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醫科大學

鎖定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大(CMU),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蒲河路77號,是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1-2] 
學校前身為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1940年在延安,正式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8年在瀋陽接收原國立瀋陽醫學院,1949年接管合併原私立遼寧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是原衞生部部屬高等醫學院校,2000年改為省部共建學校。2015年獲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衞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38-39]  [51]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沈北、和平2個校區,設有18個學院、3個研究院、2個教研部。校園佔地面積153.5萬平方米,在6個學科門類擁有學位授予權,7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8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博士後工作站3個;普通本科專業26個。學校在職教職工17410人,全日制在校生18962人,其中博士生1501人,碩士生7253人,普通本科生9546人,外國留學生662人。 [84] 
中文名
中國醫科大學
外文名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簡    稱
中國醫大、CMU [37] 
創辦時間
1931年11月20日 [57]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醫藥類
學校特色
省部部共建高校(2015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56]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 [76] 
主管部門
遼寧省 [55] 
現任領導
徐英輝(黨委書記)、王振寧(黨委副書記、校長) [79]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36] 
本科專業
26個 [51]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 [60]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3個 [60] 
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 [60]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 [60]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8個 [60] 
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 [60]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7個
科研工作站3個
國家重點學科
5個(二級學科) [59] 
院系設置
18個學院、2個研究院、2個教研部
校    訓
政治堅定,技術優良 [37] 
校    歌
中國醫科大學校歌 [37] 
校慶日
4月13日 [58] 
地    址
沈北校區(新校區)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蒲河路77號(110122)
和平校區(老校區):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北二馬路92號(110001)
本溪校區:遼寧本溪經濟開發區石橋子鎮紅旗溝村(117005)
院校代碼
10159
主要獎項
南丁格爾獎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知名校友
馬曉偉
賀誠
李朝義
吳英愷

中國醫科大學歷史沿革

  •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
1931年11月, 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經中央軍委批准,11月20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軍醫學校在江西瑞金誕生,賀誠任校長。
  • 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
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雩都舉行軍醫期第一期開學典禮,毛澤東同志為學校制定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辦學方針。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葉劍英到會並講話。
10月,學校在設立軍醫期的基礎上,陸續開設了調劑班、看護班、衞生員班和衞生長班。中央軍委將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學校設立政治處、教育處和總務處。
1934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的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開始戰略性大轉移,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隨中央軍委,於10月中旬從瑞金出發。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隨中央軍委到達陝北。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園風光
  • 中國醫科大學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八路軍衞生學校隨總衞生部開赴抗日前線。 [33] 
1940年3月,學校遷至延安後得到迅速發展,經毛澤東同志提議,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王斌繼續擔任學校校長。學校設校部。 學校《校章》中規定,學校的性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培養技術人才的學校”;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革命的技術優良的衞生幹部,適應抗戰建國的需要,為民族解放與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教育方針規定為:“培養政治堅定、思想正確、忠於職責、貫徹始終的衞生工作者”。學校對學制進行了調整,軍醫期為四年制,製藥班為三年制,調劑班為一年制。
1945年11月18日,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挺進東北。
1946年7月,中國醫科大學到達黑龍江興山(現鶴崗市),合併了東北軍醫大學(前身為哈爾濱陸軍軍醫學校)。
1947年1月,中國醫科大學合併東北大學醫學院和原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部分。學校設有一所設備完善的附屬醫院,醫院下轄4個所,每個所300—400張牀位。
1948年初,中國醫科大學設立4所分校,在龍井將吉林軍大分校設立為第一分校,以內科為主;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為主;將通遼市遼東軍區醫專設立為第三分校;將平谷地區冀熱遼醫專設立為第四分校。
1948年10月,奉上級命令,學校派副校長李亭植率領部分幹部、師生接收原長春大學醫學院,組成長春軍醫大學;第一、第二分校合併為現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分校合併到總校;第四分校組建為現承德醫學院
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中國醫科大學奉命進駐瀋陽,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暨東北軍區司令部指示,先後合併了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和原私立遼寧醫科大學(前身為奉天醫科大學,1883年由英國蘇格蘭教會建立)。 [3] 
1949年5月,遵照東北軍區暨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中國醫科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衞生部部長王斌兼任校長,衞生部副部長白希清兼任副校長,陳應謙闕森華任副校長,併成立校長辦公室。學校設基礎一院、基礎二院、內科學院、外科學院、牙科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婦嬰學院等8個學院。
1949年7月,東北藥學院併入中國醫科大學,為藥學院。
1950年,郭沫若為中國醫科大學題寫校名。 [34] 
1950年3月,中國醫科大學首次在全國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學制為五年制。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 根據上級指示,學校部分師生組成手術隊和擔架隊,並在黑龍江省北安縣成立北安醫院,承擔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傷員的救護工作。
1952年10月,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院系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改名為東北藥學院(現瀋陽藥科大學),脱離中國醫科大學建制。
1954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撤消,中國醫科大學劃歸國家衞生部領導。
1955年10月,中國醫科大學接受國家衞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養任務,使中國醫科大學成為中國最早設立研究生教育的學校之一,也中國醫科大學研究生教育的開端。
1955年7月,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院系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系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學校設衞生教研組;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科學系併入中國醫科大學。
1955年8月,根據國家衞生部指示,學校建立醫療系、兒科學系。
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中國醫大題詞彙展
  • 瀋陽醫學院
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關於醫學院校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改名為瀋陽醫學院。1962年,公共衞生學系重新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
1976年,根據國家教育部指示,學校開始承擔培養留學生任務,來自8個國家的留學生入學。學校重建公共衞生學系。
  • 中國醫科大學
1978年3月,經國家衞生部批准,學校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
1978年3月1日,中國醫科大學召開大會,隆重慶祝學校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並掛校牌,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領導親自到會表示祝賀。
1978年9月,中國醫科大學在全國首次設立六年制英語醫學班。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中國醫科大學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和導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1個。
1982年3月,經國家衞生部批准,中國醫科大學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根據國家關於學位授予有關規定,首次授予32人為醫學學位。
1987年5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舉行開院典禮,成為遼寧省第一所大學本科口腔專業教學醫院。
1994年5月,中國醫科大學在原基礎醫學部建制基礎上成立基礎醫學院。
舊校區餐廳宿舍
學校是原國家衞生部部屬高等醫學院校,2000年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管理,改為省部共建學校。 [4]  [52]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5] 
2010年5月,學校沈北新區新校園建設用地獲國務院正式批准。
2010年7月,新校園奠基儀式在沈北新區新校園場區 [6] 
2010年9月,學校與英國女王大學簽署教學、科研戰略合作協議 [6] 
2010年10月,學校與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6]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2013年5月,入選國家第一批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7] 
2014年11月,老校區搬遷至沈北校區 [8] 
2015年12月,中國醫科大學的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學科、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的學術影響力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 。同年獲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衞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6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衞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中國醫科大學。 [9] 
2017年,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同年,遼寧省計劃生育研究院劃轉中國醫科大學。 [10] 
2018年9月26日,中國醫科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11] 
2020年7月20日,教育部批覆同意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牀醫藥學院建制。 [12] 
2021年11月,中國醫科大學的臨牀醫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免疫學、社會科學總論的學術影響力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 [54]  同年11月20日,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醫科大學建校90週年。 [83] 
2022年,中國醫科大學入選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 [35] 
2022年9月9日,東北三省一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召開,中國醫科大學是聯盟高校之一。 [53] 
2023年11月,東北“三省一區”中醫藥教育發展聯盟成立,中國醫科大學當選副理事長單位。 [77] 

中國醫科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醫科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3月,學校設有18個學院、3個研究院、2個教研部,開設普通本科專業26個。 [51] 
直屬臨牀學院
第一臨牀學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第二臨牀學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第四臨牀學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附屬生殖醫院(遼寧省計劃生育科學研究院
二級學院
中國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外語教研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外語培訓中心掛靠)
體育教研部
健康科學研究院
國際醫學教育研究院
研究生院
創新學院
中國醫科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聯合學院(CQC)
中國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中國醫科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
臨牀一系黨總支
臨牀二系黨總支
臨牀三系黨總支
教學輔助機構
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臨牀技能實踐教學中心
圖書館
科學實驗中心
實驗動物部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檔案館
網絡信息中心
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國鄉村醫生培訓中心
期刊中心
中國醫科大學塔城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延安醫院 [40] 
教學基地
非直屬附屬醫院 [41] 
中國醫科大學人民醫院(遼寧省人民醫院 [40] 
中國醫科大學第五臨牀學院(本鋼總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第六臨牀學院(鞍山市中心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第七臨牀學院(撫順礦業集團總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第八臨牀學院(鞍鋼總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本溪中心醫院(本溪市中心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第十臨牀學院(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遼陽中心醫院(遼陽市中心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兒科臨牀學院(深圳市兒童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紹興華宇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北京順義醫院(北京市順義區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四平醫院(四平市中心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塔城醫院(塔城地區人民醫院) [50] 

教學醫院、研究生培養基地 [42]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
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
遼寧電力中心醫院
瀋陽市傳染病院
瀋陽軍區總醫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
瀋陽市第七人民醫院
瀋陽市兒童醫院
鐵嶺市中心醫院
鞍山市雙山醫院(原鞍鋼立山醫院) 
遼河油田中心醫院
盤錦市中心醫院 [47] 
丹東市中心醫院
丹東市第一醫院 [44] 
撫順市中心醫院
朝陽市中心醫院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瀋陽市精神衞生中心 [43] 
大連市中心醫院 [45] 
遼寧省腫瘤醫院 [48] 
教學合作單位 [46]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瀋陽市公安局
遼寧遠大諾康生物製藥有限公司
本科專業
序號
學科門類
專業名稱
序號
學科門類
專業名稱
1
醫學
臨牀醫學
14
理學
康復治療學
2
麻醉學
15
護理學
3
醫學影像學
16
生物科學
4
眼視光醫學
17
生物技術(中外合作辦學)
5
精神醫學
18
藥物製劑(中外合作辦學)
6
兒科學
19
應用心理學
7
口腔醫學
20
生物醫學
8
基礎醫學
21
生物信息學
9
預防醫學
22
藥學
10
法醫學
23
工學
生物醫學工程
11
理學
臨牀藥學
24
管理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2
醫學檢驗技術
25
公共事業管理
13
醫學影像技術
26
健康服務與管理 [49] 

中國醫科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學校在職教職工16968人。全校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職工總數的86.73%,全校正高級986人,副高級1861人,研究生指導教師3830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71人。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5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教學名師2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選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學者2人、特崗學者3人;國家“優青”1人,海外“優青”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3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選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衞健委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5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55人;“興遼英才計劃”傑出人才2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引進計劃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領軍人才3人次,遼寧省優秀專家23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1人次,遼寧特聘教授44人次;“興遼英才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6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遼寧特聘教授)16人、青年拔尖人才24人;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名師15人,遼寧省優秀教師3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30人,遼寧省黃大年教師團隊3個,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13人、千人層次125人。在中華醫學會擔任主任委員1人,候任主任委員2人,副主任委員15人;現有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3人,委員10人。 [84] 
類別
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王菲
國家教學名師

中國醫科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3月,學校7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6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2個;省級臨牀重點專科89個,省級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7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A類7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博士後工作站2個。 [84]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4] 
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藥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生物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臨牀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護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口腔醫學流動站
-
-
  • 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
博士學位授予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二級學科
二級學科
基礎醫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免疫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病原生物學
法醫學
放射醫學
臨牀醫學
內科學
兒科學
老年醫學
神經病學
精神病與精神衞生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臨牀檢驗診斷學
外科學
婦產科學
眼科學
耳鼻咽喉科學
腫瘤學
運動醫學
麻醉學
口腔醫學
口腔臨牀醫學
口腔基礎醫學
-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流行病與衞生統計學
勞動衞生與環境衞生學
營養與食品衞生學
衞生毒理學
軍事預防醫學
少兒衞生與婦幼保健學
護理學
護理學
-
-
生物學
植物學
動物學
生理學
水生生物學
微生物學
神經生物學
遺傳學
發育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物理學
生態學
碩士學位授予點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0101
哲學
0402
心理學
0710
生物學
1001
基礎醫學
1002
臨牀醫學
1003
口腔醫學
1004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1005
中醫學
1006
中西醫結合
1007
藥學
1008
中藥學
1204
公共管理
1205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 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
內科學(呼吸系病)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
外科學(普外)
-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
-
-
遼寧省重點學科
遺傳學
細胞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免疫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內科學
神經病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臨牀檢驗診斷學
外科學
婦產科學
腫瘤學
麻醉學
口腔臨牀醫學
勞動衞生與環境衞生學
藥理學
-
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
內科學(腎病)
內科學(血液病)
-

中國醫科大學教學建設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1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教學項目有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五年制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門,國家級教學團隊(包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4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4本教材獲批首屆全國優秀教材建設獎,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1人,入選全國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4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4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省級教學項目有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重點支持專業1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4個,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嚮應用型轉型示範專業2個,轉型發展試點專業5個,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1個,精品課程4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3個,省級教學團隊15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1個,跨專業實訓平台1個,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8個,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實訓培訓基地1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1個。有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藥品臨牀研究基地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衞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6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38個,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11個,遼寧省臨牀醫學研究中心25個,遼寧省臨牀醫學協同創新聯盟2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個,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5個;遼寧省精準醫療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7個,遼寧省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3個,遼寧省醫療中心55個。學校現有3所附屬綜合性醫院和2所專科性醫院,開放牀位12877張,牙科綜合治療椅267張。 [52]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臨牀技能中心 [15] 
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16]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臨牀醫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
臨牀醫學導論教學團隊
臨牀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國家級精品教材
柏樹令著《系統解剖學
薛辛東著《兒科學 [17] 
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中國醫科大學臨牀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省級緊缺人才培養基地
遼寧省預防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評估
遼寧省本科教學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預防醫學
臨牀醫學 [18] 
遼寧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公共衞生實驗教學中心 [19] 
法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20] 
臨牀藥學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口腔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形態學實驗中心
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21] 
省級教學團隊
臨牀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
婦產科“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BL)教學團隊
細胞的化學與生物學整合課程教學團隊
放射診斷學教學團隊 [22] 
人體形態科學教學團隊 [23]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整合課程教學團隊
兒科學教學團隊
基礎病理學整合課程教學團隊
臨牀醫學導論教學團隊
人類發育與遺傳學整合課程教學團隊
遼寧省實踐模擬教育基地
口腔醫學院臨牀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24] 
省“十二·五”規劃教材 [25] 
《臨牀醫學導論》(孫寶誌著)
《系統解剖學》(柏樹令著)
《病理學》(王恩華著)
《法醫學》(王保捷著)
省級精品教材 [26] 
《臨牀醫學導論》
《系統解剖學》
《病理學》
《兒科學》
《醫用高等數學》
《核醫學教程》
《預防醫學》
  • 特色專業
級別
項目名稱
專業名稱
年度
專業名稱
國家級
特色專業
臨牀醫學
2009年
護理學專業
醫學影像學
2010年
法醫學

-
省級
示範專業
臨牀醫學
2008年
護理學
醫學影像學
2009年
預防醫學
法醫學
2010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口腔醫學 [27] 
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臨牀醫學
內容資料來源於學校官網 [25] 
  • 質量工程
級別
項目名稱
課程名稱
國家級
精品課程
組織學與胚胎學
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
護理學基礎(高職)
放射診斷學
婦產科學、法醫物證學、藥理學(網絡)
實驗診斷學
法醫病理學、生物醫學文獻與網絡技術
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生物化學
省級
精品課程
婦產科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生理學
生物化學、放射診斷學、細胞生物學、內科學
藥理學、免疫學、口腔內科學、兒科學
法醫病理學、診斷學、局部解剖學
護理學基礎、法醫物證學、醫學遺傳學、口腔修復學
醫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生物醫學文獻與網絡資源、傳染病學、外科學、大學英語、急救護理學、流行病學
醫用物理學、實驗診斷學、醫學倫理學、職業衞生與職業醫學、神經病學、口腔頜面外科學
臨牀流行病學、中醫學、眼科學、醫學高等數學
精品視頻公開課
流行病學、核醫學、生活方式與健康學
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 [26] 
  • 教室資源設施
學校校園總面積達到111.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30萬平方米,各類基礎設置齊全。除常規教室外,擁有PBL教室20間,語音實驗室20間,計算機實驗室4間,智慧教室9間。所有教室均配備有網絡、投影儀以及攝像監控設備等教學設備,滿足不同類型教學班的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15.21平方米。 [49] 
  • 臨牀技能教學資源
臨牀技能實踐教學中心建築面積約16030平方米,擁有各功能實驗室共100餘間、教學儀器和培訓設備5300餘台(套)、設備總值8914餘萬元,滿足臨牀技能培訓和考核的要求。 [49] 
中國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學校榮譽

2018年7月,榮獲2018年度遼寧省研究生招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80] 
2021年1月,榮獲第二屆“遼寧省文明校園”稱號。 [81] 
2023年2月,獲得2022年度全省企事業單位安全保衞工作暨黨的二十大安全保衞工作集體一等功。 [82] 

中國醫科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醫科大學科研平台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有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藥品臨牀研究基地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衞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6個,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10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37個,遼寧省臨牀醫學研究中心26個,遼寧省臨牀醫學協同創新聯盟2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個,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5個;遼寧省精準醫療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3個,遼寧省醫療中心55個。 [36] 
級別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醫學細胞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免疫皮膚病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計生委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計生委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計生委免疫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計生委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計生委艾滋病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轉基因動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內分泌疾病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艾滋病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醫學影像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婦科腫瘤與高危妊娠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晶狀體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砷生物學作用與砷中毒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胃癌分子病理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肺癌早診及分子病理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腫瘤藥物與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免疫皮膚病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口腔疾病重點實驗室 [28] 
-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皮膚病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胃癌分子病理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艾滋病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介入治療與器材開發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免疫相關性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醫學影像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自身免疫性內分泌疾病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婦產科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低温分子生物學與器官保存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晶狀體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腫瘤藥物與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腫瘤病因與預防重點實驗室
普通高等高校實驗動物生物工程與轉基因技術應用重點實驗室
-
瀋陽市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實驗動物轉基因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腫瘤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 [29] 

中國醫科大學科研成果

中國醫科大學於2000年至2020年間累計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0項。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內鏡超聲微創診療體系的建立與臨牀應用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艾滋病新流行形勢下的綜合防控策略及應用研究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農村高血壓流行趨勢及低成本綜合干預預防腦卒中研究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靜脈系統梗阻-高壓性疾病(VOH)綜合性介入治療的應用研究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HIV感染者病毒生物學特性、免疫應答與疾病進展相關性研究
尚紅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碘過量對甲狀腺疾病影響的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基礎與臨牀研究
王維林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胃癌及其癌前病變分子病理學機制與臨牀應用研究
辛彥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喉癌的基礎與臨牀治療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胃癌“三早”與胃癌現代外科治療的研究
參考文獻: [61-68] 

中國醫科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共收藏生物醫學專業期刊7311種,訂紙質期刊257種(其中外文期刊75種),與國內外多家高校、科研機構等交換獲得期刊95種。德、英、日文醫學期刊分別始於1824年,1825年,1878年;截止2023年底,圖書館累計紙質藏書136.9311萬冊,其中古籍圖書1.0008萬冊,電子藏書362.1717萬冊。圖書館可利用146種中、外文數據庫及子庫。涵蓋期刊全文、圖書、文摘檢索、實驗室指南、醫學視頻、影像圖片、循證醫學、藥物專論、臨牀試驗、診療指南、患者教育、學位論文等多種類型。 [13] 
  • 學術刊物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中國醫科大學舊校區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創刊於1951年,是遼寧省教育廳主管、中國醫科大學主辦的醫藥衞生類綜合性學術期刊。現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醫藥衞生科技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報道基礎醫學、臨牀醫學、預防醫學、藥學等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術、新經驗。本刊闢有述評、專論、科研快報、重要進展簡報、論著、獲獎工作綜述(刊登近期獲國家獎的科研工作綜述)、臨牀病理(病例)討論、技術方法、講座、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研究簡報、短篇報道、消息、書評等欄目,是中文核心期刊。
本刊所載論文或摘要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生物學文摘》(BA)、美國EBSCO學術數據庫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和《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羣、《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網)等18家國內著名數據庫或檢索刊物收錄。 [30] 

中國醫科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英聯合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丹麥、西班牙、朝鮮、芬蘭以及澳門和台灣等國家、地區的11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關係,與世界銀行(WBG)、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等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學校開展了152項學生國際交流項目,獲批教育部“高校研究生”和“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被評為“遼寧省來華留學工作示範建設高校”。與人社部國際交流中心合作開展“國際醫護人才與技能交流培養項目”。學校獲批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簽約院校,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4項、“促進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拉美地區科研合作與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2項。有462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受聘為學校榮譽職稱,近年來開展了166項重要國際合作項目,38個CMB項目。承擔國家援外醫療任務,派出赴也門隊員近400人,赴岡比亞和肯尼亞隊員46人。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醫科大學發起,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烏克蘭、德國等15個國家、48個醫學教育機構,於2018年5月26日在瀋陽成立“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合作平台,平台成員單位現已經擴展至24個國家92所單位。2023年,平台被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清單。同年,獲批與上海合作組織醫院合作聯盟共同組建上海合作組織醫學教育合作平台。 [84] 

中國醫科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醫科大學學校標識

  • 校徽
徽志為三角變形,底色為中國紅色,外框由內白外紅三條弧形邊組成,徽志中間CMU三個白色英文字母是中國醫科大學的英文縮寫,白色的中國醫科大學中文與英文全稱上下排列位於徽志下緣上方。
中國醫科大學新校徽 中國醫科大學新校徽
標識造型為三角形,外框由三條弧形邊組成,代表着中國醫科大學、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其前身為原滿洲醫科大學)和原私立遼寧醫科大學(其前身為原私立盛京醫科大學);表示中間CMU英文字母是中國醫科大學的英文縮寫,象徵醫學教育事業為聖潔的事業;郭沫若所寫中國醫科大學中文與英文全稱位於標識下緣上方,寓意中國醫科大學的事業永存並會更加發揚光大。表示顏色採用中國紅和白色組成,藴含着中國文化哲學理念和中國醫科大學紅色血脈。紅色象徵着吉祥、喜氣、熱烈、鬥志、生命、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醫科大學的紅色光榮歷史。白色象徵着純潔、高尚、神聖、不容妥協、難以侵犯的氣韻。

中國醫科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政治堅定,技術優良
產生背景:1932年2月22日,中國醫科大學(當時稱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在江西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賀誠作報告,在報告中強調了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醫科大學要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辦學方針的指示。校訓取自毛澤東同志的指示 [31] 
校歌
中國醫科大學校歌
作詞:王斌 作曲:延安魯藝 [3] 
站在衞生工作的最前線,
我們是新醫學的技術工作者,
我們是新中國救護的先鋒。
在艱苦的鬥爭中,
學習緊張、樸素、仁慈、謹慎的作風,
創造政治堅定、
技術優良的幹部,
為革命工作,為大眾服務。
我們正是社會的治療家,
使受傷的祖國走向健康,走向新生。
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敢前進,
建設新醫學的責任,
擔落在我們雙肩! [32] 
中國醫科大學校歌 中國醫科大學校歌
  • 題詞
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毛澤東
中國醫大,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現今情況變了,全國解放了,今後的任務更加繁重。 教育一定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一定要把人民的醫科大學辦好。——毛澤東
發揚紅軍衞校傳統,辦好社會主義醫科大學。——江澤民
毛澤東主席為中國醫科大學題字 毛澤東主席為中國醫科大學題字

中國醫科大學校園環境

  • 學生生活設施
學校擁有各類學生寢室3000餘套,總面積12.90萬餘平方米,可容納學生11500餘人,所有宿舍均提供免費開水。近兩年學校投資近600萬元,改造學生住宿環境,宿舍內每樓層改建淋浴間,學生可以本層樓內解決洗澡問題,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設立一站式後勤服務中心,學生遇到與後勤服務相關的事宜均可撥打一站式電話登記,學校安排相應人員對學生進行服務,為學生安心學習提供良好的後勤保障。此外,學校為方便學生打印成績單、在讀證明等相關材料,在教學樓設置了多台自助打印機,學生可根據需要自行免費打印,避免了學生往返職能部門申請及領取。 [49] 
中國醫科大學校園環境 中國醫科大學校園環境
  • 文體設施
學校體育館包括文體館、訓練館,總面積為14865平方米。文體館內設有1片標準籃球場和17片羽毛球場,有可容納3940人的看台。訓練館內設有籃球場2片、排球場2片。體育館能夠滿足國家級B類體育比賽、訓練和大型文藝演出需要。此外,學校建有游泳館。建築面積為5495.12平方米,設有50×22米標準比賽池一個,能夠滿足教學、訓練及比賽的需要。 [49] 

中國醫科大學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潘勇 [78] 
黨委常委
來源: [83] 
歷任黨委書記、政治委員
校名
姓名
職務
任期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
王立中(第1任)
政治委員
1932-1933
黃應農(第2任)
政治委員
1933-1934.10
吳 強(第3任)
政治委員
1936.10-1937
呂振球(第4任)
政治委員
1937-1938
龍福才(第5任)
政治委員
1938-1939
中國醫科大學
饒正錫(第6任)
政治委員
1940-1945
謝滋羣
副政治委員
1942
王斌(第7任)
政治委員
1945-1949
闕森華
副政治委員
1946.8-1949
闕森華(第8任)
黨委書記
1950.5-1953.1
徐戈東
黨委副書記
1954.9-1956.2
任國祥
黨委副書記
1954.9-1956.2
王公民
黨委副書記
1956.2-1959.4
孫仲毅
黨委副書記
1956.0-1959.4
瀋陽醫學院
楊浩廬(第9任)
黨委第一書記
1959.4-1961
闕森華
黨委第二書記
1959-1960
楊毅力
黨委副書記
1958.12-1962.11
王公民
黨委副書記
1959.4-1962.11
唐沛
黨委副書記
1959.4-1962.11
陳楓
黨委副書記
1959.4-1962.11
康敏莊(第10任)
黨委第一書記
1961.5-1966
唐沛
黨委第一副書記
1962.11-1966
楊毅力
黨委副書記
1962.11-1966
陳楓
黨委副書記
1962.11-1966
王公民
黨委副書記
1962.11-1966
呂文軒
黨委副書記
1962.11-1966
高玉成
黨委副書記
1962.11-1966
仇克義(第11任)
黨委書記
1969-1975.10
王世忠
黨委副書記
1970.9-1975.10
於世漢
黨委副書記
1970.9-1973
劉法蘭
黨委副書記
1973-1977.6
楊毅力
黨委副書記
1970.9-1976
高玉成
黨委副書記
1970.9-1976
白長河
黨委副書記
1973-1977
中國醫科大學
陳夢軒(第12任)
黨委書記
1977.9-1981.12
孫仲毅
黨委副書記
1977.9-1983.4
呂文軒
黨委副書記
1978.1-1983.4
李亭植
黨委副書記
1979.1-1979.9
闕森華(第13任)
黨委書記
1982.1-1984.7
華桂嵐
黨委副書記
1983.4-1986.9
艾廷雋
黨委副書記
1983.4-1983.12
李厚文(第14任)
黨委書記
1984.7-1986.9
韓民堂
黨委副書記
1985.1-1986.9
華桂嵐(第15任)
黨委書記
1986.9-1997.8
韓民堂
黨委副書記
1986.9-1997.8
劉振林
黨委副書記
1986.9-1991.10
金魁和(第16任)
黨委書記
1997-2002
戴萬津
黨委副書記
1997.8-2002
王林松
黨委副書記
2000.1-2002
戴萬津(第17任)
黨委書記
2002.3-2013.3
王林松
黨委副書記
2002.3-2012.9
於愛華
黨委副書記
2003.8-2012.9
夏子章
黨委副書記
2010.10-2013.3
季惠斌
黨委副書記
2012.8-2013.3
趙羣(第17任)
黨委書記
2013.10-2014.3
夏子章
黨委副書記
2013.10-2015.8
季惠斌
黨委副書記
2013.10-2014.3
來源: [83] 
歷任校長
時期
姓名
任期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時期
賀誠 校長(第1任)
1931.11-1932.7
彭真(彭龍伯)校長(第2任)
1932.7-1933.5
中國工農紅軍衞生學校時期
陳義厚 校長(第3任)
1933.5-1934.10
陳志方 校長(第4任)
1934.10-1936
賀誠 校長(第5任)
1936
王斌 校長(第6任)
1936.10-1937.7
孫儀之 副校長 (第7任)
1936.10-1937.7
李治 校長(代理)(第8任)
1937.7-1938.9
中國醫科大學時期
王斌 校長(第9任)
1938.9-1949.5
史書翰 副校長
1945
李亭植 副校長
1946.8-1948.11
王斌 校長(兼職)(第10任)
1949.5-1952
白希清 副校長(兼職)
1949.5-1952
陳應謙 副校長
1949.5-1952
闕森華 副校長
1949.5-1953.4
陳應謙 校長(代理)(第11任)
1952-1953.4
闕森華 校長(代理)
1953.4-1957.9
任國祥 副校長
1953.4-1957
瀋陽醫學院時期
楊浩廬 院長(第12任)
1957.9-1961.5
闕森華 副院長
1957.9-1960
陳純炳 副院長
1958-1966
任國祥 副院長
1957-1966
楊毅力 副院長
1962.1-1966
熊業廣 副院長
1962.1-1966
仇克義(軍代表)革委會主任(第13任)
1968.11-1975.10
蘇仲閣(軍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68.11-1975.10
於世漢(工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68.11-1973
趙玉忠(工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68.11-1973
劉法蘭(工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73-1977.6
楊毅力(幹部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68.11-1977
高玉成(幹部代表)革委會副主任
1969.12-1977
陳夢軒 革委會主任(第14任)
1977.9-1978
孫仲毅 革委會副主任
1977.9-1980
呂文軒 副院長
1978.1-1980.5
任國祥 副院長
1978.1-1980.5
李振志 副院長
1978.1-1980.5
潘紹周 副院長
1978.1-1980.1
來源: [83] 

中國醫科大學傑出校友

中國醫科大學建校至今,共培養了30多萬名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遍佈全國各地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家衞生管理的著名領導幹部和醫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其中,國家衞生部正副部長1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幹部100餘位,將軍40餘位,“七一勳章”獲得者2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位,被譽為“紅色醫生的搖籃”。
傑出校友
姓名
職務及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學奠基人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心血管放射—影像主要創建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學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名譽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項目“腦和意識研究”首席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工程專家。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衝擊傷、創傷彈道學、交通醫學研究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醫學(高原醫學)專家。科技部高原醫學研究國際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中藥天然藥物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化學專家。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抗腫瘤藥物的藥理藥效學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領軍人物。北京同仁醫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
衞生部黨組書記,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獲得者
中國共產黨第一屆、第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衞生部部長兼黨組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康復醫學會會長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72] 
遼寧省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CAST)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
辛彥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
王維林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外科教研室主任、小兒普外科主任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艾滋病確認實驗室主任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73-74] 
中國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7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