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肇基

鎖定
施肇基(1877年4月10日-1958年1月3日),字植之。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江蘇震澤(今屬蘇州)。中華民國時期外交家。 [7]  [10] 
施肇基早年就讀上海聖約翰書院。1893年赴美國,任駐美使館翻譯生,後辭職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1902年回國,任湖廣總督洋務文案兼鄂省留美學生監督。1905年隨端方五大臣出洋考察,任一等參贊。翌年任郵傳部右參議兼京漢鐵路局總辦,後又任京奉鐵路局總辦。1910年任外務部左、右丞,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等國。1912年任中華民國唐紹儀內閣交通總長、財政總長。1914年至1921年任駐英全權公使,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出席巴黎和會。1921年至1929年任駐美全權公使,曾出席華盛頓會議。1929年再任駐英公使。次年出席國際聯盟會議,任中國全權代表兼國聯理事會全權代表。1933年再任駐美公使,翌年使館升格後,出任首任駐美大使。1937年辭職回國。全面抗戰爆發後,任國際救濟會宣傳組主任兼上海防疫協會董事長。1941年赴美,任中國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美為中國爭取戰時物資。1945年後相繼任出席聯合國舊金山會議代表團高等顧問、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顧問委員會委員兼顧問。1958年病逝於美國華盛頓,享年81歲。 [1]  [10] 
施肇基因在多次國際會議上力爭中國國家主權而為人注目 [12]  ,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8]  。著作有《施肇基早年回憶錄》。 [9] 
全    名
施肇基
植之
所處時代
中國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震澤(今屬蘇州
出生日期
1877年4月10日 [10] 
逝世日期
1958年1月3日 [10] 
逝世地
美利堅合眾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主要成就
出席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力爭中國國家主權
籍    貫
浙江錢塘(今杭州市) [10] 
畢業院校
聖約翰書院
康奈爾大學

施肇基人物生平

施肇基早年經歷

施肇基青年時期在美國華盛頓留影 施肇基青年時期在美國華盛頓留影 [1]
光緒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77年4月10日),施肇基生於江蘇震澤(今屬蘇州)。 [10]  震澤施氏元代已居震澤,震澤是祖居地。 [2] 
施肇基五歲時即習讀中國典籍。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入南京江寧府同文館學習英文,次年(1887年)考入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的上海聖約翰書院聖約翰大學前身),學習三年,主編過學生刊物《聖約翰之聲》。光緒十六年(1890年),轉入國文學院,專修中文。 [10] 
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6歲的施肇基隨清政府派駐美、日(西班牙)、秘三國公使楊儒前往美國,充任翻譯生,同時在華盛頓市立中學學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夏,辭職進入康奈爾大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楊儒出使俄國,施肇基被調為駐俄使館隨員。其間曾隨楊儒赴海牙,“出席弭兵會議,任中國代表團參贊官”。嗣後返美,繼續學業,先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兩年後又獲文學碩士學位。 [10]  他不僅是康奈爾大學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他求學的動力正如他自己所説:“中國積弱,受人欺凌,願以所學,為國家收回權利,雪恥圖強。”後來又獲哲學博士學位。 [1-2] 

施肇基初涉外務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夏,施肇基學成回國,經其兄施省之推薦,入湖廣總督衙門,任洋務文案,兼鄂省留美學生監督,曾兩次率鄂省公費生赴美。施肇基工作勤勉,處理免付厘金的進口商品事務成績卓著,迭獲升遷,官至幣制局督辦。 [10]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2月,施肇基陪同端方戴鴻慈等五大臣赴各國考察憲政,任一等參贊官。他隨同五大臣在歐美考察半年餘,所得憲政專著四百餘種。翌年(1906年)7月回國後,即在北京法華寺參與編輯《列國政要》一百三十三卷、《歐美政治要義》十八卷,呈請清廷實行君主立憲。9月,施肇基參加清政府對留學士子舉辦的會考,獲法政科最優等,“賜進士出身”。 [10] 
施肇基的才華早已受到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的青睞。在隨同五大臣出國考察前,他同唐紹儀之侄女唐玉華在上海結婚。回國後適值唐紹儀調任郵傳部右侍郎,施肇基遂得署理郵傳部右參事,兼京漢鐵路總辦。由於他拒絕給瀏河礦業公司優先權,一度被人譏諷是靠裙帶關係當上官的。但施肇基不為所動,併力革積弊,取得一定成效。 [10] 

施肇基仕途高升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施肇基調任京奉鐵路會辦。翌年(1908年),出任吉林西北路兵備道兼濱江關監督、吉林林業局監督。宣統元年(1909年)2月,他“對俄人在哈爾濱中東鐵路沿線非法收税行為,向中東鐵路公司提出抗議”。3月,參加與俄使廓索維慈、中東鐵路公司總辦霍爾瓦特等就中東鐵路界內公議會問題談判。使霍爾瓦特同意撤消俄羅斯在哈爾濱的水利會,收回松花江航行管理權。不久,施肇基升任吉林交涉使,辦理對外事務。10月26日,前日本駐朝鮮統監、日本樞密院議長伊滕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施肇基妥善處理了這一涉外事件。 [10]  11月,會同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朱啓鈐,妥善解決烏泰借款案,由清政府代替蒙古王爺烏泰向沙俄還款,粉碎了沙俄企圖霸佔東蒙的陰謀。 [1-2] 
宣統二年(1910年),施肇基奉調回京,晉升為外務部右丞,進入清政府外務部核心領導層。年末哈爾濱鼠疫爆發後,他任防疫大臣,推薦伍連德參與防治,還周旋於各國之間,最後在四個月內成功消滅鼠疫。 [2-4] 
唐紹儀內閣成員
唐紹儀內閣成員(2張)
宣統三年(1911年)8月,改任外務部左丞。10月,外放為出使美、墨、秘、古四國大臣。後因武昌起義爆發,沒有成行。 [2-4] 
民國元年(1912年)3月,袁世凱接替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唐紹儀出任第一任國務總理並組閣,4月施肇基出任唐內閣的交通總長。但唐紹儀不堪忍受袁世凱虐法越權之行為,於6月16日辭職,施肇基與其共進退,也託病遞上辭呈。隨後,袁世凱提名施肇基為駐美公使,但未獲國會批准。11月,施肇基任總統府大禮官。 [10] 
唐紹儀內閣成員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12] 

施肇基外爭國權

  • 首次駐英時期與巴黎和會
民國三年(1914年)6月,施肇基被袁世凱政府派往英國,出任駐英全權公使 [1-2]  12月赴倫敦就任,開始了歷時七年的使英生涯。 [10] 
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左起) 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左起)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中國組成了以外交總長陸徵祥為團長的代表團,出席和會。施肇基是五名代表之一。在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等要求,但由於英、法、美等列強操縱會議,中國成為列強利益爭奪的犧牲品。當時的中國代表團內部,也因矛盾和分歧,一度渙散。老資格的施肇基位次被排後,態度曾一度消極。在山東問題交涉一籌莫展時,他主張與英國接洽,但是未被重視和接受。 [2] 
在4月29日至30日討論中國山東問題時,和會完全拒絕中國代表團所提出的歸還被日本奪取的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消息傳到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當時在巴黎的華僑和留學生也強烈要求代表團拒絕簽字。在中國人民共同聲援下,施肇基贊成顧維鈞等人的主張,不顧北京政府訓令,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10] 
5月28日中國代表團最後一次會議後,施肇基陪同梁啓超前往英國訪問,沒有參與代表團後期的活動。雖然留下了遺憾,但他仍然是中國拒籤對德和約的功臣之一。 [2] 
  • 華盛頓會議
民國十年(1921年)2月,施肇基與顧維鈞互換任所,轉任駐美全權公使。同年11月起,美國總統沃倫·加梅利爾·哈丁為解決巴黎和會遺留的遠東問題,發起召開華盛頓會議。北京政府委派施肇基為首席代表,顧維鈞王寵惠為全權代表。 [2]  [10] 
九國首席代表,左二為施肇基 九國首席代表,左二為施肇基
由於當時中國軍閥混戰,政潮洶湧,內閣更替頻繁,華盛頓與會國某些代表對中國的態度極為傲慢。法國代表外長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曾冷言冷語地詢問施肇基:“貴國代表團能否代表全國?”施肇基嚴正回答:“能夠代表各國承認的合法政府。” [10] 
11月16日,施肇基代表中國在會議上提出了要求各國 “尊重中國領土主權之完整”、“各國如不預先通知中國,不得締結關係中國之條約”、“在中國之特別權利等,皆須公表, 否則概認為無效”、“行政自由上所受限制須立即廢除”等十大原則要求。儘管有“贊成門户開放,機會均等”等表示,仍不能滿足列強的貪婪要求。後來美國代表伊萊休·魯特將十項原則歸納為四原則,側重“門户開放”“機會均等”,於11月22日通過。對於施肇基在會議上的發言,當時國內報紙予以嚴厲批評。 [2]  [10] 
隨後,施肇基與顧維鈞先後向大會提交了關税自主、解決山東問題、廢止“二十一條”、撤銷領事裁判權、交還租借地、 取消各國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警、撤廢無線電台、尊重中國戰時中立等12項提案,其中尤以山東問題為關鍵。經英美居間斡旋,中日雙方進行會外談判,英、美兩國各派代表二人與議。經過中日代表在會外三十六次會談,幾經周折,終於在美英代表的壓力下,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27日通過了美國提出的折中方案——《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三十四條,規定日本將山東膠州灣德國租借地及膠濟鐵路有關設施以及青島海關歸還中國,撤走以上各地的駐軍;中國付給日本五千三百四十萬金馬克作為“補償”,同時將收回之租借地作為商埠對外開放。在請示北京政府同意後,施肇基代表中國於2月4日在條約上簽字。 [2]  [10] 
經過帝國主義國家的明爭暗鬥,華盛頓會議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6日結束,施肇基代表中國政府簽訂了《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即《九國公約》)和《九國關於中國關税税則條約》,確認美國提出的“門户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否認了日本在華的“特殊權益”與壟斷地位,為美國加緊對華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至於中國所要求的關税自主、撤銷領事裁判權、交還租借地、撤退外國軍隊等問題,華盛頓會議均未予解決。 [10] 
  • 駐節華盛頓
施肇基在華盛頓會議上為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做出了一些努力,又聽命於北京政府在條約上簽字,因而獲得北京政府的好評。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4日,張紹曾奉命組織內閣,施肇基被延攬為外交總長。施肇基過於自信,未等國會通過表決就搬進外交總長的官邸。但眾、參議院分別於1月19日、24日投票,由於“施肇基不肯設宴招待議員被否決”。施肇基尷尬不已,加上感染時疫,遂於2月11日提出辭呈,到天津養病。3月底,施肇基返美復任駐美公使。他與美國談判,商定以庚子賠款作為派遣留美學生之用。為處理這筆基金,施肇基擔任了中國教育基金會董事會的理事。 [10] 
民國十三年(1924年),施肇基奉命任中國全權代表出席日內瓦國際禁煙會議第一、二次會議。 [10] 
民國十五年(1926年)5月,施肇基被顏惠慶內閣任命為外交總長,但他看到顏內閣之艱危,未即返國赴任,不久顏內閣即被奉系勢力摧垮。 [10] 

施肇基力援抗戰

早在北伐戰爭期間,施肇基已與國民黨有了聯繫,在北京政府行將瓦解之時,施肇基在美國表示:外國政府對中國應採取“不介入”政策。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確認施肇基為駐美公使,11月調任駐英全權公使。 [10] 
民國十九年(1930年),施肇基擔任出席國際聯盟中國全權代表兼國聯理事會中國全權代表。他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1日國聯第十二屆年會上發表演説,提請大會注意“‘如甲國謀以武力侵略乙國,國聯應如何設法制止’之問題”。 [10] 
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國民政府急電在日內瓦的施肇基,“要求國聯主持公道”。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請求國聯出面干涉。那時的蔣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 ,幻想國聯主持公道。因此,一再訓令施肇基在國聯積極活動。22日,國聯做出決議,不分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採取各打五十大板的立場,向雙方政府同時發出了緊急警告:避免擴大事態,尋求撤軍辦法。9月30日,在施肇基要求下,國聯再次做出“停止衝突、雙方撤兵”的決議。但是,日本不但不執行國聯的決議,反而再次擴大軍事行動,進一步侵佔吉林、敦化洮南一線,並進攻黑龍江省。11月25日,施肇基根據南京政府的訓令,請國聯“劃錦州為中立區”,但此舉遭到全國輿論的強烈抨擊。12月4日,施肇基又接到外交部緊急訓令,要其立即在國聯大會上聲明:“‘錦州中立案’不能接受,如日軍進攻錦州中國將不得不採取自衞辦法。”政府政策前後矛盾,導致施肇基焦頭爛額,備受煎熬。 [2]  [10] 
南京政府不抵抗日本侵略、單純依靠國聯的做法,早已引起國人的不滿和憤怒。各政黨團體、海外僑胞紛紛抨擊,學生一次次到南京外交部請願抗議。而施肇基在巴黎也被中國留學生攻擊受傷,身心十分疲憊。12月5日,他向南京政府電辭國聯代表職務,但未即獲准。此後他只能惟南京政府之訓令行事,仍然寄望國聯能阻止日本進佔錦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南京政府派顏惠慶接替施肇基出任國聯代表和理事會代表職位。 [2] 
離開國聯這個火山口,施肇基又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辭去駐英公使之職。南京政府隨即將他派往美國,出任代理駐美公使。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施肇基被正式任命為駐美公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中美雙方將駐外使節升格為大使級,施肇基遂成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 。那時的中美交涉事務甚多,不過政府經常派遣特使赴美活動,已不再單純依靠駐外使節進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59歲的施肇基以年老體衰為由辭去駐美大使職務,回國定居上海。 [2]  [10]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施肇基激於民族大義,出任國際救濟會宣傳組主任,負責向外國宣傳中國的抗日立場,爭取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援助。他還兼上海市防協會董事長,並在上海設附屬醫院。 [2]  [10]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施肇基被國民參政會聘為參政員,他因住在上海,未去武漢、重慶出席會議。 [10]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夏,施肇基去美國,被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任命為五名委員組成的美國南非聯邦國際和平委員會的“非本國籍委員”。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施肇基被國民政府委任為中國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駐華盛頓,為中國爭取戰時物資。 [10] 

施肇基晚年與逝世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施肇基擔任中國出席聯合國舊金山會議成立大會代表團的高等顧問。 [1-2]  [10]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至1950年,施肇基任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顧問委員會委員兼顧問。 [1]  [10] 
1954年後,施肇基因腦溢血逐漸淡出外交舞台。 [12] 
1958年1月3日,施肇基在華盛頓逝世,享年81歲。 [1-2]  [10] 

施肇基主要影響

  • 爭回利權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唐紹儀入京接任督辦鐵路大臣,約施肇基同行考察。當時京漢鐵路名義上為比利時借款所築,實際法、比兩國投資。人事分配上,行車處處長由法人擔任,銀團代表為比利時人。由於施肇基能用法語對話,辦事精明,得以任郵傳部右參議兼京漢鐵路局總辦。京漢鐵路借款,每年歸還本息,必須按期繳付,若有拖欠,影響路權。為此,他採取了改革措施,認真整頓,以增盈餘,清償外債。他到任後第一件事,取消免票制度,以身作則。凡有官吏來索免票者,他以個人薪俸支出購票贈之,致索票者逐漸減少,“增加路上收入甚多” [10]  。又由於華籍員工薪俸較低,弊端甚多,他決定將華籍員工待遇增加一成。至於鐵路材料採購,外商賣辦均向他兜售,誘以優厚佣金,均被嚴詞拒絕。 [12]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身為京奉鐵路局會辦的施肇基奉命到沙俄鐵路公司談判,使霍爾瓦特同意撤銷俄羅斯在哈爾濱的水利會,收回松花江航行管理權。 [12] 
民國八年(1919年)1月,施肇基參與“巴黎和會”。會議期間,他與顧維鈞等中國代表嚴正表明了中國的立場和要求,特別在山東問題上,與日本代表進行了激烈鬥爭。在努力無果、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中國代表宣佈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2] 
民國十年(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施肇基在會上提出取消日本強迫中國簽訂的21條的要求。日本政府堅持山東問題只能由中日兩國舉行雙邊會談解決,最後由美、英代表協調,中日雙方進行了直接談判。施肇基等代表在會談中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先後與日本代表辯論了30多次,最終達成《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追回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強奪的德國在山東的部分權益。 [12] 
民國十九年(1930年),施肇基出任出席國際聯盟的中國全權代表兼國際理事會中國全權代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施肇基根據國內報告,在事變次日召開的國聯第65次會議上,向各國代表報告事變發生經過。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23日,中國政府正式致函國聯,提出申訴,希望國聯主持公道伸張正義,解決日本侵略中國的問題。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聯不得不於12月24日召開特別大會,投票表決對日製裁案。投票的結果是24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制裁案宣告通過。日本雖極盡抵賴之能事,但也未逃脱道義上的譴責,顏面盡失,被迫宣佈退出國聯。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12] 
  • 處理大案
民初,施肇基在與家人合影 民初,施肇基在與家人合影 [1]
施肇基於清末在吉林任職期內,最值得一提的是妥善處理了“伊藤博文遇刺案”。宣統元年(1909年)10月26日,策劃中日甲午戰爭和吞併朝鮮半島計劃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視察,在檢閲俄國儀仗隊時,朝鮮志士安重根突然衝出連放數槍,擊中伊藤博文(後不治身亡)。事發後,施肇基以少有的冷靜和果敢處置此事:“餘派人到傅家甸電報局,傳令今日電報只許收存,不許發放。同時電告外務部:在此案調查清楚全案報部之前,請勿發表任何文件。若有人問及此事,政府千萬不可有‘保護不周’之道歉語句,貽日人以口實。”其後他獲得安重根口供,“餘查此口供非常確實,乃撰一報告電達外務部,並代撰英文通訊一篇備外務部交《北京日報》英文版發表。該通訊在北京刊出之後,餘始解傅家甸電報局‘扣電’之禁令,其所積壓之各國通訊電稿,乃紛紛發出。 ”施肇基手法十分老練,既維護了國家尊嚴,又杜絕了日本節外生枝,使中國免除了可能的外交糾紛。 [2] 
  • 抗擊鼠疫
宣統二年(1910年),施肇基奉調回京,晉升為外務部右丞,進入清政府外務部核心領導層。年末,哈爾濱鼠疫流行(參見詞條1910年鼠疫事件),很快蔓延東三省甚至關內。鼠疫流行後,俄日以防疫為由,圖謀東北主權,各國外交使團更是頻頻施加壓力。危難關頭,施肇基挺身而出,建議外務部籌辦“萬國治疫會議”,任命他為“防疫大臣”,併力薦南洋華僑伍連德出任會長。施肇基一方面爭取朝廷的支持和批准,一方面積極周旋於各國之間。尤為重要的是,施肇基從朝廷那裏獲准中國歷史上首次允許大規模焚燒屍體的聖旨,為及時控制疫情創造了條件。施肇基與伍連德上下配合,在四個月內力挽狂瀾,成功消滅鼠疫,創造了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蹟。 [2-4] 

施肇基歷史評價

中國近現代醫學家伍連德:“即使在當時,施肇基顯然已是眾望所歸的出色人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安東尼·艾登難分伯仲。……施肇基也是英俊男子,他那微躬的身姿竟常被視為中國學者特有的高雅姿態,眾人皆預料其日後必然飛黃騰達。……他處事追求並厲行高效率,猶如干練的美國行政官員。” [13]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唐振常:“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當始於辛亥以後之袁世凱及歷代北洋政府,……在這一代可數的著名人物中,有伍廷芳、伍朝樞、陸徵祥、曹汝霖、施肇基、王正廷、顧維鈞等。” [8] 

施肇基人際關係

施肇基親屬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堂兄
施則敬(1855-1924)
字臨元,號子英,在上海經營商業,為上海絲業董事、慈善家。 [6] 
妻子
唐玉華
唐紹儀的侄女。 [10] 

施肇基友人

伍連德:二人在抗擊鼠疫時合作,關係良好,至1950年代仍有書信往來。 [13] 

施肇基主要作品

施肇基的著作有由他口述、傅安明筆錄整理的《施肇基早年回憶錄》。 [5]  [9] 

施肇基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2011
20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