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環

(唐朝中期名將)

鎖定
曲環(726年-799年9月28日 [1]  ),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人,唐朝中期名將。
曲環自幼喜讀兵書,勇於騎射。早年隨哥舒翰征戰隴右,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累官左金吾衞大將軍唐德宗即位後,曲環與李晟率軍大敗吐蕃、南詔聯軍,威名大振。四鎮之亂時,曲環討伐李納李希烈等叛鎮,協助守衞徐州、寧陵、陳州等地。官至陳許節度使,封晉昌郡王。他勸課農桑、寬刑減賦,使陳許軍得以復甦。
貞元十五年(799年),曲環去世,年七十四。冊贈司空
本    名
曲環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陝州安邑
出生日期
726年
逝世日期
799年9月28日
主要成就
平安史,擊吐蕃,御淮南,治陳許
官    職
陳許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
爵    位
晉昌郡王
追    贈
司空

曲環人物生平

曲環驍勇善戰

曲環的父親曲彬,長期在隴右(治今青海樂都縣)做官。隴右為唐朝西部邊陲,戰事頻繁,民風尚武。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曲環從小就喜讀兵書,以勇敢且善於騎射聞名。 [2] 
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河西、隴右節度使,曲環在此時為哥舒翰的部將。天寶八載(749年)六月,曲環隨哥舒翰攻拔被吐蕃佔據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天寶十二載(753年),曲環又隨哥舒翰出征,攻佔洪濟(今青海貴德縣西)、大漠門等城,收復黃河九曲(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流處)之地。戰後,曲環以功被任命為果毅別將。 [3]  [4] 

曲環隨平安史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後,曲環隨襄陽節度使魯炅堅守鄧州(今河南鄧縣),頑強抵禦了叛將武令珣的多次進攻,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戰後,他因功遷升左清道率。 [5]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攻佔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率部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河陽共築有南、中、北三城,曲環隨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衞南城。史思明部將周摯等進抵河陽,先進攻南城,但在李抱玉及曲環等將士的抗擊下,叛軍始終不能得手。守衞南城的勝利,為李光弼加強中城和北城的防務贏得了時間。當叛軍舍南城而攻中城和北城的時候,李光弼固守有餘,還伺機出擊,從而打敗叛軍,成功保衞河陽。戰後,曲環隨李抱玉收復懷州(今河南泌陽縣),並獨自駐守澤州(今山西晉城)。在澤州期間,曲環率軍擊敗了叛軍驍將安曉的侵擾,被朝廷特敕授為羽林將軍。 [6]  [7] 
寶應元年(762年),唐軍對安史叛軍進行了大規模反擊。曲環與其他將領聯合共同討伐史朝義,討平了黃河以北的叛軍,並因戰功不斷遷升為左金吾衞大將軍,並同正員 [8] 

曲環大破吐蕃

安史之亂時,吐蕃乘機向唐朝發動侵略。曲環於是隨李抱玉移駐至長安之西,以便抵禦吐蕃。 [8] 
唐代宗大曆(766年-779年)年間,曲環領兵屯駐於隴州(今陝西隴縣東南),多次擊敗吐蕃的進犯,因功加授特進、太常卿。 [9] 
大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詔組成了號稱二十萬的聯軍,進犯劍南道(治今四川成都市)。唐德宗詔命右神策都將李晟率四千神策軍,會同曲環所率由邠寧、隴右、范陽各鎮組成的五千士兵進軍,與山南東、西道的唐軍聯合救援。曲環趕赴劍南前線,大破蕃詔聯軍。范陽軍追擊至七盤,再敗蕃詔聯軍,乘勝收復七盤城、威武軍及維、茂二州。李晟率軍追擊到大度河外,再次大破蕃詔聯軍。聯軍被斬首六千級,生擒六百人,“傷者殆半”,而飢寒交迫、隕死於崖谷的達到八、九萬人。 [10]  [11]  南詔王異牟尋大為恐懼,遷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以避唐軍。 [12]  此役後,曲環威名大振,因功獲拜太子賓客,並賜名馬。 [13] 

曲環孤軍立功

建中元年(780年)四月,四鎮、北庭留後劉文喜發動叛亂,曲環會同其他將領率軍討伐。五月,劉文喜為部將劉海賓等殺死。此後,曲環因功被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丞、邠、隴兩都知兵馬使,封爵晉昌郡王 [14]  [15] 
建中二年(781年),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死後,其子李納匿喪謀叛,而其族人李洧以徐州歸順朝廷,李納遣兵圍之。朝廷下詔,令曲環等諸軍援救李洧。十一月,曲環與宣武軍節度使劉洽(後改名劉玄佐)、滑州刺史李澄及朔方大將唐朝臣共同援救徐州,大破魏博、平盧軍,斬首八千級,迫使其解圍逃竄,江淮漕運開始疏通。 [16-17]  曲環因功被授職御史大夫 [18]  次年十月,又加任檢校左常侍,兼邠、隴行營節度使。 [19] 
建中四年(783年)十二月,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今河南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乘勝進攻寧陵(今河南寧陵),江淮地區大為驚恐。 [20]  曲環率部協助濮州刺史劉昌守衞寧陵。興元元年(784年),李希烈又派部下驍將翟崇暉帥兵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閏十月,曲環與劉昌等率軍三萬援救陳州。十一月,大敗翟崇暉於陳州之西,殺叛軍三萬五千人,生擒翟崇暉。李希烈逃歸蔡州,曲環等也乘勝收復汴州。 [21]  戰後,朝廷論功,加曲環為檢校工部尚書兼陳州刺史。 [22] 

曲環理兵勸農

貞元二年(786年)四月,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毒死。朝廷論功,授曲環的一個兒子為正員官。 [23]  七月,曲環升任許州(今河南許昌)刺史及陳、許等州節度觀察使(陳許節度使),並加實封食邑三百户。 [24-25]  十一月,曲環與劉玄佐一同入朝覲見。 [26] 
陳、許二州是被李希烈蹂躪最嚴重的地區,人民大多逃往外鄉避禍。李希烈之亂被平定後,陳許軍一片荒諒景象。曲環勤於為政,上任後節省用度、平均賦税,政令頗為寬簡。兩、三年以後,陳許軍就呈現出了富足的景象,此前逃往外鄉的人也陸續返回。曲環注重農業生產,並加強了軍事訓練。數年後,陳許軍兵精糧足,得到了較多的恢復。 [27] 
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加曲環為檢校尚書左僕射(一作右僕射 [1]  )。 [28] 

曲環病逝任上

貞元十五年(79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28日 [1]  ),曲環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德宗為其輟朝一日,冊贈司空,並追賜布、帛、米、粟等物品。 [29] 

曲環主要成就

曲環軍事

曲環自幼喜讀兵書,勇於騎射。 [2]  早年隨哥舒翰征戰隴右,收復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洪濟(今青海貴德縣西)、大漠門及黃河九曲(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流處)之地。 [3]  [4]  安史之亂爆發後,曲環參與守衞鄧州(今河南鄧縣) [5]  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澤州(今山西晉城)等地, [6]  並同諸將收復河北各地。 [8]  唐代宗時,曲環屯兵隴州(今陝西隴縣東南),屢敗吐蕃 [9]  唐德宗即位後,曲環與李晟率軍大敗吐蕃、南詔聯軍,威名大振。 [10]  [11]  [13]  四鎮之亂時,曲環討伐李納李希烈等叛鎮,協助守衞徐州、寧陵(今河南寧陵)、陳州(今河南淮陽)等地 [22]  ,戰功卓著。 [18] 

曲環政治

曲環在擔任陳許節度使期間,勸課農桑、寬刑減賦,並注重訓練軍隊。數年之間,陳許軍得以復甦。 [27] 

曲環人物評價

陸贄:曲環撫之,悉我離叛,孤軍自守,亦不苟從,處危能安,聞難輒赴,甚推齊肅,累著功勳,近日將帥之中,罕有如環之比。考其才節,絕有過人,但緣羈寓多時,窮匱轉甚,繼陳章奏,言及酸辛。告急朝廷,則力未能救,求哀郡府,則人莫見憂,覽其辭情,可為流涕,若失於應接,則終以危亡,良將義徒,實在深惜。願陛下不以常人遇之,不以常事遣之。 [30] 《興元論請優獎曲環所領將士狀》
劉昫:①曲環理兵勸農,獨彰善政。 [31] 舊唐書)②張(張獻誠張獻恭張獻甫)、路(路嗣恭)、曲、崔(崔漢衡)、樊(樊澤)、楊(楊朝晟)、李(李叔明)、裴(裴胄),守忠臣之道,皆賢帥之才。 [31] 《舊唐書》
胡三省:自曲環、李光顏以來,忠武軍屢立戰功。 [32] 資治通鑑》注

曲環親屬成員

父親:曲彬,官至太僕寺南使七正監、懷州刺史,累贈兵部尚書 [33]  [31] 
孫子:曲元縝,官至河南府河清縣丞 [33] 

曲環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 [3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3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三·本紀第十三》:(貞元)十五年……八月壬申朔。丙申,陳許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許州刺史曲環卒。
  • 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環少讀兵書,尤以勇敢騎射聞。
  • 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天寶中,從哥舒翰攻拔石堡城,收黃河九曲、洪濟等城,累授果毅別將。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天寶十二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拔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 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安祿山反,從襄陽節度魯炅守鄧州,拒賊將武令珣,戰數十合,環功居多,超授左清道率。
  • 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又從李抱玉守河陽南城,尋將兵守澤州,破賊驍將安曉,敕特拜羽林將軍。
  • 7.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又自將兵守澤州,破賊鋭將安曉,拜羽林將軍。
  • 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又將別部兵合諸軍同討史朝義,平河北,累轉金吾大將軍,並同正員,隨李抱玉移軍京西。
  • 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大曆中領兵隴州,頻破吐蕃,加特進、太常卿。
  • 10.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乃髮禁兵四千、范陽兵五千,赴援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蠻兵敗走。范陽軍又擊破於七盤,遂拔新城,戎、蠻大敗。凡斬馘六千,生擒六百,傷者殆半,飢寒隕於崖谷者八、九萬。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初,馬璘忌涇原都知兵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衞,為右神策都將。上髮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 12.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異牟尋立,悉眾二十萬入寇,與吐蕃併力。一趨茂州,逾文川,擾灌口;一趨扶、文,掠方維、白壩;一侵黎、雅,叩邛郲關。令其下曰 :“為我取蜀為東府,工伎悉送邏娑城,歲賦一縑 。”於是進陷城聚,人率走山。德宗髮禁衞及幽州軍以援東川,與山南兵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眾,顛踣厓峭且十萬。異牟尋懼,更徙苴咩城,築袤十五里,吐蕃封為日東王。
  • 1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上初嗣位,吐蕃大寇劍南,詔環以邠、隴兵五千馳往,大破戎虜,收七盤城、威武軍及維、茂二州,西戎奔遁。環大振功名而還,加太子賓客,賜以名馬。
  • 1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豫討涇州劉文喜,遷開府儀同三司,封晉昌郡王,邠隴兵馬使。
  • 1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與諸將討涇州叛將劉文喜,平之,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御史中丞,充邠、隴兩軍都知兵馬使。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辛酉,宣武節度使劉洽,神策都知兵馬使曲環,滑州刺史襄平李澄,朔方大將唐朝臣,大破淄青、魏博之兵于徐州。
  • 1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九十五》:李正己死,子納匿喪謀叛,而李洧以徐州歸順,納遣兵圍之。詔洽與諸軍援洧,與賊接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由是轉輸路通,加御史大夫。
  • 1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時李納擁兵侵逼徐州,令環與劉玄佐同救援,累破李納叛黨,環以功最,加御史大夫。
  • 1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建中三年十月,加檢校左常侍,充邠、隴行營節度使。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李希烈攻李勉於汴州,驅民運土木,築壘道,以攻城。忿其未就,並人填之,謂之濕薪。勉城守累月,外救不至,將其眾萬餘人奔宋州。庚午,希烈陷大梁。……劉洽遣其將高翼將精兵五千保襄邑,希烈攻拔之,翼赴水死。希烈乘勝攻寧陵,江、淮大震。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李希烈遣其將翟崇暉悉眾圍陳州,久之,不克。……閏月……宋亳節度使劉洽遣馬步都虞候劉昌與隴右、幽州行營節度使曲環等將兵三萬救陳州,十一月,癸卯,敗翟崇暉於州西,斬首三萬五千級,擒崇暉以獻。乘勝進攻汴州,李希烈懼,奔歸蔡州。李澄引兵趣汴州,至城北,恇怯不敢進。劉洽兵至成東。戊午,李希烈守將田懷珍開門納之。……詔以都統司馬寶鼎薛珏為汴州刺史。
  • 2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李希烈侵陷汴州,環與諸軍守固寧陵、陳州,大破希烈軍於陳州城下,殺逆黨三萬五千人,擒其驍將翟暉以獻,希烈因遁歸蔡州。環以功加檢校工部尚書,兼陳州刺史。
  • 23.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貞元)二年……四月丙寅,淮西李希烈為其牙將陳仙奇所酖,並誅其妻子,仙奇以淮西歸順。……甲申,詔以淮西牙將陳仙奇為蔡州刺史、淮西節度使,都統劉玄佐、李澄、曲環、李皋、賈耽、張建封各與一子正員官,賞平淮、蔡功也。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希烈平,加環兼許州刺史、陳許等州節度觀察,加實封三百户。
  • 25.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貞元)二年……秋七月……己酉,以虔王諒為申光、隨、蔡節度大使,以淮西兵馬使吳少誠為蔡州刺史、知節度留後,加東都留守賈耽東都畿唐、汝、鄧都防禦觀察使,以隴右行營節度使曲環為陳許節度使。
  • 2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貞元二年十一月)壬寅,玄佐與陳許節度使曲環俱入朝。
  • 2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陳、蔡二州以希烈擾亂,遭剽劫頗甚,人多逃竄他邑以避禍。環勤身恭儉,賦税均平,政令寬簡,不三二歲,襁負而歸者相屬,訓農理戎,兵食皆豐羨。
  • 2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十二年,加檢校左僕射。
  • 2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卒時年七十四,廢朝一日,贈司空,賻布帛米粟有差。
  • 30.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1-03]
  • 3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3]
  • 3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1]
  • 33.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四輯:三秦出版社,1997年:165-166
  • 3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