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朝晟

鎖定
楊朝晟(?―801年),字叔明,夏州朔方(今寧夏靈武)人。唐朝中期將領,御史中丞楊懷賓之子。 [1] 
最初從軍於朔方軍,擔任部軍前鋒,積功升任甘泉府果毅建中元年(780年),隨河東節度使李懷光征討劉文喜,因功升任驃騎大將軍、右先鋒兵馬使。 [2]  建中二年(781年),隨將軍唐朝臣征討平盧節度使李納,因功升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朱泚之亂涇原兵變),楊朝晟擔任右廂兵馬使, [3]  率軍攻下咸陽,重重打擊叛軍勢力,遷御史中丞都虞候 [3] 
貞元四年(788年),平息軍中兵變,加任御史大夫,遷邠寧節度使、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等。 [4]  貞元十三年(797年),奏請朝廷修築方渠、木波、合道三城,以堵斷吐蕃進犯的通路,得到朝廷准許。三城修築成功後,吐蕃發兵襲擊,雙方相持數日天,吐蕃撤兵離去。接着修築馬嶺城而回,開闢土地三百里, [5]  加任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七年(801年),楊病逝於寧州。 [6] 
本    名
楊朝晟
叔明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夏州朔方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801年
主要成就
御史大夫邠州刺史檢校工部尚書

楊朝晟人物生平

楊朝晟討伐叛軍

楊朝晟最初在朔方軍中從軍,擔任軍中的部軍前鋒,因多次立有軍功而授任甘泉府果毅建中初年(780年),楊朝晟跟隨河東節度使李懷光在涇州征討劉文喜,斬殺俘獲敵軍頗多,因功授任驃騎大將軍 [1]  ,不久升任右先鋒兵馬使。 [2] 
建中二年(781年),平盧節度使李納攻打徐州,楊朝晟跟隨將軍唐朝臣前往征討,常常勇冠全軍 [7]  ,因功授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 [8]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朱泚之亂(涇原兵變),唐德宗與后妃、太子、諸王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李懷光從山東率軍奔赴奉天救駕,任命楊朝晟為右廂兵馬使,並派給他一千兵力攻下咸陽,重重打擊叛軍勢力。楊朝晟因功加任御史中丞,接受賞賜一百五十户賦税。 [3]  [9] 

楊朝晟皇帝赦免

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在河中謀反,楊朝晟遭到脅迫留在軍中。唐德宗巡幸梁、洋二州,邠寧節度使韓遊瑰退兵保衞邠、寧二州。李懷光曾在邠、寧二州任職時,其黨羽張昕在邠州總管後方政務。張昕得知李懷光謀反後,大肆勒索軍餉,招募很多士兵,想暗中投降李懷光。當時楊朝晟的父親楊懷賓是韓遊瑰的部將,夜晚帶幾十名騎兵斬殺張昕和同謀者。韓遊瑰派楊懷賓到行宮報告流亡的唐德宗,唐德宗慰勞楊懷賓,讓他兼任御史中丞。叛軍間諜到河中後,楊朝晟得知此事,便哭着對李懷光説:“我的父親殺張昕為國家立下功勞,我作為他的兒子應當遭受處罰,不可以掌管軍事。”李懷光於是將他囚禁起來。 [10-12] 
貞元元年(785年),韓遊瑰等各路軍馬攻打李懷光,楊懷賓作戰甚為出力。李懷光之亂平定後,唐德宗念其忠心,特派副元帥渾瑊前往赦免楊朝晟,並任命他擔任韓遊瑰的都虞候 [13]  父子二人都曾擔任開府、賓客、御史中丞,軍中將士們認為他們很榮耀。 [14-15] 

楊朝晟平息兵變

貞元四年(788年)五月,吐蕃三萬多騎兵侵犯唐朝的涇、邠、寧、慶、鄜等州。 [16]  六月,由於吐蕃侵犯邊塞,韓遊瑰親自率軍戍守寧州。當時軍紀鬆弛,士兵驕橫放縱,恰逢韓遊瑰生病,便請求朝廷派人將自己替代回朝。七月初五日,朝廷徵召韓遊瑰入朝擔任宿衞之職,派左金吾將軍張獻甫代替韓遊瑰擔任邠寧節度使。張獻甫還未到任之前,七月初七日夜裏,韓遊瑰沒有告訴眾人,便輕裝騎馬回到朝廷。戍卒裴滿等人害怕張獻甫的嚴厲,便乘着沒有主帥的時機,在七月初八日率領他的同夥發起兵變。裴滿説:“張公本不出於本軍,我一定要抗拒他。”於是,他們到市肆去搶劫,還包圍監軍楊明義的住所,讓他上奏朝廷請求任命範希朝為邠寧節度使。楊朝晟躲避兵亂,逃出城來。第二天,楊朝晟聽説要請範希朝出任邠寧節度使,便回到城中,哄騙作亂士兵們説:“你們所請求的,很合我的心意,我是來慶賀的!”作亂的士兵們稍微安定一些。楊朝晟暗中聯絡各將領,與他們謀劃殺死兵變的首惡分子。三天後的早晨,楊朝晟率領着兵馬,召集作亂的士兵,對他們説:“前幾日報請朝廷的要求沒有批准,現在張公已經來到邠州,你們發動變亂,應當處死,但不會將你們都殺死,你們最好自己推舉出帶頭的人來。”士兵們呼喊着檢舉揭發,楊朝晟於是殺死二百多人(一説三百人),並率領大家迎接張獻甫進入軍中。唐德宗任命範希朝為寧州刺史,作為張獻甫的副手,並且加封楊朝晟擔任御史大夫。 [17-19] 

楊朝晟擔任節度

當初,鹽州陷落以後,邊疆地區不再有防守的屏障,吐蕃經常截斷靈武的通路,侵害攪擾鄜州、坊州。貞元九年(793年),二月十二日,唐德宗頒詔派兵三萬五千人修築鹽州城,還頒詔命令涇原、山南、劍南各自派兵深入吐蕃地區,以便分散吐蕃的勢力。鹽州城經二十天的修築便告竣工,朝廷命令鹽州節度使杜彥光前往戍守,命令楊朝晟分兵駐守士馬鎮木波堡。 [20-21]  從此以後,靈州、夏州、河西一帶獲得安寧。 [22] 
貞元十二年(796年)五月初六日,張獻甫突然去世,監軍楊明義奏請朝廷讓楊朝晟暫時代理留後事務。五月十四日,唐德宗任命楊朝晟為邠寧節度使。 [4]  [23]  同年,楊朝晟因母喪離職。後來,楊朝晟得到朝廷重新起用,擔任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 [24] 

楊朝晟築城禦敵

貞元十三年(797年)正月,由於方渠、合道、木波都是吐蕃的交通要道,楊朝晟便奏請朝廷修築方渠、木波、合道三城來堵斷吐蕃進兵通路。當時唐德宗亦有在那裏築城的想法,便讓人詢問楊朝晟需要多少兵馬,楊朝晟回答説:邠寧的兵馬足夠築城,不必煩勞其他道兵馬。”唐德宗又讓人問他説:“以往修築鹽州城,使用七萬兵馬,才剛剛能夠成就事功。如今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離吐蕃的疆境更為迫近,需要的人馬自當是加倍的,事情反而相反,這是為什麼呢?”楊朝晟回答説:“修築鹽州城的的人馬,吐蕃軍預先就知道消息。現在我們卻是徵調本鎮的兵馬,不超過十天,就能趕到邊境,出其不意地修築三城。吐蕃以為我軍人數不會少於七萬,他們的人眾未能集中,便不敢輕易前來侵犯我軍。不超過三十天時間,我們將三城修築完畢,留下兵馬戍守在那裏,即使吐蕃前來,也沒有辦法。待三城旁邊的野草被吃光以後,吐蕃便無法久留。吐蕃撤退以後,我們便運送糧草充實三城,這才是萬全之策。如果大規模地集結各道兵馬,一個多月以後才能趕到,但吐蕃也會集結人眾前來,與我們交戰爭鋒,連誰勝誰敗都無從知道,哪裏還有時間修築三城呢!”唐德宗聽從他的建議。 [25-27] 
貞元十三年(797年)二月,楊朝晟將軍隊為成三部分,各自修築一座城。軍吏説:“方渠沒有水井,不能屯駐軍隊。”判官孟子周説:“在國家太平時,來方渠定居的人形成街市,如果沒有水井,怎麼能夠使人口聚集在這裏呢?”於是,他命令人們疏浚廢井,果然得到甘美的井泉。同年三月,三城修築成功。四月初五日,楊朝晟的軍隊回到馬嶺縣,吐蕃這才發兵追趕楊朝晟,與楊朝晟對抗好幾天,才撤兵離去。 [28]  於是,楊朝晟修築馬嶺城後率軍返回,開闢土地三百里。 [5]  [29] 
楊朝晟服喪期滿後,加任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七年(801年)五月,楊朝晟調兵在寧州防禦吐藩,恰逢此時楊朝晟患病。五月二十四日,楊朝晟病逝於寧州。 [6]  [30-3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3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至二百三十六》有傳。

楊朝晟主要成就

楊朝晟早年多次隨軍討伐叛亂,擔任邠寧節度使後,修築方渠、木波、合道、馬嶺等城,以防禦吐蕃的進犯,開闢土地三百里。 [32-33] 

楊朝晟歷史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其下諸將,鬱有勞能。勝生異域,推位讓國,堅留宿衞,顧慕華風;居中土者,豈不思廉讓耶!” [32] 

楊朝晟軼事典故

當初,楊朝晟修築方渠時,缺水飲用,有一條青蛇從陡坡往下游動,跟蹤察看,水從下面流出來,楊朝晟命令築堤圍起來,於是匯成深潭。士兵仰仗它飲用充足,這發現水源修水潭的事報告朝廷。朝廷命令修廟,命名這泉水為“應聖泉”。 [34-35] 

楊朝晟家庭成員

父親:楊懷賓,御史中丞。 [33]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楊朝晟,字叔明,夏州朔方人。興行間,以先鋒功授甘泉府果毅。建中初,從李懷光討劉文喜涇州,斬獲多,加驃騎大將軍。
  • 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楊朝晟,字叔明,夏州朔方人。初,在朔方為部軍前鋒,常有功,授甘泉果毅。建中初,從李懷光討劉文喜於涇州,斬獲擒生居多,授驃騎大將軍,稍遷右先鋒兵馬使。
  • 3.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上在奉天,李懷光自山東赴難,以朝晟為右廂兵馬使,將千餘人下咸陽,以挫朱泚。加御史中丞,實封一百五十户。
  • 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會獻甫卒,有詔代為邠寧節度使。
  • 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已城,吐蕃悉眾至,度不能害,乃引去。復城馬嶺而歸,開地三百里。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朔方邠、寧,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於寧州,乙酉,薨。
  • 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李納寇徐州,從唐朝臣往討,常冠軍。
  • 8.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後李納寇徐州,從唐朝臣征討,常冠軍鋒,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
  • 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懷光赴難奉天,屬朝晟兵千人下咸陽,賜實封百五十户。
  • 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及懷光反於河中,朝晟被脅在軍。上幸梁、洋,韓遊瑰退於邠寧,懷光以嘗在邠寧,迫制如屬城,以賊黨張昕在邠州總後務。昕懼難作,乃大索軍資,徵卒乘,約明潛發,歸於懷光。時朝晟父懷賓為遊瑰將,夜後以數十騎斬昕及同謀者。遊瑰即日使懷賓奉表聞奏,上召勞問,授兼御史中丞,正授遊瑰邠寧節度使。間諜至河中,朝晟聞其事,泣告懷光曰:“父立功於國,子合誅戮,不可主兵。”懷光遂系之。
  • 1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懷光反,韓遊瑰退保邠、寧,賊黨張昕守邠州,大索軍實,多募士,欲潛歸之。朝晟父懷賓為遊瑰將,夜以數十騎斬昕及同謀者。遊瑰遣懷賓告行在,德宗勞問,授兼御史中丞。朝晟泣見懷光曰:“父立功於國,子當誅,不可以主兵。”懷光縶之。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時楊懷賓子朝晟在懷光軍中為右廂兵馬使,聞之,泣白懷光曰:“父立功於國,子當誅夷,不可典兵。”懷光囚之。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韓遊瑰之攻懷光也,楊懷賓戰甚力,上命特原其子朝晟,遊環遂以朝晟為都虞侯。
  • 1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及諸軍進圍河中,韓遊瑰營於長春宮,懷賓身當戰伐。及懷光平,上念其忠,俾副元帥渾瑊特原朝晟,用為遊瑰都虞候。時父子同軍,皆為開府、賓客、御史中丞,異姓王,榮于軍中。
  • 1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及諸軍圍河中,遊瑰營長春宮,而懷賓戰甚力。懷光平,帝原朝晟,因為遊瑰都虞候。父子皆開府、賓客、御史中丞,軍中以為榮。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吐蕃三萬餘騎寇涇、邠、寧、慶、鄜等州。
  • 1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後詔徵遊瑰宿衞,以張獻甫代之。獻甫在道,軍中有裴滿者,扇亂劫朝晟,朝晟陽許之,密計斬三百餘人。獻甫入,改御史大夫。
  • 1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吐蕃犯邊,遊瑰自將守寧州,而御士寬,軍驕。及張獻甫來代,軍遂亂,朝晟逃於郊。眾脅監軍,請以範希朝為節度使。希朝時已在京師。明日,朝晟出,紿眾曰:“予來賀所請之當也。”眾稍定。朝晟結諸將謀誅首惡者。居三日,紿遣人自邠來,曰:“前請報罷,張公已舍邠矣,反者皆當死,吾不願盡誅也,第取首惡者。”眾所訁雚指,斬二百餘人,獻甫遂入于軍。帝以希朝為節度副使,而朝晟加御史大夫。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韓遊瑰以吐蕃犯塞,自戍寧州。病,求代歸。秋,七月,庚戌,加渾瑊邠寧副元帥,以左金吾將軍張獻甫為邠寧節度使,陳許兵馬使韓全義為長武城行營節度使。獻甫未至,壬子夜,遊瑰不告於眾,輕騎歸朝。戍卒裴滿等憚獻甫之嚴,乘無帥之際,癸丑,帥其徒作亂,曰:“張公不出本軍,我必拒之。”因剽掠城市,圍監軍楊明義所居,使奏請範希朝為節度使。都虞侯楊朝晟避亂出城,聞之,復入,曰:“所請甚契我心,我來賀也!”亂卒稍安。朝晟潛與諸將謀,晨勒兵,如亂卒謂曰:“所請不行,張公已至邠州,汝曹作亂當死,不可盡殺,宜自推列唱帥者。”遂斬二百餘人,帥眾迎獻甫。上聞軍眾欲得範希朝,將授之。希朝辭曰:“臣畏遊瑰之禍而來,今往代之,非所以防窺覦,安反仄也。”上嘉之,擢為寧州刺史,以副獻甫。
  • 2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九年,城鹽州,徵兵以護外境,朝晟分統士馬鎮木波堡。
  • 2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貞元九年,城鹽州,發卒護境,朝晟屯木波堡。
  •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初,鹽州既陷,塞外無復保障。吐蕃常阻絕靈武,侵擾鄜坊。辛酉,詔發兵三萬五千人城鹽州,又詔涇原、山南、劍南各發兵深入吐蕃以分其勢,城之二旬而畢。命鹽州節度使杜彥光戍之,朔方都虞候楊朝晟戍木波堡,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獲安。
  • 2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五月,丙申,邠寧節度使張獻甫暴薨,監軍楊明議請都虞候楊朝晟權知留後。甲辰,以朝晟為邠寧節度使。
  • 2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獻甫卒,詔以朝晟代之。其年,丁母憂,起復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 25.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十三年春,朝晟奏:“方渠、合道、木波,皆賊路也,請城其地以備之。”詔問:“須兵幾何?”朝晟奏曰:“臣部下兵自可集事,不煩外助。”復問:“前築鹽州,凡興師七萬,今何其易也?”朝晟曰:“鹽州之役,鹹集諸軍,番戎盡知之。今臣境迫虜,若大興兵,即番戎來寇;來寇則戰,戰則無暇城矣!今請密發軍士,不十日至塞下,未旬而功畢,番人始知,已無奈何。”上從之。
  • 2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朝晟請城方渠,合道,木波以遏吐蕃路。詔問:“須兵幾何?”報曰:“部兵可辦。”帝問:“前日城五原,興師七萬,今何易邪?”對曰:“鹽州之役,虜先知之。今薄戎而城,虜料王師不十萬,勢難輕入。若發部兵,十日至塞下,未三旬城畢,積芻聚糧,留卒守之,寇至不可拔,萊野翦夷,虜且走,此萬全計也。若大發兵,閲月乃至,虜亦來,來必戰,戰則不暇城矣。”帝納其策。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問邠寧節度使楊朝晟:“須幾何兵?”對曰:“邠寧兵足以城之,不煩他道。”上覆使問之曰:“曏城鹽州,用兵七萬,僅能集事。今三城尤逼虜境,兵當倍之,事更相反,何也?”對曰:“城鹽州之眾,虜皆知之。今發本鎮兵,不旬日至塞下,出其不意而城之。虜謂吾眾亦不減七萬,其眾未集,不敢輕來犯我。不過三旬,吾城已畢,留兵戍之,虜雖至,無能為也。城旁草盡,不能久留,虜退則運芻糧以實之,此萬全之策也。若大集諸道兵,逾月始至,虜亦集眾而來,與我爭戰。勝負未可知,何暇築城哉!”上從之。
  • 28.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已事,軍還至馬嶺,吐蕃始來,數日而退。
  •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二月,朝晟分軍為三,各築一城。軍吏曰:“方渠無井,不可屯軍。”判官孟子周曰:“方渠承平之時,居人成市,無井何以聚人乎!”命浚眢井,果得甘泉。三月,三城成。夏,四月,庚申,楊朝晟軍還至馬嶺,吐蕃始出兵追之,相拒數月而去。朝晟遂城馬嶺而還,開地三百里,皆如其素。
  • 3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免喪,加檢校工部尚書。是夏,以防秋移軍寧州,遘疾,旬餘而卒。
  • 3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十七年,卒於屯。
  • 3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16]
  • 3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16]
  • 3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初,軍次方渠,無水,師旅囂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跡,水隨而流,朝晟命築防環之,遂為渟泉。軍人仰飲以足,圖其事上聞,詔置祠焉。
  • 3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師次方渠,水乏。有青蛇降險下走,視其跡,水從而流,朝晟使築防環之,遂為渟淵,士飲仰足,圖其事以聞。有詔置祠,命泉曰應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