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赫城之戰

鎖定
葉赫城之戰,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八月,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中,攻克海西女真葉赫部葉赫城(今吉林梨樹縣葉赫鄉)的作戰。 [1] 
名    稱
葉赫城之戰
地    點
葉赫城
參戰方
建州女真,葉赫部
結    果
葉赫部戰敗
主要指揮官
努爾哈赤,布揚古
發生時間
1619年

葉赫城之戰簡介

努爾哈赤數次進攻葉赫,均因明朝干涉而不果。於是,努爾哈赤轉兵伐明。經過數次大戰,明軍在遼東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葉赫部也因此陷於孤立狀態。四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數萬,大舉進攻葉赫部,直逼葉赫城。二十一日夜,東、西二城均得知後金兵將大舉來犯,居民紛紛擁入城內,城外加強防守。
二十二日晨,後金軍逼近城下。努爾哈赤分兵兩路:一路由皇太極、代善率領進攻布揚古所據之西城;自己親率一路進攻錦台失所據之東城。交戰之初,布揚古等曾率隊出城,與後金大戰於西山,雙方殺傷相當。後力不能支,退入城內固守。在葉赫城激戰的關鍵時刻,明經略熊廷弼李如楨、李光榮、賀世賢三總兵,率隊進攻後金的新寨(今遼寧撫順東,舊邊牆以東),企圖抄其後路,迫使努爾哈赤回救。由於努爾哈赤預先在各關口設有精兵,加之明軍將領怯戰,三支明軍均未深入其境,增援計劃破產。努爾哈赤加緊進攻葉赫城,後金兵擁入城內,將錦台失及妻子圍困於城內高台。錦台失聞救援無望,縱火自焚。西城布揚古聞東城失守,開城投降。努爾哈赤大獲全勝,終於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大業。

葉赫城之戰女人與戰爭

明朝女真分為東海海西、建州三大部分。東海女真散居於黑龍江流域,處在分散狀態,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政治勢力。海西女真則不然,海西女真分哈達、葉赫、烏拉、輝發等四部,《清太祖實錄》卷六及《滿洲實錄》卷一中記載:明成祖永樂四年二月,葉赫始祖星根達爾漢蒙古國人,姓土默特,初滅扈倫國所居張地之納喇姓部,遂居其地,冒姓納喇,後遷葉赫河岸建國,故名葉赫國。所以,葉赫部其實是蒙古族和女真族的混合體。
海西四部都曾是較為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其中哈達、烏拉、輝發等三部在開原之戰前已為努爾哈赤所滅,女真之中,僅剩下一個葉赫,尚苟延殘喘,滅了葉赫,女真便基本實現了統一。但由於明王朝將葉赫視為牽制努爾哈赤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全力對其扶持。而葉赫由於覺得有明朝的支持,一直與努爾哈赤公開抗衡。葉赫和建州之間曾演繹了許許多多的愛恨情仇。
嫁女給努爾哈赤
史料記載: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起兵不久,有一次他到了葉赫,葉赫貝勒揚吉努見努爾哈赤年輕有為,料他將來必成大事,提出要把自己的小女兒孟古嫁給他。萬曆十六年(1588年),揚吉努的兒子納林布祿履行其父生前許下的婚約,將十四歲的妹妹孟古送給努爾哈赤為妻。孟古極得努爾哈赤的寵愛,生下了皇太極。這是葉赫和建州蜜月時期。
葉赫古城 葉赫古城
東哥——傳奇色彩的女人
史載葉赫見努爾哈赤日益強大,十分不安,他們派使臣向努爾哈赤索要地盤,努爾哈赤當然不能答應這個無理要求,堅決頂了回去。於是,萬曆二十一年,葉赫糾集烏拉、哈達、輝發等三部組成四部聯軍攻打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三個月後,葉赫又糾集了八部組成九部聯軍再次攻打建州,這一次敗得更慘,葉赫貝勒布桑被斬於陣中。布桑的弟弟納林布祿向努爾哈赤索要哥哥的遺體,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將布桑的屍體劈成兩半,還給葉赫一半,納林布祿看到哥哥的遺體痛不欲生,不久患病死去,從此葉赫與建州間結下了冤仇。
海西女真四部的相繼滅亡與一個女人直接相關,一些史家們説:一女亡四部。部族與部族間的戰爭,往往是以爭奪土地、財產、人口等為目的,但有時也為了一個女人而大打出手,有的戰爭甚至就是為一個女人而發動的。古人在形容美女的威力時説過:一顧傾人城,二顧傾人國,可見美女在戰爭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葉赫部中就有一位這樣絕色的女子,這個女人就是被努爾哈赤一劈兩半的葉赫部貝勒宰桑的女兒東哥。傳説東哥出生時,葉赫部的薩滿(巫師)曾評論説: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不幸的是,這位薩滿的預言被言中了。
努爾哈赤大敗九部聯軍之後,勢力日益強大。萬曆二十五年,葉赫貝勒布揚古、金台石懾於努爾哈赤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了緩和關係,他們向努爾哈赤送上了一份厚禮:將葉赫美女東哥嫁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喜出望外,他派人送去聘禮,商定了婚嫁的日期。
努爾哈赤久仰東哥芳名,早就想得到她。但東哥性格十分剛烈,她堅決不同意嫁給殺父仇人,併發誓:誰能為她報殺父之仇,她就嫁給誰。布揚古無奈,只有悔婚,努爾哈赤平白受到了一次羞辱,如何能嚥下這口惡氣!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哈達部發生內訌,葉赫貝勒金台石趁機率兵狠狠搶了哈達部一把。哈達部為了報仇向努爾哈赤求援,條件是送三個兒子到建州作人質。葉赫得到消息後十分震驚,建州當時已經很強大了,如果哈達再聽命於努爾哈赤麾下,勢必會對葉赫造成更大的威脅。大敵當前,葉赫亮出了殺手鐧,布揚古和金台石致信哈達貝勒猛骨孛羅,願意將東哥嫁給他,重修和好,但是條件是抓住建州統兵將領,不向建州送人質,並殺死建州士兵。猛骨孛羅是個色膽包天的人,為了一個女人,他不顧葉赫的劫掠之仇,不衡量自己到底有多大實力,竟答應了葉赫的請求,與葉赫貝勒結成了同盟。努爾哈赤聞訊大怒,當即發兵討伐哈達部,哈達部豈是建州大軍的對手,結果猛骨孛羅被俘,哈達部滅亡。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秋,努爾哈赤的愛妻孟古病危,臨死前想見自己的母親,努爾哈赤為了心愛的妻子,不得已低下頭來,派遣使者到葉赫部希望他們能滿足垂死之人的心願。但兩家仇恨已經如此之深,布揚古和金台石堅決不同意。後經努爾哈赤再三懇請,他們才派出孟古的乳母前往探視。努爾哈赤非常氣憤,不久,孟古帶着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間。愛妻亡故,努爾哈赤極度悲傷,他為孟古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三年之後才將其安葬於尼雅山崗。為此,建州與葉赫的仇恨因此又增加了一層。
萬曆三十五年,海西女真中的輝發部發生內訌,一些重要人物紛紛逃到葉赫,危難中,輝發部貝勒拜音達禮請努爾哈赤出兵相助。努爾哈赤欣然允,幫助拜音達禮收復了許多反叛的村落。葉赫生怕努爾哈赤和輝發交好,同樣向拜音達禮亮出了東哥這張王牌:如果你和努爾哈赤斷交,我們就將東哥嫁給你。這張王牌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拜音達禮不顧利害,當即答應了葉赫的條件,和努爾哈赤斷絕了往來。然而正當拜音達禮作着新郎官的美夢時,葉赫卻故伎重演:悔婚。拜音達禮又氣又惱,他再一次投向了努爾哈赤的懷抱。努爾哈赤不愧是個政治家,他原諒了拜音達禮,為了將他緊緊拉在自己一邊,他也打起了女人牌,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拜音達禮。葉赫聞聽後,再次以東哥相誘,這個拜音達禮實在是不可理喻,用民間俗語説:吃一百個黃豆不嫌腥。他竟毫無信義出爾反爾地背叛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義憤填膺,萬曆三十五年七月,他率大軍攻打輝發,沒費太大的力氣就將其吞沒再説海西烏拉部,其貝勒叫布佔泰,在葉赫發動的九部聯軍之戰中,布佔泰曾是急先鋒,在這次戰役中,布佔泰成了俘虜。努爾哈赤並沒有虐待他,相反卻對其相當優待,還將女兒嫁給了他。他在建州屈居三年,頗有點勾踐困吳的味道,這三年,他曲意逢迎,韜光養晦,尊努爾哈赤為父,贏得了努爾哈赤的歡心,努爾哈赤也想結好烏拉,三年後送布佔泰歸國。也許在建州的三年為努爾哈赤的雄心壯志所感染,歸國後,他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很快強大起來。他同努爾哈赤一樣,也搞遠交近攻,對努爾哈赤,他仍舊以父相稱,還將自己的侄女阿巴亥嫁給了努爾哈赤,這個阿巴亥就是多爾袞的母親。而對周圍各部,他用兵征討,恨不得將所有部落都納入自己的實力範圍。
烏拉部的擴張必然與努爾哈赤的利益發生衝突,於是雙方關係從蜜月再次轉為仇敵。這時,一個偶然事件導致了雙方再次刀兵相見。女真中有一個叫蜚優的部落,原本依附於布佔泰,據説他們不堪布佔泰的欺凌,轉而投奔努爾哈赤。努爾哈派兵去迎接。布佔泰不能容忍原本歸順自己的部落叛變,便以三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兵力設伏於烏竭巖,欲一舉吃掉努爾哈赤的一萬精鋭。沒想到建州兵個個勇猛異常,他們以少勝多,將布佔泰殺得大敗而逃。
布佔泰戰敗後,覺得勢單力孤,便主動結好葉赫,共同對付努爾哈赤。葉赫也有此想法,雙方一拍既合。為了進一步將布佔泰套牢在對抗努爾哈赤的戰車上,葉赫再一次推出了東哥,他們要將東哥嫁給布佔泰。布佔泰何嘗不想得到女真第一美女,能與葉赫連手,又能得到天下美女,何樂而不為?
於是葉赫與烏拉達成了聯盟。在建州與烏拉的蜜月期間,努爾哈赤曾將兩個女兒和一個侄女嫁給布佔泰。雙方關係惡化後,三個建州女人遭到了虐待,努爾哈赤再也無法容忍了,他以烏拉背義為由,親率大軍征討烏拉城(今吉林省永吉縣內)。戰鬥一開始,努爾哈赤便率先衝入敵陣,大將安費揚古奮勇當先,烏拉部雖拼命抵抗,但終是不對手,布佔泰戰敗逃往葉赫,烏拉部滅亡了。烏拉是因東哥而亡的第三個部落。布佔泰可憐得很,他敗逃到葉赫後已如喪家之犬,葉赫並沒有將東哥嫁給他,而是將東哥嫁給了蒙古的一個貝勒,這一年據説東哥三十三歲了,成了一個老姑娘。她作為政治舞台上的一個犧牲品,被叔叔、哥哥當作一個政治籌碼轉來轉去,出嫁後的第二年便抑鬱身亡,結束了其紅顏薄命的悲慘一生。

葉赫城之戰戰爭過程

萬曆四十七年(1619),即天命四年八月十九日,努爾哈赤在橫掃開鐵後,稍作休整,揮師東進,將劍鋒指向了葉赫,22日抵達葉赫城下。葉赫在今天吉林省鐵嶺市的梨樹縣境內,葉赫古城分東城和西城。葉赫貝勒金台石、布揚古統兵出城,列陣迎敵。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葉赫之戰在葉赫河畔展開。葉赫兵同樣抵擋不住八旗兵的進攻,漸漸處於劣勢,布揚古急忙鳴金收兵,退入城中堅守。努爾哈赤分兵為二,他率兵圍東城,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圍西城。
葉赫古城 葉赫古城
葉赫二城修得十分堅固,後金軍動用楯車,楯車是攻城的一種利器,它上面有一塊大木板,木板上覆有幾層牛皮,以防火攻,人在木板底下推進,抵達城下後,在底下挖洞,然後放入火藥。金兵正是憑楯車將東城挖開了一個大洞,炸開一個大豁口,金兵從豁口處蜂擁而入,葉赫城被攻陷了。金台石見大勢已去,率妻兒登上城中八角台,作最後的頑抗。
金兵將金台石包圍在八角台上,生死關頭,金台石表現得非常英勇,雖再三相勸,寧死不降。從史書記載的勸降場面看,他是擔心降後被殺,降是死,不降也是死,何不死得壯烈些。金台石是皇太極的親孃舅,在勸降的過程中,他提出要見皇太極,並讓皇太極保證收養他。皇太極回答:殺與活,惟父汗之命是聽,我無法保證。他的兒子也在下面勸降,他的妻子從八角台上逃了下來。八角台上的金台石成了孤家寡人,絕望中他放火自焚,卻被湧上來的金兵俘獲,在歷數了其種種罪行後,努爾哈赤下令將他絞死。
東城陷落,西城守城將士的士氣當即垮了下來,布揚古的弟弟吳達哈關鍵時刻反水,攜妻子老小開門投降,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率兵入城。布揚古被困在室內不出來,代善再三勸其投降,他卻不答應,逼得代善發誓説:“今汝等降,我若殺之,殃及我;汝俾我誓,飲誓酒而仍不降,惟汝等殃!”
布揚古這才相信了代善的話,走出內室投降了後金,但他見到努爾哈赤後傲而不拜,努爾哈赤大怒,下令將其絞死。代善因有誓言在先,雖極力相勸,但沒起作用,葉赫兩位貝勒雙雙殉難,歷二百餘年十一位貝勒的葉赫國從此壽終正寢。

葉赫城之戰民間傳言

長期以來,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句話:“滅大清者必葉赫也。”而這一傳聞由於慈禧和她的侄女光緒皇后隆裕都是葉赫納拉氏,宣統退位的詔書又是由隆裕皇后簽發的,似乎得到了神奇的驗證,一些人將慈禧看成是復仇女神。為了避免葉赫滅大清的悲劇上演,據説清朝皇帝有祖訓:“夜黑氏(葉赫氏)不得備椒房。”椒房指的是皇帝后宮。近來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滅大清者葉赫那拉------考古學的驚人發現!”説是皇太極在建瀋陽故宮時,在一個牆基下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寫有“滅大清者葉赫那拉。”不知這塊石碑是否真的存在,現在還沒聽説有誰見過此碑。但一傳説因此而也越發神秘。
葉赫古城的傍晚 葉赫古城的傍晚
其實,這些傳聞純屬無稽之談,乃小説家者言。建州、葉赫之間血肉相連,世代姻親:
努爾哈赤的后妃有兩個是葉赫納拉氏,一個是皇太極的母親,一個皇太極的姨娘。
皇太極有一側妃葉赫納拉氏,是海西葉赫貝勒阿納布的女兒。
乾隆有葉赫納拉舒妃
光緒有皇后隆裕。
由此可見,所謂祖訓根本不存在,起碼正史上未見記載。
其實,早在葉赫被吞滅之前,許多葉赫的主要將領就已經歸順後金了,葉赫被滅後,葉赫將領們被編入了八旗,在廓清遼東,定鼎中原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勳,同時也是大清統治集團的中堅骨幹力量,深為歷代皇帝所倚重,建州和葉赫之間的情仇早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煙消雲散。
在建州統一女真過程中,滅掉了許多部落,殺死了許多部落首領,尤其蒙古林丹汗,被皇太極逼到了大漠,客死青海,林丹汗的幾個女人成了皇太極的妃子,兒子額哲成了皇太極的女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有一段怨恨,如果被征服者都是復仇者,都不可重用話,建州女真將無人可用了。實際上這些被征服部落的後人們早就成了大清國各部門的要人,如康熙朝重臣明珠就是葉赫人,著名的文人納蘭性德也是葉赫人。所以,有關這方面的傳言是不可靠的,也是站不腳的。

葉赫城之戰點評

葉赫古城一角 葉赫古城一角
一、開、鐵、葉赫之戰在明清存亡的十大戰役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果説撫順之戰是徵明第一戰,薩爾滸之戰是金清王朝300年偉業的奠基之戰的話,那麼,開鐵葉赫之戰就是廓清遼北,統一女真之戰。撫順之戰,後金政權的疆域擴展了二百餘里,開鐵葉赫之戰,努爾哈赤將遼北盡收囊中,打開了與東海女真的通道,控制了松花江、黑龍江長白山興安嶺廣大地區的山澤之利,其疆域與這些地區連成了一片,開疆拓土千餘里,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成為足以與明朝抗衡的第二大國。 二、葉赫之戰最重的戰略意義在於它是統一女真之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萬曆十一年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始,努爾哈赤便走上了艱苦卓絕的統一女真之路,他先是統一了建州五部,然後又統一建州女真,收服東海女真,至萬曆四十七年時,除葉赫之外,所有具有一定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女真部落均已臣服,惟獨葉赫憑藉明朝的支持,仍然在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成為努爾哈赤的一塊心病,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道路上的最後一道障礙。經過了漫長三十六年征程後,葉赫終於被征服,努爾哈赤由此完成了統一女真的偉業。女真民族四分五裂的時代結束了,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分裂了近五百年的女真民族重興凝聚起來,走上了偉大的振興之路。
三、努爾哈赤不愧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薩爾滸大戰剛剛結束,他便抓住了明軍在遼東戰場重大失利的時機,絕不給明軍以喘息之機,及時打響了廓清遼北的開鐵之戰,拔掉了明在遼北的兩顆釘子,解除了進軍遼瀋的旁顧之憂。開鐵之戰後,努爾哈赤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備戰階段,界藩城下,成了一個兵工廠。在這裏,他造大船,造兵器,造戰車,為攻克遼瀋堅城精心籌劃着。十八個月後,即天命六年三月(1621)努爾哈赤率兵十萬,水陸並進,走出大山,挺進遼瀋,一場更壯烈,更偉大的戰役打響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