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代善

鎖定
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又譯歹善 [1]  清朝初年宗室、開國元勳。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元妃佟佳·哈哈納扎青 [2] 
代善從少年時代就隨父征戰女真各部,因功成為貝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代善在烏碣巖之戰中大破烏拉部,獲賜“古英巴圖魯”之號。六年後又隨父滅烏拉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代善掌正紅、鑲紅二旗,身居太子之位。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代善成為和碩貝勒,按年齡順序排在四大貝勒之首。其後在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葉赫城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天命五年(1620年),以其子碩託離家出走為契機,惹怒努爾哈赤,被廢黜太子之位,其所掌鑲紅旗亦由兒子嶽託掌握,只領正紅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逝世,代善推舉弟弟皇太極繼承汗位,自己仍作為四大貝勒之一主持國政。天聰九年(1635年),被皇太極批評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次年,皇太極又斥責代善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此後代善賦閒在家,不問朝政。崇德八年(1643年),參與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交出其妄議大統的兒子碩託與孫子阿達禮。後隨清軍入關,順治五年(1648年)死於北京,諡號為 [2-3] 
儘管代善無緣君位,其家族卻是努爾哈赤諸子中最顯赫的一支,在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佔了三個(禮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4] 
概述圖來源 [4] 
全    名
愛新覺羅·代善
別    名
歹善
貴盈哥(朝鮮對其號“古英”的音譯,另有貴盈介、貴永介等變體)
諡    號
封    號
古英巴圖魯→和碩禮親王
愛新覺羅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建州左衞
出生日期
1583年8月19日(明萬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
逝世日期
1648年11月25日(清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逝世地
北京
安葬地
北京西郊香山門頭村
主要成就
烏碣巖之戰大破烏拉
薩爾滸之戰大破明軍
克葉赫西城
先後擁立皇太極、福臨登基

愛新覺羅·代善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代善早年征戰

努爾哈赤起兵那年的七月三日(1583年8月19日),其妻佟佳·哈哈納扎青生下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取名代善。 [6]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爾哈赤滅哈達部 [7]  ,代善參與此役,論功被封為貝勒。 [8]  此後,代善被編入叔父舒爾哈齊所統之第三固山(旗)下,持敕書四十道(意味着與明朝貿易的特權),與努爾哈赤所持敕書數量相同,而舒爾哈齊僅持敕書二十五道。 [9] 
褚英、代善兄弟大破烏拉 褚英、代善兄弟大破烏拉 [12]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東海女真瓦爾喀部斐優城主策穆特黑不堪烏拉部欺壓,派人歸順努爾哈赤,並準備攜部來投。努爾哈赤派舒爾哈齊和自己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帶領費英東扈爾漢率兵前往迎接。他們出發以後的一天夜裏,陰雲密佈,忽見軍旗上有白光一閃,用手去摸,並沒有什麼,再把旗豎起來,卻又有白光閃耀。舒爾哈齊認為是凶兆,想要撤回,但褚英和代善堅決反對,説如果撤回,努爾哈赤就不會再用他們了。於是建州大軍繼續前進,抵達斐優城,接走五百户瓦爾喀人,令費英東和扈爾漢領三百士兵護送他們先行。布佔泰得知消息後,就派大將博克多率兵一萬在圖們江南岸朝鮮鍾城的烏碣巖進行堵截,隨後,舒爾哈齊、褚英、代善率軍趕來,其中褚英、代善策馬向前,以布佔泰曾在古勒山之戰被俘等事激勵軍心,鼓舞大家有必勝的決心。三月二十日,兩軍交戰,褚英、代善兄弟各領兵五百衝上山廝殺,烏拉兵大敗,折損三千人,主將博克多被代善所斬。努爾哈赤聞訊大喜,賜褚英“阿爾哈圖圖門”之號,賜代善“古英巴圖魯”(“古英”為蒙古語中漢語藉詞“國王”之音變 [10]  ,朝鮮因而音譯為“貴盈哥”“貴永介”等來稱呼代善,“巴圖魯”為“勇士”之意)之號。 [11]  [12-13]  九月,代善隨努爾哈赤滅輝發部 [8]  [14]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舒爾哈齊因謀叛而被囚禁,其一半屬民被努爾哈赤分給代善,代善便單獨領一旗(即紅旗)。 [9]  他與褚英各被分配國人五千家、牧羣八百,銀萬兩,敕書八十道,遠超他們的弟弟,執掌建州女真政務。 [15]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代善隨努爾哈赤出征烏拉部,努爾哈赤見烏拉部有三萬人,有些猶豫,代善與阿敏等一起説服努爾哈赤勇於迎戰,最終擊滅烏拉部。 [16]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已遭禁錮的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代善被努爾哈赤定為繼承人,即“太子”。 [17]  努爾哈赤還立下遺囑,指示在他死後將遺孀和幼子留給代善照顧。 [18]  同年,努爾哈赤正式創立八旗,努爾哈赤領正黃、鑲黃二旗,代善領正紅、鑲紅二旗,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杜度各領一旗,由此可見代善在建州女真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3]  [19] 

愛新覺羅·代善佐父創業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並立四大和碩貝勒,代善以齒序為大貝勒。 [8] 
薩爾滸之戰形勢圖 薩爾滸之戰形勢圖 [74]
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攻明,率兩萬人進攻撫順。途中遇到大雨,努爾哈赤有意退兵,代善卻力勸:“我們與明國和好很久,只因明國無道,所以興兵討伐,如今到了他的境內卻撤回,我們是要繼續跟明國和好,還是互相為仇呢?我們軍隊到了很遠的地方,還能隱瞞嗎?雖然下雨,我們的軍士都帶了雨衣,所用弓箭也有備雨之具,何必怕打濕呢?而且下這場雨是讓明人產生懈怠之心,讓我出其不意進軍,這場雨有利於我們,不利於他們啊!”努爾哈赤聽從其言,奇襲旅順,果然取勝。 [20]  其後代善得知明朝總兵張承蔭等率萬人來追,準備同四貝勒皇太極一起迎戰,努爾哈赤認為沒有必要,代善以“我兵默默而回,彼必以我為怯不敢戰也”來説服努爾哈赤,最終在明軍撤回時追擊,取得勝利,張承蔭等被殺,明軍僅三百人逃脱。 [21] 
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明朝發動四路大軍進剿努爾哈赤。代善率軍先迎戰孤軍深入的杜松所率的西路明軍,當時西路明軍有兩萬駐紮在薩爾滸山,而杜松本人則率一萬明軍前進到吉林崖,攻打界凡城,代善計劃讓右翼四旗攻吉林崖,另外四旗監視薩爾滸山,但努爾哈赤調整了他的計劃,先集中六旗殲滅薩爾滸山的明軍,再會合八旗攻擊吉林崖的明軍,在代善的指揮下,後金軍大勝,斬杜松等明將。其後又在尚間崖和斐芬山同馬林所率的北路明軍鏖戰,將其擊潰,擊殺明將潘宗顏等。最後,他與皇太極在阿布達裏岡迎戰劉綎所率的東路明軍,大獲全勝,接着在瓦爾喀什之野與阿敏會合,再敗明軍,斬劉綎等,隨後又在富察之野擊敗朝鮮軍,收降姜弘立 [22]  在整個薩爾滸之戰中,代善始終居於副統帥的地位,提出重要的制勝之策,為後金的勝利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3]  同年,代善又隨努爾哈赤破鐵嶺,擊敗並擒獲來援明朝的蒙古內喀爾喀台吉宰賽等人,滅葉赫部 [23] 

愛新覺羅·代善被廢太子

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因代善偏愛繼妻納喇氏、虐待元配李佳氏所生之子,導致碩託離家出走,以致傳聞其叛逃明朝,代善五、六次請求努爾哈赤説:若聽從繼妻之言,虐待碩託,子是父非,則殺妻,如碩託真有叛逃等悖逆舉動,就將碩託交給他處死。因查無實據,努爾哈赤放過碩託,接着,他調查嶽託、碩託領有的諸申,知道兩人所屬部眾比其他異母之弟更差,令和濟爾哈朗的諸申交換。努爾哈赤質問代善給碩託的諸申名稱,代善不正面回答這一問題,反而説碩託與自己之妾通姦,有喀勒珠為證。努爾哈赤斥責代善偏聽繼妻而將次劣的部眾給與前妻之子。代善不服,經過審問,喀勒珠承認誣陷碩託。努爾哈赤再次痛斥代善偏聽繼妻、虐待兒子,並宣佈:“欲全殺親子、諸弟之人,哪有資格當一國之君,執掌大政!”“先前襲父之國,故曾立為太子,現廢除太子,將其專主之僚友、部眾,盡行奪取。”又凌遲喀勒珠。九月二十八日,代善親手殺了繼妻納喇氏,向努爾哈赤請罪。努爾哈赤便令代善與諸貝勒分頭立誓,初步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體制(有觀點認為代善此前與大妃阿巴亥關係曖昧以及奪兒子嶽託居所也是令努爾哈赤對他失望的因素,參見軼事典故目錄)。 [17] 
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分月值佐理事 [24]  ,代善的地位正式淪落到與其他三大貝勒平級。三月,代善從努爾哈赤徵明,攻佔瀋陽、遼陽。 [25]  七月,明將毛文龍奇襲鎮江堡,努爾哈赤為了應對沿海局勢,命皇太極和阿敏遷鎮江居民於內地,代善遷金州居民於復州 [26]  當時,努爾哈赤問其從弟阿敦:“諸子之中誰可以代我者?”阿敦再三推辭後,才回答:“智勇俱全,人皆稱道者可。”暗指皇太極。儘管被廢了太子之位,代善並不甘心,在聽説這番對話後深恨皇太極,據説皇太極也“潛懷弒兄之計”,欲除掉代善這個妨礙自己登上汗位的絆腳石。不久,阿敦又對代善説皇太極、莽古爾泰和阿濟格都想陷害代善,提醒代善做好防備,於是代善向努爾哈赤哭訴,努爾哈赤招詢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三人矢口否認。 [19]  努爾哈赤遂於九月十八日宣佈阿敦挑撥離間、損害國政之罪,判處監禁。 [27]  經過這起風波後,努爾哈赤在翌年決定不再立接班人,下一任汗由八和碩貝勒共同選出。在整個天命後期,代善並沒有特別出彩的活動,證明其地位的下降。 [2]  其所領鑲紅旗也被分給長子嶽託,自己只領正紅旗。 [28] 

愛新覺羅·代善擁戴四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汗位空缺了近二十日。按其生前規定,應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嗣君。當時最具備條件的是代善和皇太極,雙方相持不下,這點也為明朝所知。 [29]  在五年前的阿敦事件中,代善對皇太極處於對立狀態,幾乎水火不容。但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的長子嶽託、三子薩哈璘向代善建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悦服,當速繼大位。”於是在諸貝勒大臣會議上,代善首先提議皇太極,其他貝勒也一致贊成,皇太極遂即位為汗,仍與其他三大貝勒並坐。 [30]  代善也再度活躍,當年十月就掛帥出征蒙古扎魯特部,殺貝勒鄂爾寨圖,生擒貝勒巴克等十四人。 [31]  十一月四日,代善凱旋迴師,皇太極親自帶領諸貝勒大臣到鐵嶺樊河迎接。 [32]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代善隨皇太極出征錦州寧遠。當皇太極要迎戰出寧遠的明軍滿桂部隊時,代善與其他兩大貝勒極力反對,皇太極則為了雪父敗之恥而執意交戰,後金損失不小,被迫撤軍。 [33]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西征,途中決定攻明。二十日,當行至喀喇沁的青城時,代善與莽古爾泰以過於冒險為由反對攻明,代善之子嶽託帶頭諸貝勒、大臣支持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才被迫服從。 [34]  隨後代善緊跟皇太極,一路進至北京城下,於德勝門外擊敗滿桂所率明軍。又克良鄉、敗明軍於永定門外、擊敗明朝援軍、殺明侍郎劉之綸,取得不少戰果,於二月隨皇太極出塞返回瀋陽。 [2] 
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代善隨皇太極參與大淩河之戰,取得勝利。在此過程中,莽古爾泰於皇太極面前出言不遜,甚至露出刀刃,凱旋瀋陽後不久,莽古爾泰被褫奪和碩貝勒之位,皇太極亦借禮部參政李伯龍奏請之機,提出來年元旦朝賀的並坐問題,代善順勢發言:“我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上並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後,上南面居中坐,我與莽古爾泰侍坐於側。”眾貝勒皆同意。 [35]  翌年元旦朝賀,皇太極就南面獨坐,專門在右側設一橫着的座位,讓代善坐,成為定製。皇太極由此正式確立了大汗權威,而代善也維持了高於其他貝勒的特殊地位。 [36-37]  其後兩年間,代善隨皇太極西征察哈爾部 [38]  ,併入塞掠奪明朝山西。 [8] 

愛新覺羅·代善屢遭敲打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所藏的代善畫像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所藏的代善畫像 [5]
代善雖然表面上順從皇太極,但由於權力衝突,兄弟關係逐漸不睦。皇太極曾對薩哈璘説:“吾與汝父反目,汝父為兄,吾焉能説之?凡爾父惡逆之行,汝倘有所知,當須強諫之。”但兄弟關係並未改善。天聰九年(1635年)七月,察哈爾部林丹汗遺孀歸順後金,皇太極讓代善娶林丹汗大福晉娜木鐘,代善拒絕道:’此福晉雖為大福晉,然無財帛牲畜,我焉能養之?俟察哈爾汗另一大福晉蘇泰太后至,我欲娶之。”皇太極則説蘇泰已經議定給剛喪愛妻的濟爾哈朗,無法食言,接着數次派人勸代善娶娜木鐘,代善最終也沒有娶她,娜木鐘便成為皇太極的妃子(懿靖大貴妃)。九月,皇太極將林丹汗另一遺孀伯奇福晉賜給豪格,而皇太極的姐姐莽古濟的女兒本是豪格之妻,莽古濟為之不平。當她路過代善營前,代善讓妻子請她入內,設宴款待,贈送財物,並派馬送她回去。此事被皇太極知道,大發雷霆。二十五日,皇太極召開諸貝勒大臣會議,數落代善所謂種種罪狀:“古往今來,無論強大的君主,幼小的君主,擁戴為君的,都是君主。既為君主,就要一統制令,怎能不分輕重?而今,正紅旗貝勒(代善)等輕視君主之處太多。大貝勒以前隨我征伐明國,違背眾貝勒意願欲中途回軍。出征察哈爾時,又固執欲回。此外,賞罰不公,偏袒本旗。我喜歡的人,他討厭,我厭惡的人,他喜歡,這不是離間相互關係嗎?”並命諸貝勒、大臣議代善罪。他們議出代善四條罪狀(隨徵察哈爾時三次奏請還軍;在多爾袞出征察哈爾期間不願與皇太極同行探聽消息;宴請與皇太極有隙的莽古濟;包庇擅到哈達、葉赫山上離圍獵的索諾木杜稜),擬革去大貝勒名號,削除和碩貝勒職,剝奪十牛錄所屬人口,罰雕鞍馬十匹、甲冑十副、銀萬兩,皇太極只罰銀、馬、甲冑。這是代善第一次受到皇太極敲打。同年底,皇太極令諸貝勒各自發誓修身,隨後又説:“大貝勒老矣,只有數年之生,令其停寫誓言。”代善堅持要寫,於是寫下了效忠皇太極的誓言。 [39]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五日,代善帶領眾貝勒大臣向皇太極勸進 [40]  四月十一日,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元崇德,建國號大清。四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冊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 [41]  十二月,代善隨皇太極出征朝鮮。 [42]  崇德二年(1637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朝鮮凱旋的皇太極命追論徵朝鮮時諸王大臣違犯軍紀之過。法司給代善定了六條罪:一、違令多收十二名侍衞;二、誣稱系吏部車爾格令其多收;三、明知多收侍衞而説不知;四、以戴翎侍衞充當使令下役;五、違制在朝鮮王京養馬;六、妄遣家丁私往造船處。擬議革禮親王爵,罰銀一千兩,馬匹人丁入官。結果代善與其他犯法的諸王一同被皇太極赦免。 [43]  七月五日,皇太極又説自己“於和碩禮親王極加敬愛,乃竟不仰體朕意,事多錯謬”,對此極為遺憾,然後舉出自己在行獵期間宣諭不得亂行後代善以亂行為由無端鞭打自己的兒子瓦克達、然後徒步從泥濘中返回以及代善作為一旗之主親自牽馬、帶坐墊而不攜侍從來見自己這些過於卑微的舉動,認為是在變相表達對自己的不滿,最後告誡代善“夫所行不義,雖盡恭致敬,朕亦不喜,必須正身行義、優禮僚友、撫育降人、善治器械以相輔佐,朕始嘉賴焉”。 [44]  七月七日,又同意處死代善屬下户部參政恩克。 [45]  總之,從朝鮮回來後的代善第二次受到皇太極敲打。
崇德三年(1638年)二月,皇太極親征喀爾喀,代善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留守盛京,並監築遼陽都爾鼻城。 [46]  此後清軍出征,代善不再從徵,都留守盛京。皇太極徵喀爾喀返回途中,代善部下的覺善曾挖苦“何不將御馬用轎抬去”,受到檢舉。主管刑部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不僅要求處死覺善,還請求革除禮親王爵,沒收所屬人員,不過皇太極都予以赦免。 [47]  年底,代善自我檢舉“失誤朝賀”之罪,接受審理後,皇太極赦免其罪。 [48] 

愛新覺羅·代善晚年風波

崇德四年(1639年)四月,代善聽説兩個兒子嶽託、瑪瞻都在入塞掠明時死去,極為悲痛,以致跌下馬。 [71]  十一月二十八日,代善騎在馬上射獐子,突然馬匹跌倒,導致代善腳部受傷,皇太極策馬至前,下馬親為代善包紮,並用金盃賜酒,飲畢嘆道:”朕以兄長年高,不可馳馬,兄長奈何不自愛?“然後流下眼淚。皇太極隨即下令結束打獵,返回盛京途中,命代善乘轎緩行,日行十五或二十里。 [49]  儘管皇太極對代善有這種温情脈脈的舉動,也改變不了代善在崇德後期“常時朝政老不預知”的失勢狀態。 [50]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病逝,因未立儲君,引發諸王爭位的局面。八月十四日,在代善主持下,諸王舉行會議,兩黃旗“張弓挾矢,環立宮殿”,要求立皇太極之子,代善首先提議豪格,豪格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為由推辭。其後諸王議論紛紛,阿濟格、多鐸要求其同母兄弟多爾袞即位,多爾袞不敢答應,多鐸又提出立自己或立代善。代善説:“‘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遂起坐離開會場。最終,濟爾哈朗、多爾袞等決定立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即順治帝),代善牽頭諸王、大臣誓告天地,效忠新君。不過,這個折中方案並未服眾。八月十五日,代善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對代善説:“今立稚兒,國事可知,不可不速為處置。”代善斥責他們説:“既立誓天,何出此言?更勿生他意!”十六日,他們又來對代善説:“眾已定議立睿親王矣,王何默默?”代善怒斥他們説:“何為再發妄言?禍必立至,任汝所為!”隨後代善就向多爾袞告發了碩託、阿達禮的言行,導致他們被處死。 [50-52] 
順治年間,代善雖然受到無需對皇帝跪拜的禮遇 [53]  ,但依然在政治上被邊緣化。他隨清軍入關,並住進了明朝外戚周奎的舊第(禮王府)。 [72]  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11月25日),代善薨逝,終年六十六歲。 [54]  當年新規定親王喪給銀五千兩,攝政王多爾袞以代善功高,破例給一萬兩。康熙十年(1671年),追諡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 [8]  [55] 

愛新覺羅·代善主要影響

代善的影響力貫穿清入關前的時期,尤其以天命前期最為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軍事方面:代善一生與後金的主要敵人——海西女真(哈達、烏拉、輝發、葉赫)、明朝、蒙古(內喀爾喀、察哈爾)、朝鮮等都交過手。在被廢太子以前,他參與了滅哈達之戰、烏碣巖之戰、滅輝發之戰、烏拉城之戰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葉赫城之戰等軍事行動,為女真的統一和後金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他被廢太子後,地位降低,但仍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參與遼瀋之戰、徵扎魯特、寧錦之戰己巳之變大淩河之戰、徵察哈爾、侵擾宣大、丙子之役等軍事行動、其中,徵扎魯特為代善唯一作為主帥出征的戰役。 [2] 
  • 政治方面:代善在政治方面一向以大局為重,在後金(清)兩次汗(皇)位更迭的過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親屬。努爾哈赤死後,他不計前嫌,帶頭請弟弟皇太極登上汗位;皇太極死後,他又主動避位,並舉報了反對立福臨為帝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代善的舉動對於穩定滿族在關外的統治、最終入關統一中國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56]  明朝文人夏允彝和朝鮮使臣金宗一就通過代善讓賢之舉預判清朝的興旺乃至一統天下。 [37]  [57] 
  • 外交方面:天命年間,以皇太極為首的貝勒、大臣主張攻打曾派兵助明攻擊後金的東鄰朝鮮,代善明確反對,認為後金“四面受敵,仇怨甚多,則大非自保之理”,因此建議與朝鮮修好。 [58]  努爾哈赤也感到“敵國之多,非我所利”,採納代善的意見。 [19]  因此終努爾哈赤之世,後金儘管未能同朝鮮修好締盟,但也沒有直接攻打朝鮮,與朝鮮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關係。

愛新覺羅·代善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代善生前評價

  • 後金史官:大貝勒原本不恤養部眾而貪得無厭,不知行義。 [39] 
  • 李民寏:奴酋死之後,則貴盈哥(代善)必代其父,胡中皆稱其寬柔能得眾心雲……其威暴桀驁之勢,必不及於奴酋矣。 [59] 
  • 鄭忠信:貴盈哥特尋常一庸夫。 [19] 

愛新覺羅·代善身後評價(清)

  • 鄭虎文:性忠果,英勇過人。 [60] 
  • 鄂爾泰等:生而英毅,智勇過人。 [8] 
  • 玄燁:爾和碩禮親王代善,乃太祖高皇帝次子,太宗文皇帝兄也。忠純天挺,端格性生,秉志精減,夙懷英毅。當太祖高皇帝草昧經綸之時,以本支之親,膺心膂之任,披堅執鋭,不避矢石,捐軀裹創,戮力疆場。如徵哈達、平輝發、定葉赫等國,王親率將士,多所斬獲,及攻烏喇國,王陣斬兵主貝勒博克多,大破其軍,嘉乃丕績,因賜名古英巴圖魯。嗣克開原,下鐵嶺,取遼東,肇基立業之隆。王或以智取,或以戰勝,多著奇勳。太祖高皇帝初登大寶,分封四和碩,四大貝勒,以王為大貝勒。太宗文皇帝平定朝鮮,收服察哈爾等蒙古諸國,攻明郡縣,式廓疆圉,王出則效力戎行,入則宣猷廊廟。無不殫厥心力。……王丕襄泰洽,翊贊鴻猷,裨益實多。嗚呼!若王者,可謂忠冠當時而功昭後世者矣。 [8] 
  • 弘曆:朝家讓帝溯前聞,路便椒漿賜奠勤。唐較寧王無逼抗,吳逾太伯有功勳。烏喇𥤮陣如風捲,撫順攻城卜雨欣。寬甸勇而誅上將,淩河恕以免監軍。滅親大義棄孫子,陪祀推恩展禮文。三酹不禁清淚落,祖宗遺澤逮仍雲。 [61] 
  • 昭槤:嘗讀全謝山《鮚埼亭集》,載明人夏吏部允彝言曰:“東國乃能恪遵成命,推讓其弟。又能為之扞禦邊圉,舉止與聖賢何異,其國焉得不興?”蓋謂先烈王讓國事也。其時傳聞異辭,尚不知先王擁戴文皇出於至誠,高皇帝初無成命也。董崇如與友人書雲:“東國部主雖老,其子某雄鷙非常,才略不出曩霄公之下,將來邊警尚未已也。”是二人為明臣僕,乃推尊烈王至此,當時神武英略,洵可知矣。 [37] 
  • 陳康祺:昔泰伯讓國,尚少披荊斬棘之奇勳;周公滅親,究非離裏屬毛之繼體。天祚聖清,篤生懿弼,忠貞神武,翼戴三朝,史冊所書,少雙寡二者也。 [62] 

愛新覺羅·代善身後評價(現當代)

  • 孟森:代善實為清之吳泰伯。 [63] 
  • 蕭一山:代善人極蠢懦,不足以統御諸弟,故不敢遽攝汗位。 [64] 
  • 李鴻彬:(代善)身歷太祖、太宗、順治三代四朝,地位顯赫,爵高權重,曾參與了清開國史中許多重大的政治、軍事活動,對清王朝的建立作過重要的貢獻,是著名的開國功臣之一。 [65] 
  • 劉小萌: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間有一個邏輯關係,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事,要管理好家事,首先要端正自己。代善連“齊家”的本事都沒有,的確缺乏君臨天下的資質。不過,代善的優點也很突出,為人比較寬厚,遇事不露鋒芒,能忍則忍,能退則退。這應是他數十年身處權力鬥爭的旋渦總能履險如夷,身歷三朝而終歸壽終正寢的重要原因。……代善幾十年披堅執鋭,戮力疆場,立下汗馬功勞,在國家政治活動中同樣立有安邦定國的勳勞。 [65] 
  • 朱誠如:代善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及皇太極去世後的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敢於直言,使入關前兩代嗣位得以順利進行,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兩次爭嗣危機的關鍵時刻,像代善這樣,挽救了危機,穩定了大局的人物也是絕無僅有的。 [56] 

愛新覺羅·代善軼事典故

愛新覺羅·代善化兇為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代善隨舒爾哈齊去接應斐優城時,一天夜裏大纛突生光焰,舒爾哈齊欲撤回,代善反對,説:“您怎麼知道這就不是破敵的吉兆呢?”最終取得烏碣巖之戰的勝利。 [11]  此後禮親王府中的纛頂懸掛生鐵明鏡於其上,以區別於其他旗之纛(按定製,纛頂皆用銅火焰),紀念此次異瑞。 [66] 

愛新覺羅·代善私通繼母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庶妃)德因澤對努爾哈赤説大福晉阿巴亥曾分別送給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飯食,前者接受而後者未受,而且阿巴亥一天兩三次派人到代善家,甚至還曾深夜出宮。努爾哈赤派人查明屬實後,認為是自己曾立下死後妻兒交由代善照顧的遺囑才讓阿巴亥與代善走得近,並無可疑之處。不久,諸貝勒、大臣在宮中舉行宴會時,發現大福晉用金飾、東珠將自己打扮一番以後,對代善眉來眼去。努爾哈赤知道後,只是以阿巴亥窩藏綢緞、蟒緞、金銀財物甚多為由休掉她,但沒有連累代善。 [18] 

愛新覺羅·代善巧奪居所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爾哈赤決定從界凡城遷居薩爾滸城,在搬家過程中,代善想搶奪自己長子嶽託的居所,向努爾哈赤請求換地方,即把自己的居所給努爾哈赤,再找其他寬敞的房子,但沒有明説岳託的居所。努爾哈赤則決定代善原居所改為舉行宴會的大衙門,代善住進自己原居所,自己住進嶽託居所。代善因嫌努爾哈赤原居所過於狹小,就讓阿敏向努爾哈赤請求更換,努爾哈赤迴應:“若嫌彼處狹小,則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為爾所整修之地優佳,爾可攜諸幼子於該優佳處居住。”最後的分配方案是努爾哈赤還是居住了自己最初的住所,而已被整修三次的嶽託的居所則賜給代善。 [18] 

愛新覺羅·代善為人寬厚

代善以“寬柔能得眾心”著稱。凡是得罪了努爾哈赤的人,在臨刑前往往得到代善的救救。 [59]  表現他寬厚性格的具體事例也不少。如薩爾滸之戰後,代善與朝鮮降兵盟誓,努爾哈赤卻想殺降,被代善勸阻;其後因城外居住的出身兩班的朝鮮俘虜殺掉所寓居的後金人家的女主人而逃,以及強姦後金婦女等事暴露,努爾哈赤又想殺光朝鮮俘虜,同樣是經代善勸解,只殺了住在城外的出身兩班的朝鮮俘虜約四五百人,代善還為此後悔當初沒把朝鮮官兵直接送回國。 [67]  在滅仇敵葉赫部時,代善看在姻親關係要求葉赫東城貝勒布揚骨投降,被拒絕,後布揚骨不能支,與其弟弟布爾杭古請降,代善仍同意受降,對岳母(即布揚古兄弟之母)發誓不會殺降。不過布揚骨投降後因對努爾哈赤不恭,仍然被殺,布爾杭古則交由代善撫養。 [23]  大淩河之戰時,明將張春被俘後寧死不跪,皇太極大怒,欲殺張春。代善又勸道:“我前此陣獲之人,何嘗不收養?此人既欲以死成名,奈何殺之以遂其志乎?”於是張春活了下來。 [68] 

愛新覺羅·代善愛馬克勒

代善的坐騎叫“克勒”,意思是棗騮馬,高七尺,長一丈多,耳朵邊長着一寸有餘的肉角,腹下的旋毛如同鱗甲,被視為龍種,代善騎着這匹馬東征西討,無不如意,對該馬很有感情。曾行至安平,克勒馬覺得蹄出毛病,便刨出泉水,洗了後就痊癒了,於是軍中將此泉視為聖泉。等代善死了後,克勒馬聽到哭聲,也哀鳴不已,不吃豆粟,只吃草料,不久就死了。 [69] 

愛新覺羅·代善人際關係

愛新覺羅·代善親屬成員

關係
稱號/名分
姓名
備註
父親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後金政權建立者
母親
元妃
佟佳·哈哈納扎青
努爾哈赤元配
妻妾
嫡福晉
李佳氏
達諸祜巴晏之女
繼福晉
葉赫那拉氏
卜寨之女
葉赫那拉氏
阿納布之女
側福晉
哈達納喇氏
博爾濟吉特氏
宰賽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泰松
林丹汗之二妹,前夫袞楚克台吉,1635年降金後為代善所娶
富察氏
和託之女
兒子
多羅克勤郡王
李佳氏生,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固山貝子
李佳氏生,因謀立多爾袞而被處死並從宗室除名
和碩穎毅親王
葉赫那拉氏(卜寨之女)生,其子勒克德渾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多羅謙襄郡王
葉赫那拉氏(卜寨之女)生

葉赫那拉氏(卜寨之女)生
奉恩輔國公
哈達納喇氏生
和碩巽簡親王
葉赫那拉氏(阿納布之女)生,襲親王爵,改號巽
和碩惠順親王
葉赫那拉氏(阿納布之女)生
女兒
郡主
愛新覺羅氏
葉赫那拉氏(卜寨之女)生,嫁和碩圖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奈曼部巴達禮台吉
郡主
愛新覺羅氏
葉赫那拉氏(阿納布之女)生,嫁都類
-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格巴庫(布爾杭古之子)
郡主
愛新覺羅氏
葉赫那拉氏(阿納布之女)生,嫁科爾沁部多爾濟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頭等侍衞博爾濟吉特氏塞本
-
愛新覺羅氏
哈達納喇氏生,未嫁而卒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西喇特氏子爵塔爾尼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科爾沁部多爾濟台吉
-
愛新覺羅氏
富察氏生,嫁索佳氏布喀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李氏納穆圖
郡主
愛新覺羅氏
博爾濟吉特氏生,嫁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
以上內容來源 [6] 

愛新覺羅·代善爵位世襲

主詞條:和碩禮親王
代數
名字
諡號
關係
承襲年
備註
1
代善
和碩禮烈親王
努爾哈赤子
崇德元年(1636年)
始封
2
滿達海
和碩巽簡親王
代善子
順治六年(1649年)
改號巽
3
常阿岱
-
滿達海子
順治九年(1652年)
順治十六年(1659年)降為貝勒
4
傑書
和碩康良親王
代善孫,祜塞子
順治十六年(1659年)
改號康
5
椿泰
和碩康悼親王
傑書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
6
崇安
和碩康修親王
椿泰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
7
巴爾圖
和碩康簡親王
椿泰兄,傑書子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8
永恩
和碩禮恭親王
崇安子
乾隆十八年(1753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號禮
9
昭槤
-
永恩子
嘉慶十年(1805年)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革除王爵
10
麟趾
和碩禮安親王
崇安孫,永諲子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
11
全齡
和碩禮和親王
麟趾孫,錫春子
道光元年(1821年)
-
12
世鐸
和碩禮恪親王
全齡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
-
13
誠厚
和碩禮敦親王
世鐸子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
-
以上內容來源 [73] 

愛新覺羅·代善後世紀念

代善墓(禮王墳)位於北京香山門頭村,立有康熙、乾隆二帝紀念他的石碑。墓已不存,碑被保存於北京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碑林。 [70] 

愛新覺羅·代善史料索引

  • 《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
  • 《天聰九年檔》
  • 《滿文老檔》
  • 《滿洲實錄》
  •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 《八旗通志》
  • 《清史稿》
  • 《嘯亭雜錄》
  • 《紫巖集》

愛新覺羅·代善影視形象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1986
1987
1987
1992
2001
2003
徐敏 [77] 
2005
2005
2005
2006
是安 [79] 
2012
2015
2016
2017
張睿 [82]  、姜天宇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