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帝君

(中國民間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鎖定
文昌即文昌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 [1] 
周朝張仲,在漢朝為張良,在晉朝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後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愛民如子,受到了學者的廣泛尊崇。 [3-4] 
中文名
文昌帝君
屬    性
祿位之神

文昌帝君源流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祇。文昌封為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
文昌帝君神像 文昌帝君神像
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於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

文昌帝君事蹟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時的《文昌孝經》認為孝乃萬善之源;萬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護人家的兒女。

文昌帝君故鄉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據《華陽國志》記述推算,秦漢時期,梓潼山上就已建造了祭祀樹神、蛇神、雷神的“善板祠”,以後稱惡子祠或亞子祠。 [6]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裏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説。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文昌帝君迎神活動

文昌出巡,又叫“迎神會”“迎梓潼”,俗稱 “接神”,同春秋祭典一樣是文昌崇拜的重要內容。是隨着文昌帝君信仰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 [6] 
每到農曆正月十二凌晨,縣城內及周邊居民都早起沐浴更衣,城內居民遍設迎神香案於自家門前,香案桌上系以紅色繡花綢緞,放置香爐,左右置以蠟台,點以紅燭;門首懸掛大紅宮燈,門前放置新鮮嫩柏椏枝,用乾柴引燃燻放煙霧。 [6] 
至晨七時左右,即由城內遣派一名年輕士紳,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背背印盒,前胸掛如意,跨上駿馬,經縣城至上山官道,飛奔直上七曲山大廟,按預定程序與山上會首諸人接洽,恭請文昌帝君乘神轎起駕。上午九時左右,梓潼知縣率領僚屬士紳等,用飾以紅色呢緞的大轎,抬上主管縣城陰曹地府及神鬼之事的梓潼城隍神像,在鞭炮樂奏聲中,來到縣城北接官廳口,恭迎文昌帝君神轎到來。聖父、聖母、文昌和城隍四乘大轎,轎前由4個扮成宮女模樣的年輕姑娘,手提香爐,內燃檀香,香氣四溢;轎後,由2名扮成宮女模樣姑娘執掌用孔雀、金雞等羽毛製成,上面綴以珠翠等飾物的日月扇。每乘大轎後均有3個樂棚,有絲竹管絃組成的細樂隊,多由各善堂佛學社的人組成;還有鑼鼓和鈸鑔打擊樂器組成的粗樂隊,多由劇團樂隊和玩友組成。鑼鼓喧天,吹打彈奏,在悠揚的樂聲中徐徐前進。轎隊經過城中每家人户門前時,户主即率領全家人等焚香點燭、鳴炮叩首。浩蕩的人羣游完全城後,文昌神像就駐入縣城文廟東側的文昌行宮。 [6]  在中國的許多道觀中都供奉着文昌帝君,道教對這位神仙的接納是在公元6世紀左右。文昌帝君不停地轉世,為民造福,負責人們的學習和考試。14世紀以後,中國的許多學校裏都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誕辰為農曆二月初三。在清朝時,每逢帝君誕辰,皇帝都要派人祝賀。從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雖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5] 
文昌迎神會當天,文昌行宮的萬年台(戲樓)就開鑼唱戲酬神,劇目有川劇《羣仙會》等,向文昌帝君等敬賀新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過大年,縣城熱鬧異常。白天,歇駕於文昌行宮的瘟祖神像。要由數十個年輕人抬上,在鑼鼓聲中的人流裏巡遊全城各街巷,意為驅除邪惡瘟疫。入夜,有青、黃火龍出動,增添節日熱鬧氣氛。至新年正月十八日一早,縣衙官吏和會首執事們以及信眾,齊集縣城文昌行宮,由事先安排好的儀仗隊開道,恭送文昌帝君返回七曲山文昌宮祖庭。此種梓潼文昌出巡民俗文化活動至1950年廢止。 [6] 
1979年起,七曲山大廟文昌宮對外開放,恢復了七曲山傳統廟會 [6] 

文昌帝君寶誥

文昌帝君,又稱更生永命天尊、梓潼帝君、雷應帝君、七曲靈應天尊、保德宏仁大帝、寶光純一天尊,全稱“九天定元保生扶教開化主宰長樂永佑靈應大帝”。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志心皈命禮。不驕帝境。玉真慶宮。現九十八化之行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飛鸞開化於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不驕不樂,職盡乎天地水官。功德難量。威靈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弘仁大帝。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文昌帝君經典

文昌帝君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與梓潼帝君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際上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2] 
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與文昌帝君張亞子相關的道書有:《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元始天尊説梓潼帝君應驗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二冊)、《元始天尊説梓潼帝君本願經》(同前,二經同卷)、《清河內傳》一卷(《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同前)。
道藏輯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傳》、《文帝化書》(即《正統道藏》之《梓潼帝君化書》)。星集九收錄:《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帝陰無文注》、《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説注生延嗣妙應真經》。
藏外道書》第四冊收錄者有:《文昌帝君本傳》(錄自《道藏輯要》)、《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説注生延嗣妙應真經》(錄自《道藏輯要》)、《文帝孝經》(錄自《道藏輯要》)、《文昌心懺》、《文昌大洞仙經註釋》、《文昌大洞仙經》、《文昌大洞經》、《大洞經示讀》、《文昌大洞治瘟寶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第十二冊收錄《文昌帝君陰騭文注》、《焦無十則註解》。《藏外道書》第十五冊收錄《文昌正朝全集》。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陰騭文

【原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各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拜佛唸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啓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飢,賑濟鄰朋。鬥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道觀。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