3.9萬年前,地勢較低的“岫巖坑”東部形成了缺口,積水流出並侵蝕山體,最後湖泊消失,演變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自岫巖隕石坑被證實以來,岫巖多方面對“岫巖坑”進行考察和研究,並與相關規劃設計部門形成了“岫巖坑”開發的初步規劃方案。方案以建立岫巖隕石坑地質公園為主,總面積為3.42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中心遊覽景區、農莊別墅與農家樂、地質展覽館、拓展運動休閒以及百果園等五大區域,集科普與旅遊休閒於一體,力爭保存隕石坑的原始風貌。 [1] 

岫巖坑幕後

説起隕石坑,遼寧的鄰居吉林早在30多年前便因為隕石成名。1976年3月8日,吉林發生世界上最大的隕石雨。當時共收集到隕石標本138塊,碎塊3000餘塊,總重2616公斤。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吉林1號隕石重達1770千克,也是世界最大的隕石。30多年來,累計有500多萬遊客前來參觀。參觀隕石已成吉林旅遊觀光的一張閃亮名片。
對於隔壁被證實發現中國首個隕石坑,吉林有關方面表示“保留意見”。吉林隕石博物館館長丁宏義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岫巖隕石坑並非中國第一個隕石坑。“它怎麼會是中國首個隕石坑呢?按説我們吉林早就有隕石坑了。江蘇太湖也早就發現隕石坑了。”
丁宏義認為,誰都希望第一個隕石坑出現在自己這裏。但吉林的“隕石旅遊”和遼寧的“隕石坑旅遊”各有特色,並不會受到衝擊。“遊客到我們這裏看隕石,相當於參觀文物;去遼寧看隕石坑,相當於看一處古遺址。兩者不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