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閣

(江蘇省如皋市文昌閣)

鎖定
文昌閣,在如皋城東南,倚城牆壘台而建。下層朝北,上層朝南,飛檐翹角,黛瓦朱欄。可眺望郊外田疇桑麻、竹籬茅舍和城內學宮、梵宇、市廛人家。閣上供“梓潼文昌帝君”和“魁星”、“朱衣”塑像。下層屏門上刻《文昌閣君陰騭文》。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初名“崇德樓”,又名“望江樓”;或稱“文昌閣”、“文峯閣”。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閣下砌圍牆,朝北月洞門上有“天梯雲棧”4字石刻。又在閣旁建小樓兩間,作為左右翼。院內種植竹木。後來僧人在圍牆外陸續建成文殊禪院。山門朝北,照壁牆上有“文治光華”4字石刻。牆北是玉蓮池,東鄰定慧寺 [1] 
中文名
文昌閣
地理位置
江蘇省如皋市
毀    於
1938年
重建時間
2003年5月
別    名
崇德樓
望江樓
文峯閣

文昌閣歷史發展

文昌閣文昌閣簡介

如皋文昌閣是這座千年古城頗具歷史文化意義的特色建築之一。在如皋市如城鎮文昌路路段,高高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氣勢不凡的古典建築,高高的門樓上掛着一塊金色的牌匾,上書“文昌閣”三個大字,望望遠去,十分醒目。
如皋文昌閣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樓閣,文昌原為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被人神化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向為讀書人所崇祀。此樓閣初建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為東皋勝景之一。當地到文昌閣遊玩敬香的遊客和香客極多。而且,此地還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每逢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時節,尤其是九九重陽節,文人墨客登高聯會,寫詩作賦、唱和其間,留下不少千古古華章佳句。
不幸的是,和國內許多古代歷史建築一樣,如皋文昌閣於上世紀1938年毀於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的無情戰火。 [2] 
2003年,如皋市委市政府復建文昌閣。重建的“文昌閣”處於如皋外城河畔,城中的顯要位置。

文昌閣儒家建樓

文昌閣 文昌閣
如皋文昌閣最初由知縣童蒙吉、教諭謝紹祖倡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開始,並不叫文昌閣,亦未供奉文昌帝君,而叫崇德樓,是學宮的配套景觀設施。
文昌閣 文昌閣
如皋學宮,始建於南唐保大十年(952),幾經易址,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縣黎堯勳將學宮移建於內城東南隅(今如師附小校址)至今,由於有兩淮巡鹽御史吳悌撥款資助,“規模十倍於舊”,建有氣勢宏偉的全楠木結構大成殿,及明倫堂、齋館、號房、射圃、戟門、欞星門等設施,並在門內鑿泮池,立職官題名碑,可謂氣象一新。不知是如皋向有重視教育的傳統,還是縣官的政績觀使然,時隔18年後,頗有文人風度的童蒙吉調任如皋知縣後,又拓地12畝6分,將學宮錦上添花,使其更顯得“氣象恢宏,規模闊大”。並將學宮周圍的街道整修一新,建立了牌坊,在泮池邊加了石欄。但他還覺不夠,“念事不安於小成,而功必期於大就”,還要“花上添景”。經過苦思冥想,決定在學宮前的城牆邊壘台建樓,土台與城牆同高(二丈五尺),二層樓建於台上,猶如“建於東南城上”,在當時確實雄偉壯觀,確有“攬乾坤之秀氣”,“挹江海之奇觀”的功效,難怪有人自豪地把它叫做“望江樓”。但知縣童蒙吉念念不忘這是學宮的配套景觀,“思道德之盛,要當日積而月崇”,便決定“以德名樓”,曰“崇德樓”。他説,這是“實望師生之自勉”,並表示自己要“同諸生共勉旃。”至此,一座高大雄偉的崇德樓由儒家精心策劃,矗立於皋邑大地。
建造時,知縣童蒙吉按照如皋民俗,親自編制了一首拋梁鴿子,比民間匠人編的鴿子更具文采,抄錄於下:
拋梁東,日出滄海曉天紅,照臨萬域煙波淨,無限光華到學宮;
拋梁西,窗含晚照暮遲遲,文星出現光聯鬥,日月爭輝天下知;
拋梁南,長江深處老龍眠,一朝吐氣成雲霧,帶雨飛騰上碧天;
拋梁北,遙望一人御萬國,象同列秀繞天樞,永為樓上光明燭;
拋樑上,晴天萬里無雲障,光明心地與天同,性真露出真模樣;
拋梁下,濠河藏璧連城價,琢成大器獻明時,商斝周瑚都不亞。

文昌閣道家敬神

崇德樓雖然高大雄偉,也着實吸引了不少遊客登樓遊玩,鳥瞰全城,眺望郊野,俯視學宮,將古城美景盡收眼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家又覺得,只是空樓一座,似乎缺了點什麼。在當時宗教興盛的年代,有人便想到為人間“司祿判桂”、“輔文開化”的文昌帝君,認為文昌帝君本來就是文人學子崇拜的神袛,如果把他請到樓上,既不違背建樓的初衷,又豐富了景觀的文化內涵,也滿足了遊客學子祭祀文昌帝君的心願,真是善事一樁。於是便有人出資塑造了文昌帝君神像和魁星、朱衣塑像,下層屏門上刻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備齊香案祭具,效果果然很好,香火十分旺盛。尤其是清朝政府規定的統一祭祀時間:春祀農曆二月初三日;秋祀農曆八月十八日,官府要舉行隆重官祀。從此,崇德樓便變成了文昌閣,亦曰文峯閣、文昌廟。
時隔六十多年後,歷經風雨的文昌閣圮毀,知縣李廷材、教諭呂克孝等自己帶頭並發動李上林、冒夢鶴、徐繼祖等紳董捐資,修葺了學宮,並耗銀八百多兩重建文昌閣,邑民踴躍參加義務勞動,五月動工,八月竣工。新建之閣“儼然遂騫雲霄之上,猗歟偉矣!”
閣成之後,又請著名文學家陳繼儒撰寫碑記。陳繼儒在簡要記述建閣過程後,濃墨重彩地介紹了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為星官名,稱文星文曲星,被神化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向為讀書人所崇祀。後又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字仲子。居蜀七曲山(今四川梓潼縣北),仕晉戰死,人們立廟紀念。唐宋時累封至英顯王。道教便把他傳為掌管天上文昌府和人間祿籍的神。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又將他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並與天上文曲星合而為一,成為道教的重要神祗。

文昌閣釋家入主

如皋道教觀所很多,但許多道觀並無道士常駐管理,文昌閣便是其中之一。
文昌閣雖然供奉道教神祗,但一直為知縣、教諭倡建,並由地方紳董出資,因此,產權並不明晰,長時間無人管理。因其靠近定慧寺,至清朝便由定慧寺派僧人入駐,文昌閣便逐漸成了釋家管理的場所,清嘉慶以後也一直由僧人出資維修。1938年文昌閣毀於日軍炮火,管理文昌閣的最後一名僧人法如也迴歸定慧寺,直至2007年圓寂。
釋家入主文昌閣,亦自知於理不順。因此,於清乾隆以後,逐漸對文昌閣加以改造。他們認為,道教有掌管文運的神祗文昌帝君,佛教也有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而且稱謂上都帶一個“文”字,何不將二文融合一體,共同掌管人間文運?因此,便別出心裁,在閣下建了“文殊禪院”,供奉文殊菩薩。並陸續砌建了禪堂、僧舍,使和尚入主文昌閣名正言順。文殊禪院山門朝北,照壁牆上有“文治光華”4字石刻。北邊是玉蓮池,東邊是定慧寺,兩處建築渾然一起,更顯氣派。

文昌閣文化地位

文昌閣遊客觀光

文昌閣飛檐翹角,黛瓦朱欄,建築風格頗具特色。周圍樹木參天,環境優美。尤其以高著稱,人們稱之為望江樓。因此,向為遊客登高觀光的好去處。縣誌謂之為“江樓月色”,乃“東皋勝景”之一。24級台階,登上月台,然後再從內梯登閣,站在閣上,“俯瞰城闉,煙景千家”;“極目遠眺,風光無限”。在康熙《如皋縣誌》中作了這樣的描述:“乘夜登之,素月澄空,碧天無際,遠睇郊原,煙光露影,與天上下;回眺城中,萬屋參差。果是玻璃碧浸,身在鬥牛之墟矣!”明、清詩人關於如皋文昌閣的詩也很多,如王臣有《文昌閣》五言律詩:“傑閣俯城聳,高秋入望賒。平皋逾萬頃,聚落有千家。山色虛空碧,江流沒遠沙。倚欄高嘯者,海上羨浮槎。”周鍠亦有《登文峯閣詩》:“望中樹色碧參天,緩步尋幽得縱深。初地相攜人兩兩,祗園新闢徑三三。當年風雨殘碑蝕,此日煙雲古閣涵。最是倚欄惆悵甚,遙天芳草隔江南。”在一馬平川的如皋,無山可攀,登文昌閣觀光,就成為人們的最佳選擇。尤其是九九重陽,上文昌閣登高遊覽的人流如潮。
文昌閣之所以成為古邑如皋的制高點,因為其“建於東南城上”。説它建在城上,其實不是建在城牆之上,而是緊貼城牆內側,壘起了一個與城牆同高的土台,然後將文昌閣建於土台之上。城牆高二丈五尺。樓高兩層,站在樓頂上距地面有十幾米。在當時來説,確實是高大雄偉了。當時,文昌閣有一副楹聯:“東閣壯皋城,萬丈文光聯北斗;南樓環雉水,千年元氣吸西江。”而且,朝北的月洞門上有“天梯雲棧”4字石刻。確實寫出了文昌閣的雄偉氣勢。
明朝以後,如皋段江岸南移是個不爭的事實。原摩訶山在古石莊鎮南的江邊,《黃氏家乘》稱其祖先居於摩訶山下,還在山上牧羊放牛。到了清朝初期,摩訶山“已在大江中”。清朝後期,摩訶山已到了江南,故址在今張家港大新鎮。由此可見,明朝時期,如皋段江岸線比現在距如城近得多。當然,即使如此,當時登上文昌閣也未必真能望見長江。取名望江樓,只是一種誇張手法。

文昌閣文人聚會

如皋是文人薈萃之地,尤其是明清時期,出現許多文人詩社,如冒襄水繪園詩社、文園六子詩社、蒲塘十子詩社、沙元炳志頤堂詩社等等。詩社的社員常在一起飲酒吟詩、相互唱和。九九重陽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文人向有登高作賦的雅俗。如皋的文人墨客便選定文昌閣,每逢九九重陽,登高聯會,寫詩作賦,唱和其間,留下千古華章佳句。
明末清初才子冒襄,雖家有美麗的水繪園,但重陽節也常到文昌閣與文人聚會,即使在經歷兵荒馬亂,遭遇種種不幸的時候,他也登閣舒懷。如他在《鵲橋仙·重九登望江樓》這樣寫道:“樸巢已覆,苔岑遙隔,剩有丹楓堪玩。今朝重上望江樓,悵南北煙林全換。尊前新譜,曲終雅奏,一字一聲低按。縱然海水遠連天,抵不得閒愁一半。”
清末進士,張謇的摯友,近代著名教育家、實業家、詩人、學者沙元炳對文昌閣更是情有獨鍾。自從1913年,他幾乎每年重陽節都要邀請詩社詩友聚會,至1926年去逝,先後11次登文昌閣吟詩作賦。1916所作《九日慕逸賡廷鶴青招集文峯閣分韻得陵字》:“年年萸菊聯高會,四度三從此閣登。近海重陽少風雨,專城一壑抵丘陵。房疏鬆子銜霜瓦,稼盡稻孫簇水塍。向老逢辰意深淺,揮杯還問聽詩僧。”其中開頭兩句:“年年萸菊聯高會,四度三從此閣登”就是講從1913年至1916年的4年中,除1915年的重陽節在菩提社聚會,其他三次都是在文昌閣登高聯會的。
由此可見,本由儒家創建的崇德樓,後供奉了道都神祗文昌帝君,演變成為文昌閣,最終由釋家入駐管理,並附建文殊禪院,而且一直是皋民祭祀祈禱、文人吟詩作賦的場所,此間,道家敬神,釋家唸佛,儒家作文,三教融合,相得益彰,顯現一派和諧景象。
如皋文昌閣於1938年毀於日寇炮火。進入21世紀,如皋市政府決定恢復文昌閣,新閣於2003年5月竣工,矗立於城河之濱,與千年古剎定慧寺隔路相望,互相映襯,使古城錦上添花。人們登樓俯視,城河碧波盪漾,遊艇來往;河邊楊柳依依,百花爭豔;入夜燈光倒影,如龍戲水;花前柳下,行人漫步,心曠神怡。 [3] 

文昌閣保護現況

文昌閣現狀
文昌閣現狀(2張)
根據東大街片區深度開發利用領導組要求,決定對文昌閣進行重新包裝出新,目標打造成展示如皋歷史文化的窗口。一、二樓用作旅遊文化商品及紅木雕刻、古玩、字畫展銷和如皋文化交流促進活動場所;三樓展示如皋歷史文化、如皋特色物品或非遺物品、古代文人詠文昌閣的詩詞等;四樓供奉文昌帝君像,介紹如皋歷代名人及其事蹟,以及文昌帝君的傳説、歷代祭祀文昌帝君的情況、文昌閣重修記等,供遊客、市民欣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