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漢衡

鎖定
崔漢衡(730年—795年),字漢衡,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 唐代時期大臣、外交家,贈刑部尚書崔倢之子,宰相劉從一岳父。
進士及第,授沂州費縣令,跟隨滑州節度使令狐彰。入為殿中侍御史,授萬年縣令。從大曆六年貞元三年,多次出使吐蕃,成為管理吐蕃(西藏)問題的國務大臣,歷任吏部員外郎、御史大夫鴻臚卿秘書監西京留守,加銀青光祿大夫博陵郡開國公。貞元年間,遷兵部尚書、宣慰藩鎮將領。
貞元四年,出任檢校吏部尚書晉州刺史、晉慈隰防禦觀察使。貞元十一年,去世,追贈尚書左僕射 [1] 
本    名
崔漢衡
漢衡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博陵安平
出生日期
730年
逝世日期
795年
主要成就
處理唐蕃關係 宣慰藩鎮 治理晉州
官    職
御史大夫 鴻臚卿 工兵吏部尚書 晉州刺史
爵    位
博陵郡開國公
封    贈
尚書左僕射

崔漢衡人物生平

崔漢衡(?~795),博陵安平人,唐代大臣。 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體度弘博,志氣沉定。能斷大事,尤精遠圖。 [2] 
兵部尚書尚衡,總戎河右,一見殊禮,接為上賓。進士及第,授沂州費縣令。吏部侍郎李季卿賞識,授大理丞。滑州節度使令狐彰以為掌書記,授監察御史,累遷殿中侍御史。唐代宗大曆六年,拜檢校禮部員外郎,跟隨諫議大夫吳損,充和蕃副使;不辱使命,遷朝散大夫尚書右司郎中,改萬年縣令,政成化洽,雷動風靡。
唐德宗建中二年,拜殿中少監御史大夫、和蕃使。十二月,至吐蕃,吐蕃贊普以唐臣禮謁見:言靈州之西,唐蕃當以賀蘭山為界,請崔漢衡請示朝廷。崔漢衡遣入蕃使判官常魯與吐蕃使者入朝敷奏。唐德宗准許請求。建中三年九月,帶領吐蕃使者區頰贊隨入朝。於是宰相(李忠臣盧杞關播崔寧)、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幕府齊映、工部尚書喬琳、御史大夫於頎、計會使於頔樊澤、太府卿張獻恭、司農卿段秀實、少府監李昌夔、京兆尹王翃、左金吾衞將軍渾瑊與區頰贊等同盟京城之右郊,史稱“清水之盟”。崔漢衡組織有方,進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建中四年,吐蕃朝貢後,拜檢校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復使吐蕃。興元元年,涇原兵變_,擁戴太尉朱泚為帝。唐德宗倉皇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崔漢衡請求吐蕃派遣將帥,舉薦戴休顏韓遊瓌等節度,協助渾瑊大敗朱泚,因功授秘書監西京留守、直西權宜處置宣慰吐蕃等使。不久,拜兵部尚書,進上柱國,為東都淄青魏博賑給宣慰使。
貞元元年(785),為充東都、淄青、魏博、幽州宣慰使,希望消弭二帝四王之亂,所至皆為稱職。貞元三年,跟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吐蕃背約,伏兵擒殺唐朝官兵,渾瑊身免,漢衡被擒,押解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交好吐蕃大相尚結贊得以放還。
貞元四年,加檢校吏部尚書、晉慈隰觀察使,又加都防禦使。沐我仁政,泰然熙春。爾來八年,俗用一變。貞元十一年六月九日,享年六十有六,追贈尚書左僕射,葬於河南府潁陽縣內川鄉萬安原。 [3] 

崔漢衡人物評價

博陵仁人,聖朝名臣。端潔忠純,明亮清真。大信不約,至誠可親。夷白體道,中和立德。志學弘道,屬詞麗則。特立公器,頻更右職。文昌起草,京縣推雄。升台弄印,出塞和戎。俾茲醜類,罔不推震。巡尚齊魯,撫臨幽薊。通道河壖,宣風海裔。鹹佈德澤,無遺鉅細。內掌邦政,出為州牧。我武惟揚,所部以肅。四人按堵,三壤和塾。匪懈致理,竟薨於位。邦人罷市,將校掩淚。明詔褒贈,哀榮斯備。松檟有族,實惟洛中。今也合祔,復歸於東。閟此玄壤,凜然清風。令子孝女,扶羸送終。承休不替,貽慶攸同。
參見《大唐吏部尚書贈》 [2] 

崔漢衡親屬成員

五代祖:崔士謙,北周大將軍、江陵總管、武康郡公。
曾祖:崔孝祐,邡州司馬。
祖父:崔思安,梓州玄武縣(今中江縣)主簿,贈宣州刺史。
父親:崔倢,遂州長江縣尉,贈刑部尚書。
夫人:吳郡張氏,封丘縣尉張從長之女。 [3] 
長子:崔助,將仕郎、鄭州司功;崔勵,宣義郎、少府監丞;崔勖,進士。 [3] 
女兒:崔氏,出嫁宰相劉從一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2]
  • 2.    王慶昱.新見《唐崔漢衡墓誌》與唐蕃關係考論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 3.    吳炯炯.《和蕃使崔漢衡考——以新出土為中心》:《中國藏學》,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