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閣

(湖北省孝感市文昌閣)

鎖定
文昌閣是湖北省孝感市的標誌性建築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江南北與黃鶴樓遙相呼應,享有“南樓北閣”的美稱,具有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藴和人文價值。巍然聳立於澴水之濱的文昌閣,在歷史上曾三次被毀後三次重建。第三次毀於咸豐五年(1855年),後於光緒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縣蔡炳榮主持,重建於孝感城東郭家潭。民國二十三(1934年),時任孝感縣長的歐陽洪烈曾主持加固維修。文革中,因白蚊之患,瀕臨倒塌,1977年終被拆除。 [2] 
2021年,為提振孝感文脈,孝感市委市政府順應羣眾呼聲,決定復建文昌閣。 [1] 
中文名
文昌閣 [2] 
地理位置
孝感市孝南區南門橋180米 [4] 
所處時代
明代 [1] 
佔地面積
3752.58 m² [3] 

文昌閣歷史沿革

文昌閣曾是孝感的標誌性建築。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時任孝感知縣的彭同魁為使當地人文薈萃、賢才輩出,在孝感小東門外豎立起高閣一座,閣頂置一文筆峯,得名文昌閣。 [1] 
文昌閣及其附屬建築物共佔地約30餘畝,閣高約35米,一共五層,上面裝有一寶頂。屋面皆由紅、黃、綠三色琉璃瓦所覆蓋,四周有金鰲飛檐,紫銅風鈴。 [1] 
據地方誌記載,聳立在澴河之濱的文昌閣,曾被人們當作祭祀祈福的“大廟”,也是過往船隻及行人的引航燈。據説,在沒有高樓大廈的年代,一過武漢吳家山,雄偉的文昌閣便遙遙可見。 [1] 
説來也巧,文昌閣建成之前,孝感史上入京登皇榜者僅有13人,且大多事蹟平平。文昌閣建成當年,孝感人傅崛興、程少宰、沈接武一舉考中進士,傅崛興為大司農,程少宰為太子少保。之後,在明一朝,孝感又有15人得中進士。 [1] 
1643年,李自成起義軍佔領孝感,將文昌閣損毀。 [1] 
清初,户部侍郎嚴正矩告病回到故鄉孝感,傾其家產,耗資白銀1090兩,在原址重修文昌閣,並題寫《重修文昌閣記》。後毀於咸豐五年(1855年)。 [1] 
光緒二年(1876年),孝感知縣蔡炳榮重建文昌閣於城東郭家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孝感縣長歐陽洪烈加固維修。 [1] 
1977年,因白蟻為患,文昌閣倒塌被完全拆除。 [1] 
長期以來,文昌閣在荊楚大地享有盛譽,據孝感縣誌記載,文昌閣建成以來與黃鶴樓遙相呼應,在民間曾享有“南樓北閣”的盛譽。孝感市原史志辦總編輯饒嵩喬在《文昌閣賦》中寫道:“(文昌閣)古匹黃鶴危樓,曾瞰荊襄佳地。南樓北閣,名彰史籍;城魂鄉魄,形瑰楚域。” [1] 
文昌閣也是孝感早期教育的搖籃。1904年創辦的工業預備學堂,1936年舉辦的私立啓澴中學,1940年開辦的縣立中學,以及1950年開辦的孝感軍分區文化幹部學校,皆以文昌閣為校址。國畫家湯文選、羅超雲、孫楚勳等都在文昌閣裏所辦的學校學習過。新中國成立後,孝感地區財貿學校也在文昌閣開辦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今的文昌閣舊址,是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的所在地。 [1] 
如今的文昌閣舊址,是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的所在地,該校許多退休教師見過它最後的樣子。當時的文昌閣無人打理,年久失修,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及至被拆除,樓閣不再,但舊址上文運一直昌盛。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湧現了全國道德模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譚之平,十八大黨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閆文靜,以及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魏迪仁、“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杜芳芳、“中國好人”左德漢、全國大學生創業之星王海巍等先進典型,形成了道德羣星和創業羣星現象。 [1] 

文昌閣重建情況

隨着老澴河綜合治理工程順利推進,為提振孝感文脈,孝感市委市政府順應羣眾呼聲決定復建文昌閣。市委、市政府對文昌閣新建工程高度重視,反覆實地勘探,多次專題研究,審慎科學決策,廣泛徵求意見,經過溯源、選址等大量前期工作,最終決定將文昌閣地址定在南門橋以西,“文旅小鎮”區域內。 [3-4] 
新建的文昌閣以清代文昌閣為藍本,進行適當擴建,主體建築佔地2331.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752.58平方米(含負一層建築),淨高39.39米,樓高5層,立意為“澴上文樞”,每層增設外挑的景觀環廊,並保留宋代閣樓飛檐翹角的玲瓏曲線。其中文昌閣月台廣場分為兩層,每層分別設置4個出入口,在每個出入口分別雕刻孝感八大景,力求體現孝感的歷史文化與發展史,形態與色彩總體端莊明快,既飽含重振文風的寓意,又彰顯文旅產品的時代氣息。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