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國公約

鎖定
《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條約。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國北洋政府於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會議上籤訂。1919年巴黎和會後,美日兩國互相爭奪在華權益,矛盾日益尖鋭。1921年美國急欲改變日本在華的優勢局面,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於同年11月12日至次年2月6日在華盛頓召開九國會議。這是一次美國與日本爭奪遠東霸權的會議。當時中國北洋政府也想利用美日矛盾解除日本企圖獨佔中國的局面。會上中國代表在美國顧問的授意下,提出符合美國“門户開放”政策的十原則。中國方面還提出收回關税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撤出外國駐華軍隊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絕。九國公約實質上為美帝國主義用“機會均等”的名義壓倒對手,進而獨佔中國準備了條件。 [1] 
中文名
《九國公約》
外文名
nine power treaty
別    名
《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發生時間
1922年2月6日
發生地點
美國華盛頓
核    心
在華實行十項原則
性    質
侵略性質

九國公約歷史背景

近代中國曆來是幾個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爭奪的主要對象。他們在角逐的過程中,即有矛盾,又有勾結。日本帝國主義乘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之際,加緊在中國的侵略擴張。1914年8月日本對德宣戰,隨後出兵佔領山東。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名,迫使袁世凱與之簽訂出賣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妄圖獨霸中國。1917年為進一步控制中國,促使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對德宣戰,並利用大量借款,使北洋政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1918年5月日本和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又以反對蘇俄為名,訂立《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使日本取得了在中國的駐兵權和戰時直接指揮中國軍隊之權。同年9月在山東問題秘密換文中,迫使段棋瑞的北洋政府滿足日本霸佔山東各項權利的要求。戰爭結束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巴黎召開了分贓的巴黎和會,會上日本竊取了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各項特權。由此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對於日本在中國的瘋狂侵略,美國深為不滿。美國由於在戰爭中發了橫財,由債務國一躍為債權國,妄想借經濟力量稱霸世界,並同日本在中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企圖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
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在美國建議下,召開了討論限制軍備問題、太平洋問題和遠東問題的華盛頓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英、日、法、意、中、荷、葡、比九國。美國倡導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企圖壓制日本和進一步控制中國。
北洋政府代表在會上提出處理中國和外國關係的“十項原則”,一方面要求各國尊重中國領土之完整及政治與行政之獨立;另一方面又聲稱完全贊同美國提出的“門户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並要求取消二十一條。美國因為日本侵害了它在中國的權益,逼迫日本讓步,最後在會上簽訂了關於中國問題的幾個文件。其中包括《九國間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即《九國公約》)。 [2] 

九國公約主要內容

1922.2.6 華盛頓
美利堅合眾國比利時國、不列顛帝國、中華民國法蘭西國、意大利國、日本國、荷蘭國及葡萄牙國,茲因志願採定一種政策,以鞏固遠東之狀況,維護中國之權利、利益,並以機會均等為原則增進中國與各國之往來,議決訂立條約,因是簡派全權:
美利堅合眾國大總統派:國民許士、國民洛治、國民恩特華特、國民羅脱;
比利時國君主派:駐美大使卡德;
不列顛與愛爾蘭暨海外屬地君主印度皇帝派:樞密院總裁白爾福、海軍大臣黎、駐美全權大使健特士;
又坎拿大屬地代表,前首相鮑騰;
澳大利亞屬地代表:國防部總長上議院議員皮而斯;
又紐絲綸屬地代表:大理院推事散而孟;
南非屬地代表:樞密院總裁白爾福;
又印度屬地代表:印度院議員薩斯赤利;
中華民國大總統派:駐美全權公使施肇基、駐英全權公使顧維鈞、前司法總長王寵惠;
法蘭西國大總統派:理藩部總長沙羅、駐美全權大使尤賽龍;義大利國君主派:上議院議員司強曹、駐美全權大使利西、上議院議員阿而白丁尼;
日本國皇帝派:海軍大臣加藤、駐美全權大使幣原、外務省次官埴原;
和蘭國君主派:全權公使貝拉斯、駐美代辦蒲福;
葡萄牙國大總統派:駐美全權公使阿而戴、理藩部專門局長物司康賽雷斯;
各全權將所奉全權證書互相校閲,均屬妥協,議定條款如左:
第一條 除中國外,締約各國協定:
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二、給予中國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力鞏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並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第二條 締約各國協定不得彼此間及單獨或聯合與任何一國或多國訂立條約、或協定、或協議、或諒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條所稱之各項原則者。
第三條 為適用在中國之門户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
一、任何辦法,為自己利益起見,欲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有關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
二、任何專利或優越權,可剝奪他國人民在華從事正當商務、實業之權利,或他國人民與中國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從事於任何公共企業之權利,抑或因其範圍之擴張,期限之久長、地域之廣闊致有破壞機會均等原則之實行者。
本條上列之規定並不解釋為禁止獲取為辦理某種工商或財政企業或為獎勵技術上之發明與研究所必要之財產及權利。
中國政府擔任,對於外國政府及人民之請求經濟上權利及特權,無論其是否屬於締結本約各國,悉秉本條上列規定之原則辦理。
第四條 締約各國協定,對於各該國彼此人民間之任何協定,意在中國指定區域內設立勢力範圍或設有互相獨享之機會者,均不予以贊助。
第五條 中國政府約定,中國全國鐵路不施行或許可何種待遇不公之區別,例如運費及各種便利,概無直接、間接之區別,不論搭客隸何國籍,自何國來,向何國去,不論貨物出自何國,屬諸何人,自何國來,向何國去,不論船舶或他種載運搭客及貨物之方法,在未上中國鐵路之先,或已上中國鐵路之後,隸何國籍,屬諸何人。
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對於上稱之中國鐵路,基於任何讓與或特別協約或他項手續,各該國或各該國人民得行其任何管理權者,負有同樣之義務。
第六條 締約各國,除中國處,協定於發生戰事時,中國如不加入戰團,應完全尊重中國中立之權利;中國聲明,中國於中立時,願遵守各項中立之義務。
第七條 締約各國協定,無論何時,遇有某種情形發生,締約國中之任何一國認為牽涉本條約規定之適用問題,而該項適用宜付諸討論者,有關係之締約各國應完全坦白互相通知。
第八條 本條約未簽字之各國,如其政府經締約簽字各國承認且與中國有條約關係者,應請其加入本約。
因此,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於未簽字各國應為必要之通告,並將所接答覆知照締約各國。任何國家之加入,自美政府接到該國通知時起,發生效力。
第九條 本條約經各締約國依各該國憲法上之手續批准後,從速將批准文件交存華盛頓,並自全部交到華盛頓之日起,發生效力。該項批准文件筆錄,由美國政府將正式證明之謄本送交其他締約各國。
本條約英文、法文一律作準,其正本保存於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之檔庫,由該政府將正式證明之謄本送交其他締約各國。
茲將議定條約由上列各全權代表簽字,以昭信守。
一千九百二十二年二月六日
訂於華盛頓 [2] 

九國公約歷史影響

《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實際是一句空話。公約又規定:要切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為此,任何一國“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九國公約是帝國主義共同侵略中國的協定,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和“中國門户開放”的主張,是美國圖謀擴張在華侵略勢力的一個勝利,由此打破了日本獨佔中國的局面,中國又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  [5] 
這種複雜的形勢,使中國共產黨必須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及“好人政府”“聯省自治”之類的主張,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制定黨在現階段的革命綱領,明確奮鬥目標。
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與華盛頓會議相對抗,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青年團、國民黨等共派出了44名代表組成了中國代表團,中國共產黨參加會議的代表有張國燾高君宇王盡美鄧恩銘等。這次會議闡明瞭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明確指出中國“當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國從外國的羈軛下解放出來,把督軍推倒”,創立一個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大會期間,列寧還接見了中國代表,對中國革命表示了極大的關注。這次會議對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的闡發,對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產生了直接影響。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互相勾結,壓迫中國人民的歷史與現狀,指出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軍閥政治是中國內憂外患的根源,也是中國人民遭受苦難的根源;對在時局問題上軍閥們所散佈的反動論調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所持的錯誤主張作了批判,提出關鍵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建立民主政治。 [5]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重新瓜分世界的新體系,雖然暫時緩解了危機,但並未消除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一是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二是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意大利嫌自己在巴黎和會上分贓太少,日本則不滿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 [4]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9月間,中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控告了日本的侵略行為,指出日本違反了《九國公約》,要求召開國際會議採取必要行動。10月6日,國聯大會決定召開《九國公約》締約國會議,並特邀與此事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參加。11月3日,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日本和德國拒絕出席,蘇聯應邀出席。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停止對日本的軍事援助和貸款,蘇聯表示支持,但英美等國對日本採取綏靖妥協的政策,拒絕了中國的正當要求。會議通過的宣言,既不表示對中國的支持和援助,也不譴責日本的侵略,而是不分是非地提議中日雙方停止敵對行動。24日,會議暫時休會。中國政府依靠國際調停中日衝突的外交政策徹底失敗,助長了日本擴大侵華戰爭。 [3] 

九國公約歷史評價

九國公約是根據美國提出的在華“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和“中國門户開放”的侵略原則而締結的。它在表面上雖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實際上是以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控制中國來代替日本獨佔中國的局面。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超過其他國家,這個公約實質上為美帝國主義用“機會均等”的名義壓倒對手,進而獨佔中國準備了條件。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明確指出,華盛頓會議給中國造成一種新的局面,就是歷來各帝國主義者的互競侵略,變為協同的侵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