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會書院

鎖定
清朝時基督新教教會在華教育機構,又名文會館、文會學院、文會大學、文會高中、文會中學(有資料將“文會”誤作“文匯”)。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76年2月初設立,系外國人在瀋陽設立的第一所教會學校,是青島科技大學的前身。 [1]  前身為奉天文會館,1902年11月1日升級為高等文理學院,後改名“奉天文會書院”,是東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其頒發的學士學位證書被英國承認。甲午戰爭後,英國長老會重心由山東轉向東北。計劃參照齊魯大學模式,先後在瀋陽成立文理學院(Arts College)、醫學院(Medical College)、神學院(Theological College),組建奉天大學(Mukden University)。最後因資金無着、東北淪陷等原因放棄。過去關東基督教文會書院,乃基督教長老會的最高學府,與北京的匯文書院(匯文大學,後改名燕京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列在平等地位。 [2] 
中文名
關東基督教文會書院
外文名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簡    稱
文會
創辦時間
1876年2月
校    訓
Play the game(止於至善)
主要獎項
東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其頒發的學士學位證書被英國承認。
知名校友
高鵬振
知名校友
朱霽青
李敏求
錢公來
所屬地區
遼寧省瀋陽市
類    別
教育機構
類    型
綜合
主要院系
法、理、醫、工四個系
繼承院校
青島科技大學

文會書院簡介

中文曾用名:奉天文會館、基督教高等文科學院、瀋陽商埠文會書院、奉天省立文會書院、關東基督教文會書院、文會大學、文會高中、文會中學、文會學院。
英文曾用名:Manchuria Arts College、Moukden Arts College [3]  、Christian Arts College [4]  、Union Christian Arts College [5]  、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 [6]  [3]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7]  、Mukden Christian College、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Middle School。
專業設置:法、理、醫、工四系,文、法、理、醫、工、神六科。
文會取自《論語·顏淵》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意為將天下至要之學會聚於茲,取以文會友之意。

文會書院文會書院簡介

清朝時基督新教教會在華教育機構。1876年2月初設立,系外國人在瀋陽設立的第一所教會學校 [8] 青島科技大學的前身。 [1] 
1872年,蘇格蘭長老會派遣羅約翰來東北傳教,在營口購地建堂。該會主要目標是想在奉天(今瀋陽)開闢傳教據點,因當時定居奉天的條件尚不成熟,他只能不時地從營口前往奉天(第一次是1873年,他去了瀋陽和遼陽,返回時途經海城;第二次旅行是1874年,他經由岫巖、風凰城和法庫來到朝鮮邊境;第三次旅行是1874-1875年冬天,他經由錦州、山海關等地抵達北京,又經由錦州、廣寧、瀋陽等地返回)。羅約翰在到達營口的第一年就開辦了一個男童學校。學校提供免費食宿,只教授儒家經典,故贏得了一些人的好感。曾有三個望教者每天到羅約翰的住處閲讀經書並聆聽羅約翰的指導,其中兩個人後來皈依教會,分別是王靜明和林萬鎰。
後來,羅約翰在奉天一個小客棧租了一個房間住了下來,但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很多人向他扔泥巴,甚至有幾次幾乎釀成暴亂。1876年,羅約翰差派學校的一個教師、唯一的回族基督徒王靜明從營口到奉天賃堂布教,儘管此時依然是“人多歧視,侮辱頻仍”,但王靜明忍辱負重,最終打開了局面,在奉天郊區購買了一處房產,實現了在此定居的夢想。
同年2月,羅約翰在撫近關(大東關)街北,創立蘇格蘭長老會分會,設義塾。義塾以儒學為唯一教學內容, 且提供免費食宿,傳教士和傳道人一般也不去拜訪。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教會樹立起了好名聲。三年後,教會沒有盈餘可以投入教育工作,義塾被關閉了。 [9]  [10] 
在東北,教會一直致力於提供這樣的教育手段,使教會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至少能夠用中文讀聖經。用更好的教育設施鼓勵家長把男孩送到學校。這些小學不僅會教所有的人讀書和寫字,而且會為以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做準備,使他們將來成為教士、傳道者、牧師。 [9] 
民國瀋陽地圖 民國瀋陽地圖
1888年羅約翰在大東門外購地,即今天所在位置並開始籌建東關教堂大禮拜堂,當時峻峭巍峨的大禮拜堂,足能容納八百個座位,於1889年10月22日舉行隆重的落成典禮,這裏也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基督教堂。當時教會名為基督教長老會奉天教會。1891年4月16日,東北的愛爾蘭長老會蘇格蘭長老會合二為一,名為基督教長老會關東老會(以下簡稱英國),馬欽泰(John Macintyre,蘇格蘭人)為會長。
早期,教會計劃定期在城鎮和鄉村地區開設學校。在那裏,通常學習中國經典和基督教聖經。 傳教士不能確保對這些學校進行充分的監督。 他們的存在容易陷入困境和不定。 事實上,當地教會不認為教育當地青年是非常必要的。早期教會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培養當地傳道人。採取的方式是每年在教會總部集中培訓數週。課程分為四門(Testament、Christian Evidences、General Knowledge等)。這項工作是為了改革信仰而進行的學道班(Bible-class)課程,但對當地人有實際幫助,為他們的思想開闢了新的道路,並創造了對求知的渴望。 [10] 
1894年,愛爾蘭長老會牧師傅多瑪(Thomas.C.Fulton)在大西關月窗衚衕高台廟成立文會館,採用學道班課程教授初級神學。學員作為東北各地的傳道人培養,選擇年齡50歲以下聰慧人士。計劃八年的教學課程包括聖經(Scripture Knowledge)、教會史(Church History)、神學(Theology)、宗教學(Comparative Religion)、基礎科學(the Elements of Science),同樣也培訓女學員。學道班每年分春(April class)、秋(November class)兩個學期,每學期兩個月,講授聖經基礎知識之後進行書面考試,時稱“ 小考” ,考試若通過可以獲得漲薪金的獎勵。 [9]  [11] 
多年來,英國長老會的當地教眾期望接受穩定的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尤其是西方科學知識。因此教眾們租借了通風的、位置優良的大房屋,聘請一名登州文會館(the college of Dr. Mateer In Shantung)大學畢業生教算術(arithmetic)。甲午戰爭激起了中國各地對西方科學和知識的渴望。在東北教會下屬四個中心的高中(high schools),由登州文會館畢業的大學生開展儘可能多的西方學科教學。
四年前(1898-1899),十三名學生已圓滿通過初級課程( junior course)和長老會的審查,並進入了作為我們新的神學課程的第一屆學生。他們勤勉地在他們的筆記中記錄當天的演講。總是午夜才睡覺。來自海城的一個學生可以從頭到尾重複一些講座。考試科目中有司督閣教授的生理學。書面考試十三張試卷囊括了四位老師講座的重要內容。每張試卷是100分,一個年輕人得到平均98分。半數學生得分超過90,最低分為73.5。義和團對教會的毀壞,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學業,1901-02年間增加了四名學生。
兩名傳教士已正式分開擔任該班和初級班(the April class、the juniors in April)的教授。其他傳教士將被要求對他們特別感興趣或熟悉的主題進行授課。課程如下:舊約註釋(Old Testament Exegesis)、 護教學(Apologetics)、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牧師神學(Pastoral Theology)、新約註釋(New Testament Exegesis)、教會史(Church History)、 生理學(Physiology)、化學(Chemistry);比較宗教(Comparative Religion ): 儒教(Confucianism)、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每學年生理學在所有科目中最後學習。通過生理學、化學課程部分滿足西式教育的缺乏。
1901年11月牛莊(遼寧省營口)英國長老會會議,各代表達成一致意見建立一所教會中專(secondary school)。學生將學習中文經典和西方知識,成為未來所需的牧師、傳道人。外國傳教士認為時間為教會培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經到來。剛提到的瀋陽那所大學或者中專(the college or secondary school)現在由愛爾蘭人紀大夫(Dr.Gillespie)負責,此外還有一名蘇格蘭教師。 [9] 
因為資金短缺,直到1897年,教會才開展西式教育工作。愛爾蘭長老會從登州文會館(the Tengchowfu College in Shantung)引進一名理科畢業生到當地學校從事教育工作。這個例子導致其他人也這樣做,但這些畢業生的人數有限,他們的薪水必然高,很顯然,這種方法永遠不會解決教育問題。於是1902年聯合長老會在瀋陽成立了一所文理學院(arts college、Union College),校長紀大夫(Dr. John Gillespie),分高中部和大學部(high school and collegiate departments)。1907年以前已經有58名學生在其中學習。 [10] 
神學院(Theological Hall)[HALL,即Hall of Residence或者Monastic Halls系統,中世紀形成,為學校下屬的二級學院,具有很強的自主性,牛津大學至今仍採用聯邦制學院]的進步使這些學生更加輝煌。1898年,蘇格蘭人羅約翰、愛爾蘭人傅多瑪分開帶班。課程延長四個學期,每學期六個月。50歲以下、不少於四年學習時間並且通過十六門考試的優秀學員將被推薦,獲得本地教會的審批和註冊,成為傳教士。醫學科分成兩部分,進行培養。有幾個學生完成課程,取得醫學和外科學歷,進入醫院成為有力的助手。 [10] 
1898年傅多瑪創立西關教會,地址在今瀋河區中山路六段三星四里一號。 [12]  西關教會主持人傅牧師傅多瑪,附設女學(慎德小學),由傅師母(米愛仁)主持。傅博士經學甚深,道高德重,專注重辦理神學,預備將來本地人負起傳道責任。東三省神學校設在大西關,起先租賃民房,入民國後(1915年),才建築樓房。英國長老會於奉天省設立一高等文科學院。為各教區中學畢業學生深造升學之地。此校原名文會館,主持人稱館主,為紀大夫,愛爾蘭人,後改為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創立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十六年(1900年)拳匪之亂,一度遷到廣寧(今遼寧北鎮),事平,又遷奉天大南關(1902年11月1日,英國長老會在奉天大南關租用民房)。其教授多由長老會特派,或就地由各區牧師分任,中文教授,則多聘省城飽學知名之士,如耿舉人玉山先生,邵世臣先生,拔貢富業堂先生等。盛京施醫院由司大夫主持,司大夫中名司督閣,字義臣。司大夫醫術精湛,廣交遊,善處官場,前清曾頒獎狀,賞賜功名,宣統年間(1912年)於醫院附近,設立醫科學校,造就高深西醫人才。 [7]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朱霽青赴遼陽,上千山,出家作僧人,適遇遼陽基督教會長老廣曉嵐偕夫人遊山。見之,勸其下山,到遼陽教會,經英人德牧師(德教治,George Douglas,蘇格蘭人,文學碩士M.A.)函介,入瀋陽英國基督教會設立之“奉天文會館”,後改名“奉天文會書院”。該館館主為英國愛爾蘭人紀大夫所主持。授以近代科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算數、幾何,並傳播世界知識。同學輩有韓毅廷、王九錫、錢惠生、蕭寶蓮、李尊三、卜佔元、孫繼先等。光緒二十七年,霽青在奉天文會館。對八國聯軍破北京,俄兵侵東三省,認滿清腐敗一至於是,大憤。欲棄文習武。光緒二十八年,經奉天省提學司使張鶴齡考準,送日本自費留學生。同行者,有文會同學卜佔元、孫繼先兩人。到東京後,卜佔元入東京高工,霽青與孫繼先入東斌學堂,學軍事。 [13] 
光緒三十年春(1904年),先生(錢公來)十九歲,和馬春芳結伴,自磐石徒步千里赴奉天,參加省立大學堂考試。因為俄兵佔據省城,不能入學。馬君考取留學日本;先生則遵照父命,獲得免試國文、經、史,升入耶穌教會所辦的東三省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食宿由書院供給。館主(即院長)為愛爾蘭紀大夫,華文名紀禮備。初次見面,行禮;讓坐。簡單問了幾句話,温温君子,藹藹吉人,似具有東漢師弟風範,到此有賓至如歸之雅。紀大夫、紀師母對待學生,如同家人子弟,令學生覺不出中國人外國人來,只師生之別耳。紀大夫除教八線(今之三角)、形學(今之幾何)、代數備旨外,還教一堂音樂。紀師母教筆算數學,幾乎每道題都替我算了,甚至有演過兩遍的,可不謂循循善誘嗎?當年代數、幾何、三角,不是用X.Y.和a.b.c.去代,乃是用甲、乙、丙或呷、口乙(左口右乙為一個字)、口丙(左口右丙為一個字)去代,師生演之,津津有味。翌年(1905年),學校換了位新館主,華文名勞但理(Daniel Thomson Robertson),蘇格蘭人。不言,不笑,十足紳士派頭。勞牧師到校,大事改革,於每星期六開晚會,提倡學塾青年會,訓練德智體三育;隔一禮拜開辯論會,練習演説口才。於體育,提倡足球,風雨無阻;於音樂,選拔唱歌班。勞牧師與學生約法三章,犯過記劃,小過記一劃,大過開除。勞牧師説:“學生們!你們是大人物哪!”這樣號召,誰再甘心做小人?講希臘哲學史,勞牧師強調説:“蘇格拉底,真偉大,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下堂後,學生紛紛議論,説勞牧師講的不是話。及今思之,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無涯”,又何新奇之有呢?(四十四年,《七十自述》,見東北史話。)從這幾年教育中,東方文化的儒學(包括理學)和西方文化的科學在先生言行上融合成為一體。文會書院的制度,學生畢業前一年或兩年,須到教會所辦的中學去實習;實習一年後,返院在讀一年或兩年,參加畢業考試,及格後受大學文憑;不及格仍須再讀。先生在畢業前兩年,被派到海龍縣朝陽鎮去教學,創辦成達中學,文會書院便派先生為校長。這是宣統二年,先生二十六歲。返校肄業一年,於宣統三年畢業。畢業後奉派為新民縣文會中學校長。先生從十九歲進入文會書院,時在光緒三十年,至宣統三年才畢業,已是二十六歲,其間在朝陽鎮實習一年。先後讀了七年之久(該院是預科兩年本科四年制)。 [14] 
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文會書院遷至奉天城大南關,由東北的愛爾蘭長老會、蘇格蘭長老會合與路德會資助升級為大學。作為綜合大學,預科兩年,本科四年,分文、法、理、醫、工、神各科,學生畢業後從事牧師、教員等,少數去英國留學。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的灌輸,目的在於培養教會青年研究西方文化,使教會領袖適應時代潮流。在瀋陽文會書院,教師對待學生,不申斥,不直接批評,都是通過自治啓發學生的自覺性。值得一提的是瀋陽文會書院的化學教育。教學樓樓西部為化學實驗室,“作試驗時,學生每人分得必需的儀器一份”。 [15] 
文會書院建築 文會書院建築
1908年以後的講授科目包括《聖經》研究、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教育學、哲學、歷史、地理、英語等,教師包括3個歐洲教授和4箇中國助手,有時也會到神學院借調教授來任教。早期學校非常重視基督教教育,學生在二年級結束的時候要暫時中斷學業到基督教中學工作作一年,畢業生也人都到教會中工作。文會書院得到了東北官方的支持,該校新校園地基8英畝,地方政府以半價賣給教會三分之二,其餘部分以20年的租期租給教會。1909年,該校遷到大西門外一經街,繼續購置校地26640平方米,建四層樓房一幢。1910年包括學生宿舍和兩座教學樓在內的學校主要建築最後落成,定名為文會書院,時任奉天、吉林、黑龍江東三省總督、熱河都統的欽差大臣錫良和其他的高官都參加開放儀式。文會書院系大學性質,“以灌輸普通科學,演繹基督教理為宗旨,中西教員十,學生八十九”。該院分為本科和預科。預科學制一年,學習普通課,本科學制三年,分法、理、醫、工四個系。主要招收縣教會中學畢業生及教友、長老和學校中教職員子弟,目的是普及耶穌教,傳佈西方思想文化,使教會領袖等適應時代潮流。 [16] 
1909年瀋陽有一所教會學校:文會大學(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長為勞但理。計劃為東北建立一所醫科大學(A MEDICAL COLLEGE FOR MANCHURIA)。 [6] 
1910年,文會大學(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長為勞但理。第一座永久建築於10月由總督剪綵,這所學院的一部分為政府捐贈。年內有三十八名學生在讀,其中五名在修完四年的數學、科學、哲學和中國文學課程後畢業。醫科大學(medical college)在今年動工,學生將在1912年開始他們的課程,還將建立一所正規女子高中。 [17] 
1911年,瀋陽一所教會學校:文會大學(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長為勞但理。 [3] 
1912年2月正式成立醫學校,名為奉天醫科大學(Mukden medical college)司督閣(Dr. Dugald Christie)任校長,學制五年,預科1年本科四年,當年2月招收第一期學生40名。 [18]  3月28日,奉天醫科大學開學,校址在小河沿。 [19] 
1914年資料記載,當時教會已經擁有相當可觀的財產了。醫院、房屋、學校以及醫學院,一座教堂離此不遠。在三英里外的奉天西郊,有另外一座教堂,一座文理學院(arts college),以及傳教士的住宅。 [4] 
1915年,減少文會書院(arts college)的預算,並將其3060英鎊經費用於建設一所新中學。兩家醫院移交中國醫生。七名中國教士中有五名是醫生。丹麥教會向瀋陽的兩所大學:文會書院、醫科大學(Arts and Medical)派出教師。教會神學院教師傅多瑪等人在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任教。文會書院相當於蘇、愛、丹教會的聯合機構。戰爭影響了一棟亟待建立的教學樓的進程。今年有70名學生入學,卻只有一名畢業生留在教會服務,在過去教會一直能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神學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Hall)首次擁有建築物。該建築物能滿足未來需要:有三間教室、一間會議大廳、五十人的宿舍。目前學生要求每年培訓一個月,至少四年。去年夏天有六名學生畢業,三名學生成為常駐地方教會傳道人。文會書院(The Union Arts College)有七十名學生入學。愛爾蘭和丹麥代表團各增加一名,增加到五名外國教師。但海因先生(Mr. Hay)離開去了盧西塔尼亞(Lusitania)。大學畢業生大多作為中學教師就業。有些人與基督教青年會合作或負責閲覽室,一人被聘為學校督察。到目前為止,他們停止為教會服務。最新的教育計劃是成立工學院(Industrial School),學員不選擇大學學士畢業生。除了學習普通學校的課程,還跟從一名外國專家學習,目的是被培養成木匠和工匠,成為優秀的工人。 [20]  由長老會和中國人合辦,招收男孩,學業三年。 [21]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16》:奉天文會、醫科、神道等校早為聯合事業,成效昭著。本年神學生二十七人。畢業生三人。醫學生甲二十八。乙三十六。丙四十。甲生一九一七年三月畢業。乙生道德進益。受洗已逾半數。丙生初招由百六生特選者。程度遠邁前列。省長仍繼續助款,年派員監考。併發給證書。奉天工業學校純系華信徒醵資設立。由母會委給教習。本年招生四十。另附傳習十人。已甚可觀。刻有韓僑子弟,欲入校肄業。該會司牧已來書詢問。尚無確議。將來或遣師出資,通力合作歟。時在協商中。 [22] 
《中國佈道年鑑1917》所載當時高等教育機構成立時間:文會書院及附屬醫學院(Moukden Arts College and Medical School)1902年。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1904年。滬江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1906年。華北協和大學(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1907年。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10年。福建協和大學(Foochow Union University)1916年。廣州協和神學院[發展為嶺南大學](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Canton)1914年。金陵神學院[發展為金陵大學](School of Theology. Nanking)1911年。 [21] 
1918年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有學生42人,奉天神學校(Moukden Theological College)有學生15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有學生102人。 [5] 
據史料記載,位於瀋河區一經街三段的燈塔裏,在清末,系愛爾蘭、蘇格蘭與丹麥佈道會及關東長老會所創辦的文會書院,房舍凡數十間,分南、北兩院,院庭植有樹木花卉,幽靜雅緻。書院以灌輸普通科學,演譯宣講基督教理為宗旨,中、西教員任教主講,學員多達百餘人。其地便以文會書院為名。而其周圍,東系邊城西部遺址和溝沿,北、西系菜園,南系刑場,住户有限,人煙稀少。 民國初,文會書院名廢,北院(今市婦嬰醫院院內)改設神學校,仍以宣揚普通科學,演譯講授神學教義為主。南院(今中共瀋陽市委機關院內)改設文會高級中學校,始稱方正裏。其西南有條角尺形的小道,時名白家小鋪衚衕(即今之方正裏東北)。 日寇佔領時期,將方正裏分劃歸北溝沿衚衕、陶然裏西衚衕、北一經街。而其西南之白家小鋪衚衕則改稱方正裏。 一九五七年瀋陽市政府進行全市街路名稱和門牌整頓時,將北溝沿衚衕、陶然裏西衚衕、北一經街的一部分改稱燈塔裏,裏有中國共產黨瀋陽市委員會機關。故而得名。同時將北一經街的一部分和方正裏,合稱方正裏。 [23] 
那幾年裏,愛爾蘭長老會在東北的一件大事是開辦了大學。1902年11月,愛爾蘭長老會與蘇格蘭長老會、丹麥路德會合作,在瀋陽開設神學院(英文版為:In November 1902,the church opened in Shenyang the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譯者將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翻譯為東北神學院,故本段中神學院均指文會書院),教授的課程包括神學(Bible Study)、數學(Mathematics)、生物(Biology)、歷史(History)、地理(Geography)、英文(English)等。支持學校成立的名單上有一長串當地顯貴要人,排在首位的是奉天將軍,開學典禮上,學生們都身穿卡其布制服。地方政府為神學院提供了價格優惠的土地,甚至包括部分土地20年的免費使用權,以至教會只花了4000英鎊就把神學院建起來了。在第二學年末,大部門學生作為志願教師在另一所教會學校授課(新民市私立文會學校,現新民市高級中學),而該校又有許多畢業生進神學院深造。1910年,神學院搬遷到瀋陽市南部的一座規模相當宏偉的建築裏。1912年,教會又在瀋陽開辦了一所醫學院。這兩所大學不僅為教會學校培養了教師,為教會醫院培養了醫生,也為中國東北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與醫學院的情況近似,東北神學院在培養本地神學人才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該學院於義和團之亂後不久成立,是東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其頒發的學士學位證書被英國承認。最初的教學條件比較艱苦,學生們在瀋陽南郊一處原址為當鋪的地方上課。後來教會在瀋陽西城牆外的一大片空地上新建了教室和宿舍,地方政府的將軍出席在新校區的奠基儀式上發言:“同學們,你們應當感謝愛爾蘭和蘇格蘭教會,還有你們的校長,他們為你們付出了那麼多。”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神學院增設了自然科學教育內容,有教室和實驗室,教授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至1924年,神學院培養出120名畢業生,多數進入教會工作。 [24] 
民國時期教會大學共有二十三所。其中基督教大學二十所:
1919年10月在上海蔘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有瀋陽文會書院、寧波聖公會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岳陽湖濱學堂、福州華南女子學校[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
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
此外天主教教會大學3所:輔仁大學,簡稱“輔仁”,起初由中國神父創設的教會大學有上海震旦大學,簡稱“震旦”,津沽大學(天津聖心學院),簡稱“聖心”。
從宗派關係對神學院校分類據統計, 1920 年全國13 所招收高中畢業程度以上學生的神學院校中,有6 所為某宗派獨辦併為該宗派服務,其中聖公宗3 所:聖約翰大學神科(甲級)、文華大學神道科(甲級),寧波三一學校(丙級,附設聖經學校),浸禮宗一所:滬江大學神科(乙級),信義宗1 所:信義宗協和學道院(丙級)、長老宗1 所:文會書院神科(丙級)。其餘7 所學校為3 至8 個宗派的合作事業包括:燕京大學神科(甲乙二級)、齊魯大學神科(乙級)、金陵神學院(甲乙丙三級)、湖南協和神學校(丙級,附設聖經學校)、福州協和神學院(丙級,附設聖經學校)、華西協和大學神科(丙級,附設聖經學校)、廣州神道學校(乙級,附設聖經學校)。
13所學校有三級入學資格:甲級大學肄業兩年以上或者大學畢業;乙級大學預科畢業;丙級大學中學畢業。屬於甲級的有四校,他們全部採用英語進行教學,還有兩所學校已經準備要進行同樣的課程。另一所學校將大學畢業生和大學預科畢業生合在一起,主要用中文教學。屬於乙級的有四所學校,其中三所用中文教學,間或有點英語,其餘一所學校設有一個英語班;這實際上等於是神學的文科,該科要求先修一年研究科。屬於丙級的有七所學校,另兩所學校有和它們很相似的聖經學校。金陵神學院三級都有,另外四所學校或者有乙級或者有丙級併兼辦一所聖經學校。 [25] 
主教學樓前畢業照 主教學樓前畢業照
1902年基督教長老會在大南關租用民房(位於今瀋河區小南街南翰林路8號)1904年又添設中學。 [26]  1910年遷至瀋陽一經街。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學校生源以基督徒為首選,也不排斥公立學校畢業的申請者,但篩選比較嚴格,1913年各地中學投考人數84人,入選者不到一半。1914年,丹麥路德會出資合作,又增建3層樓房一棟。書院教授多由長老會特派,或就地由各區牧師分任,中文教授則多聘任“省城飽學知名之士”充任。1915年,文會書院的教員有英國人5名,華人4名,教育程度為高等專科,學生67人。1916年,文會書院有外國教員5人,中國教員5人,學生72人。1919年文會中學於奉天省教育廳備案。1924年,政府對東北地區教會學校採取措施,由收回教育權委員會出面制訂收回教育權的措施、草案、宣言。宣佈禁止中國學生到外國人經營的小學校、師範學校、初級中學學習。在奉天,西方教會經營的中小學校,外國人在東邊道和吉林省辦的鮮族學校,被東北當局勒令關閉,隨後,派中國校長執掌學校,強制施行中國的教育規章和制度。1926年,奉天教育廳公佈《外人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學校名稱冠以私立字樣,必須以中國人為校長,董事會成員中國人應超過半數,學校不得傳佈宗教,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自1929年起,校長由中國人擔任。東北淪陷時期,日本憲兵特務刁難學校,校長又換成丹麥教師惠德本擔任。1930年,經遼寧教育廳廳長吳家象呈教育部改建為私立文會高級中學。 [27]  分文理兩科,招收初中畢業生。東北易幟後,私立學校需在教育部註冊,並規定外籍人不得擔任校長。1932年春,國聯派李頓調查團到奉天,調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罪行。校長惠德本將學校師生揭發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罪行的材料,秘密轉交給李頓調查團。1934年文會高中自發訂閲基督教刊物《瑪吶》,自主地學習宗教知識。該校162名學生中有112人信仰基督教。其中52人受洗。1942年12月被偽滿政府強制停辦,學校被偽滿國奉天省教育廳佔用。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教會辦過教育的知名人士劉仲明(即劉同倫,盛京醫科大學醫院院長)、高墨泉(即高文翰,曾任盛京醫科大學校長)等人,發起組織教會教育籌備委員會,將文會高級中學恢復。1946年9月2日正式覆校併合並了文華中學。
文會書院照片
文會書院照片(38張)
1958年原瀋陽市第49中學設於其舊址今瀋河區小南街南翰林路8號,其後又幾易其名。1983年起改為瀋河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文會書院文會高中

現在的一經二校 現在的一經二校
文會高中在一經路校址後為瀋陽市委家屬院住址,院內一座羅曼式灰色二層小樓,瀋陽第一任市委書記黃歐東曾住於此,後又有組織部長申之蘭,宣傳部長趙阜等到先後住過這裏。現為瀋陽市瀋河區一經街第二小學[即一經二校]所在地。
文會高中校址在瀋陽市一經路道東,佔地80畝。當時有學生八九十名(1928-1931年),只有高中三個年級。每個班分文理兩科。新班入學時,學生為40人。分班後,每班為20人。在學中,因升降級制度嚴格,轉學、退學,學額下降很多。以我班為例,畢業時實際只有7人。學校有大樓兩所,稱新樓和舊樓。舊樓四層,在北部,與基督教神學院毗連。底層西部為食堂,中間為鍋爐房及工友宿食。東部為洗臉室及浴室。後面有瓦房數間為廚房。二層東部有大、小教室各一,供教學及集會、自習之用。大教室中備有書櫥,內有工具書,供學生自習時查閲。東部為閲覽室,備有報紙和雜誌(大公、益世、盛京時報、小説月報等)。其餘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宿食。三層全部為學生宿食。每室四至五人,備有鋼絲牀和書櫥(可作自習用桌)。四層設有圖書訊但藏書不多。室內有暖氣。
新樓位於校庭中偏東,共三層。設備比較充實。備有暖水管,自辦電井房,井深37丈。底層為化學教學間。東部為化學教室,可容納60-70人。座位為階梯式,座位右側有一個凹形板,供記筆記之用。講桌為櫃枱式,長達6-7米,試驗儀器儲於櫃枱內。壁間有櫥,儲化學藥品,隨手取用。中為教師預備室,有地窖可存放防熱、防光藥品。西部為化學實驗室,內設大型長條桌及櫥櫃若干。作試驗時,學生每人分得試驗必需的儀器一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實驗教程獨自操作。實驗室的對面為化學圖書室,內儲英、美出版的英文化學參考書供教師閲讀。二層為物理學習間,其形式安排與化學間相同。三層為生物學習間,設備有盆栽植物及標本等。有放大千倍的顯微鏡多台,學生可人手一台,自己切片觀察。
校樓中部有小樓四幢,瓦房一幢,大多是供外籍教師家屬居住,有網球、籃球場地各二處,足球場地一處。最南端有疾病隔離室一間。
學校領導機構有董事會。當時董事長為王正紱,是上海人,是一位實業家。教員由中國人、英國人和丹麥人組成,設有職員,校務由教員分擔。校長原為英人勞牧師。我入學時,勞已去職。改由丹麥人惠德本任校長,馬明良任副校長。東北易幟後,私立學校須在教育部註冊,規定外籍人不得擔任校長,因此,改由馬明良任校長。校中設有專職的教務、訓育等人員,學生的生活管理等項都由教師分擔。校長也和教師同樣住校任課。
國人教員有:劉麟閣,原清朝舉人,教國文。孫伯蔚,齊魯大學文學系畢業,教國文。一位李老師教國文兼歷史。張學實,燕大歷史系畢業,教歷史。王志儼、劉景雙為齊大、燕大畢業,教文科班數、理、化。英籍教員三人,柯牧師,華名柯樂仁,英格蘭人,教英語。他年歲較輕,來我國期間短,每天課餘,都請人教他華語。孫牧師,蘇格蘭人,當時約有40餘歲,華語較通順,教史地。米牧師,愛爾蘭人,華名米友仁,50多歲,教生物及哲學。他是中國通,能閲讀唔驚、四書。丹麥人惠德本,據説系工科碩士,教數理化。丹麥人夏蔭軒,系師大畢業。為一船長之子,初到我國曾在哈爾濱工作,腿部凍傷,走路瘸。教數學,兼任會計和出納。他們都各有一棟樓房,工薪很高,每服務三年回國休息一年,到大學相應的科系旁聽。此外,這些洋教師的夫人也都兼課。重點是教英語會話或地理等。外有工友數人,任炊事、鍋爐、傳達、打鐘等工作。
課程設置及教學情況。各年級文理分科。文科在一年級仍然學習數理化,到二年級即停止,增加文字概論,文字源流等。理科除與文科同樣學習史地(東亞史、世界史、世界地理)外,着重數理化和生物。特別是我們這一屆,文理兩科都增加一門哲學課,課本是馮友蘭著《人生哲學》。原由校長馬明良任教,馬突然死去,改由米牧師擔任。理科數學課本是温德華氏著高中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四種都是中譯本,分在三個學年讀完。化學是《化學概論》中譯本,物理是密爾根和蓋爾合著《實用物理學》中譯本。這兩種都有相應的實驗課程,每週有兩節實驗時間。生物、史地都是原文本。物理課本學完之後,又增加《讀地圖課》,即按各國詳圖,由教師講授各國地形、地貌、政治、經濟等概況,學生記筆記,由外籍女教師教授,並當堂用英語作回答。這對於練習英語對話,特別是“聽”很有幫助。國文課每週六節,另外作文兩節,每週一次全批全改,課本有古文,或白話本,或混合本。教學要求隨教師的愛好和專長為取捨。例如,老舉人劉麟閣採用古文本,孫伯蔚則採用白話文本,前者作文要寫文言文,後者要寫白話文。
外籍教師教學,課堂上大部分用英語,如史地、生物。不易理解之處,他們也能作翻譯。數理化都是丹麥人教,所用語言多是中西合璧,即華語、英語混用。考試時,答卷用英語或中英參用皆可。
英語在該校是重點課的重點。文理科都部例外,每週達10節課之多。讀本每週六節;文法科每週兩節,學習納氏文法,會話課每週兩節,辦法是看圖説話,講故事。例如,教師出示一幅畫,內容有時是耶穌基督傳教的故事或西洋神話故事(我記憶中有一次講的是小燕的尾巴是怎樣形成的)。教師闡述內容,學生記錄,然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門課多由外籍女教師擔任。
為了鼓勵學生學習英語,英籍教師每學期都分批邀請英語拔尖學生吃茶點,到他家作客,用英語攀談。
東北易幟後,又增開三民主義課,課本是周佛海《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一時學生爭購《中山全書》,成為熱門。
教學方式一般是隻教不導,教師上課一講到完,從不提問,下課回家。除課堂外,幾乎沒有見面的時間。校長和教師都是科任,班級都沒有班主任,事情都由校方通知班長傳達。每班都設有固定教室,公佈課程表,同時也註明某課在某教室上。有關周知的事都張貼通告。每學期期考一次,學年考試一次。如果五科不及格勒令退學;三課不及格准予補考,再不及格勒令退學或留級。因此,每班學生名額逐漸減少。
學生來源及學習生活、文體衞生情況。基督教會辦初中幾乎遍全省。如遼陽文德,新民文會,北鎮崇一,錦州育賢等。統一領導機構是基督教育會,設在遼陽,當時領導人有田韞璞、王仁甫等。瀋陽小河沿醫大、基督教神學院、坤光女中、文會高中都是較有名的學校,其領導人物與教育會都有聯繫。外地各初中都負有為瀋陽這幾所學校輸送學生任務,文會高中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縣教會辦的初中,出身又多數為教會中的教友、長老以及學校中教職員的子弟,因此他們大多數信奉基督教,其中貧困者教會都有補助或減免學雜費費用。個別的也有外籍教師給予補貼的。非教會系統的學生非常之少。學生全部都住宿,食費、學費、宿費、試驗儀器賠償費(先預收,損壞時記賬扣除,否則退回)等,每學期共敍50大洋。伙食管理人員由學生選出,每兩人負責管理兩週。食堂炊事員、採買人員按管理者的意圖安排。為了防止以少報多、以差充好,管理委員有時到市上觀察行情,發現問題即可變更送貨商店,或臨時檢斤。
學生會有正副主席,昌圖人李蔚昌曾任主席。學生會設有文藝部,負責文體。學校不開音樂課,但是學生組成歌詠團,愛好者自由參加,課餘練習。經常與小河沿醫大、坤光女校和瀋陽青年會(當時負責人是閻寶航)組織聯合演出,我校負責人是齊仲桓(法庫人)。在醫專曾演出過《夢裏桃源夢》歌劇,總指導是閻紹琥。週六晚間有時開文藝晚會。一次學生會決定出校刊,請校方資助半數經費,校方不許,文藝部經過努力終於出刊了。為了表示對校方吝嗇作法的不滿,將原定《文會高中校刊》改名為《文薈》,以示抗議。 [15] 
學校不設體育課,只是課餘時間由學生會組織體育活動。手球、網球、足球、籃球任選,但以足球為熱門,有AB二隊,天天練習。在英國人勞但理牧師辭去校長之前,他是技術指導每場都親臨指揮嚴格要求。以一個擁有90人的小型學校,與東北大學、滿洲大學、奉天醫科大學、馮庸大學聯合比賽個多次獲得瀋陽市足球冠軍。每次比賽完了,出名的足球健將往往為別校挖去。例如,陳根齋中鋒就被東北大學請去,與劉長春等同稱為東大的“體育棒子”。 [15]  米德峻在足球比賽中,經常擔任裁判員。 [5]  1921年11月,奉天基督教青年會舉辦奉城足球聯賽大會,青年會附中、工業第一中學、商業第一中學、文會中學、南滿學堂等8所學校參賽,這是瀋陽首次全市性的足球比賽,在瀋陽引起轟動,市民觀看踴躍,每場千餘張入場券都不能滿足需要。 [28] 
學校對於田徑賽也很重視,每年春季運動會完了,評出體育十項全能優勝者,刻名於“心形”木牌上,懸於過道側。其他球類運動基本是放任自流,網球是橡皮球,外籍教師用的是氈球。學生中突出的是鄭作光,後來升入南開大學,成為該校的代表隊員。1930年秋季開始搞軍訓,由長官公署上校參謀朱某任教官,只學了走步等動作。 [15] 
1915年,奉天基督教青年會聯合部分學校在西校場舉行奉天中等以上學校聯合運動會,參賽學校由中、小學擴大至高等和職業學校,文會大學、醫科大學、政法大學和工業、商業、林業等專科學校都報名參加。 [29] 
學生會學習部負責照管自習及掌握作息時間。晚自習三小時,都由他們掌握和監督出席情況。教師偶來巡視,從不過問。此外,每週六晚間安排有講演會、智博會、辯論會等。曾經請過錢公來(國民黨員)、穆儒丐(盛京時報文藝編輯)等演説過。
學校管理情況。學校管理特點是間接管理,一切通過學生組織,當局很少直接出面。我在校三年期間,校長或負責的教師直接出面講話或佈置任務屈指可數。按規定程序進行的各項活動,都由學生會出面佈置。每週六開各種晚會,教師作為觀察員參加,從未發表過意見。自習時,教師每晚也來巡視,發現問題,也通過值周學生來解決。
住宿安排,生活紀律有兩位國人教師王志儼、張子實老師負責,通過學生會負責人和室長間接領導。學校設備維修,例如取暖、照明,課桌、教具製作等,由丹麥人惠德本負責。他是丹麥工科碩士,本校理科教學權威。自己有一個工作房,全部電動設備的維修、製作全包。
丹麥人夏蔭軒負責註冊及會計出納。現金存於匯豐銀行,各項支出都是按計劃由他領取。期末,伙食結餘及實驗賠償費結算清楚,交由班長髮還。
我記憶中教師直接出面處理的問題是做制服。由王志儼先生找遼陽承包商包做。料子為藏青生毛嗶嘰,釘銅紐扣,上有“文會”二字;黑呢帽,附紅、白、紅三色線條,黃銅帽徽附“文會”二字。量尺寸、試樣、收費等,均由王負責直接操辦。
教師對待學生,不申斥,不直接批評,都是通過自治啓發學生的自覺性。三年來除因成績差退學者外,沒有記過或開除的。
學生的經費是由英丹兩國基督教長老會提供的。
畢業後,出路1.各縣教會初中,師資急待補充,不能或無力升學的可受聘為教師。每屆畢業前,各縣的牧師、校長都來校商討,確定人選,洽談聘請事宜。2.彼時各都市洋行林立,海關、鐵路、郵政、鹽務都需要稍通英語的辦事員,可以接受推薦或報考、薪給較豐,職業有保障,籍洋腕又不受軍閥貪官的壓軋。3.做教會神職人員或升入神學院當牧師、準事。這樣,子女升學就業更有保障,可以取得洋人的提攜幫助,教友弟子爭趨之。4.升大學,出國留學,特別是留美,堪稱得天獨厚了。文會原本相當於燕京大學的附屬高中,畢業後不經考試,由校方可推薦直接升入燕大。那時提起燕大,稍知洋務的學生真實心焉嚮往。不僅建築豪華,風景如畫,更是通向留美的渠道。該校為學分制,不計年限,修滿學分即可畢業。如果經濟上有困難,學習中可休學工作,然後復學再學習,校長馬明良就是例子。如果得到洋人的推薦,留美也是可能的。
學校的宗教活動,傳教方式。每週的星期天午前講經一小時,主講人為各教區牧師、外地來沈的有名神職人員,以及基督教神學院的教師等其內容為《新約》中《馬可福音》、《馬太跡音》等。大都是耶穌基督的言行錄和其門人的宣教事蹟。祈禱唱聖詩等宗教儀式,自由參加。但學生絕大多數為神職、教友之子弟,不管其信仰誠篤與否,是關係到他們父兄事業問題,當然都參加。無教派的學生只佔極少數,也只好隨大流。學生對於基督教的態度,因為是舶來品,趕時髦,多以信教為榮。對於談話中涉及教義和是否有上帝、基督、天國等問題都不表態。但對基督教中所宣傳的耶穌之所很所愛在學生思想中也不無影響。
學校平日就餐、自習、歸寢都要祈禱,唱聖歌。中英語的悼文都必須背誦滾瓜爛熟,活動中都必須莊重。稍有詼諧,必遭申斥。星期天那是神聖的安息日,學聖經故事,到教會禮堂作禮拜,聽講經、祈禱,至少須三小時才完成。強迫整隊全部參加,任何人都不得例外。
聖誕節是隆重節日,放假兩天,互致慶祝卡片,擺出聖誕老人。有時與醫大、坤光、青年會聯合演劇,大肆鋪張,以示普天同慶。 [15] 
文會書院 文會書院
文會中學校醫院名為愛仁診所。1933年英國女宣教士米愛仁逝世。同年,英國女宣教士方瑞玫醫生為紀念米愛仁而創辦。位置在瀋河區北一經街,屬於英國長老會,初期僅為文會中學及神學院學生看病,並對貧民免費看病。1949年,盛京施醫院被政府接管,那裏的醫務人員及部分醫療設備被安排到這裏,並擴大為婦產科醫院,改名為愛仁醫院。1951年,也被政府接管,改為瀋陽市婦嬰醫院
今瀋陽市瀋河區文會街因文會書院而得名,以示紀念。

文會書院文華中學校

文會書院 文會書院
參見奉天文華中學

文會書院瀋陽輕工高職學校

瀋陽輕工高職首任校長郭承權 瀋陽輕工高職首任校長郭承權
1950年9月16日,由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輕工業管理局正式接辦遼寧私立瀋陽文會高級中學校,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簡稱:瀋陽輕工高職](舊址:瀋陽市南市區北一經路3號)。原有學生高中3個班、初中8個班共572人,由輕工高職成立附設學校繼續學習。原教職工繼續留用。新招高職學生128名,分橡膠和造紙2個專業3個班。全校學生重新編制,分為高職、高中、初中三個部分。10月3日為慶祝工業部輕工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成立,於13∶00時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30] 
現發展為青島科技大學

文會書院上海製藥工業學校

1936年上海東南醫學院[今安徽醫科大學]附設東南高級藥科職業學校創建。
1939年(民國28年)2月23日,新亞藥廠總經理許冠羣,針對當時國內只有醫科大學而無藥科專業學校的狀況,為了發展醫藥事業,創辦了以該廠董事長許廣澄名字命名的廣澄藥學高級職業學校(1939年9月~1952年8月,學制三年)。面向社會招生,學校設在北京路(今北京東路)330號,畢業生除新亞藥廠錄用部分外,分別介紹於各省藥業單位服務。
1952年9月29日,上海醫藥器械製造公司代表輕工業部與上海市教育局召開交接大會,宣佈上海市東南高級藥科職業學校和廣澄藥科職業學校收歸輕工業部接辦,兩校合併成立輕工業部醫藥工業學校。年底,校名改為輕工業部上海製藥工業學校,培養中等製藥技術人才。
1955年9月上海製藥工業學校遷瀋陽,併入瀋陽橡膠工業學校[今青島科技大學]。
1956年,瀋陽橡膠工業學校製藥專業調整成立化學工業部瀋陽製藥工業學校。
1958年8月1日,瀋陽製藥工業學校併入瀋陽藥學院[今瀋陽藥科大學]。
1960年後停辦,先後培養中級製藥人才約800餘人。

文會書院歷任校長

中文名
英文名
國籍
擔任校長時間
羅約翰
John Ross
蘇格蘭
1876-1879
傅多瑪
Thomas Fulton
愛爾蘭
1894-1898
羅約翰
John Ross
蘇格蘭
1898-1900
紀禮備
John R. Gillespie
愛爾蘭
1900-1905
勞但理
Daniel T. Robertson
蘇格蘭
1905-1919?
米德峻
William Miskelly
愛爾蘭
1919?-?
勞但理
Daniel T. Robertson
蘇格蘭
?-1928
惠德本
Johannes Witt
丹麥
1928-1929
馬錫文
字明良
中國
1929-1930
王賓如
字志儼
中國
1930-1931
劉景雙
-
中國
1931-1931
王仁甫
-
中國
1931-1932
惠德本
Johannes Witt
丹麥
1932-1942
郭承權
字玉衡
中國
1946-1950
劉振堂
-
中國
1950年初-1950.09
人民政府接辦後歷任校長
郭承權
字玉衡
中國
1950.09-1955.03
張煥文
-
中國
1955.03-1960.12
李春芝
-
中國
1960-1962
王森
-
中國
1962-1966
姚仲生
-
中國
1966-1972
宋英
-
中國
1972-1978
-
中國
1978-1984
-
中國
1984-1992
-
中國
1992-1998
-
中國
1998-2003
-
中國
2004-至今
John Ross John Ross [31]
John Ross (1842–1915),
中文名羅約翰,男,神學博士(Doctor of Divinity ),蘇格蘭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神學院(愛丁堡神學院始建於1810年,以培養聖公會神職人員在蘇格蘭聖公會服務。 1891年學院搬到科茨館,格羅夫納新月,在那裏逐步擴大到包括宿舍和圖書館。該學院於1994年關閉,改建為聖瑪麗音樂學院)。1872年來華。1915年葬於愛丁堡紐因頓公墓。
DanielThomsonRobertson&Sarah Campbell Nicholson DanielThomsonRobertson&Sarah Campbell Nicholson
Daniel Thomson Robertson
中文名勞但理,男,蘇格蘭人。照片為1909年,勞但理與妻子薩拉(Sarah Campbell Nicholson 1874-1950)寵物狗在瀋陽家門口。1869年出生,1887年獲格拉斯哥大學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1890年蘇格蘭長老會派往東北。1896年與薩拉結婚。1905年擔任文會書院校長。
Johannes William Witt Johannes William Witt
Johannes William Witt(1883-1946)中文名惠德本,男,丹麥人,土木工程師(Civil engineer),工科碩士。1883年2月16日出生在丹麥 Krøjerup, Sdr. Jernløse。曾任教哥本哈根大學(助理教授),丹麥技術大學化學實驗室。1918年同Ulla Witt結婚。1913-1915年在北京學習中文。1915至1946在文會書院擔任校長、科學教師。
照片中是他與妻子(Ulla Witt)及其四個孩子:Lorenz,生於1919年04月3。 Ida, 生於1920年11月26。Bodil, 生於1922年11月30 。Ole, 生於 1925年5月31。
Ulla Starcke Ulla Starcke
Ulla Witt (1884-1946)
原名Ulla Starcke,女,丹麥人。1884年4月14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生。1912年獲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科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Chemistry. )。在丹麥路德會指示下, 1917-18年在北京學習中文。1918至1933年在瀋陽文會書院任教。1918年同Johannes Witt結婚。1946年5月11日在丹麥海勒魯普(Hellerup)去世。
William Miskelly William Miskelly
William Miskelly
中文名米德峻(俊),男,愛爾蘭人。1880年-1891年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衞理公會學院(Methodist College Belfast)學習。之後就讀於愛爾蘭皇家大學(1879年建立,1909年撤銷。院系分別併入愛爾蘭國立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18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89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Assembly's College, Belfast(今貝爾法斯特聯合神學院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Belfast)神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文會書院校長。 [32] 
郭承權
男,1898年生,字玉衡,遼寧岫巖縣人,文會書院畢業,南京中央大學進修,英國教育學博士。歷任文華中學教學主任、文華中學校長,文會中學校長,瀋陽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校長,民進瀋陽市委員會理事會副主任,瀋陽市教育局副局長。
王賓如
男,字志儼,遼寧省遼陽人。生於1903年7月18日。1921年考入山東濟南齊魯大學理化系。1926年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瀋陽文會中學教書,後任校長。1929年與法庫縣純貞女校校長景星瑞結婚。1938年,住恩施的美國路德會為給萬縣的協同神學院培養後備生,擬在萬縣創辦一所中學,遂聘王賓如前往萬縣籌辦協同中學。1939年,王賓如抵達萬縣任校長。1940年9月,協同中學(Concordia Middle School)[今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與文德中學合併,在高筍塘半邊街路德小學的後院正式開學。1950年,王賓如回到瀋陽,在建於母校文會中學舊址的輕工業部橡膠工業學校任教。1985年12月19日,在北京安然辭世。
馬錫文
男,字明良,遼陽人,由遼陽文德初中升入文會高中。畢業後,又回到文德初中任教,後由教會資助入燕京大學教育系,期間學工兩年,迴文會高中任教,以後又重返燕京大學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任教於文會高中。1929年任校長,時年35歲。患有胃病,單身宿於學校兩間洋房內。1930年冬初,基督教教育會召開工作會議,講話兩小時,散會歸宿舍,大口吐血不止,當即休克。送醫院搶救,結果流血過多不治而死。
John R. Gillespie
中文名紀禮備,通稱紀大夫[為區別:紀禮備William Hewitt Gillespie (1868-1920),1892年來華,男,文學碩士,1895年與Miss Grills結婚],男,愛爾蘭人。醫學內科學士和外科碩士學位(M.B.C.M.)文學碩士(M.A.)。1900年來華。1908年辭職。妻子Miss Philip,文學士B.A.。 [10]  [5] 
ThomasCosbyFulton ThomasCosbyFulton
Thomas Cosby Fulton(1855-1942)
中文名傅多瑪,生於北愛爾蘭安特里姆郡(Carnmoney, County Antrim)。曾任英國駐盛京領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文學碩士M.A.畢業。

文會書院歷史沿革

  • 文會書院
1876年2月初年奉天蘇格蘭長老會義塾創建;
1879年奉天蘇格蘭長老會義塾停辦;
1891年東北的愛爾蘭長老會與蘇格蘭長老會合二為一,名為基督教長老會關東老會(簡稱英國長老會);
1894年英國長老會復辦教育,成立文會館;
1898年文會館設神學院;
1900年文會館遷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
1902年11月1日學校遷回,升級為高等文科學院;
1904年添設中學;
1910年高等文科學院更名為文會書院
1912年文會書院部分資源(醫學院)改設奉天醫科大學,後相繼更名為遼寧醫科專門學校、盛京醫科專門學校、盛京醫科大學、遼寧醫學院、遼寧醫科大學,併入中國醫科大學
1914年改英國長老會和丹麥路德會合署;
1919年文會中學於奉天省教育廳備案;
1930年遼寧教育廳廳長吳家象呈教育部改建為私立文會高級中學 [27]  ,部分資源併入奉天醫科專門學校,部分資源(北院)改設神學校,後更名為東北神學院,併入北京燕京協和神學院[今燕京神學院],部分資源(南院)改建為私立文會高級中學校;
1942年12月被偽滿政府強制停辦,學校被偽滿國奉天省教育廳佔用;
1945年抗戰勝利後,教會教育籌備委員會將文會高級中學恢復;
1946年9月2日文會高中正式覆校;
  • 文華中學
1912年5月基督教中華自立教會附設文華中學創建。
1930年文華中學更名為文華初級中學。
1940年文華初級中學停辦,改建為(偽)瀋陽市立第九國民高等學校。
1946年文華初級中學覆校。
1949年文華中學併入文會高中。
  • 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
1950年9月接辦私立瀋陽文會中學,成立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 [33] 
之後請參見 青島科技大學 歷史沿革
時間
辦學最高層次
1876-1879
1894-1898
1898-1902
1902-1924
1924-1942
1946-1950
1950-1952
1952-1958
中專
1958-1986
1986-2003
2003-2007
2007-至今
[30]  [33] 
參考資料
  • 1.    瀋陽人歷史上的這一週  .瀋陽晚報.2008-02-01[引用日期2017-01-06]
  • 2.    遼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遼陽文史資料 第17輯:瀋陽,2006年:P.122
  • 3.    G. H. BONDFIELD.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2.上海: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2年:P.68.
  • 4.    DUGALD CHRISTIE,EDITED BY HIS WIFE.THIRTY YEARS IN MOUKDEN 1883-1913.紐約:McBRIDE, NAST & COMPANY,1914:P.20.200.214
  • 5.    F. W. S. O'NEILL.THE CALL OF THE EAST:SKETCHES FROM THE HISTORY OFTHE IRISH MISSION TO MANCHURIA 1869-1919.倫敦:JAMES CLARKE & CO,1919:P71.120.121.125.
  • 6.    D. MacGlLLlVRAY.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0.上海: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0:P.80.464.221
  • 7.    錢公來.東北研究論集(二):西方宗教對東北文化經濟政治之影響.香港:中華文化出版社事業委員會,1957年:P.225.226
  • 8.    1876年(光緒二年)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7-01-06]
  • 9.    JOHN ROSS.MISSION METHODS IN MANCHURIA.EDINBURGH AND LONDON: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1903年:P.91.92.93.98.99.101.154.155.157.158.159.
  • 10.    [加]季理斐D.MacGillivray.《基督教差會在華百年史》A Century o 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 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Nabu Press,2010:P207.217.218.223..226.227
  • 11.    Rev. J. MILLER GRAHAM.East of the barrier, or, Sidelights on the Manchuria mission: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02:P.84.
  • 12.    政協瀋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瀋陽文史資料第四輯:瀋陽,1983:P.217
  • 13.    劉心皇.東北英豪:朱霽青傳:近代中國出版社,1986.04 :P.158.159.160
  • 14.    杜元載主編.革命人物誌 (第八集):中央文物供應社,1971年:P.190.191
  • 15.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遼寧文史資料選輯 總第33輯 “九·一八”前學校憶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P.194-201
  •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一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一九一O一一九二O)》『G1.中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516頁
  • 17.    D. MacGlLLIVRAY.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上海: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1:P.188.189.163.218.附錄51
  • 18.    劉仲明 等.奉天醫科大學(遼寧醫學院)簡史:遼寧,1992:P.1.
  • 19.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7-01-06]
  • 20.    THE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6.上海: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6:P.13.91.142.143.220.279
  • 21.    E. C. LOHEXSTINE..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7.上海: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917:P.272.462.
  • 22.    中華續行委辦會編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 第3期:商務印書館,1916:續二十四
  • 23.    王正.燈塔裏和方正裏:瀋陽日報,1984年06月14日:第四版
  • 24.    馬克·奧尼爾[著]牟京良[編譯].闖關東的愛爾蘭人.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P.70.108.
  • 25.    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1901-1920年)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P.1124.1127.1128
  • 26.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7-01-06]
  • 27.    遼寧教育廳.遼寧教育公報1930年12期:瀋陽,1930年:70
  • 28.    瀋陽足球百年  .瀋陽日報[引用日期2017-01-10]
  • 29.    瀋陽百年體育與奧運(3)田徑在艱難中萌芽  .瀋陽晚報[引用日期2017-02-17]
  • 30.    五十年大事回眸(1950-2001)  .青島科技大學檔案館[引用日期2017-01-06]
  • 31.    歷任領導  .青島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7-01-06]
  • 32.    J.W.HENDERSON.Methodist College Belfast 1868-1938 Volume I.愛爾蘭:THE METHODIST COLLEGE , BELFAST,1939:P.152
  • 33.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青島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7-0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