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徽醫科大學

鎖定
安徽醫科大學(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安醫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92]  安徽省屬重點大學,為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學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入選教育部高水平公共衞生學院建設高校, [2]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創始成員。 [1] 
學校前身是1926年始創於上海的東南醫科大學,1949年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面向農村,走向內地”的號召,內遷安徽懷遠。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醫學院。1985年更名安徽醫科大學。 [2]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梅山路、翡翠路、東校區、新醫科中心(在建)等4個校區;設有20個直屬教學機構,5所直屬附屬醫院,6所共建附屬醫院、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開設48個本科專業;擁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個;有在職教職醫護員工(含直屬附院)1.62萬人,其中校本部教職工1907人;全日制在校生總規模為2.68萬人,其中本科生18415人,碩士研究生7311人,博士研究生740人,留學生307人。 [2] 
中文名
安徽醫科大學
外文名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簡    稱
安醫大(AHMU)
創辦時間
1926年5月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醫藥類
學校特色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24]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3年) [23] 
省部部共建高校(2015年)
高水平公共衞生學院建設高校(2022年) [90] 
主管部門
安徽省 [91] 
現任領導
顧家山(黨委書記)
翁建平(校長)
本科專業
48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9個 [2]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20個直屬教學機構 [2] 
校    訓
好學力行,造就良醫
校    歌
《安徽醫科大學校歌》
校慶日
10月3日
地    址
梅山路校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號
翡翠路校區: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翡翠路15號
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唐河路(原玉皇山路) [63] 
院校代碼
10366
主要獎項
2010、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 
2012年度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2] 
知名校友
劉德培
李廣濤
秦伯益
朱仲麗
魏文斌 展開
知名校友
劉德培
李廣濤
秦伯益
朱仲麗
魏文斌
許嵩
徐恆秋 收起

安徽醫科大學歷史沿革

  • 東南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的前身是1926年5月由郭琦元、湯蠡舟等在原亞東醫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滬軍營)創辦的私立東南醫科大學。當年9月10日開學。推郭琦元為校長,繆徵中為教務長,湯蠡舟為醫務長兼附屬醫院院長。
1927年秋,校董會修訂章程,改辦大學五年制,專科即停止招生。
1928年春,杭州廣濟、蘇州醫大和廣州中法3所醫學院先後改組或停辦,大批失學學生流入東南醫大。 [28] 
  • 東南醫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17張)
1930年春,學校改稱東南醫學院,並於1931年奉國民政府教育部訓令核准立案。1931年春,時值上海南洋醫學院停辦,轉學來校者二百餘,統計學生數達五百以上。院本部遷至上海真如鎮,原校址改作附屬醫院。
1933年和1934年學校校慶時,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均前往祝賀,並分別為東南醫學院師生題詞“好學力行”和“造就良醫”,當下傳為佳話。 [3]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入侵,校舍盡毀,師生員工擠往在淪陷後的租界——上海薩坡賽路299號院內。
上海東南醫學院院長郭琦元因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署負責人隨軍南下,學校瀕於解體。在此關鍵時刻,眾推眼科專家張錫祺教授出任院長,聘請病理學專家葉曙任教務長,他們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島等地校友,籌集資金,重建校舍,張錫祺還以自辦的上海光華眼科醫院營業收入貼補辦學經費,使學校在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得以續辦。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遷至上海南市製造局路
學校建築
學校建築(6張)
1949年上海解放後,東南醫學院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的“面向農村、面向內地”的號召,在湯蠡舟院長的率領下,於當年12月底整體內遷安徽懷遠縣西門崗,以原美國教會辦的淮西中學、培德女子學校、民望醫院、民康醫院及省立中學等處房舍為校址,佔地300多畝,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華東軍政委員會衞生部批准將學校由私立改為國立,委託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學校直屬中央衞生部領導。8月27日,東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從皖北懷遠遷至合肥市前大街(現長江路)。 [28] 
  • 安徽醫學院
1952年,學校全部遷建合肥。當年10月,經安徽人民政府批准,東南醫學院改名為安徽醫學院。
1956年,經衞生部、教育部批准,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8年,由於“文革”的影響,學校遷到鳳台縣農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辦,第二附院被部隊佔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國防工辦接管,大批教職醫護員工下放,人員流散,校舍、設備損失嚴重。
1970年春,學校遷回合肥。經省革命委員會決定,蚌埠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蕪湖醫專撤併到安徽醫學院,稱“安徽醫學院總校”,下設蚌埠、蕪湖兩分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取消“安徽醫學院總校”建制,恢復蚌埠醫學院,籌建皖南醫學院
1975年,學校新建衞生系,設衞生專業;同年,部隊歸還第二附院。
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恢復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藥學兩個系連同第二附院劃給中醫學院,安醫只保留醫療、衞生兩個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醫學院被定為省屬重點大學
1985年12月,根據安徽省醫學教育事業的佈局,省委省政府批准安徽醫學院改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成為第一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 [28] 
  • 安徽醫科大學
1996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可以招生港澳台研究生。
2003年10月,成立研究生學院(前身是1997年3月成立的研究生部)。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2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一期)。同年11月,入選教育部衞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4]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5月,入選第一批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2]  [5] 
2014年,入選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
2017年1月,經省編辦批准,安徽省轉化醫學研究院正式落户學校。 [6] 
2019年,獲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和全省黨建工作示範高校。 [2]  同年12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 [1]  [7] 
2021年,安徽醫科大學(黃梅戲)入選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名單 [12] 同年10月,與安徽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約合作共建“安徽省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 [60] 
2022年,入選教育部高水平公共衞生學院建設高校名單。 [2]  同年3月,成為“一帶一路”熱帶醫學聯盟常務理事單位。 [83]  同年4月,安徽醫科大學新醫科中心(新校區)項目獲批向社會公佈 [13] 
2024年1月5日,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馬鞍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揭牌。 [99] 
2024年3月26日,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六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揭牌。 [100] 

安徽醫科大學辦學條件

安徽醫科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3月,學校設有20個直屬教學機構,5所直屬附屬醫院,6所共建附屬醫院、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開設48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覆蓋醫學、理學、管理學、工學、法學等5個專業門類 [2]  [14] 
二級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巢湖臨牀醫學院
參考資料: [98] 
本科專業
專業名稱
學制
臨牀醫學
兒科學
眼視光醫學
康復治療學
麻醉學
醫學影像學
醫學檢驗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
衞生檢驗與檢疫
預防醫學
婦幼保健醫學
食品衞生與營養學
衞生監督
口腔醫學
臨牀藥學
藥學
中藥學
藥物製劑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生物信息學
醫學信息工程
生物信息工程
智能醫學工程
化學生物學
護理學
助產學
養老服務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健康服務與管理
健康服務與管理(中外合作辦學)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醫療保險
法學
知識產權
基礎醫學
放射醫學
法醫學
精神醫學
應用心理學
運動康復
參考資料: [97] 
類別
名稱
直屬附屬醫院
安徽省公共衞生臨牀中心
安徽省傳染病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北區 [2] 

安徽醫科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擁有在職教職醫護員工(含直屬附院)1.62萬人,其中校本部教職工1907人;有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2] 
類別
名單
全國優秀教師
安徽省優秀教師
孔德虎 [30] 秦俠 [31] 
安徽省教學名師
汪思應 [64]  趙梅洪靜芳、李惠萍、王維利、李玉紅、周利華 [65] 吳繼鋒 [66]  、李俊、韓卉、葉冬青 [67]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藥學教師團隊 [15] 
國家級教師團隊
臨牀藥理學教學團隊 [70] 
省級教學團隊
護理學專業課程羣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兒科護理學教學團隊、《健康評估》教學團隊、外科護理學教學團隊、外科護理學教學團隊、《思維與溝通》教學團隊 [68]  、醫學免疫學教學團隊、藥理學教學團隊、微生物學教學團隊、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團隊 [69] “概論”課程教學團隊 [71] 
江淮名醫
汪凱、徐愛暉、陳先文 [32] 
皖江學者
田仰華 [33] 馮利傑 [34] 

安徽醫科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個;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5個學科獲批安徽省高等學校高峯學科。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2]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藥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
國家重點學科
皮膚病與性病學(二級學科)
省級重點學科
病源生物學、老年醫學、流行病與衞生統計學、藥理學、中藥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內科學(消化系病、 傳染病、血液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泌尿、骨外、普外)、婦產科學、口腔臨牀醫學、少兒衞生與婦幼保健學、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 [21] 
安徽省高等學校高峯學科
藥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臨牀醫學、基礎醫學、生物學
安徽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學科
臨牀醫學、藥理與毒理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 [2] 
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精神病學與心理學、材料科學、化學 [2] 
博士學位授權點
門類
一級學科
學科、專業名稱
醫學
基礎醫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法醫 學、放射醫學、醫學生理學(自設)、醫學神經生物學(自設)、醫學生物 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自設)
臨牀醫學
內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與精神衞生學、皮膚病與性 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牀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 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運動醫學、麻醉學、急診醫學、 臨牀護理學(自設)、臨牀口腔醫學(自設)、醫學心理學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流行病與衞生統計學、勞動衞生與環境衞生學、營養與食品衞生學、兒少衞 生與婦幼保健學、衞生毒理學、軍事預防醫學、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學 (自設)
藥學
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臨 牀藥學(自設)、社會與管理藥學(自設)
交叉學科
應急醫學(自設) [16] 
碩士學位授權點
門類
一級學科
學科、專業名稱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 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教育學
心理學
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理學
生物學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 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
醫學
基礎醫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法醫學、 放射醫學、醫學生理學(自設)、醫學神經生物學(自設)、醫學生物化學與 分子生物學(自設)、醫學化學(自設)
臨牀醫學
內科學(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風 濕病、傳染病)、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與精神衞生學、皮膚病與性 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牀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 心外、神外、整形、燒傷、野戰外)、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運動醫學、麻醉學、急診醫學、臨牀護理學(自設)、臨牀口腔 醫學(自設)、醫學心理學
口腔醫學
口腔基礎醫學、口腔臨牀醫學
公共衞生與 預防醫學
流行病與衞生統計學、勞動衞生與環境衞生學、營養與食品衞生學、兒少衞生 與婦幼保健學、衞生毒理學、軍事預防醫學、衞生檢驗與檢疫學(自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自設)、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學(自設)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牀
藥學
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臨牀 藥學(自設)、社會與管理藥學(自設)
中藥學
中藥學
特種醫學
特種醫學
醫學技術
醫學技術
護理學
護理學
管理學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交叉學科
應急醫學(自設) [16] 
專業學位授權點
學位類別
學位名稱
博士專業學位
臨牀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碩士專業學位
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公共衞生碩士專業學位
藥學碩士專業學位
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
護理碩士專業學位
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
應用心理碩士專業學位 [16] 

安徽醫科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學校掠影
學校掠影(11張)
截至2024年3月,學校先後獲批1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臨牀教學培訓示範中心、2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項目,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學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訓基地和全國高校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學校先後通過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評估和審核性評估,口腔醫學、臨牀醫學、臨牀藥學、護理學、藥學等5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 [2]  [49]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臨牀醫學、生物技術、預防醫學、臨牀藥學、護理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思維與溝通、毒蛇咬傷救治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一基礎與臨牀融合虛擬仿真教學項目、婦產科學、外科學總論、流行病學、臨牀藥理學、腸道致病窗分離與鑑定虛擬實臉、破傷風梭窗毒素致小鼠肌肉痙孌虛擬實臉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臨牀醫學、藥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
公共事業管理,臨牀醫學,藥學,預防醫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醫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臨牀教學培訓示範中心
臨牀實踐教學培訓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人體結構與功能醫學科普教育基地
國家級精品課程
流行病學、臨牀藥理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流行病學、臨牀藥理學
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臨牀藥理學、病理生理學
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破傷風梭菌毒素致小鼠肌肉痙攣虛擬實驗、腸道致病窗分離與鑑定虛擬實臉等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專業
臨牀醫學(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臨牀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臨牀醫學(“5+3”一體化)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基於人體無線遙測系統的人體技能學和體育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基地建設與運用、醫學3D打印實訓基地、生命信息檢測與生物醫學傳感器等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婦幼保健醫學、生物科學、精神醫學、兒科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衞生檢驗與檢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醫學信息工程、基礎醫學、眼視光醫學、放射醫學、食品衞生與營養學、健康服務與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細胞生物學、衞生管理運籌學、生理學、婦產科學、思維與溝通、兒科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全科醫學概論、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臨牀流行病學、臨牀藥理學、衞生管理學、人體解剖學、皮膚性病學、流行病學、婦幼保健學、病原微生物學 [17-20]  [35]  [47]  [50-52]  [62]  [76-78]  [80-82] 
  • 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2] 
截至2021年10月獲全國優秀教材獎4個。 [6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深化教學改革提高醫學生預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79] 
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一等獎
《流行病學》第8版
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
《臨牀藥理學》第6版、《流行病學》第9版、《皮膚性病學》第9版
部分省級教學成果獎
項目名稱
獲獎級別
以“互聯網+”教學平台為載體,以大賽為抓手,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研究
二等獎
高校太極拳文化品牌的構建 [72] 
二等獎
藥事法規類課程羣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一等獎
多科性辦學條件下地方醫學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 [73] 
一等獎
五做五創,構建“六位一體”地方院校臨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體系
一等獎
以培養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預防醫學教學改革實踐-以流行病學與衞生統計學教學實踐為例
一等獎
藥事法規類課程羣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一等獎
醫學形態學數字化仿真實驗平台建設與應用
二等獎
着眼於轉變觀念和提高崗位勝任力的醫學本科階段全科醫學教育探索
二等獎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以病例為基礎的臨牀藥學畢業實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以“循徵醫學”思想為中心的案例式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三等獎
以學科系平台建設為依託,帶動婦幼衞生專業學生綜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74] 
三等獎
醫學複合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一等獎
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醫學生預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一等獎
醫學類專業實習指導教師技能、培養與資格認定製度建設
二等獎
<衞生管理學教程>框架體系的構建與編撰思路
二等獎
醫學形態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研究
二等獎
皮膚病學多媒體教學課件
二等獎
形態學中心實驗室的建立和實踐
二等獎
以學科帶動婦幼衞生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二等獎
臨牀藥動學教學內容、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
三等獎
情景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三等獎
醫科畢業生質量社會定量評估與醫學教育改革
三等獎
醫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實驗教學改革(教材)
三等獎
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建設與改革 [75] 
三等獎

安徽醫科大學學術研究

安徽醫科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學校建有省部級科技平台61個,其中安徽省實驗室1個,部委級科技平台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衞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基礎研究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科技部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其他省級科技平台52個。 [2]  [41]  [49]  [84] 
類別
名稱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皮膚病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抗炎免疫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異常研究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公共健康社會治理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實驗室
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實驗室
安徽省高校智庫
安徽省科技創新團隊
中藥抗炎免疫藥理學科技創新團隊
安徽省高校科研創新平台團隊
抗炎免疫藥物創新研究團隊
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
抗炎免疫藥物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創新團隊、MANF作為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的應用開發創新團隊 、創新藥物臨牀評價技術研究及應用創新團隊
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皮膚病遺傳學創新團隊 [36-41]  [53-59]  [84] 

安徽醫科大學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4年突破百項,2020年以來累計獲得資助2.72億元,其中2022年我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實現零的突破;2023年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3項,獲批資助直接經費6991萬元,立項數和資助經費總額均取得歷史新高;承擔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4項。連續7年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研究成果分別入選2010、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2012年度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2022年在《細胞》《自然》《科學》刊發高水平學術成果4篇 [2]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參考文獻: [94] 
部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
項目名稱
類別
經費
年度
弓形蟲MIF識別NAIP2激活NLRC4炎症小體致神經損傷的分子機制研究
面上項目
52萬
2022
射線品質調控connexin26和細胞焦亡在介導放射性皮膚損傷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面上項目
55萬
2022
程序性壞死執行蛋白MLKL多聚化在細胞壞死中的作用機理研究
面上項目
53萬
2022
抑制MLCK1轉運複合體的組裝阻止炎症誘導的腸粘膜屏障功能喪失
面上項目
52萬
2022
嗜酸性粒細胞通過分泌IL-4/IL-13保護急性肝損傷並促進肝修復
面上項目
52萬
2022
泛素連接酶TRIM24介導SOX3蛋白降解促進PCOS高雄激素血癥發生的機制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
30萬
2022
NEK2磷酸化CDK1和Snail在食管鱗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青年科學基金
30萬
2022
ZEB1抑制自噬促進肺癌轉移的機制
青年科學基金
30萬
2022
“老化態”納米ZnO誘導肺巨噬細胞極性改變在乳腺癌肺轉移中的關鍵作用及機制
面上項目
60萬
2021
lncRNA-MALAT1對AS發生發展過程中動脈內皮細胞MLCK轉運的影響及其調控機制
面上項目
53萬
2021
小膠質細胞iRhom2/ADAM17-NLRP3炎症小體信號在顳葉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面上項目
55萬
2021
內質網應激蛋白MANF通過與過氧化還原酶6相互作用調節肝細胞的譜系定型及惡性轉化研究
聯合基金項目
264萬
2021
神經因子MANF通過增強精氨基琥珀酸合酶活性發揮拮抗酒精性肝臟脂肪變性的作用
青年基金
24萬
2021
噻唑類化合物PTC-209HBr靶向受體hSCARB2和衣殼蛋白VP1的抗腸道病毒71機制研究
青年基金
24萬
2021
參考資料: [48]  [96] 
部分科研成果
名稱
類型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銀屑病、白癜風和麻風易感基因的研究 [25] 
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全基因組外顯子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症、掌蹠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 [27] 
2012年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提出並證實極體移植可有效阻斷線粒體遺傳病的傳遞 [26] 
2014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男性不育發病的遺傳機理與臨牀治療策略創新研究 [42] 
2021年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成果獎一等獎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干預方法與適宜技術開發與應用 [44] 
2021年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天然活性產物丹皮酚、褪黑素調控內質網應激發揮抗腫瘤作用研究 [85] 
2019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自然科學類)
抑鬱症的認知腦網絡機制與干預研究及其臨牀應用 [85] 
2019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科技進步類)
無線智能超高清腔鏡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86] 
2021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科技進步類)
體外受精週期中廢棄人未成熟卵子體外成熟體系技術攻關及臨牀應用 [86] 
2021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科技進步類)
咖啡因介導腺音信號通路調控酒精性肝纖維化作用機制及新靶點發掘 [86] 
2021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自然科學類)

安徽醫科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學校設有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圖書館。
據2023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人體科學館,面積約1100平方米,內部分上下兩層,包含13個展區,有人體標本約千件。 [88]  博物館-中醫珍品館,有珍貴中藥標本及部分工藝製品。 [87] 
截至2022年9月,安徽醫科大學圖書館有合肥梅山路校區總館、翡翠路南校區分館、新站區東校區分館三處館舍,總面積為27000平方米左右,館藏書刊142萬餘冊,備有各種類型計算機500餘台,各種服務器20餘台,存儲100T。 圖書館採用自助借還系統,購置了萬方、維普信息資源系統、中國知網等中文全文數據庫;SCIE、CS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onMed)、Biosis Previews (BP)等書目文摘型數據庫;ELSEVIER ScienceDirect(SDOS)、 Nature、Springer Link、Oxford Journals、EBSCO、 OVID LWW、Wiley Online Library等外文全文數據庫和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醫學教學素材庫、網上報告廳、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數字圖書館和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採購安裝了讀秀知識庫原文傳遞系統和濟南泉方本地PubMed原文傳遞服務等。 [2]  [8] 
  • 學術刊物
截至2023年3月,學校編輯出版的具有CN刊號的醫學學術期刊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牀與實驗病理學雜誌》《中華疾病控制雜誌》等12種,其中CSCD核心期刊3種,北大核心期刊4種。 [2] 
類別
名稱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期刊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牀與實驗病理學雜誌》
醫學學術期刊
《疾病控制雜誌》、《肝膽外科雜誌》、《臨牀骨科雜誌》、《臨牀肺科雜誌》、《臨牀眼科雜誌》、《臨牀護理雜誌》(安徽省衞生廳主辦)、《頸腰痛雜誌》、《中國基層醫藥雜誌》、《中國農村衞生事業管理》(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以及由安徽省醫學會主辦、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編輯出版的《立體定向與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臨牀輸血與檢驗雜誌》、《臨牀心電學雜誌》

安徽醫科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學校堅持開門開放辦學,堅持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校地、校院和校企廣泛合作,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佈局,成為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創始副主席單位。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籌建安徽醫科大學深圳研究院。加快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數據與羣體醫學研究所等重大創新平台。採取“學院+中心”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模式,積極推進新醫科中心(新校區)項目建設,為推動我省醫學教育創新、支撐大健康產業發展貢獻重要力量。學校建有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體系,擁有臨牀學院達50餘所,實踐教學基地90餘所,分佈於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同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南非、加納、埃塞俄比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以及台灣地區、香港地區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43所機構廣泛開展合作交流與合作辦學,雙方互派專家學者、互派學生、相互交流信息資料、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2] 
2022年1月7日,與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醫學與牙科學院(IMDC)共建“AHMU-IMDC中巴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89] 

安徽醫科大學文化傳統

安徽醫科大學形象標識

  • 校徽
校徽 校徽
校徽為兩個同心圓。內圓中為“迎客松”“蛇杖”圖樣和數字“1926”。“迎客松”是安徽省的象徵,“蛇杖”是醫學的標誌,“1926”是學校創建年份。外圓上方為中文“安徽醫科大學”字樣,下方為英文“ANHUI MEDICAL UNIVERSITY”字樣。顏色為綠色(安徽醫科大學標準色C100 M0 Y100 K40)。 [93] 
  • 校旗
校旗為長方形,由綠色和白色構成。上下各有一條綠帶,上窄下寬,象徵淮河與長江,中央是校徽和中英文校名。 [22] 
校旗 校旗

安徽醫科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好學力行,造就良醫”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分別於1933年和1934年為安徽醫科大學前身-上海私立東南醫學院師生的題辭。
“好學”、“力行”是古賢之言,出自《中庸》。“好學”是“致知”的必經之道,強調的是自覺;“力行”是“致知”的昇華之本,倡導的是實踐。好學並且力行,方能進入“致知”的“自由王國”。
“造就”、“良醫”是兩個通俗的現實話語,質樸無華。“造就”是錘鍊的過程,是方法,上承“力行”並將“力行”具體化。
蔡元培先生的題詞 蔡元培先生的題詞
人才的造就有其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是自身修養,它以自覺即“好學”為其主,“力行”為其輔,主輔並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可稱其為內因;客觀是外在培育,以教育為其主,養成為其輔,“力行”既有教育的一面,又有養成的一面,它同社會環境,特別是學校環境融合在一起,構成通往“目標”的重要條件,此可稱其為外因。主客觀並進,內外因結合,就是目標“造就”過程。“良醫”即醫學教育的目標,是指道高德馨、學富術精的醫生,他們應是是德才兼備的人類健康之衞士,當以人民利益為上,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神聖職業 [11] 
  • 校風
校風“厚德至善 博學濟世”,取自《周易》《禮記》《論語》等典籍,“厚德至善”主要體現了對師生道德品質上的要求,“博學濟世”則要求師生有高遠的精神追求,廣泛學習擁有淵博的學識,秉持博學精術救死扶傷。
  • 教風
教風“崇教 樂教 善教”,“崇教”體現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崇尚與敬畏,“樂教”是以從教為樂,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樂趣而深深吸引,“善教”有態度和善,誨人不倦的涵義,又意為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做到“以人為本”,推動“四個迴歸”。
  • 學風
學風“求真、求精、求新”,“求真”指讀書、做學問,以追求真理為目標,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學有所成,做有所獲,“求精”,就是追求完美的學業、事業,注重細節,從而達到學業精、事業精,“求新”意為以勃勃的生機和朝氣,追尋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做醫學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22] 
  • 精神
弘毅擔當、精醫報國、康民濟世 [22] 
  • 校歌
《安徽醫科大學校歌》
作詞:集體,作曲:舒楠
黃浦湯湯江淮浩蕩,吾校巍巍美名彰揚,仁愛事業精誠至上。濟世情懷篤行無疆,黃浦風範救死扶傷。啊,好學力行,開來繼往,追尋家國夢想,追尋家國夢想。啊,要做天地賢良,做天地賢良。
黃浦湯湯江淮浩蕩,吾校巍巍美名彰揚,人道精神修身至善。先師情懷篤行無疆,黃浦風範救死扶傷。造就良醫,不息自強,要做天地賢良。 [95] 
校歌 校歌

安徽醫科大學學校領導

安徽醫科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委員、常委、黨委書記
校長
黨委常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餘永強肖聖龍呂雄文、徐朝陽
學術副校長
張智
黨委委員、常委、紀委書記,省監察委員會駐安徽醫科大學監察專員
參考資料: [9]  [101] 

安徽醫科大學歷任領導

校長
黨委書記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郭琦元
東南醫大校長
1926年5月—1930年1月
李廣濤
黨委書記
1951年2月—1956年6月
郭琦元
東南醫學院院長
1930年1月—1947年1月
陳韌
黨委書記
1956年1月—1964年2月
張錫祺
東南醫學院院長
1947年1月—1952年10月
李廣濤
黨委書記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張錫祺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52年10月—1960年5月
崔劍曉
黨委書記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陳韌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60年12月—1964年2月
陸志傑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1970年2月—1971年4月
李廣濤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杜旭
黨委書記
1971年4月—1973年5月
陸志傑
革委會主任
1968年6月—1970年2月
陳韌
黨委書記
1973年5月—1976年6月
李培生
革委會主任
1971年2月—1973年5月
張長安
黨委第一書記
1976年6月—1977年8月
範瑞峯
革委會主任
1973年5月—1976年6月
陳韌
黨委書記
1976年6月—1977年9月
龍雲彩
革委會主任
1976年6月—1977年8月
龍雲彩
黨委書記
1976年6月—1977年8月
劉正文
革委會主任
1977年9月—1978年2月
劉正文
黨委書記
1977年9月—1979年1月
程毅川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78年2月—1983年9月
田玉秀
黨委書記
1979年1月—1983年10月
許建平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83年10月—1985年3月
姚靜篁
黨委書記
1983年10月—1988年8月
徐叔雲
安徽醫學院院長
1985年4月—1985年12月
任詩書
黨委書記
1991年3月—1995年8月
徐叔雲
安醫大校長
1985年12月—1997年9月
夏英庭
黨委書記
1995年8月—2003年6月
夏英庭
安醫大校長
1997年9月—2001年12月
桂寧東
黨委書記
2003年6月—2008年9月
張學軍
安醫大校長
2003年6月—2014年3月
李俊
黨委書記
2008年9月—2019年8月 [10] 
曹雲霞
安醫大校長
2014年3月—2022年6月
-
-
-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