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超羣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鎖定
孫超羣(1906年9月—1967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安徽省阜南縣人。1929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曾擔任閩西紅軍學校第一分校通訊員、通訊班班長,紅二十二軍軍部通信排排長,江西軍區永豐獨立營二連副連長、連指導員,紅一方面軍獨立五師十四團政委兼中共永豐縣委書記、二團政委,紅二十二軍獨立四師師長、六十四師師長,瑞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團三營營長,紅一方面軍瑞金教導團團長、中央警衞師代理師長,紅八軍團二十三師師長,紅四方面軍總部通訊營營長,紅三軍團司令部作戰科參謀,紅四方面軍黨校教務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黨校教務主任,陝北紅軍獨立二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工兵營副營長、警備六團副團長、團長,晉西北軍區決死第四縱隊副司令員,晉綏軍區獨立一旅旅長兼第四軍分區代司令員、第六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第七縱隊獨立十二旅旅長,雁門軍區副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4軍副軍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7軍副軍長,西北獨立第三軍副軍長,甘肅軍區天水軍分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防空高射炮兵學校校長,華北軍區防空軍司令員、黨委第二書記,工程兵副司令員,工程兵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他還是中共七大代表。 [1]  [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1967年5月25日,孫超羣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1] 
中文名
孫超羣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阜南縣白果鄉孫莊(今鹿城鎮白果孫莊村)
出生日期
1906年9月
逝世日期
1967年5月25日
畢業院校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紅軍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軍    銜
少將(1955年)

孫超羣人物生平

孫超羣早年經歷

1906年9月,孫超羣出生於安徽省阜南縣白果鄉孫莊(今鹿城鎮白果孫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中有五個孩子,孫超羣是家裏的長子,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孫超羣家租有土地10畝,草房3間。有一天,勞作的父親孫貫鬥不小心摔斷腰椎骨,以至終生殘廢,長期癱瘓。田裏、家裏的所有農活都壓在孫超羣的母親身上。她沒日沒夜地長年操勞,勞累過度,致使身體多病。儘管家境貧寒,孫超羣的母親寧願忍饑受餓也堅決讓長子讀書。他九歲時,跟隨本鄉先生趙從龍念私塾,習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啓蒙教材。三年後,由於生活所迫,孫超羣被迫輟學歸田,在家參加勞動。 [1]  [3] 
1926年冬,劣紳孫貫雲帶着打手到孫超羣家催逼租子。他家貧如洗,交不出東西。孫貫雲就對已經殘廢的孫貫鬥拳打腳踢,打得孫貫鬥遍體鱗傷,躺卧牀上20餘日不能動彈。孫超羣再也忍受不了這種壓迫和欺凌,懷着滿腔的怒火離開了家鄉。孫超羣到國民革命軍粵軍第九混成旅當兵,參加了北伐戰爭 [1]  [3] 

孫超羣土地革命時期

1929年8月,孫超羣在閩西上杭與紅軍作戰中,發現紅軍是一支為窮人打天下的真正的革命軍隊,於是與另兩人一塊攜槍跑到紅軍隊伍裏,投奔紅軍,任紅四軍第三縱隊第七支隊第十九大隊第一班戰士。 [1]  [3] 
1930年春,孫超羣任閩西紅軍學校第一分校通訊員。他邊工作邊學習,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階級覺悟和革命思想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強了信念,鼓舞了鬥志。他經常冒着生命的危險送信,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受到校長譚希林等領導同志的表揚,被提升通訊班班長。8月,孫超羣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軍部通信排排長。同月,孫超羣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孫超羣被調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二旅。12月,蔣介石調動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圍剿井岡山蘇區。二旅旅長羅炳輝正確執行了毛澤東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指揮所部將敵主力引誘到龍岡地區,孫超羣排在全旅的最後,奉命邊打邊撤,剛撤出埋伏地段,埋伏在兩邊山林中的紅軍部隊衝下山來,把敵人載成數段,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十八師9000餘人,粟裕旅活捉十八師長張輝瓚。孫超羣第一次參加反圍剿的第一次大戰,日記中記載,打的痛快,知道只要跟着毛澤東就能打勝仗。 [1]  [3] 
1931年春,孫超羣被編入臨時護衞連,護送左權等到紅四軍,任班長兼黨支部組織委員。任務完成後,孫超羣留江西軍區永豐獨立營工作,任第二連副連長、連指導員。同年,孫超羣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五師第十四團政委兼任中共永豐縣委書記。孫超羣任永豐縣委書記只幾個月時間,做了幾件大事:一是組織農民發展生產,打土豪分田地;二是擴紅,動員了約4000餘名青年參加紅軍;三是組織民兵農忙種田農閒操練,保衞根據地,受到毛澤東同志的好評。 [1]  [3] 
1932年春至7月,孫超羣任江西軍區獨立第五師第二團政委。7月至10月,孫超羣任紅二十二軍獨立第四師師長、師黨務委員會委員。10月至1933年春,孫超羣任紅一方面軍紅二十二軍第六十四師師長、黨委委員。同年秋,六十四師師長孫超羣率部參加紅一方面軍向閩西北地區的作戰行動。 一天,紅二十二軍攻佔了泰寧城, 敵人逃向邵武,部隊乘勝追擊,跑了140裏追至邵武。孫超羣發現城內設防不嚴,就帶領部隊率先衝殺進去,將敵打散,部隊一天之內就佔領了兩座縣城。朱德總司令打電報表示祝賀,稱他們是 “兩腳騎兵”。 [1] 
1933年春,孫超羣任瑞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團第三營營長,團長張經武,團政委何長工。同年夏,孫超羣任紅一方面軍瑞金教導團團長,不久,教導團與工人師合編為中央警衞師。8月至1934年2月,孫超羣任紅一方面軍中央警衞師代理師長。 [1] 
1934年2月至11月,孫超羣任紅八軍團第二十三師師長,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鬥爭和中央紅軍長征。紅軍過草地時因糧食缺乏,不得不找青稞、野菜充飢。孫超羣親嘗百草,尋找草根,不幸中毒,入醫院治療,病情稍有好轉又隨醫務人員尋找食物。 [1] 
1935年9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孫超羣調任紅四方面軍總部通訊營營長。12月,孫超羣調回紅三軍團司令部任作戰科參謀。同年冬,孫超羣任紅四方面軍黨校教員、教務主任。 [1]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黨校改為中共中央西北局黨校,孫超羣仍任教務主任。同年冬,孫超羣到達陝北保安縣 [1] 
1937年年初,孫超羣入紅軍大學第二期學習。同年夏,孫超羣任陝北紅軍獨立第二師副師長。 [1] 

孫超羣全面抗戰時期

19337年秋,孫超羣在參加開闢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時於雁北留影 19337年秋,孫超羣在參加開闢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時於雁北留影
1937年8月,孫超羣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工兵營副營長。12月,工兵營改編為警備第六團,東渡黃河,奔赴晉北對日作戰,孫超羣任副團長。為了抗日愛國統一戰線的需要和抗戰軍隊統一等級制度的需要,團長王兆相被授予上校軍銜,副團長孫超羣被授予中校軍銜,每月發4元津貼。 [1]  [3] 
1938年,警備第六團團長孫超羣(左)和政委張達志 1938年,警備第六團團長孫超羣(左)和政委張達志
1938年初至12月,孫超羣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警備第六團團長(政委張達志)。整編後的警六團在孫超羣等領導下,按照師長賀龍同志指示,迅速開赴偏關,繼而東進出擊,取右玉、襲左雲、北進綏南,參與了開闢綏南和雁北抗日根據地,進出長城內外,三上大青山,五返晉中呂梁,抑制了日軍西進的通道平綏鐵路,多次重創了日軍。 [1]  [3] 
1939年11月至1942年10月,孫超羣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暨晉西北軍區決死第四縱隊(山西新軍一部)副司令員。山西新軍名義上是閻錫山的軍隊,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主要活動於山西中部和興縣雁北地區。在百團大戰中,孫超羣率部隊與公路和鐵路兩側的游擊隊、武工隊配合,挖公路、設障礙、扒鐵軌,很快使這兩條線路運輸中斷。他沉着指揮,頑強作戰,襲擊了文水縣城和開柵鎮等敵人據點,擊斃日偽軍200多人,同時配合工衞旅完成了武裝護糧任務,其中一次護糧120餘馬車。1939年12月10日左右,孫超羣在黨的領導下,參與指揮了及時扣壓逮捕了企圖隨時進攻四縱的反動頑固軍官,以應對頑固軍的忽然進攻。1939年12月12日夜全軍行動,孫超羣與政委雷任民等奉命率三十五團、十九團分別逮捕交城逯家巖獨七旅和交城古交鎮關頭二〇三旅兩個旅部的國民黨頑固軍官。二十團、三十四團在十九團、三十五團的協助下逮捕了本團內部的頑固軍官,一舉又逮捕了二十團、二十四團和兩個旅部以及隨營學校的頑固軍官,取得了決死四縱隊反頑鬥爭的完全勝利。這一事件被蔣介石、閻錫山稱為十二月事變 [1]  [3] 
1941年,孫超羣任第四縱隊軍政委員會成員。 [1] 
1943年秋,孫超羣(右二)在反“掃蕩”時向所部作動員報告 1943年秋,孫超羣(右二)在反“掃蕩”時向所部作動員報告
1942年,孫超羣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暨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旅長兼第四軍分區代司令員。10月,晉綏軍區命令取消決死四縱隊番號,改編為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部隊。10月至1944年1月,孫超羣任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副司令員。 [1] 
1943年冬,孫超羣在岢嵐召開所部英雄模範人物慶功大會上講話 1943年冬,孫超羣在岢嵐召開所部英雄模範人物慶功大會上講話
1944年1月至1948年8月,孫超羣任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他帶領部隊在寧武、靜樂、忻縣一帶,開展反“蠶食”鬥爭。他廣泛地組織了民兵濟南隊和武工隊,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他堅決執行了黨中央和毛主席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發動羣眾,組織民兵,帶領部隊圍攻敵據點,消滅敵人,取得了反“蠶食”鬥爭的勝利。 [1]  [3] 
1945年4月至6月,孫超羣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作為晉綏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8月至1946年5月,孫超羣任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9月至1946年11月,孫超羣任中共雁門區委委員。 [1] 

孫超羣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5月至11月,孫超羣任雁門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呂正操)。11月至1948年6月,孫超羣再次兼任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兼黨委副書記(政委兼黨委書記梁仁芥),下轄第十九、二十、三十五團和獨立營以及游擊隊和地方部隊共約一萬兩千人。6月,解放戰爭爆發後,六分區配合主力作戰,參加了著名的晉北戰役。7月30日,孫超羣率領晉綏六分區部隊在小豆羅戰鬥中消滅敵三十九師大部,配合主力部隊攻克了忻州。11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雁門軍區,其所轄第二、六軍分區歸晉綏軍區直接領導。 [1]  [3] 
1948年10月,太原戰役時期孫超羣在圍城休整時留影 1948年10月,太原戰役時期孫超羣在圍城休整時留影
1948年6月,孫超羣率部參加了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徐向前司令員指揮的晉中戰役,我軍參加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太嶽、呂梁、晉綏、晉中等部隊共約八萬人,歷時一月,共殲滅閻錫山晉軍正規軍七萬餘人,非正規軍三萬餘人,俘敵將官十六人,擊斃敵師長以上九人,擊落敵機三架,繳獲各種火炮三千七百餘門,步機槍三萬餘支,解放縣城15座,孫超羣直接指揮的部隊解放縣城4座,殲敵八千餘人,全軍為進一步奪取太原,解放山西全境創造了條件。10月,晉綏六分區部隊改編為晉綏軍區第七縱隊獨立十二旅,孫超羣任旅長。10月11日,孫超羣指揮十二旅強攻太原城外圍之的堅固據點牛駝寨。牛駝寨戰鬥是太原戰役中的一次重要戰鬥。10月16日夜,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在晉中軍區一部配合下,向太原國民黨第六十八師和第十總隊主力固守的太原城東山制高點牛駝寨陣地發起攻擊,至18日,孫超羣率獨十二旅與兄弟部隊相繼攻佔了牛駝寨三個碉堡。國民黨第三十軍和第十總隊實施反擊,七縱予國民黨軍重大殺傷後,於21日主動撤離牛駝寨。26日,獨十二旅在孫超羣指揮下,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再次向牛駝寨發起進攻,至31日攻佔敵軍第七、十號碉堡及炮兵陣地。11月1日,國民黨集中兵力,向十號碉堡反撲。孫超羣指揮獨十二旅兼守陣地,連續打退國民黨軍十三次衝擊,掩護七縱各部乘勝攻佔了一、二、三、四、八、九號碉堡。此戰,孫超羣頭部和肩部等三處負傷不下火線。11月9日,獨十二旅在炮火掩護下又攻佔了最後五、六號碉堡。13日,七縱全殲牛駝寨守敵,佔領太原外圍軍事要地。太原戰役勝利後,孫超羣調任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奔赴西北戰場。 [1]  [3] 
1949年7月,孫超羣在扶郿戰役勝利後留影 1949年7月,孫超羣在扶郿戰役勝利後留影
1949年2月至9月,孫超羣任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副軍長(軍長王世泰)。2月,孫超羣率部參加了扶郿戰役。7月12日拂曉,被包圍的國民黨第三十八、六十五軍,全力向西突圍,第四軍在副軍長孫超羣的前沿指揮下頑強阻擊,連續打退國民黨軍10餘次輪番攻擊。至12日中午,國民黨軍三個軍被壓縮在午井鎮以西,羅局鎮以東,高王寺以南的渭河灘上。是日15時,一野對國民黨軍發起總攻,激戰至20時,全殲國民黨軍4個軍4.4萬人。孫超羣率第四軍主力在前線阻擊有功,打的頑強,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高度讚揚。 [1]  [3] 

孫超羣建國之後

1949年10月至1950年11月,孫超羣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軍副軍長、黨委常委。部隊在周士第司令員的率領下,從秦嶺向西南猛撲,緊盯着胡宗南部隊窮追猛打,連續解放了漢中廣元劍閣綿陽等40多座縣城。12月至1950年5月,孫超羣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三軍副軍長(起義部隊)。 [1]  [3] 
1950年6月至1951年1月,孫超羣任甘肅軍區天水軍分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11月至1952年夏,孫超羣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副校長、黨委常委。12月,孫超羣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速成系學習。 [1] 
1952年7月,孫超羣擔任防空高射炮兵學校校長。 [1] 
1954年3月至1957年5月,經徐向前、粟裕、王樹聲共同推薦,孫超羣任華北軍區防空軍司令員、黨委第二書記。防空軍是解放軍新建的兵種,基礎薄弱,任務艱鉅,孫超羣親自到華北各地,進行實地勘察,研究制定華北地區,特別是北京、天津市和國防工程基地的防空措施,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重大成績,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好評,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迅速展開,使華北防空軍逐步發展壯大。 [1]  [3] 
孫超羣在建設防空軍時期
1955年9月,孫超羣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孫超羣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58年至1960年7月,孫超羣入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一班學習。 [1] 
1960年8月至1967年6月,孫超羣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12月至1963年5月,孫超羣任工程兵黨委常委。 [1] 
1961年2月至1963年1月,孫超羣兼任工程兵學院院長。12月至1964年7月,孫超羣任工程兵學院黨委書記。 [1] 
1967年5月25日,孫超羣因積勞成疾於解放軍總醫院病逝,享年61歲。孫超羣逝世後被批准為烈士。 [1]  [2] 

孫超羣軼事

長征之初,中央紅軍共有12位師長:紅1師師長李聚奎、紅2師師長陳光、紅3師師長羅炳輝(兼)、紅4師師長洪超、紅5師師長李天佑、紅6師師長曹德清,紅13師師長陳伯鈞、紅15師師長彭紹輝、紅21師師長周昆(兼)、紅22師師長周子昆、紅23師師長孫超羣、紅34師師長陳樹湘。洪超、曹德清、陳樹湘犧牲在長征路上;抗戰中,周子昆犧牲在皖南事變中,周昆攜款潛逃下落不明;羅炳輝病逝於解放戰爭初期;陳光建國後自盡。最後站到授銜儀式上的只有5位:李聚奎、彭紹輝、李天佑、陳伯鈞和孫超羣,其他四位都是上將,只有孫超羣是少將,但是孫超羣同時榮獲了三枚一級勳章。

孫超羣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孫超羣人物評價

1954年春,孫超羣被批准休假十日,回阜南探親。他與夫人杜克卿和警衞員小陶一行三人穿便裝,由縣城徒步回到白果孫莊村,縣委書記何煥文聽説將軍返鄉,與鄉民一樣,吃紅葉子湯,及時批給救濟糧小麥一百斤,並親自帶縣政府一班人送去和看望將軍一家。孫超羣説啥都沒有要,還是自己花錢到街上買了粗糧,幫助家庭度過春荒。孫超羣教育親屬遵紀守法,一生都沒有利用將軍身份為家庭謀過任何利益。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 上》.北京,上海:中共黨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78-279頁
  • 2.    孫超羣  .中華英烈網[引用日期2024-05-31]
  • 3.    阜南縣政協文史委員會.《阜南文史資料 第4輯》:阜南縣政協文史委員會,1999