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時烈

(朝鮮王朝政治家、哲學家)

鎖定
宋時烈(朝鮮語:송시열,1607年—1689年),朝鮮王朝中期政治家、哲學家,乳名聖賚,字英甫,號尤庵、華陽洞主、南澗老叟、橋山老父。他是金長生金集的門人,早年曾為鳳林大君李淏的師傅,丙子胡亂後十餘年間拒絕出仕,隱居忠清道山林之中,成為西人“山黨”的一員。李淏繼位,是為孝宗,宋時烈一度入仕,不久辭職,孝宗末年又被起用為吏曹判書,被孝宗託付以北伐大計。孝宗死後,顯宗繼位,他通過在己亥禮訟中獲勝而確立了自己在西人中的精神領袖地位,並曾一度官拜左議政。顯宗末年,西人在甲寅禮訟中敗北,南人上台,宋時烈被流放。庚申換局後回朝,任領中樞府事,不久致仕。後西人分裂為以他為首的老論和以尹拯為首的少論己巳換局後,宋時烈因反對朝鮮肅宗急於將張禧嬪所生之子(後來的朝鮮景宗)定為“元子”而被流放並賜死。甲戌換局後平反,贈諡“文正”,朝鮮英祖將他配享文廟,朝鮮正祖將他配享孝宗廟庭。
宋時烈學宗朱子,尊崇明朝,排斥滿清,提倡尊周義理論,對朝鮮王朝後半期的意識形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老論的話語優勢,他生前被推為“大老”,死後被尊為“宋子”,是朝鮮半島儒者中唯一被稱為“子”的人。遺著被整理為《宋子大全》。 [1-2] 
本    名
宋時烈
別    名
聖賚(乳名)
大老、宋子(尊稱)
英甫
尤庵、華陽洞主、南澗老叟、橋山老父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族
出生地
忠清道沃川郡
出生日期
1607年
逝世日期
1689年
主要作品
《宋子大全》
諡    號
文正

宋時烈人物生平

宋時烈早年經歷

宋時烈是宋甲祚的次子,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朝鮮宣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於忠清道沃川(後移居懷德)。據説他出生前夜,宋甲祚曾夢見孔子率領一羣弟子來到自己家裏。 [3]  宋時烈幼時與宋浚吉一同發矇。父親宋甲祚作為西人黨的一員,在中進士後單獨拜謁於西宮(仁穆大妃被幽禁之處)而被禁錮,還鄉後專注於讀書教子,宋時烈就在父親的教導下成長。天啓七年(1627年,朝鮮仁祖五年)丁卯胡亂時,宋時烈的長兄宋時熹被金兵打死。翌年四月喪父,轉而求學於沙溪金長生,金長生死後又求學於慎獨齋金集 [4] 
崇禎六年(1633年,仁祖十一年),宋時烈參加小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生員,授敬陵參奉(朝鮮德宗陵守陵官)。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任鳳林大君李淏的師傅,然而適逢仁烈王后去世,到崇禎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哭以後,宋時烈方才與鳳林大君相見,講授儒家經典。然而經過了七個月,清軍就入侵朝鮮,是為丙子胡亂,鳳林大君等先逃到江華島,宋時烈來不及追隨大君,就追隨仁祖入南漢山城。翌年二月,鳳林大君在江華島被俘,仁祖亦出城向清帝皇太極三跪九叩。宋時烈認為是奇恥大辱,於是隱居於忠清道黃澗冷泉裏,不接受仁祖的任何任命。 [5]  與此同時隱居的還有金尚憲、李惟泰、宋浚吉、金集等人,由於他們都隱居於忠清道(湖西)的山林之中,故被統稱為“湖西山林”,也就是後來西人中的“山黨”。 [2] 

宋時烈進出仕途

宋時烈像 宋時烈像
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六月,宋時烈聽説明崇禎帝自縊,為之舉哀,並説:“自古國君死社稷有幾人哉?今我皇上之自靖,實可欽嘆!”此後仍堅持用崇禎紀元。翌年,鳳林大君從清朝回來,成為世子,仁祖召宋時烈來輔導新世子,宋時烈依然拒絕。直到順治六年(1649年,仁祖二十六年)仁祖死後,鳳林大君繼位,是為孝宗,他才與金集、宋浚吉等應召進京,面見孝宗,並上《己丑封事》,提出“節哀以保躬”“講禮以慎終”“勉學以正心”“修身以齊家”“遠便佞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恢公道”“精選任以明體統”“振紀綱以勵風俗”“節財用以固邦本”“正貢案以紓民力”“崇儉德以革奢侈”“擇師傅以輔儲貳”“修軍政以攘夷”共十三條建議。 [6]  十月,宋時烈出任司憲府掌令,後升司憲府執義。“山黨”與以金堉為領袖的“漢黨”不和,金集反對金堉所主張的大同法,於順治七年(1650年,朝鮮孝宗元年)正月棄官隱居,宋時烈亦欲追隨老師棄官,孝宗不許。二月,傳來清朝將派六使敲打孝宗的消息,宋時烈、宋浚吉等為避禍而棄官隱居,孝宗批准。但此後由於漢黨當權,宋時烈亦無意出仕,屢次推辭孝宗的各種任命。 [7]  他仍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孝宗八年)呈上《丁酉封事》,強調“正君心”是內修外攘之根本。 [8]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孝宗九年)金堉死後,孝宗特旨任命他為吏曹判書,他多次辭職,孝宗不允,他才出任。 [9] 
順治十六年(1659年,孝宗十年)三月十一日,孝宗單獨召見宋時烈於昌德宮熙政堂,就北伐滿清的問題展開秘密討論,是為“幄對説話”。孝宗想任用宋時烈主持北伐大計,但兩人表現出明顯的分歧,宋時烈大談“格、致、誠、正”才是當務之急,強調“養民足食”;而孝宗則一心“養兵”,將“養兵”與“養民”的協調擱置一邊,將來再議,因此君臣二人看似魚水相得,實則同牀異夢。 [10]  據説宋時烈曾私下找到領議政鄭太和,大談北伐之事,希望套出鄭太和的反對意見,以此為藉口來逃避孝宗的託付,但鄭太和並未上當,而是順其口徑支持北伐,宋時烈想法落空,悻悻而退。 [13] 
“幄對説話”兩個月後,孝宗即去世,宋時烈為孝宗撰寫志文。此後圍繞慈懿大妃(莊烈王后)如何為孝宗服喪的問題,引發西人和南人之間的“己亥禮訟”。宋時烈認為既然有昭顯世子存在,那麼孝宗就是“體而不正”(雖然繼承王統,但不是嫡長子),應視為庶子,主張慈懿大妃為孝宗行期年服,而以許穆尹鑴尹善道為首的南人黨則表示反對,認為應將孝宗視為嫡長子,大妃行齊衰三年喪。這場禮訟以西人勝利告終,但宋時烈也辭職隱居懷德,康熙五年(1666年,顯宗七年)卜居於清州華陽洞。朝鮮顯宗在康熙七年(1668年,顯宗九年)以後屢次任命宋時烈為右議政左議政,但宋時烈屢屢上疏辭職,期間只是以判中樞府事的身份短暫入侍朝中。然而他作為“山林”領袖,又為西人贏得己亥禮訟立下汗馬功勞,故一直在朝中保持強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他與同門尹宣舉的關係逐漸出現裂痕,引發了他與尹宣舉之子尹拯(也是宋時烈曾經的弟子)之間的“懷尼之爭”。 [2] 

宋時烈黨爭風雲

康熙十三年(1674年,顯宗十五年),仁宣王后去世,西人和南人之間又圍繞慈懿大妃的服喪問題發生“甲寅禮訟”,爭論核心仍然是孝宗的地位問題,此次顯宗裁決南人勝利,從此西人勢力一落千丈。同年顯宗亦死,朝鮮肅宗繼位,南人對西人的攻擊也變本加厲,南人郭世楗上疏彈劾宋時烈“壞禮亂統之罪”,宋時烈先被罷官,翌年流放慶尚道長鬐,圍籬安置。康熙十八年(1679年,肅宗五年)四月移配巨濟島,翌年五月移配忠清道清風。行至陝川時發生庚申換局,南人倒台,西人上台,宋時烈獲得赦免,回到懷德,不久恢復領中樞府事的官職,進京入侍,被西人推尊為“大老”。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回到華陽洞隱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肅宗九年)三月上疏致仕,任奉朝賀。在此期間,西人內部圍繞如何處置南人的問題發生分裂,宋時烈站在強硬立場,支持外戚金錫胄金益勳不擇手段打擊陷害失勢的南人,而樸世採等則反對,而宋時烈與尹拯之間的“懷尼之爭”也日漸發酵,隨着宋時烈弟子崔慎上疏攻擊尹拯而成為蔓延到朝堂上的公案。西人由此分裂為老論少論,宋時烈是老論領袖,樸世採、尹拯則是少論領袖。 [2] 
就在西人內部紛爭之際,南人背景的嬪妃張禧嬪在後宮崛起,生下了王子,而出身西人的王妃閔氏(仁顯王后)及貴人金氏(寧嬪金氏)都無寵且無育。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肅宗十四年)冬,肅宗欲定張禧嬪之子為“元子”(嫡長子),引發西人反對,肅宗趁機罷免西人,引發己巳換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肅宗十五年)二月,宋時烈援引中國宋神宗遲遲不立宋哲宗為儲的事例,請求延期定號元子,結果被流放濟州島,後被抓回漢城審問。六月八日在途中的全羅道井邑接到賜死之命,宋時烈給身邊的弟子權尚夏的遺言有“學問則當主朱子,事業則以孝廟所欲為之志為主。我國小學力弱,雖不能有所為,常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存諸胸中,同志之人傳授不失可也”。其後喝下毒藥而死,享年八十三歲。甲戌換局後平反,贈諡“文正”。朝鮮英祖將他配享文廟,追贈領議政;朝鮮正祖更抬舉他為繼承儒家道統的“宋子”,刊行《宋子大全》,並御定《兩賢傳心錄》(“兩賢”即朱熹與宋時烈),將他配享於孝宗廟庭。 [2] 

宋時烈主要思想

宋時烈哲學思想

在理氣關係的解釋上,宋時烈引入“形”這一概念,並藉助“形”來説明了理氣關係。他説:“形而上形而下,退溪(李滉)、沙溪(金長生)二先生所釋,殊不甚安。故常以為當以形字為主而處,道字器字於形之上下,以形、道、器三件物事所釋,井井無難矣。二先生則以形與道為二,而形與器為一似與孔子本旨不合矣。蓋道則理也,器則氣也。理氣妙合而凝,以生萬物之形,故《中庸》首章注,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是皆以理、氣、形三字,分別言之矣。既以理、氣、形三字分別言,則當以道為形之上,器為形之下矣。” [11] 
宋時烈在強調形與道的區別的同時,亦強調形與器的分別。目的在於使理氣二者統一於形。在四端七情理氣之發 問題上,則在堅守李珥“氣發理乘”説前提下,進一步貫徹了“七包四”的思想。認為七情中合乎理,中節者為四端,可為道心;未合乎理,不中節者皆有人心之危,易流於人慾。並指出,人心流於人慾根源在於“私慾”,“蓋人心者,非直謂人慾也。其流易入於人欲,若流於人慾,則便為私邪。私之一字,百事之病。” [12] 

宋時烈尊周義理

宋時烈畢生讀朱熹著作,處處以朱熹的言行為根據,“言必稱朱子”。並模仿朱熹上宋孝宗的《己酉擬上封事》和《戊申封事》而給朝鮮孝宗上《己丑封事》和《丁酉封事》。朱熹的正統觀對他影響很大,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朝鮮特色的“尊周義理論”。所謂尊周即尊明,出自尊崇周天子的《春秋》大義。宋時烈強調明朝與朝鮮的關係如同君臣父子,且在壬辰倭亂中對朝鮮有再造之恩,“我邦之一草一木,生民之一毛一發,莫非皇恩之所及也”,故朝鮮應始終如一地忠誠於明朝。康熙十年(1671年,顯宗十二年),宋時烈的門人閔鼎重出使清朝,在北京購得明崇禎帝御筆“非禮不動”四字,宋時烈得到崇禎御筆以後非常高興,於三年後將“非禮不動”四字摹刻在華陽洞瞻星台下的峭壁上,並感嘆道“有君如是,而天下竟至於淪喪,豈非當時臣子之罪哉!”被賜死前遺命弟子權尚夏為明神宗和崇禎帝立廟奉祀,也就是後來的萬東廟
與尊周(尊明)相應的是排斥中國歷史上的“夷狄”王朝,從現實來説就是滿清。這也是出自尊王攘夷的《春秋》大義。宋時烈提出“復仇雪恥”論,即復清滅南明之仇、雪丁丑下城之恥。宋時烈從春秋大義出發,認為“夷狄而不得入於中國,禽獸而不得倫於人類為第一義,為明覆仇為第二義”。他覺得當時朝鮮所處的形勢與南宋相似,所以他“學宗考亭(指朱熹),義秉《春秋》”,強調華夷之辨,提倡尊華攘夷,試圖以春秋大義來重整“至痛在心”的朝鮮人心,從而達到穩定政局,重建政治和社會秩序。 [14-15] 

宋時烈主要作品

宋時烈的詩文先被整理為《尤庵集》,後來經朝鮮正祖御定,刊行為《宋子大全》236卷(目錄2卷、正文215卷、附錄19卷),後又增補《宋書拾遺》9卷、《宋書續拾遺》3卷、《宋子大全隨箚》13卷。 [2] 

宋時烈歷史評價

  • 朝鮮正祖:①明天理,正人心,使衣冠之倫得免為被髮左衽、不與夷狄禽獸同歸者,賴有大老之力也。 [16]  ③三代以後,君臣際遇,未有如孝廟之於尤庵……至於尤庵,則歷事屢朝,身任世道,使天理明而人心正,永有辭於天下後世。遺風餘烈,至今不泯。而凡所以扶植維持者,皆此先正之功也。是以予於此先正,實有曠感而尊慕最深矣。 [17]  ③我東之宋先正,即宋之朱夫子也……有明朝鮮尤庵宋先生出,而人倫明天理立。所秉者朱夫子之大義也,所講者朱夫子之大道也,朱夫子去而朱夫子生也,炯然水月,直是一般光輝也;朱夫子不幸而不遇其主,宋先生幸而遇其主,其展厥施包範圍者,易地則皆然也。朱夫子有阜陵(宋孝宗)之際遇,必有己巳之死也;宋先生無寧陵(朝鮮孝宗)之際遇,必安考亭之終也。君子之隨其時也如此。 [17] 
  • 南夏正:懷(指宋時烈)以尊攘復雪之論為一生家計,而此特風聲水月,只好觀聽耳。其於政令施措之間,曷嘗有一行一事為修攘之實者耶?直藉此虛名以為固寵持權、鬨動一世人之術。 [18] 

宋時烈人際關係

  • 父親:宋甲祚
  • 母親:善山郭氏(郭自防之女)
  • 妻子:韓山李氏(李德泗之女)
  • 養子:宋基泰(宋時烈堂侄)
  • 女兒:一嫡一庶,分別嫁尹摶和閔周鏡 [2] 
宋時烈家譜 宋時烈家譜
參考資料
  • 1.    孫衞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48—152頁
  • 2.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宋時烈》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8-22]
  • 3.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21,十五年六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8-22]
  • 4.    《宋子大全附錄》卷二,《年譜一》:就清坐窩宋公(宋爾昌)宅,與其胤子(宋浚吉)同業……時睡翁公以新進士獨拜西宮,禁錮還鄉,杜門掃軌,以讀書教子為事嗎。自是先生學業益專,文理日進。……學生公諱時熹是歲往省長姊於姊兄尹公爓雲山官次,適值虜難,姊兄率軍赴戰,公出偵賊,路遇虜騎,射殪數賊而遇害。……服闋,就學於文元公沙溪金先生。……八月甲辰,喪沙溪先生,喪以期年,居處飲食終始不變,遂從慎獨齋先生講學。
  • 5.    《宋子大全附錄》卷二,《年譜一》:六年癸酉九月,中生員試第一……十月,拜敬陵參奉。……(乙亥)十一月,除大君師傅,即孝廟潛邸時也,先生始不欲就,仲氏珍山公勸之曰:“親養為急,宜速供職。”遂出仕,時仁烈王后薨,大君廢輟講學,只備禮問安而已。九年丙子,先生三十歲,王妃卒哭後。始與大君相見講學。……冬,北虜猝至,扈駕入南漢。時大君先入江都,未及隨行,遂扈從於南漢。……十年丁丑,先生三十一歲。正月,自南漢歸拜郭夫人,時朝廷與虜和,世子大君北行,先生痛哭出城,歸拜郭夫人於俗離山中,遂奉還報恩老谷仲氏寓所。……十一年戊寅,先生三十二歲,升別提不赴。先生才經大亂,痛念國家羞辱,有謝世長往之意,愛黃澗冷泉裏山高水深,遂寓居焉。
  • 6.    《宋子大全附錄》卷二,《年譜一》:十七年甲申,先生三十八歲,除翊衞不赴。六月,聞崇禎皇帝殉社稷,舉哀。先生嘗曰:“自古國君死社稷有幾人哉?今我皇上之自靖,實可欽嘆!”……(乙酉)十一月,承別諭召命,辭不就。時孝廟新升儲位。上以先生有師傅舊恩,別諭召之,使輔導春宮,先生上疏辭。……孝宗大王嗣位,下別諭召之。六月己丑,乙未。發赴召之行……甲辰,除世子侍講院進善,辭未蒙許;丁未,除司憲府掌令,累疏辭不許。甲寅,肅謝請對,上辭以疾,留疏徑歸。,先生累疏乞退,上不許,先生遂欲入對一陳所懷,以聽上之可否,於是出謝請對……仍陳節哀以保躬、講禮以愼終、勉學以正心、修身以齊家、遠便佞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恢公道、精選任以明體統、振紀綱以勵風俗、節財用以固邦本、正貢案以紓民力、崇儉德以革奢侈、擇師傅以輔儲貳、修軍政以攘夷狄凡十三事,以勉聖德而歸。
  • 7.    《宋子大全附錄》卷二,《年譜一》:二十三年庚寅正月……丙子,因慎齋金先生去國,乞退不許。時清陰、慎齋為士林宗主,而先生與同春諸賢主張激揚之論,不悦者甚多,謗議並及於清陰。適潛谷金相公堉議行大同之法,而慎齋議不合,金相因此乞免,顯有譏刺之語,慎齋遂決意去國。先生引範文正被逐時尹、蔡餘諸人及朱先生被斥時知舊門人處義事,深陳義難獨留之意,又以前後敷陳未蒙察納,請被罷斥,上批以無可去之義,而召牌屢下,先生皆不進。政院例捧罷職傳旨,上教以殊欠優待之道,而使之勿捧,於是先生連單累疏,引疾乞解,上輒下加由調理之命而不許焉。二月甲申,己丑。還鄉。時自點已竄,其徒自相疑懼,謀所以除去士流。自點子鉽謀於副提學申冕,行讒於虜,以為主上進用新人,將舉大事,於是虜以兵壓境,遣六使鈎問,事將不測,中外震駭,一時士流退而待變。上以為予寧以身當之,實不忍二三臣之死,應機善處,而亦賴原平元公斗杓諸人據理答之,又復極力周旋,事遂得已。然自是先生無復供仕之念,上亦不敢召用,而恩禮則不替焉。
  • 8.    《朝鮮王朝實錄·孝宗實錄》卷19,八年八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8-22]
  • 9.    《宋子大全附錄》卷三,《年譜二》:(九月)癸丑,特旨升拜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六疏固辭,上愈加敦勉,先生不得已就職。又以伯氏學生公死於丁卯虜難,既躋峻列,有礙於私義,陳情乞免。上又懇諭不許曰:“難安之事,豈無方便之道乎?”先生益自感激,至誠任職。
  • 10.    《朝鮮王朝實錄·顯宗改修實錄》卷1,即位年九月初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8-22]
  • 11.    宋時烈.《宋子大全》五:民族文化推進會,1993年:第419—420頁
  • 12.    宋時烈.《宋子大全》八:民族文化推進會,1993年:第390頁
  • 13.    南夏正:《桐巢漫錄》卷二:懷(宋時烈)嚐到鄭相太和家,大言徵北事,有若時日將興師啓行者之為。鄭相隨口應曰:“以公之謨猷才略,受聖上付託,任天下之大義,辦天下之大事,有何不可?如老臣者,耄矣,無能不堪為役於執殳從事之列,惟願少須臾無死,見公建非常之功,伸大義於天下也。”懷憮然告退,其子弟問曰:“此何時勢,徵北尚可為?而大人言若是,何也?”鄭相笑曰:“誰謂明日將兵逾慕華館乎?此公以此事為己任,叨聖上何等眷遇、何等委畀,而日月荏苒,無有成功,環顧其中,無策可施。方進退兩難,故要嗛得吾一言不可,藉為口實,歸罪於人,作自家脱歸之計也,吾何為見賣?籲!人以權術御之,我亦以權術應之,諺曰‘強中又有強手者’,其以是夫!”
  • 14.    孫衞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52—161頁
  • 15.    王元周.《小中華意識的嬗變》: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69頁
  • 16.    《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卷23,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8-23]
  • 17.    朝鮮正祖.《弘齋全書》六:民族文化推進會,2001年:第356、489、490頁
  • 18.    南夏正:《桐巢漫錄》卷二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8-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