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閣

(貴州省鐘山區文昌閣)

鎖定
文昌閣位於貴州省鐘山區,俗稱觀音閣,時間確切年代待考,文昌閣建築羣,集釋、道於一地,系一處具有綜合代表性寺廟建築。毀於1958年,尚存部分於1988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文昌閣
館藏地點
貴州省鐘山區
佔地面積
2900 m²
保護級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歷史沿革

俗稱觀音閣。位於文昌閣位於貴州省鐘山區老城北端一小石山上,坐北朝南,略偏西。始建確切年代待考,至遲在清嘉慶初年。文昌閣為一處古寺廟建築羣總稱,包括山門、魁星樓、文昌宮、韋馱亭、文昌閣、東西配殿等。東西寬48米,南北長60米,佔地面積2900平方米。

文昌閣現狀

其中,文昌閣系水城尚保存較完好之一處寺廟餘部,尚存文昌閣及東西配殿,而山門、魁星樓、主持房、韋馱亭等已不存。文昌閣自50年代以來,曾用作單位宿舍而折修改裝。繼而毀於1958年。
據老人回憶,文昌閣坐落之小山上,長滿松柏、皂角、冬青、竹子及花草,文昌閣掩蔭於高大樹木之下,清淨幽雅。每當夜幕降臨,千百隻白鶴、鷺鷥棲息於樹上,倍添生機。今樹木絕大部分已伐。
尚存之文昌閣,佔地面積21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4米,明間面闊4.6米,一進9米,次間面闊4.1米,一進9米,梢間面闊4.1米,二進9米;通高9.3米。單檐歇山頂,穿鬥抬梁混合構架,磚石砌築四壁,蓋青筒瓦。除筒瓦有部分換蓋外,木構架、板壁、牆壁、滴水等,均系清代遺物。
東西配殿各為面闊三間,8.7米,一進6.5米,通高5.6米.為單檐硬山,穿鬥式,磚木結構,蓋小青瓦,佔地面積各為56平方米。
文昌閣為此建築羣中主要建築之一,為三層三檐六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蓋青筒瓦。底層直徑約4米,中上兩層高約3.6米,屋頂高約2.1米,通高約13米。底層有6道隔扇,隔扇上段以透雕手法雕有象徵吉祥之飛禽走獸圖案,裙板上為花草浮雕,垂脊上塑有仙人走獸,翼角均繫有鐵鈴。底層門楣掛一橫匾,鐫貼金正書“慈航普渡”大字。中層檐下掛一橫匾,鐫貼金正書“星垣書桓”大字。清道光三十年(1850),於上層檐下懸一橫匾,鐫貼金正書“人文蔚起”四字。
門前左右座有石獅一對,天井中央置一化錢爐,重約500公斤,鑄造較精細。

文昌閣文物保護

文昌閣建築羣,集釋、道於一地,系一處具有綜合代表性寺廟建築,對研究清代水城各種宗教文化和建築有較高參考價值,1988年6月3日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