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蛟洋文昌閣

鎖定
文昌閣座落於福建省上杭縣蛟洋鄉蛟洋村,寶塔式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歷13年建成,通高21.33米。 [1] 
1929年7月20—29日,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文昌閣召開,大會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以及關於土地、蘇維埃政權、婦女、共青團等問題決議案,制定了“堅決的領導羣眾,為實現閩西工農政權的割據而奮鬥”的閩西土地革命總路線。 [1] 
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文昌閣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佈蛟洋文昌閣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蛟洋文昌閣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上杭縣 [3] 
佔地面積
1500 m² [2]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建立歷時
13年
始建時間
1741年
結    構
懸臂樑 [3] 

蛟洋文昌閣建築結構

蛟洋文昌閣,磚木結構、寶塔式古建築,塔高26.9米,主閣外觀六層、內四層,為中國罕見的“懸臂樑”結構。文昌閣總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旁側輔建有天后宮和五穀宮。 [3] 
一至三層分別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頂層為傘狀懸柱結構。據説,蛟洋自從建了文昌閣後,果然文運亨通,才士輩出。每年三月初三,全鄉文人紳士都紛紛集會於此高閣,"稱觴祝遐",以為“省身克己之助”。

蛟洋文昌閣發展歷史

蛟洋文昌閣
蛟洋文昌閣(6張)
辛亥革命後,文昌閣改辦為學校——廣智小學,鄧子恢等人就曾任教於此,開展革命活動。
1928年春,參與領導福建後田暴動的鄧子恢來到蛟洋,在文昌閣裏舉辦平民夜校,播撒革命種子。時值春荒,當地青年才俊、共產黨員傅柏翠一方面説服身為地主的父親帶頭減租,一方面組建了農民自衞軍給農會撐腰,開展抗繳苛捐雜税等鬥爭。 [2] 
1928年6月25日,蛟洋文昌閣前紅旗招展。農民自衞軍在此集結後開赴黃泥崗,迎擊前來鎮壓農民運動的敵軍。一番激戰後,武器裝備完全處於劣勢的蛟洋農軍被迫撤進深山老林,繼續堅持遊擊鬥爭。他們神出鬼沒,給蛟洋駐敵痛擊,後來迫使駐敵狼狽退出蛟洋。凱旋的蛟洋農軍再一次集結在文昌閣前,被組編為紅軍第55團。 [2] 
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審議並通過了有關土地政策、蘇維埃政權等決議案,選舉產生了新的閩西特委,對加強閩西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鞏固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有着重大意義。 [2]  會後,參加中共閩西一大的代表們,意氣風發地走出文昌閣,遵照大會上提出的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基本方針,在工作中大顯身手。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在閩西大地。 [2]  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武裝鬥爭"、"抽肥補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現出一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