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徵祥

(中國近代外交家)

鎖定
陸徵祥(1871年7月29日-1949年1月15日),亦作陸徵祥 [12] 子欣,也作子興,晚慎獨老人,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 [1]  中國近代外交家。 [12] 
自幼隨父奉基督教。13歲入上海廣方言館學法文。1889年轉入京師同文館學習,畢業後被派充駐外公使許景澄的傳譯生,出使歐洲。先後任三等翻譯、秘書、三等參贊等職。1906年任駐荷蘭公使,1911年調任駐俄國公使。同年改信天主教辛亥革命爆發後聯合駐外使節率先通電擁護共和。民國成立後多次出任外交總長,改革外交部,培養外交人才,建立職業外交官團隊。後曾任國務總理、國務卿等職。1919年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在國內人民和旅法僑民的壓力下,拒籤對德和約。1920年任全國賑災督辦,逐漸淡出政壇。1922年出任駐瑞士公使,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勞工大會。1927年完全退出外交界,進入天主教隱修院,歷經苦修,於1935年晉升司鐸。“九一八事變”後,積極為中國做國際宣傳,揭露日本侵略暴行。1946年被羅馬教廷授為聖伯鐸祿修道院榮譽院長。1949年1月15日在比利時布魯日病逝。 [1]  [12] 
陸徵祥自21歲進入外交界,經歷李鴻章訪俄、兩次海牙保和會、中俄東北撤兵談判、《中荷領約》、《中俄商約》修訂、《中俄協約》、中日“二十一條”、洪憲帝制、巴黎和會等重要交涉,是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中的代表人物 [5]  。近代以來,學界對陸徵祥的外交活動長期持較低評價,認為他應為民國初年的重大外交失敗負責。現代研究則漸趨肯定其在當時中國外交中所取得的表現。 [12] 
全    名
陸徵祥(亦作陸徵祥)
別    名
陸子欣
子興,一作子欣;自字滌生 [12] 
慎獨主人 [12] 
所處時代
中國近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
出生日期
1871年7月29日
逝世日期
1949年1月15日
逝世地
比利時王國布魯日黑衣修女病院(Clinique de Soeures Noires) [1]  [29] 
安葬地
比利時布魯日聖安德肋修道院
主要成就
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中的代表人物
外文名
Jean-Jacques René Lou(法文名),Pierre-Celéstin(本篤會名)

陸徵祥人物生平

陸徵祥早年經歷

陸徵祥,字子欣,又字子興,清同治十年六月十二日(1871年7月29日)生於上海。其父陸誠安信奉基督教,是外國傳教士所僱傭的傳教員,“以助基督教牧師傳教為生”。由於父親的引導,陸徵祥自幼加入了基督教會。 [2] 
陸徵祥幼時身體孱弱,十歲始入私塾,十二歲時進上海江南製造總局附設的廣方言館就學八年。繼而前往北京,考入總理衙門所辦的同文館學法文。當時他並沒有“學而優則仕”的做官思想,只想在同文書館畢業後,找一個機會出國留學,回國後到郵務管理局工作,奉養父親。 [2] 

陸徵祥步入外交界

二十六歲的陸徵祥 二十六歲的陸徵祥
光緒十八年(1892年),陸徵祥被清政府派往彼得堡,任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許景澄的翻譯。許景澄對陸徵祥很賞識,勉勵他要“學習外交禮儀,聯絡外交團員,講求公法,研究條約,冀成一正途之外交官”,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陸徵祥不斷受到許景澄的指點和薰陶,為日後進行外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  陸徵祥曾説過:“沒有他(許景澄),我決不會成為外交家,以後也決不會成為修道院修士和教士。” [2]  後來他專門為許景澄的文集作序,也認為自己受許景澄影響,“二十年來,循而行之,獲益匪淺”。 [14] 
陸徵祥初到俄國時僅是學習員,數月後定為四等翻譯,1896年升為二等翻譯。同年冬,許景澄回國,楊儒繼任駐俄、奧、荷公使,陸仍留使館任翻譯。 [1]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2月12日,陸徵祥在彼得堡與比利時人培德·博斐(Berthe Françoise Eugénie Bovy)結為伴侶。培德出生於比利時的將門,祖父、父親皆為比利時的將軍,與比利時駐俄公使為至戚,在彼得堡做私人教師。陸徵祥對培德很敬慕,婚禮也按女方所信奉的天主教禮儀舉行。 [1]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胡惟德繼任駐俄公使,次年陸徵祥晉加參贊銜。陸徵祥在彼得堡整整任職十四年,熟悉俄國情形,辦理中俄交涉,處理謹慎細密,逐漸老練明快,頗得歷任公使的器重。 [1] 

陸徵祥出使荷俄

清末的陸徵祥 清末的陸徵祥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1月16日,為派駐專使籌備參與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事宜,清政府賜時以三品銜候選知府的陸徵祥加四品卿銜,充任首位駐荷全權大臣,併兼辦第二次海牙和會事宜。次年(1906年)3月8日,陸徵祥抵達荷蘭海牙,開設公使館,並呈遞接任國書。由此結束了以往駐荷公使由駐德或駐俄公使兼任的歷史。 [1]  [13] 
在駐荷公使任內,陸徵祥比較合理地解決了荷蘭政府強制華僑加入荷國籍的問題。他在與荷蘭訂立中荷領事條約中,載明華人依荷法律加入荷蘭國籍後,若返國仍為中國公民。關於領事的權利和義務,也參照荷蘭與日本簽訂的協定為先例,經過協商作出比較合理的規定。 [1]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徵祥代表中國參加了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在會上,他與南美洲的一些小國代表進行聯絡,共同反對英、德等國所提出的按國力強弱劃分國家等級並以此作為選派國際捕獲審判員的基礎的議案,使這一提議未被通過。陸徵祥還積極支持按羅馬字母的次序,排列各國先後的次序,這種做法後來成為國際慣例。他還在海牙冒險接待過流亡國外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關照他不要去俄國、避免被引渡回國的危險。 [1] 
被稱為“諷請清帝遜位之使臣領袖”的駐俄公使的陸徵祥 被稱為“諷請清帝遜位之使臣領袖”的駐俄公使的陸徵祥 [10]
陸徵祥長住外國擔任外交工作,娶比利時人為妻,能説流利的外語,講究應酬交際,因此很受外國人的青睞,在本國外交界也是個知名人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外務部尚書的袁世凱對陸徵祥也很賞識,在奏保外交官中,曾説他“通達時務,慮事精詳,上年在海牙舉行第二次保和會派為專使,凡於國體有關事項,據理力爭,曾不少詘,尤能洞察列強情勢,剴切敷陳,確有見地”。 [3] 
宣統三年(1911年),陸徵祥奉調轉任駐俄公使。當年10月,在培德的動員下,在彼得堡改信天主教。同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被清廷任為內閣總理。袁世凱一面對南方革命軍又打又拉,一面對清廷施加壓力,促清帝退位。這時梁士詒受袁世凱的委託出面聯絡各方,密電陸徵祥,授意他配合袁世凱的活動。12月25日,陸徵祥聯合了一些駐外使節致電清外務部,勸清帝退位,電文勸告清帝不要“以一人位號,塗炭海內生靈”。這一電報正好給袁世凱的逼宮活動助了一臂之力。 [1] 

陸徵祥首任外長

南北和談結束、清帝退位後,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民國元年(1912年)3月30日任命陸徵祥為唐紹儀內閣的外交總長。陸徵祥當時仍在俄國,感到國內面臨着極為複雜的外交局勢,當外長擔子很重,有些猶豫,回家與培德商量,得到了鼓勵,於是回國就職。培德也被任命為禮官處的女禮官長。 [1] 
陸徵祥在民國初年第一次外交總長的任內,曾努力按照西方國家外交部的模式改組外交部。首先,他提出一個新的外交部組織法,提請國會批准,按規章切實遵照執行。其次,改駐外使、領館為專業機構,從事外交的人員為職業外交官,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擔任。第三,加強對駐外使領館的管理,防止駐外公使在其所轄範圍內獨斷專行,還建立預算和彙報制度、電報密碼制度等。陸徵祥本人也比較注意培養青年外交人才。 [1] 

陸徵祥失敗的組閣

現代有關陸徵祥的著作 現代有關陸徵祥的著作
民國元年(1912年)6月,國務總理唐紹儀辭職。袁世凱為阻止同盟會組織政黨內閣,而屬意由陸徵祥繼任。陸徵祥表面上無黨派,常標榜“超然主義”,實際上只能聽命於袁世凱。 [1] 
陸徵祥先出任代理總理,6月29日,經參議院多數通過,被袁世凱正式任命為國務總理,各國駐京公使紛紛致函祝賀。於是陸徵祥便奉命組閣。同盟會雖同意他任總理,但對組織“超然內閣”抱抵制態度。7月18日,陸徵祥出席臨時參議院會議,宣佈行政方針,並按袁世凱的意向,提出補充六個閣員的名單。他在會上用以拉近與參議員距離的客套語被一些人認為失當,進而被訛傳為“補充閣員名單”就好比“開菜單作生日”,成為政客攻訐他的把柄。 [30]  出於反袁目的,閣員將他提出的人選一一否決,致使新內閣流產,並演變成全國性政治風波。後經袁世凱以武力威脅和收買拉攏的辦法,使參議院通過另外提出的五名閣員的議案,但陸徵祥卻因受到失職彈劾而稱病不出。 [1] 

陸徵祥弱國外交

辭去總理數月後,陸徵祥改任趙秉鈞內閣的外長,民國二年(1913年)4月參加了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二千五百萬英鎊的《善後借款合同》,為袁世凱籌集內戰的經費。5月,又與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基議訂了關於蒙古問題的協定“草約六款”。因被參議院否決,不久便退出內閣,改當袁世凱的外交顧問。 [1] 
陸徵祥(左二)、曹汝霖(左一)在與日本方面進行談判 陸徵祥(左二)、曹汝霖(左一)在與日本方面進行談判
民國四年(1915年)1月,日本大隈重信內閣提出了旨在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又起用陸徵祥接替孫寶琦為外交總長。陸徵祥與外交次長曹汝霖一起,同日本公使日置益談判。經過幾個月的交涉,日本於5月7日提出最後通牒,迫使袁世凱於5月9日發表聲明,聲明除第五號五項“容日後協商”外,都加以承認。 [1] 
陸徵祥秉承袁世凱的旨意,於5月25日與日置益正式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亦稱“民四條約”)和換文,計有關山東、南滿條約二件,換文十三件。內容是關於福建、漢冶萍公司旅大租借期延長等問題。總之,除第五號外,原“二十一條”的內容大都包括在內。26日,陸徵祥出席參議院會議,回答關於此次交涉的質問,詳細陳述交涉始末和當時政府困難情形和苦衷,力圖自圓其説,委曲求全。“民四條約”簽訂後,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國會未予批准,陸徵祥遂通電辭職,但未獲批准。他經手簽署喪權辱國條約,心裏也感到很大壓力。 [1] 
陸徵祥(前右)與徐世昌(前中)等 陸徵祥(前右)與徐世昌(前中)等
同年10月,由於袁世凱公開推行帝制,國務卿徐世昌預感到政局危機即將來臨,遂託故辭職,袁世凱命外交總長陸徵祥代理徐世昌的職務。12月,陸徵祥正式擔任國務卿,仍兼外交總長。次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再次起用徐世昌任國務卿,陸徵祥繼續任外長,至袁世凱於6月病逝時為止。 [1] 
民國六年(1917年)初,當北京政府內“府院之爭”白熱化時期,陸徵祥被聘為段祺瑞內閣所設的外交最高委員會委員。他主張中國對德國、奧匈宣戰,加入到協約國方面。12月起,陸徵祥在王士珍、段祺瑞、錢能訓三屆內閣中連任外交總長。 [1] 

陸徵祥巴黎和會

《東方雜誌》刊登的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 《東方雜誌》刊登的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 [4]
民國八年(1919年)1月,陸徵祥以外交總長任中國出席“巴黎和會”首席代表,與顧維鈞(駐美公使)、王正廷(南方軍政府外交次長)、施肇基(駐英公使)、魏宸組(駐比公使),在人民的推動下曾向“和會”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有:(一)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二)取消日本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三)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但經過幾個月的討論,中國的要求全被與會列強所拒絕,而日本奪取的山東權益卻被明文載入對德和約。這就激起了中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在國內人民和旅法華僑、留法學生共同鬥爭的推動下,以陸徵祥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終於採取了近代外交史上的一項歷史性行動:“公共決定,不往簽字。” [1] 
中國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這一舉動,使世界為之震驚,開創了在國際舞台上敢於抗爭的先例,對以後中國外交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陸徵祥一行回國時,受到各階層人民盛大熱烈的歡迎。 [1] 
陸徵祥回國後仍任外交總長,至民國九年(1920年)8月辭職,逐漸淡出政壇。 [12]  他看到五四運動中愛國學生痛打親日派的行動,對外交總長工作心有餘悸,也對由於拒籤和約受到人們的諒解感到欣慰。 [1] 

陸徵祥意外使命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原本計劃靠出售瑞士羅加諾益別墅的收入和先前購買的大量法國戰爭公債本息,到意大利羅馬養老的陸徵祥,因一連串意外,使生活陷入困頓。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得接受北京政府駐瑞士公使的任命。 [27]  同年10月,兼任出席國際聯盟代表。繼又任駐荷蘭及比利時特命全權公使。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前,他曾以北京政府代表身份多次出席國際勞工大會 [1] 

陸徵祥歸隱修院

晚年陸徵祥
晚年陸徵祥(3張)
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陸徵祥的妻子培德在瑞士病故。次年(1927年)5月,他送其妻的靈柩返比利時安葬,完全退出外交界。7月,進入比利時布魯日(Bruges)本篤會聖安德修道院。從此一直從事宗教職業。陸徵祥最初為修士,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升為司鐸(神父)。他刻苦鑽研基督教神學,對天主的信奉也更加虔誠。 [1] 
陸徵祥雖身居異國修道院仍不忘祖國的安危,當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對中華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十分關心,也以實際行動加入抗戰行列。曾負責編輯《益世報》海外通訊,用“木蘭”為筆名,撰寫文章,介紹中國婦女在抗戰中的思想和行動,呼籲歐洲各國人民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 [1]  當歐洲戰事爆發後,修院被德軍徵用,陸徵祥在民間做多次演講,並撰寫回憶錄。 [12]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聲譽甚高的陸徵祥一度成為中國首位樞機主教人選。 [12]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教宗庇護十二世任命陸徵祥為比利時聖伯鐸祿修道院榮譽院長。 [1]  此後,陸徵祥受天主教中國籍樞機主教田耕莘之邀,認真考慮回國傳教,但因年邁體衰無法成行。 [12]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布魯日黑衣修女病院(Clinique de Soeures Noires) [29]  ,葬於聖安德肋修道院。 [1] 

陸徵祥歷史評價

民初著名記者黃遠庸
陸君恂恂下人,出言有章,蓋一絕好歐西紳士之風度。然其體質即羸,一見若弱不勝衣者。又其談吐超俗,似於吾國之社會人事不甚融解者。記者退而語吾之同人,此君涉足於中國今日政界,猶以一葉泛于波舉風發之大海,未有不顛覆者。若其水波明靜,則輕篙孤槳,飄飄何啻神仙中人! [31] 
中國近代小説家、歷史學家蔡東藩
  • 外交以兵力為後盾,(中俄談判)徒恃一總長陸子欣,其果能折衝樽俎乎? [16] 
  • 陸徵祥等之出使巴黎,參入和會,始終欲保留膠澳,不肯簽字,較諸曹、章、陸諸人,較為得體。然至於舌敝唇焦,卒不能挽回萬一,豈不可嘆! [26] 
中國近代學者徐一士:“陸徵祥早任壇坫,中陟中樞,晚作畸人,洵近世名人之自成一格者。” [28]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唐振常:“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當始於辛亥以後之袁世凱及歷代北洋政府,……在這一代可數的著名人物中,有伍廷芳、伍朝樞、陸徵祥、曹汝霖、施肇基、王正廷、顧維鈞等。” [5] 
中國現代歷史學者唐啓華:“陸徵祥是清末民初中國國勢最弱、國際地位最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官,身居中國、東亞乃至世界都在轉變的亂世,承擔中國外交的重任,他的外交生涯反映出許多重要的時代面相,頗多可供今日省思之處。陸氏晚年進入修道院,在天主教會內亦取得崇高地位。” [12] 

陸徵祥人際關係

陸徵祥的妻子培德 陸徵祥的妻子培德
父親:陸誠安,字雲峯,信奉基督教,是外國傳教士所僱傭的傳教員。
母親:吳金靈。 [12] 
妻子:培德·博斐(Berthe Françoise Eugénie Bovy),比利時人。
養女:陸禮立(Lily Lou)。 [12] 

陸徵祥主要作品

《回憶與隨想》 《回憶與隨想》
回憶錄《回憶與隨想》(王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 [6] 

陸徵祥藝術形象

陸徵祥文學形象

蔡東藩所著《民國演義》中,於第十五 [15]  、第十七 [16]  、第十八 [17]  、第四十二 [18]  、第四十三 [19]  、第四十四 [20]  、第五十三 [21]  、第五十六 [22]  、第一百二 [23]  、第一百三 [24]  、第一百四 [25]  、第一百九 [26]  等回出場,基本記錄了陸徵祥在民國初年參與的重大事件,並進行了些許藝術加工。
網絡小説《十二年故人戲》及電影劇本《我的1919》、電視劇衍生小説《覺醒年代》中亦有陸徵祥的文學形象出現。

陸徵祥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劇照
1999
《覺醒年代》中的陸徵祥 《覺醒年代》中的陸徵祥
2011
20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