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天文華中學

鎖定
1912年(民國元年)5月,英國長老會從蘇格蘭籌集資金重建被義和團燒燬的東關教會(南關天主教由庚子賠款重建)——基督教中華自立教會(今瀋陽基督教東關教會)在大東關成立,附設文華中學校。1930 年遷大東邊門,更名為文華初級中學。1946 年九·三勝利後,在一經街原慎德小學舊址覆校。作為文華初級中學,校長郭承權,當時與文會高中聯合上課,至1949年合併於文會高中。
中文名
奉天文華中學校
校    訓
Play the game(止於至善)
創辦時間
1912年
知名校友
何錫麟
知名校友
閻海文
吳恩惠
所屬地區
瀋陽市
類    別
中學
1912年(民國元年)5月,英國長老會利用庚子賠款重建東關教會——基督教中華自立教會[今瀋陽基督教東關教會]在大東關成立,附設[傳教士譚文綸(William MacNaughtan)創設]文華中學校。 [1]  1915 年2月,東關教會在院內成立文華小學。1928年於黃土坑改建校舍停辦。1934年開學,1936年改為文華兩級小學。文華中學初為舊制中學。其經費來源,開辦費由英國基督教會及中國熱心教育者捐助。常年辦學經費,一部分仍由英國基督教金補助.一部分來源於學生的學雜費。有學生300多人。校長高光達,教學主任郭承權,利用東關基督教會院內所有房屋,作為教室,宿舍和飯廳,院中狹窄,沒有學生運動場地,學校簡陋,甚至—室三用,白天為課室餐廳,夜間作為學生住宿用所。文華中學因系教會所辦,學生所學課程,除按當時一般學校規定所學課程外,還設有英文、自然科學、生理衞生、倫理等科目,也聘有外籍教員,其薪俸由英國開銷。1924年,由英國牧師陶萬德出資,郭承權校長募得大東邊門120畝地建校舍,1926年落成,有學生百餘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百般刁難教會學校。因此,校長由英國傳教士武師德(Westwater也作武斯德,愛爾蘭人,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擔任。1930 年,更名為文華初級中學。1936年4月14日,日本憲兵逮捕了郭承權、李鳴罔、金宗壁三名主要負責人教師。從此,該校聘請日本基督教信徒平尾榮夫婦,擔任日本語教師,負責與偽滿政府聯繫工作事務。1940年底,基督教在瀋陽所有的學校,均由偽滿政府接辦而停止。從此,文華小學被停辦,文華初級中學改為市立第九國民高等學校。1946 年九·三勝利後,在一經街原慎德小學舊址[1900年傳教士傅多瑪的妻子米愛仁創設慎德小學,1929年長老會在一經街建設新樓遷入]覆校作為文華初級中學,校長郭承權,當時與文會高中聯合上課,至1949年合併於文會高中。 [2] 
奉天文華中學 奉天文華中學
文華中學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中學,但是她是一個基督教會辦的學校,距離我住處又很遠,在大東門外一個叫做黃土坑的地方。這個地方是當時瀋陽市的市區邊緣。從大東門向東南方向步行三、四華里路,才能走到校門。沿路沒有商店也沒有什麼住房,是一條彎彎曲曲、幾米寬的土路。進了校門,裏面的環境卻很好,院子正面是一棟三層的灰磚樓,一樓是教室和教員休息室;二、三樓是學生宿舍。院子的北側有幾間紅磚平房,是教員以及部份學生宿舍。東跨院裏有一棟紅磚二層小洋樓是外藉校長的宿舍。教學樓四周是一片有甬道的樹木花草校園。校園的南牆東南角有一座角門,出了角門就是學校的操場。操場東側有一個十來畝地大小的菜園,是生物課老師帶領學生實習用地。操場南面是渾河大堤,跑到河堤上去,可以看到渾河流水和岸邊的一片農田。操場十分寬闊,有一個正規的足球場,四個籃球場、四個網球場,單槓、沙坑應有盡有。足球場周圍有400米跑道。學生宿舍的條件也很好,一個房間住6至8人,有洗澡間和集體食堂。學校規模為200人4個班。學生宿舍只能容納100多人,三分之一的學生需要走讀。我報考的時候沒有申請住校,所以入學之初只好走讀,後被批准住校。這個學校本來只有初中三個年級,到了我三年級的那年,偽滿政府宣佈改變學制,把中學改成四年制即國民高等學校,簡稱國高。取消高中、初中學制。文華中學也改為文華國高。這樣,我在文華讀到四年國高畢業。在這四年間有許多值得回憶的事情。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外藉副校長,英國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武師德,他自稱:“我不是英國人,是愛爾蘭人,和你們一樣,也是受英國欺負的”。校長是中國人名叫郭玉衡
副校長和校長怎麼分工,作為學生並不清楚。但是實際如何操作,還是看得比較清楚。比如副校長並不管學校的行政事務,而是兼任數學和英語兩門課程。除了教課之外,學校的電燈壞了或者樓內水管漏水、下水道不通、暖氣不熱,都是找副校長解決。學校裏沒有水暖工和電工,這些問題都是由他親自動手來處理。據他自己説,他是鉗工出身、在英國有過革新、發明,得過獎歷。我親眼看到過他處理電的問題,帶電換保險絲。他説:“110伏電壓可以帶電操作,但是你們不行”。
他教數學很有特點,他是首先鍛鍊學生的運算速度和準確度。他發給每人一份打印卡片,卡片紙的兩面印着許多數學題,限制時間運算出來。一是看誰的速度快,二是看誰的錯誤少。這樣經過多次的練習,速度越來越快,錯誤越來越少。我對這種教學方法,受益匪淺,可以説是終身受用。
住校以後,星期天有時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副校長家玩。他家那個小洋樓和校園只隔着一個角門相通,而且那個角門經常是開着的。開始是好奇,想看看外國人的傢什麼樣,後來就成了他家的常客了。他家是3口人,他和他的夫人和一個10來歲的小女孩。初時夫人不會中國話,小女孩只會一句半句,我們的英語水平也不高,所以交流有困難,但是看出她們母女很熱情,夫人像是看管孩子似的,讓我們看看這兒又看看那兒,領着我們到二樓,看了她們的居室,甚至連便所的坐便馬桶都看過了。那時,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坐便馬桶。至於武師德先生,那就更沒説的了,是他邀請我們來的,他在課堂上説過:“我知道你們叫我大鼻子,鼻子是大了點兒,但是,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兩個眼睛一個咀、兩個耳朵,也是要吃飯、睡覺。不信到我家裏去看看,歡迎你們到我家裏去玩。”所以,我們來到他家,他向我們打個招呼説:“你們來啦”,以後就不管我們了,任憑夫人來安排。多數時間看到他在院子裏整理小樓前的草坪和自己種植的花草。有一次還看到他用比重計測量養牛場送來的牛奶的質量。他説:“加了水的牛奶可以測量出來”。在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聽説武校長回國了,是被日本人趕走的。至今時常懷念這位武師德先生。 [3] 
參考資料
  • 1.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7-02-18]
  • 2.    政協瀋陽市大東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大東文史資料第五輯:瀋陽,1991年:P.134.135
  • 3.    李非.難忘的回憶:一個冶金工作者的足跡:冶金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